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历史】3.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历史】3.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 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 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按照惯例,一个国家 的军事部门应该由政府领导,可日本的军 部却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按照日本宪 法,日本天皇才是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 一切军事机构都要直接对天皇负责,政府、 议会根本无权过问。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 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 侵略扩张。
既然人们收入不高,购买力并不强,为什 么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显得那么繁荣呢?
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 场的虚假繁荣。 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 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用句 时髦话来说,就是所谓“花明天的钱, 办今天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 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 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 矛盾日益尖锐。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 市场低迷
经 济 大 危 机!
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
1937年又陷入新的危机;
范围广:从财政危机波及到工农
业生产部门,从资本主义国家蔓延 到殖民地附属国,危机不断深化、 激化; 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 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下降 2/3以上,失业工人有3000万人之多。
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 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 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臵关税壁 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 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 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 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 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 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市场供需出现矛盾。人们所能认识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第23讲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走向胜利 意大利投降 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主要进程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德 国陷人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国际会议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美、英、 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重申雅 尔塔会议精神,并发表了《波__次__坦__公__告__》 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 须实施
德国纳粹 政权的建

背景 标志 暴行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以 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煽动复仇情绪
1933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 籍;屠杀犹太人
侵略扩张 影响
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②1936年,德国派兵 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1938年,吞并奥地利。④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案例分析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侵略,国际正 义力量,携手合作,相互支援,共同捍卫人 类的和平与安全,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精神 的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诺曼底登陆③雅 尔塔会议④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拓展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1)新的理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自由放任政策 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 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一些 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 矛盾。 (3)新的特点: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 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 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因) 3、基础:美国的怀特计划 4、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稳定国际汇率) 世界银行(宗旨: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 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 5、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6、作用:积极: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 济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 地位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8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 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失败;1932年罗斯福在大 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全国人民要求 改革的呼声高涨。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二、福利国家的发展 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 配,缓和贫富差距,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根本) 作用:1、积极作用:稳定社会2、消极 作用 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②道德危机 ( “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概念: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 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概况:20C90s美国出现了以知 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 济 作用:美国90s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 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 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2)缓 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开创了国家干 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 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

考点: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背景、原因背景: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在1924—1929 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在“繁荣”的背后孕育着严重的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人民的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不出去,产品积压,导致经济危机。

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价格暴跌,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易错微析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例题1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于()A.英国B.法国C.日本D.美国答案:D解析: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于美国,答案D。

例题2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由此引发了()A.经济大危机B.罗斯福新政C.反犹狂潮D.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答案:A解析: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引发了经济大危机,答案A。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材料中描述的这种状况,开始出现于()A.1929年B.1931年C.1933年D.1935年2.1932年2月,一美国人在国会委员会上陈述他近三个月的见闻:数以千计的羊羔被牧羊人杀了,因为羊在市场上卖的钱还不够支付运输它们的费用。

一箱苹果200个卖40到50美分。

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

他的见闻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何种现象?()A.生产相对过剩B.失业人数大增C.人民流离失所D.工人工资下降3. “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美国()A.兴建基础设施B.乞讨风气时尚C.出现经济危机D.社会道德沦丧4.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纽约股市暴跌B.市场和消费的矛盾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世界市场的形成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B.生产与市场的矛盾C.生产与股市的矛盾D.阶级矛盾1.A解析:题中“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所述的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答案A。

高中历史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汇总
【经济大危机】(1929—1933)
1、危机爆发原因
⑴根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VS生产资料私有制)
⑵具体:供求矛盾突出
⑶导火线:1929.10,纽约股市崩溃(金融)
2、过程:⑴行业:金融——工农业生产——失业⑵资义世界:
美国----世界?
3、危机特点:⑴时间长⑵范围广⑶破坏大
4、影响
⑴经济:破坏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
⑵政治:激化资义社会矛盾
①国内矛盾激化,工农运动不断
②与殖、半殖矛盾激化,转嫁危机
③资义矛盾尖锐,关税、倾销、货币战,货币体系瓦解、经济
秩序混乱
④世界局势紧张: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法西斯上台,
积极对外扩张。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8.1941 年,罗斯福宣布“美国决心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全力援助苏联”。
同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1 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在短期
内向苏联提供援助的议定书。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B )
A.太平洋战争爆发
B.苏德战争爆发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雅尔塔会议召开
9.(2022·黄冈一模)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仅炸沉了港口的军舰,也几乎摧
法》规定:将全国的工业划分为 17 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
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时数。
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C)
A.国家干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B.调整生产规模以稳定物价水平
C.调节生产与消费及劳资关系
D.奠定美国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4.(2022·广安)“炉边谈话”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
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富兰克林·罗斯
福在任期间发表“炉边谈话”30 余次,其内容包括
( B)
A.颁布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B.争取民众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的支持
C.支持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洲独立运动
D.分世界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营垒
5.★(2022·安徽)1934 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
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
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
新政
(B)
A.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
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6.(2022·广东)1938 年,罗斯福政府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梳理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1.时间:1929年爆发。

2.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供需失衡;股票投机活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概况:1929年10月下旬,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贸易额大幅下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4.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5.影响:①对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对外贸易等以沉重打击;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②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使美国调整了经济政策,实施罗斯福新政。

③对德意日:使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④对苏联:经济危机并未波及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苏联利用经济危机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二、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开始。

2.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目的:①直接目的:应付经济危机。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主要措施:①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协调企业活动;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大量兴建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作用: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7.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召开75周年1.时间:1939~1945年。

2.主要进程:(1)序幕: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爆发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2、爆发原因●根本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经过工业革命后,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生产关系等方面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极度扩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定期发生经济危机。

●具体来看,首先,工业革命后,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但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绝大部分流入到垄断资本手中,工人收入的增加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更加悬殊,结果,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加突出。

同时,垄断组织的产生和管理革命加强了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的程度,但是企业内部组织性越强,企业规模越大,也就越加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相对稳定时期,许多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孕育着更大的经济危机,各国没有意识到隐藏的矛盾,沉浸在表面的繁荣中。

●其次,工业革命以来,流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

这种理论和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最完美的,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可以自行恢复,政府不必插手经济,以便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其实,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堂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堂笔记整理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时间、原因、特点和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要求非常明确,两种教材叙述内容基本相似。

注意归纳要点记史实:(1)爆发的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加剧因素):自由放任政策、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刺激等。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盘。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世界形势紧张。

复习时还要注意到命题可能会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题。

如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等。

2.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和特点。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

首先要记住史实:(1)背景: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2)主要措施:整顿金融和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恢复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稳定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4)影响: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与影响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与影响

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原因与影响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大危机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黑暗时期。

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轨迹。

经济大危机发生的背景是复杂而多样的。

20 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商品产量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也日益频繁,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一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生产过剩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市场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导致商品供过于求。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这种盲目生产最终导致了产品积压,企业资金链断裂。

其次,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当时,股票市场投机盛行,人们疯狂地买卖股票,股价被严重高估。

许多人甚至通过借贷来购买股票,期望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

然而,这种泡沫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股市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银行纷纷倒闭,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再者,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程度。

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工人的工资增长却十分缓慢。

这导致了社会购买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生产过剩的问题。

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

在经济方面,各国的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

工厂停工,工人失去工作,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

许多人失去了住房和财产,流落街头。

农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社会方面,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失业和贫困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恶化。

人们对未来感到绝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质疑,推动了社会改革和思潮的兴起。

在政治方面,经济大危机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经济大危机——精选推荐

经济大危机——精选推荐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产过剩。

它表现为产品过剩(⼤量积压)、企业倒闭、⽣产下降、失业剧增、信⽤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经济⽣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29年,经济危机⾸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了巨⼤的影响。

⼀、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盾。

即⽣产社会化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

(社会化⼤⽣产是指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量商品的⽣产,都需要多个企业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有的提供原料、有的提供零件、某些提供技术⽀持、某些提供资⾦等等,⽣产社会化,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益密切,⽣产更多的产品。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个重要特征就是⽣产资料私⼈占有,即社会⼤部分的财富掌握在少数⼈⼿⾥,⼴⼤⼈民群众相对贫困,所以购买⼒下降,市场狭⼩。

所以经过⼀段时期,产品就会出现滞销!⽽且会越积越多!⽣产过剩,⼀些企业就会倒闭,⼀个企业倒闭跟到相互有往来的企业跟着遭殃,⼈们⼜失业了,更加买不起产品,导致⽣产停滞从⽽形成经济危机!也被称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1825年发⽣于英国的世界历史上第⼀次经济危机,1847或1857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个⽭盾就存在,危机就不可避免。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2、直接原因:⽣产和销售之间的⽭盾。

⽣产严重过剩,产销⽭盾空前尖锐。

⼀个煤矿⼯⼈的⼉⼦问妈妈:“现在天⽓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炉⼦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这个例⼦⽣动⽽⼜形象地揭⽰出经济危机是由经济领域中哪两个环节之间的⽭盾造成的呢?⽣产和销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社会的主要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中,⽽⼴⼤劳动⼈民却相对⽇益的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的增长,购买⼒被限定在⼀个狭⼩的范围内,造成了市场的相对狭⼩。

历史考点总结第4课 经济大危机(答案)

历史考点总结第4课  经济大危机(答案)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写出经济大危机的起止时间
1929——1933
2.经济大危机爆发标志是什么?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3.经济大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4.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产繁荣,人民贫困,消费水平低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扩大;
原因?
5.经济大危机的有哪些特点?
(1)波及范围广:(2)持续时间长:(3)破坏性强:
6.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方式有哪两种?分别是什么国家采取?
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7.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特点)?
特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8.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是为达到什么目的?
对工业的调整。

《国家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工作日时数等。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9.在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目的:减少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

10.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11.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哪些成效?
A.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B.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C.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D.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引言: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危机之一。

这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震荡和经济大衰退,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场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并对该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原因:1. 股市狂热和投机泡沫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股票市场的投机狂潮使得股票价格飙升,投资者大量涌入股市。

然而,这种泡沫并没有建立在实际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大部分投资都是基于短期赚取巨大利润的投机行为。

2. 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初,大部分美国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过度生产导致粮食价格下降,许多农户面临破产和失业。

并且,农业债务的增加也加剧了危机。

3. 政府政策的失败美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例如,高关税政策导致了美国对外贸易严重下滑,加剧了经济衰退。

另外,金融监管不力也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表现:1.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所谓的“黑色星期四”,标志着股票市场的崩溃。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急剧下滑,投资者的损失惨重,许多人破产。

2. 失业与贫困随着股市崩盘,美国经济进入了严重的衰退阶段。

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

估计有数百万人失去了工作,大量家庭陷入了贫困。

3. 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危机爆发后,大量银行陷入困境,无法归还债务。

银行业信心崩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提取存款。

这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和金融恐慌。

三、影响:1. 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家经济体,其危机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衰退导致了贸易和投资的急剧萎缩,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失业率飙升、贫困加剧等问题。

2. 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大萧条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工人罢工、示威游行、暴力冲突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蔓延,政治气候骤变。

经济大危机课件

经济大危机课件

经济大危机课件经济大危机课件经济大危机是指经济系统中出现严重衰退和危机的情况。

这种危机通常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企业倒闭和财富损失。

经济大危机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和学习有关经济大危机的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课件的形式,介绍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经济大危机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大危机的原因:1.金融市场失灵: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是经济大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和高风险投资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进而引发经济系统的崩溃。

2.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经济大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周期的繁荣期通常会导致投资和消费的过度扩张,而经济周期的衰退期则会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大规模削减,进而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

3.政府政策失误:政府政策的失误也是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的过度干预和不当的调控可能导致经济系统的不稳定,从而引发经济大危机。

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经济大危机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失业率上升:经济大危机通常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企业倒闭和裁员会导致大量的人失去工作,从而造成失业率的上升。

2.企业倒闭:经济大危机会导致许多企业无法继续经营,进而倒闭。

这不仅会导致失业,还会造成大量的财富损失。

3.财富损失:经济大危机会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进而造成大量的财富损失。

这对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4.社会动荡:经济大危机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失业和财富损失会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活动,进而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三、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面对经济大危机,政府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1.货币政策调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大危机。

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措施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促进经济的复苏。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第4课经济大危机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第4课经济大危机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1922年
墨索里尼
2、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建立
日本明治维新后,中 下级武士充斥着明治政府, 日本还建立了不受政府控
制的军部。
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势 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二二六”兵变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青年法西斯军官制造的 流血军事政变事件。也是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 两派的一次决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希希 特特 勒勒 与最 纳后 粹一 党张 徒照

上 台: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纳粹党成
希特勒出
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
为议会第 一大党
任总理
最高军事统帅大权于一 身,自称“国家元首”
(标志着世界大战 欧洲策源地形成)
法西斯 统治措施:
1、一党专政(“国会纵火案”) 2、思想控制
3、反犹狂潮
二·二六事件是日本法西斯少壮军官发动的最 后一次军事政变。以该事件为契机,冈田启介内阁 辞职,军部以血腥的镇压手段加强了他们在政治上 的发言权。广田弘毅组阁后,在陆军大臣侯选人寺 内寿一大将的强硬要求下,同意恢复军部大臣现役 武官制,军人掌握了随时可以使内阁倒台的大权。 此后,日本迅速走向军部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摆脱危机 寻找出路
美国 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 法西斯专政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法西斯 是什么意思?
的卫 束士 棒手

法西斯原意“束棒”, 为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的 权利标志。现在法西斯成 了恐怖、独裁和战争的代 名词。
小资料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 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 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 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 作为吉祥的标志。
演讲中的希特勒
这是1925年希特勒在 广播演说中的一幅照片, 他极富戏剧性的表情变化 加强了其滔滔不绝的演讲 的气势。在任何公开场合 的演说中,希特勒总能以 其激昂的情绪、戏剧般的 表演,引起听众们歇斯底 里的狂热激情,吞噬掉绝 大多数听众的理智和明辨 是非的能力。



检 阅 忠 于 他
纳 粹 党 旗
• B.犹太人追求知识,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谋生。
据对美国犹太人的统计,有将近90%的犹太男子和65%的 女子受过大学教育,犹太男子中有30%以上获得专业职称和博 士学位。
• C.犹太经济学家人才辈出,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 主中,有1/3属于犹太人和有犹太血统的人。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 的暴行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③ 个人原因:希特勒从 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 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 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 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 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 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P27 动脑筋
批驳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诬蔑
证据
• A.当代世界有决定影响的思想巨人马克思、爱因斯坦 等都是犹太裔人。
这个党用“纳粹”来命名,是因为 当时德国主要民族日尔曼人对一战战败 而遭受宰割的屈辱普遍不满;广大人民 群众正遭受经济大危机的祸害,所以普 遍对现状不满。
纳粹反动言论
“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雅利安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维护者;犹太人 是劣等民族,是文明的破坏者,人类的寄生虫。”
“世界是属于法西斯的,民族的扩张是一 种生命活力的表现。”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
“一次” 经济大危机 “二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三国”轴心国集团 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法西斯军事同盟的正式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在柏林签订《德意议定书》。 1937年11月,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反共产 国际的旗号下勾结起来,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 心”,这是希特勒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战略部署。
经济危机
签署《凡尔赛和约》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 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 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 国不得设防。(国联管理)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有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 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 日等国瓜分
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 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 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 的吉祥象征。
“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 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 ‘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
一、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历史背景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埋下了复仇主义的种子
“焚书”
1933——1939年,德国的 消费资料的生产只增长了43%, 军需生产却增长了1150%,1 939年,德国的军火产量已超过 美、英两国总产量的两倍。
二、反犹狂潮
犹太人只能乘坐特定的有轨电车
强行剃掉犹太人的胡须
“水晶之夜”(或翻译成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
日凌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事件。这被 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许多犹太商店的窗户在当 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发光,这就
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列表归纳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 建立时间、建立者、标志性事件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标志性事件
意 1922年 墨索里尼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德 1933年 希特勒
纳粹党头目希特勒上台
日 1936年 军部强硬派
军部强硬派控制政府
希特勒与匆匆来访的墨索里尼握手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 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 集团。这个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 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是该事件名称的由来。 )
受到迫害的犹太人
纳粹分子 强迫犹太 人佩戴的 标志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 反犹传统,反犹一直是罗马 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传 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 宗教迫害与经济掠夺结合起 来。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② 现实的需要 :实施建立 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 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 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 的情况下,把手伸向富有的 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的理所当 然。
1931年 2415次
33.1%
100万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 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 殖民地。 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 力量。
法西斯专政:
对内镇压 对外扩张
“纳粹”是什么意思?
“纳粹”是德文“民族的”和“社 会主义”的简称。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 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 殖民地。
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工业生产 对外贸易 工人失业 工人罢工
下降
缩减
人数
次数
40%
70%
32.5% 50%
800万 300万
1931-
1934 1000多次
温故知新: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 由于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 造成生产过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的特点
• 涉及范围特别广 • 持续时间比较长 • 破坏性特别大
温故知新:
“ 黄 金 时 代 ”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资本主义 固有矛盾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 同盟条约》,表明三国法西斯军事同盟的正式形成。
后果
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 动、最黑暗的统治,它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 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 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要把自由主义观念 ,强弩之末的民族主义,以 及布尔什维克的洪水猛兽般的乌托邦思想一齐扫 荡!”
你知道吗?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民族主义 种族主义 复仇主义 生存空间论
《我的奋斗》 —纳粹主义的政治宣言
《我的奋斗》——希特勒
希特勒入狱期间,由自 己口述、他人笔录,完成了 《我的奋斗》一书,这是一 本极力宣扬种族主义理论和 建立大帝国梦想的著述,希 特勒上台后,这本书的发行 量达到600多万册,或者出 售,或者发送,盒面上雕刻 的“ss”标记闪闪发光,这 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党卫 队的徽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