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摘要】:我国对生态环境的注重程度越来越高,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也参照生态原则执行,建成的滨水区要适合城市居民各方面的要求。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意义、原则,并指出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滨水园林;河流;生态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古今中外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延续都离不开水,河流产生和孕育了城市文明,是城市历史、社会与文化的“根基”。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陆地和水域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水的边缘,也是陆地的边缘。
现代城市在大江大河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城市内部河湖水系已成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保障、空间结构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和文化品质提升的核心元素。
因此,对于我国有一定历史的城市来说,根治久已衰败的老城内河滨水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也是真正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一、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意义
1、城市人们生活需要。
如今市民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滨水地区一般是城市景色最为优美的地区,以其景观环境上的优势吸引人们前往。
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而且可以改善
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景观生态需要。
城市中的河流以其活跃性而成为景观规划中最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以及深厚的文化积蕴。
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
同时,滨水区具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它能调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3、经济发展需求。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如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国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相继实施了整治、改造等开发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滨水地区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社会、生态、经济等比较全面的内容。
合理的滨水园林景观设计能充分结合城市滨水地区各种景观,保证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新的契机。
二、基于生态的滨水区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充分尊重、合理利用河流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除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
滨水园林生态建设要强调宏观的整体和谐,规划要具有全盘统筹的战略眼光,同步发展,设计宜与自然的形态相依。
2、公共性原则。
保证沿河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
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
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沿河景观。
4、关联性原则。
保证规划区域内景观分区、活动单元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分区与分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5、景观性原则。
既要考虑排污以及泄洪问题,也要考虑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增加城市居民的娱乐以及参与机会,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性的要求,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6、连续性原则。
滨水园林规划应既满足时代的需要,同时又要做到不损害后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尽可能做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结合滨水区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园林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核心,使人与自然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三、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1、河流改道或者封盖,床体过度开发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常常将明渠改暗渠来减少滨水区污染河段,主要目的是减少蚊蝇及恶臭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扩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积。
这样也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使城市环境的生态化浪费最宝贵的资源。
许多河床遭到大面积开采,使往日风景秀丽的河道面目全非,而且可能危及河道的安全,湿地原本
多样性的生态结构被挪作它用。
2、过量排放废物污染滨水区
许多城市的河流成为城市污水排放源,污染物严重地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所在区域内大量生物死亡,破坏了滨水区域物种的多样性。
有的甚者将滨水区当成垃圾填埋场,导致湿地填平、河道堵塞,降低了滨水区缓解洪水的能力。
这些都使本应净化环境的滨水区,变成人人不敢靠近的污染源,严重地破坏了滨水区的景观。
3、盲目对河道进行改直工作
为了提高滨水区的河流的行洪能力,把自然形成的弯曲河道改直,这样虽然提高了疏水能力,但是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结构,导致部分物种绝迹。
部分河道固化后,河水不能渗透到两岸。
两岸种植草皮的人工绿化带不但起不到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温度、湿度、降雨的作用,反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维护以及绿化用水等费用。
部分河道用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生物环境相分离,降低了自净能力,容易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4、滨水区被封闭或者填埋
随着城市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湿地面积在不断地变小,有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与湿地之间的连续性不断下降,地下水补充能力以及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受到影响。
填去滨水区,可以使城市变得卫生、清洁、规整,使城
市多一份可利用的土地。
然而,这也填去了城市中最具生命的部分、填去了儿童的天堂,填去了城市的诗意,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规划与改进方法
1、密切结合环境
滨水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环境,包括动人、微生物、植物的种群与土、水、光、气、热等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联系、制约的结合体。
规划设计应落实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划定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以人为本
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必须满足人类生存、居住、愉悦、出游与发展等要求,体现对城市居民的关怀,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活动行为特点,创造出满足各自需要的空间,如宽阔的草坪、运动场地和古建筑等。
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和运作都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滨水景观建设的投资与收益达到最优。
3、结合水域,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因此,除了满足水运、灌溉、防洪等要求外,滨水岸线可以尽量采用生态驳岸,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采取灌木丛、
林地与草坪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的渠道。
对于水源的保护地,应种植耐贫瘠抗病虫、生长量大、净化水的植物种类,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4、满足需求,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滨水区景观规划需要考虑到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
结合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功能以及多样性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
5、与自然、历史文化相映
城市的滨水区域一般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规划中应注意尊重地域特点,保护和挖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结语
滨水区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建设好滨水景观,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对塑造城市新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
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尊崇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
[3]吴周.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