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能 ②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整体把握
课文共三个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 什么观点?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整体把握
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探究
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统治者不识马、不知马)
合作探究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合作探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带“ 不”字的分句构成排比句式,增强了语 言气势,强调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 的具体表现 , 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刻画得淋漓尽致。
韩愈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 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 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 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比干剖 心、屈原放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许 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 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人才被埋 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韩愈的《马说》,从中一探究竟。
合作探究
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 条件?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 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 要把握住机遇; 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合作探究
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 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 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 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 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 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 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1)不以千里称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安求其能千里也?(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也有坐等并遇到伯乐而成就 大业的人,你能举出一两个吗?
姜子牙垂钓碧溪,遇周文王,拜他做 了国师,推翻商汤建立周朝;
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山,拜他做了军师,建立蜀国。
拓展延伸
请写出与“马”有关的俗语?
(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人靠衣裳马靠鞍; (3)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4)牛头不对马嘴; (5)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背景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 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 “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 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 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 有”之叹。
字音字形
祇辱(zhǐ) 槽枥(lì) 尽粟(sù) 而食也(sì) 不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省略句: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 省略宾语“它”) ②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 件事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或许) ③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动词, 与“非”相对)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合作探究
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பைடு நூலகம்使有千里马,也 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 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 伯乐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请在第一节中找出当千里马没有遇到 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 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
疏通文意
用马鞭赶它 按照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策之不 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 马鞭 面对
不能通其意, 执 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
唉 难道 同耶,“吗” 恐怕
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 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 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堂检测
1、按要求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 子是:___世__有__伯__乐__,__然__后__有__千__里__马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食__马__者__不___ _知__其__能__千__里__而__食__也___。 (3)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 《马说》的一句话:_千__里__马__常__有__,__而__伯__乐__不__常__ _有__。
文言积累

4、一词多义 ①故虽有名马: 即使。 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①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以 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②食不饱:
吃。
文言积累

①其真无马邪: 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策 ②执策而临之: 马鞭。
板书设计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马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层 递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未遇伯乐而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吗?
(1)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后投汨罗江而死;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 (3)李白被逐出长安,从此“散发弄扁舟”; (3)杜甫从未被朝廷聘用过,一生贫穷落魄。
合作探究
(1)不以千里称也。
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 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4)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 气,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可是
即使
只 受屈辱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
(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槽
因为
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 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 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 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 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 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 的效果?
( 1 ) 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 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 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合作探究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 之”等代词,都是指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 蓄。
课堂小结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 蓄,读起来回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 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 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给封建统治者敲响了 警钟。更可赞叹的是作者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 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我们不仅要从他 的文章中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 力量。幸运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和平的幸 福时代,成才的途径有很多,希望大家努力学 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 栋梁之才!
合作探究
第二节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 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合作探究
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合作探究
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不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合作探究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分别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跟现代 的“杂文”大体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 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 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 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就是“谈谈”的 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从字面上 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 题”。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能够千里而食也。这是样马也,虽有千里之才能能,食
通“现”,表现 尚且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
等同
怎么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 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 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 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 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 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 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 懑和控诉。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 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 残人才的现象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寄 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
合作探究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 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 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 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
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 空间和条件。
合作探究
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 或遭遇。
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
合作探究
骈死(pián) 一食(shí)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食之(sì)
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 ”,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 ”,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 ④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文言积累
2、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 者”)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 于奴隶人之手辱”)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读 懂课文内容,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 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 昏庸愚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 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 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 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他提出的 “文道合一”“气盛言宜”“陈言务去 ”“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 后人的指导意义很大。著有《韩昌黎集 》等。
合作探究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 果?
运用典型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 地刻画出“食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 表达辛辣的嘲讽之情。
合作探究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 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分别指什么?
“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能发现、赏识、任 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寓指愚妄浅薄,不识 人才的统治者。
课堂检测
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 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 C.策之不以其道 D.马之千里者
课堂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