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滑轮》教学设计及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是青岛版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机械》单元的第四课。由于教材安排的内容多,难度大,所以对实验材料进行了调整,对实验记录表也重新进行了设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完成探究目标。本课教材的学习我力图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问题——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围绕概念进行建构,从而明白生活中人们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重物和道理。

下面简单的谈一下上完这节课后我的一些感想和认识。

本课是一节既有趣味性,又充满挑战性的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引入环节: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片段,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的基础上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动手尝试环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桌子上的钩码提升到铁架台的顶端,自己动手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概念揭示环节采取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我先出示自制教具定滑轮和定滑轮演示版,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并进行对比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过程,在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设计实验验证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这个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很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教学时让学生先讨论思考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然后分组进行实验。使学生先“动脑”后“动手”,所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操作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的结束环节:让学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能不能组装一个滑轮,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不把下课的铃声当做教学的终点,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不足之处 1、引入环节是否恰当。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用在这里是否合适。2、低估了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探究能力。在动手尝试提升钩码环节,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经过讨论是可以想出第二种方法的,但老师却担心学生做不出来,迫不及待的进行演示代替了学生的探究。 3、忽视了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学生怎样来设计实验验证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这是个难点,单凭学生分组讨论是不够的,需要老师参与讨论并及时指导,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放手让学生讨论。4、课后的困惑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

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而课堂时间有限,

只有短短的35分钟,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