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下数学常态课常见的问题及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下数学常态课常见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雷东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54-01
数学课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讲,常态课占绝对的比重,学生95%以上的数学时间都是在常态课上度过的,常态课是学生数学课的绝对主体。当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大小规模的专家讲座精彩纷呈,形形色色的课题研究争奇斗妍。一方面课程改革呈现出风声水起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作为数学教学主阵地的常态课却或闻风不动,或动而不实,依然停留在“为分数而谋、为数据而争”的生存状态,课程改革在当下的数学常态课中很难得到根本的落实。
問题一:教材解读表面化——见啥教啥。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的改革,为了配合新的课程改革,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融入了课改的新元素,然而,在常态教学中,教材的变化并没有引起老师们太多正面的思考,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新教材,老做法,“以不变(理念)应万变(教材)”。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解读基本上只停留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层面上,有一道题教一道题,有一幅图教一幅图,有一个问题教一个问题,有一个概念教一个概念,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很少从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当学生忘掉这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后剩下的东西。)的曾面去解读教材、开发教材。
【策略】对常态课而言,教材解读非常重要,因为它既是有效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抽象的教学理念向具体的教学操作转化的枢纽。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课程的实施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首先,要学会挖掘教材。如教学“9加几”时,要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主题图的信息价值),在学生初步感知主题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主题图的问题价值)。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有关“9加几”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结合主题图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主题图的核心价值)。教师重点讲评“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解答根据主题提出的其他关于“9加几”的问题(主题图的延伸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在常态课中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次,要学会充实教材。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根据“5”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指这一特殊资源来组织教学,先让学生“伸出一只手,数数有几个手指;伸出两只手,一共有几只手指”,接着让同桌合作交流“三只手共有几只手指,四只手呢……”,然
后引导学生列算式编口诀。这样,紧密联系实际整合、充实教材来组织教学,能使一堂常态课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学学习过程。
最后,要学会活化教材。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化“静”为“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探究新知、提高素养。
问题二:学习活动机械化——讲啥听啥。
新课程的核心就是推行“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的互换。这种理念在一些公开课上已经初露锋芒,然而,落实到数学常态课中却依然是困难重重、形同虚设。在平日里无人问津的数学常态课上,学生接受的依然是老师铺天盖地的讲解。现实的常态课就是老师的讲解多、学生的解释少,老师的提问多、学生的质疑少,老师的牵引多、学生的生成少,老师的指点多、学生的亮点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回答没争论,有合作没交流,有交流没结果,有结果没疑问,有知识没缘由,有方法没能力。接收课本、熟练做题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目的,完成课本、提高分数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
【策略】数学常态课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必需坚持几方面的追求:
1.追求务实的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是常态课有效、精彩不可缺少的学习形式之一。要做到在常态课中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首先需要恰当的时机。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节课的合作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动静结合,优势互补,教学效益最优化。因此,教师根据常态课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是十分关键的。其次,合作是需要足够时间和空间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各尽所能,为此要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才能使小组成员畅所欲言。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学预设,而让学生的合作过程匆匆了事。
2.追求智慧的互动生成
常态课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是真实朴素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朴实而又真实的常态课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也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常态课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追求朴实智慧的互动生成,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3.追求充分的数学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每堂课中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常态课中更应追求充分的数学应用,把数学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问题三:课本练习随意化——拿啥做啥。
课本练习构成了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完善和提升技能以及培养和训练思维的平台。在数学常态课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课本练习题时通常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批改或讲评,这样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然后再从课外找来大量的练习题给学生做,以求得所谓的“训练效果”。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夹生”的现象。在这个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只关注练习的结果,忽视练习的过程。大量的低效或无效练习伤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不良的心理阴影。
【策略】作为常态课练习,我们应该立足课本,尊重课本练习,用好、用准、用足课本的练习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每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功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练习环节,必要的话,还应该采用“小题大做”方式,以发挥课本练习的最大功效。
课改的核心在教改,教改的主阵地在常态课,常态课是良心工程,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应该扎根于常态课,摒弃陈旧观念,除去私心杂念,敢于蔑视当下某些滞后的教育评价制度,怀揣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雄心,勇敢地把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这才是学生之甚幸、教育之甚幸、国家之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