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完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知识疏理】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均田制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
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迁都洛阳
原因:
(1)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
(1)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2)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革除旧俗——移风易俗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服装;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等等级;
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重难点突破】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知识表解】
【补充知识】
1.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3、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
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
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4、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
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