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
霉 50% 最大杀菌效果 Maximal bactericidal effect 烯 100% 防止耐药Mutant pervertion
35
%T>MIC的最大化
选择充足的用量:安全性高的药物 选择抗菌活性更为优异的抗菌药:MIC值低的药物
增加每次给药量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延长点滴时间或持续给药
间关系不密切,即在很大范围 内血药峰浓度越高,杀灭致病 菌的作用越强。
PK/PD
Effect
这类药物通常均具有较长的抗
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s
effect,PAE)
time
16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 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
PK/PD
但对这类药物中治疗窗比
本类药物有较长的PAE; 本类药物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FEE); 降低肾毒性和耳毒性 。
19
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日一次的给药 方案不宜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G-杆 菌脑膜炎、骨髓炎、肾功能减退者、 大面积烧伤及肺囊性纤维化、新生儿 和孕妇等感染患者
20
氟喹诺酮类药物现在也主张采用一日一次 的给药方案,并认为该方案不仅能提高疗 效,还能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把Cmax/ MIC和AUC24/MIC作为预测氟喹诺酮类疗 效的参数,其中最主要的参数是AUC24/ MIC,并发现AUC24/MIC为125时是细菌 学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判断点。但并非对所 有细菌都要大于125,如对肺炎链球菌, AUC24/MIC在25~35范围就能有效地抗菌。
MIC90 (mg/L)
2 1 0.031 0.031 0.25
Time above MIC (h)
4.3h 5.3h 10.3h 10.3h 7.3h
Time>MIC (%)
35.9% 44.3% 85.8% 85.8% 60.9%
李家泰,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第83卷第12期
31
美平0.5g q8h, iv 60min, 对不同细菌的 Time>MIC(%)
‘hour
14
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抗菌 药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time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15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对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取决于血 药峰浓度的高低,而与作用时
(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概念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有明确指征的 前提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 的给药方法(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 次数、给药顺序、给药速度等)、剂量和 疗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和 预防作用,以达到杀灭病原体和(或)控 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防 止和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家泰,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第83卷第12期
29
美平1g, q12h, iv 60min药时曲线
住友制药内部资料 30
美平1g, q12h, iv 60min对不同细菌 的Time>MIC(%)
铜绿假单胞菌(268) 不动杆菌属(211) 大肠埃希菌(365) 肺炎克雷伯菌(244) 阴沟肠杆菌(96)
2.0g, q8h, iv 1h
3.3
41.5%
美平2.0g, q8h, iv 1h药时曲线 34
碳青霉烯类的杀菌作用与%T>MIC
• 比较10000例 ,美平0.5g, q6h与亚胺培南0.5g, q6h 给药时对肠杆 菌科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效学
碳 30% 增殖抑制 Bacterial stasis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 疗效。
23
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特点是当体 内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 殖,属于此类的有β-酰胺类、红霉索等老一代大 环内酯类品种、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等,应用 此类抗菌药物时应尽量延长T>MIC,应用β-内酰 胺类时T>MIC的时间应达到两次给药间期的40~ 50%,故除极少数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外,宜采用 将一日总药量分为多次给予的方案。
2. 4h
Time>MIC (%)
19.8%
鲍曼不动(88)
4
3.3h
27.6%
2003年中国十家医院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
32
美平对细菌MIC=4mg/L时的 %T>MIC
给药方案
0.5g q6h, iv 60min 1.0g q8h, iv 60min 1.0g, q8h, iv2h 2.0g, q12h, iv2h
Time above MIC(h) Time>MIC (%)
2.4h
39.8%
3.3h
41.5%
3.9h
48.3%
4.9h
40.6%
*2003年中国十家医院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
33
对于MIC值达到8mg/L以上的致病菌,如 铜绿假单胞菌, 美平可采用以下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
Time above MIC (h) % T>MIC
MPC mg/L: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SW,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即MIC与
MPC之间的浓度范围
12
评价抗菌药物PK/PD相关参数
AUC/MIC(AU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 Cmax/MIC:血药峰浓度与MIC的比值 Time>MIC(T>MIC)
21
MIC对抗菌药物PD的影响
MIC升高: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Cmax/ MIC AUC / MIC
明显降低
22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 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 并不密切。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 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 也不再增加。
8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 影响。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 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9
静态的方法用于评价抗菌药物的体内活性并非完全适当
MIC90 (mg/L)
Time above MIC (h)
Time>MIC (%)
铜绿假单胞菌(123)
8
1.5h
18.8%
鲍曼不动杆菌(88)
4
2.4h
29.6%
美平1g, q12h, iv 60min对不同细菌的 Time>MIC(%)
铜绿假单胞菌(123)
MIC90 (mg/L)
8
Time above MIC (h)
4
抗菌药物疗效的评价
1.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 病原学疗效: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除率。
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给药方 案有关。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率更为重要。 只有感染灶内的病原菌被清除,才能达到彻底 治愈的目的;同时病原菌被杀灭也防止了耐药 菌的产生。感染灶内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 造成感染的迁延、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11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D参数
MIC mg/L: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50, MIC90, MIC moຫໍສະໝຸດ Baidue, MIC range
MBC mg/L: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50, MBC90, Killing effect, Killing Curve
5
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足够抗菌药 物暴露(Optimum exposure)
细菌学清除
敏感菌 不敏感/耐药菌
细菌学治愈: •临床治愈率高 •临床症状与体征迅速消失 •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
6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不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没有足 够抗菌药物暴露(Suboptimum exposure)
(1)time above MIC(h):超过MIC的浓度维持时间,用 小时表示
(2)time>MIC(%):超过MIC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时 间的百分率(%)
13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Cmax Cmax / MIC
MIC
AUC
AUC / MIC
Time above MIC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1
抗菌药物滥用的后果
耐药菌株迅猛增加 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医疗资源浪费 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环境污染
2
来自W.H.O 的警告
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 素正在失去它们的临床效应。
在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以及 在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终
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Cralg WA. Dlagn Microbiol Infection Dis 1996,25: 213-217
27
(μg/mL)
BC
PK / PD parameters
Cmax
•MIC升高: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T>MIC明显缩短
MIC
Time above MIC
‘hou2r8
美平0.5g q8h, iv 60min, 对不同细菌 的Time>MIC(%)
T1/2 h:药物的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 of drug)
AUC mg•h/L: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Vd L: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36
A.增加每次给药量
通过增加每次给药量可增加%T>MIC 效果费用比上---不是首先推荐的方法。
β-内酰胺类的每次给药量加倍的情况下,最 高血药浓度(Cmax)大幅度提高,
铜绿假单胞菌(268) 不动杆菌属(211) 大肠埃希菌(365) 肺炎克雷伯菌(244) 阴沟肠杆菌(96)
MIC90 (mg/L) Time above MIC (h) Time>MIC (%)
2
3.3h
41.5%
1 0.031 0.031 0.25
4.3h 8h 8h 6.3h
54% 100% 100% 79%
较狭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
Effect
类,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
使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毒性
剂量。
time
17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替利霉素等) 两性霉素B 甲硝唑
18
氨基糖苷类采用一日一次给药方法 的依据:
其杀菌活性和临床疗效与Cmax/MIC 和AUC24/MIC密切相关,减少给药次 数,加大每次用药剂量有利于提高血 药峰浓度,从而增强疗效;
20-30%
40-50%
Craig WA. Clin Infect Dis, 1998, 26: 1-1226
T>MIC与疗效的关系
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 %T>MIC的时间达 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
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治疗试验性动物肺 炎链球菌肺炎, %T>MIC的时间达到4050%,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24
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给药间隔 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属于此类的有阿奇霉素 等新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类、 氟康唑等。
25
%T>MIC的临界值
不同抗生素 青霉素类
临界值不同
抑菌效应
杀菌效应
30%
50%
头孢菌素
35-40% 60-70%
碳青霉烯类
耐药菌持续存在并繁殖
敏感菌 不敏感/耐药菌
细菌学失败: •临床治愈率低 •临床症状与体征逐渐消失 •存在治疗失败的危险性 •有增加并发症的危险 •耐药性的诱导和传播
7
大量研究显示:
根据PK/PD原理制订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 有效地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细菌产生耐药性。
浓
V
度
时间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K参数
Cmax mg/L:血药峰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tmax h: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简称达 峰时间(time after doing at which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is reached)
霉 50% 最大杀菌效果 Maximal bactericidal effect 烯 100% 防止耐药Mutant pervertion
35
%T>MIC的最大化
选择充足的用量:安全性高的药物 选择抗菌活性更为优异的抗菌药:MIC值低的药物
增加每次给药量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延长点滴时间或持续给药
间关系不密切,即在很大范围 内血药峰浓度越高,杀灭致病 菌的作用越强。
PK/PD
Effect
这类药物通常均具有较长的抗
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s
effect,PAE)
time
16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 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
PK/PD
但对这类药物中治疗窗比
本类药物有较长的PAE; 本类药物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FEE); 降低肾毒性和耳毒性 。
19
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日一次的给药 方案不宜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G-杆 菌脑膜炎、骨髓炎、肾功能减退者、 大面积烧伤及肺囊性纤维化、新生儿 和孕妇等感染患者
20
氟喹诺酮类药物现在也主张采用一日一次 的给药方案,并认为该方案不仅能提高疗 效,还能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把Cmax/ MIC和AUC24/MIC作为预测氟喹诺酮类疗 效的参数,其中最主要的参数是AUC24/ MIC,并发现AUC24/MIC为125时是细菌 学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判断点。但并非对所 有细菌都要大于125,如对肺炎链球菌, AUC24/MIC在25~35范围就能有效地抗菌。
MIC90 (mg/L)
2 1 0.031 0.031 0.25
Time above MIC (h)
4.3h 5.3h 10.3h 10.3h 7.3h
Time>MIC (%)
35.9% 44.3% 85.8% 85.8% 60.9%
李家泰,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第83卷第12期
31
美平0.5g q8h, iv 60min, 对不同细菌的 Time>MIC(%)
‘hour
14
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抗菌 药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time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15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对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取决于血 药峰浓度的高低,而与作用时
(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概念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有明确指征的 前提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 的给药方法(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 次数、给药顺序、给药速度等)、剂量和 疗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和 预防作用,以达到杀灭病原体和(或)控 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防 止和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家泰,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第83卷第12期
29
美平1g, q12h, iv 60min药时曲线
住友制药内部资料 30
美平1g, q12h, iv 60min对不同细菌 的Time>MIC(%)
铜绿假单胞菌(268) 不动杆菌属(211) 大肠埃希菌(365) 肺炎克雷伯菌(244) 阴沟肠杆菌(96)
2.0g, q8h, iv 1h
3.3
41.5%
美平2.0g, q8h, iv 1h药时曲线 34
碳青霉烯类的杀菌作用与%T>MIC
• 比较10000例 ,美平0.5g, q6h与亚胺培南0.5g, q6h 给药时对肠杆 菌科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效学
碳 30% 增殖抑制 Bacterial stasis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 疗效。
23
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特点是当体 内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 殖,属于此类的有β-酰胺类、红霉索等老一代大 环内酯类品种、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等,应用 此类抗菌药物时应尽量延长T>MIC,应用β-内酰 胺类时T>MIC的时间应达到两次给药间期的40~ 50%,故除极少数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外,宜采用 将一日总药量分为多次给予的方案。
2. 4h
Time>MIC (%)
19.8%
鲍曼不动(88)
4
3.3h
27.6%
2003年中国十家医院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
32
美平对细菌MIC=4mg/L时的 %T>MIC
给药方案
0.5g q6h, iv 60min 1.0g q8h, iv 60min 1.0g, q8h, iv2h 2.0g, q12h, iv2h
Time above MIC(h) Time>MIC (%)
2.4h
39.8%
3.3h
41.5%
3.9h
48.3%
4.9h
40.6%
*2003年中国十家医院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
33
对于MIC值达到8mg/L以上的致病菌,如 铜绿假单胞菌, 美平可采用以下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
Time above MIC (h) % T>MIC
MPC mg/L: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SW,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即MIC与
MPC之间的浓度范围
12
评价抗菌药物PK/PD相关参数
AUC/MIC(AU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 Cmax/MIC:血药峰浓度与MIC的比值 Time>MIC(T>MIC)
21
MIC对抗菌药物PD的影响
MIC升高: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Cmax/ MIC AUC / MIC
明显降低
22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 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 并不密切。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 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 也不再增加。
8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 影响。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 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9
静态的方法用于评价抗菌药物的体内活性并非完全适当
MIC90 (mg/L)
Time above MIC (h)
Time>MIC (%)
铜绿假单胞菌(123)
8
1.5h
18.8%
鲍曼不动杆菌(88)
4
2.4h
29.6%
美平1g, q12h, iv 60min对不同细菌的 Time>MIC(%)
铜绿假单胞菌(123)
MIC90 (mg/L)
8
Time above MIC (h)
4
抗菌药物疗效的评价
1.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 病原学疗效: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除率。
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给药方 案有关。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率更为重要。 只有感染灶内的病原菌被清除,才能达到彻底 治愈的目的;同时病原菌被杀灭也防止了耐药 菌的产生。感染灶内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 造成感染的迁延、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11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D参数
MIC mg/L: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50, MIC90, MIC moຫໍສະໝຸດ Baidue, MIC range
MBC mg/L: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50, MBC90, Killing effect, Killing Curve
5
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足够抗菌药 物暴露(Optimum exposure)
细菌学清除
敏感菌 不敏感/耐药菌
细菌学治愈: •临床治愈率高 •临床症状与体征迅速消失 •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
6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不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没有足 够抗菌药物暴露(Suboptimum exposure)
(1)time above MIC(h):超过MIC的浓度维持时间,用 小时表示
(2)time>MIC(%):超过MIC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时 间的百分率(%)
13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Cmax Cmax / MIC
MIC
AUC
AUC / MIC
Time above MIC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设计
1
抗菌药物滥用的后果
耐药菌株迅猛增加 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医疗资源浪费 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环境污染
2
来自W.H.O 的警告
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 素正在失去它们的临床效应。
在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以及 在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终
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Cralg WA. Dlagn Microbiol Infection Dis 1996,25: 213-217
27
(μg/mL)
BC
PK / PD parameters
Cmax
•MIC升高: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T>MIC明显缩短
MIC
Time above MIC
‘hou2r8
美平0.5g q8h, iv 60min, 对不同细菌 的Time>MIC(%)
T1/2 h:药物的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 of drug)
AUC mg•h/L: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Vd L: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36
A.增加每次给药量
通过增加每次给药量可增加%T>MIC 效果费用比上---不是首先推荐的方法。
β-内酰胺类的每次给药量加倍的情况下,最 高血药浓度(Cmax)大幅度提高,
铜绿假单胞菌(268) 不动杆菌属(211) 大肠埃希菌(365) 肺炎克雷伯菌(244) 阴沟肠杆菌(96)
MIC90 (mg/L) Time above MIC (h) Time>MIC (%)
2
3.3h
41.5%
1 0.031 0.031 0.25
4.3h 8h 8h 6.3h
54% 100% 100% 79%
较狭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
Effect
类,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
使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毒性
剂量。
time
17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替利霉素等) 两性霉素B 甲硝唑
18
氨基糖苷类采用一日一次给药方法 的依据:
其杀菌活性和临床疗效与Cmax/MIC 和AUC24/MIC密切相关,减少给药次 数,加大每次用药剂量有利于提高血 药峰浓度,从而增强疗效;
20-30%
40-50%
Craig WA. Clin Infect Dis, 1998, 26: 1-1226
T>MIC与疗效的关系
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 %T>MIC的时间达 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
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治疗试验性动物肺 炎链球菌肺炎, %T>MIC的时间达到4050%,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24
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给药间隔 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属于此类的有阿奇霉素 等新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类、 氟康唑等。
25
%T>MIC的临界值
不同抗生素 青霉素类
临界值不同
抑菌效应
杀菌效应
30%
50%
头孢菌素
35-40% 60-70%
碳青霉烯类
耐药菌持续存在并繁殖
敏感菌 不敏感/耐药菌
细菌学失败: •临床治愈率低 •临床症状与体征逐渐消失 •存在治疗失败的危险性 •有增加并发症的危险 •耐药性的诱导和传播
7
大量研究显示:
根据PK/PD原理制订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 有效地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细菌产生耐药性。
浓
V
度
时间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K参数
Cmax mg/L:血药峰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tmax h: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简称达 峰时间(time after doing at which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is re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