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时间飞逝,转眼工作已有7年了。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一直担任数学教学任务。俗话说,教学相长。一开始我以为小学数学容易啊,内容简单,题目容易,谁不会做小学数学题目啊。但是教了以后才知道,会做不代表会教。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活动,我体会到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通常认为比较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如何教好应用题部分知识,下面先就应用题教学谈谈我的体会。一以图型辅助帮助理解题意

数形结合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解决应用题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常常运用到画图的方法。

(一)、在表示倍数或半数关系的解决问题中常用到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例如(1)小明有30张图片,小红的图片是小明的3倍还多10张,求小红有多少张图片?

(2)小明有30张图片,小红的图片是小明的3倍还少10张,求小红有多少张图片?

经常我们的学生在看到上述两题时,不知道哪一题是3×30+10,哪一题是3×30—10,如果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来理解就不会稀里糊涂的随便写一个算式。

又如(3)小军收集了一些图片,如果拿出图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后,自己还剩25张,那么小军原来有图片多少张?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常常出现以下的错误算式:25×2+1。有的学生就算这道题勉强做出来了,也是迷迷糊糊的,没有真真正正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运用了画线段的方法,就不容易会出现以上的错误了。并且我惊奇的发现在运用画线段图解答的学生中,居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答算式,当然它们都是正确的。一种是(25+1)×2,另外一种是25×2+2。学生不仅正确地解答出这道题,还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可见数形结合在这道题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二)、在二元一次方程问题中的运用

例如兔妈妈在晴天每天采20个蘑菇,雨天每天采12个蘑菇,她一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了14个,请问兔子妈妈在采蘑菇时,晴天有几天,雨天有几天?

看到这题时,许多学生都呆住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此题如果纯粹运用“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自然都难以理解。教学时我也曾尝试着只运用“数”的方法,来解答这题。但是能理解的学生屈指可数。那么我就得调整教学思路了,如果考虑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用表格的方法去一一列举,那么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且不容易出错。具体解题过程是,通过“她一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了14个”这个信息得出:112÷14=8(天),也就是得出一共采了8天蘑菇,这8天包括晴天和雨天。那么具体几天是天,几天是雨天呢。这时候我们就假设雨天是1天,那么晴天就是7天,再计算出雨天是1天,晴天是7天时采的蘑菇个数。如果刚好就是112个,那么结果就

是雨天1天,晴天7天。如果不是112个,则再往下列举,再假设雨天是2天,那么晴天就是6天,再计算雨天2天,晴天6天的蘑菇数量。一直列举下去,直到出现的蘑菇数刚好是112个时,此时的晴天天数,雨天天数便是最终结果。此题解答时的表格如下:

由上面的表格可知,兔妈妈在采蘑菇时有2天是晴天,有6天是雨天。此题在表格的帮助下,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此题如此解答过后,学生大呼太简单了,再遇到此类题目也不怕了。与只运用“数”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数形结合”在这题中得到完美演绎。(三)、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常常需要“以形助学”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52厘米,如果它的长增加4厘米,宽也增加4厘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这题未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该如何解答呢?我这题在教学时,没着急先给学生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画出简图。

因为周长是52厘米,容易求得长和宽之和是26厘米,但是没法求出长的宽各是多少。此时引导学生将2部分接到3部分后面。如上图所示,1部分、2部分、3部分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宽之和26厘米再加上4厘米,即30厘米。那么面积增加30×4=120(平方厘米)。此题学生在图形的帮助下,成功地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解决类似题目提供了方向。

总之,从以上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数学中只要我们灵活运用数形转化思想,以形助学,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题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二会找出数量关系式,写出等量关系式

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学生一般不会写等量关系式,从而不知该如何下笔。

例1 如果桃树有120棵,是苹果树的¾,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此类题目学生不知道是用120÷½,还是用120×½呢?有的老师可能强调求“单位1”用除法,不是求“单位1”用乘法。我从来不让学生死记。我让学生先读出“桃树有120棵,是苹果树的¾”,再引导将“是”改成等于号。那么原题就变成“桃树有120棵=苹果树

的¾”,接着引导学生将“苹果树的¾”改成“苹果树棵树×¾”,那么这题的等量关系式就出来了,即:苹果树棵树×¾=120。等量关系式一出来,此题便可迎刃而解。列方程也行,列算式也行,学生都容易理解。

在上题中因为只有两个量,问题不是很复杂。有时候在分数应用题中出现两个以上的量,此时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例2 甲楼高36米,是乙楼的¼,乙楼高度是丙楼的¾。求丙楼高度是多少?

例2涉及到3个数量,如果不会写出等量关系式,非常容易错。在这题中我没着急给学生讲解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即:甲楼高36米=乙楼的¼,乙楼=丙楼的¾。再引导学生也即:甲楼高36米=乙楼×¼,乙楼=丙楼×¾。看着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学生瞬间就懂了,无需我再解释了。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也就是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应用题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三列辅助横式解决问题

另有一类型题目学生往往也容易出错,像将题目中的数字或者运算符号看错的。此类题目有些学困生总是无法理解,也无从下笔。

例如:小敏在一道减法算式时将51减一个数,看成51加一个数,算得的结果是90,那么原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看到上题,有点糊涂,有些学生做出来了,也说不出来道理。针对此题我就列了两个横式子,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即:51—原来减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