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 茹玉骢

内容提要 本文从报酬递增视角出发,对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做了梳理,包括规模经济

(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工和专业化、正反馈等对国际贸易及其模式的形成的影响做了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论,另外还将经济地理纳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我们发现分工和专业化理论在解释如生产全球化和垂直专业化引起的中间产品贸易等新现象时,比规模经济概念更具有解释力,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现实的分工和贸易模式现象的解释能力比较弱,基于规模经济的经济地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 分工 中间产品

作者茹玉骢,男,1974年生,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教师。(杭州 310025)

一、引言

以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和大卫?李嘉

图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及以H -O -S 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建

立在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之上。这一假设不符合现实世界存在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因而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要素跨国流动、要素价格不均等、国际贸易内生形成、贸易方式的演

进等现象,从报酬递增视角出发,新贸易理论、新

兴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其他一些文献在报酬递增假设下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贸易现象。本文第二部分论述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其中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从分工引起的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包括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生产国际化、中间产品贸易模式的论述;第四

32.Shefrin ,H.,Beyond greed and f ear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33.Shefrin ,H.,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forecast 2ing ,game theory ,and role -p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8,2002,pp.375-382.

34.Shiller ,R.J.,Irrational ex uber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2000.

35.Steele , C.,and T.Liu ,Dissonance processes as self -affi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2chology ,45,1983,pp.393-397.

36.Thaler ,R.,and E.J.Johnson ,G ambling with the house money and trying to break even :The effects of prior outcomes on risky choice ,M anagement Science ,36,

1999,pp.643-660.

37.Thaler.R.H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 arketing Science ,4,1985,pp.199-214.

38.Welch ,I.,Views of financial economists on the eq 2uity premium and on professional controversies ,Journal of B usiness ,73,2000,pp.501-537.

39.Wright ,W. F.,and G .H.Bower ,M ood effects on subjective probability assess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 ce sse s ,52,1992,pp.276-291.

40.Zhikun Li ,Liquidity ,financial market sentimen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Working Paper ,2003,FMA An 2nual Meeting Doctoral Student Consortium.

责任编辑 董希望

2

022004年第2期No.2,2004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4年3月Mar .,2004

部分论述正反馈理论与国际贸易;第五部分是对涉及地理因素的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关系相关文献的评述;第六部分是结束语。

二、规模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在新贸易理论以前,体现报酬递增的外部经济一直被视为是分析规模经济下国际贸易的基本方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报酬递减假设条件下的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上,马歇尔(1920)在其《经济学原理》中为了说明报酬递增现象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并认为外部经济往往是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①使得单个企业水平上是不变规模报酬,而在产业水平上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他用产业区位的例子来说明外部经济这一概念,说明了企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Y oung(1928)虽然认为马歇尔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区分很有意义,但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区分中来考察产业进步过程的性质必然带有片面性,并指出报酬递增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有专业化和分工产生。杨小凯(2001)认为新古典分析框架将纯消费者与企业绝对分开,使得专业化经济概念变得没有意义,而用规模经济的概念进行替代。

Helpman and Krugman(1985)对外部经济概念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讨,一是提出如何证明产业的产出进入企业的生产函数是合理的,因为Marshall(1920)、Either(1979)都认为较大产业能以较低价格支持较多种类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但是处理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影响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二是外部经济的使用单位是“国家水平”还是“国际水平”值得探讨,如果中间产品是可贸易的,那么规模经济应该是国际性的,反之是全国性的;第三,外部经济来自于知识的不完全利用,关键看创新是如何传播的详细情况,如果信息仅仅是口头传播,那么相关单位是一国,甚至是更小范围,如果是拆开来看个究竟,那么外部经济效应应当是国际性的;四是外部经济来自于企业没有能力排他使用的知识,但知识的生产需要有一个动态的而不是纯粹是静态的模型。他们指出在实际中,规模经济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是厂商和产业改进它们技术的动态过程,关于外部经济的最合理的解释涉及知识传播,因而它根本上是一个动态的问题。②罗默(1990)发展的模型说明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各国因贸易而受益,而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促进了收入增长和福利的提高,而且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波特(1990)认为外部经济是在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升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外部经济不是只对某个产业有影响,它会延伸到这个产业的关联产业中。认为绝大多数外部经济效益是无法跨越国界的,这又使得外国企业想要获取这种外部经济更是困难重重。③波特的钻石理论实际上说明了一国有地理环境决定的最初资源禀赋和已有的产业结构能够通过累积因果的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大量的经验研究证实了外部经济的存在, Hall(1990)明确了由集聚引起的规模效应是解释索罗残值(Solow residual)的潜在原因。Caballero &Lyons(1992)以及Batlesman et.al(1994)对集聚效应作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并区分了长期和短期的外部性,他们用其他产业的活动对集聚效应进行测量。此外G laeser et.al(1992),Kuncoro and Turner(1995),Oulton(1996),Henderson (1999)的实证研究工作表明产业外部经济的存在。

外部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会导致国家锁定(lock in)于不理想的专业化形式,甚至会导致贸易的受损。当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一国如在某些产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便会倾向于更低的生产成本,通过明显的因果累积,能更低成本生产某一产品的国家会倾向于生产更多的这种产品。外部经济在历史事件决定各国生产何种产品时起了强有力的作用,外部经济还会使有违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形式得以存在。④与比较利益和企业层次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所具有的明确的福利含义相比,外部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能否使一国受益是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可能会因为在某些产业集中生产以实现外部经济而受益。

2.内部规模经济与新贸易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兴起的新贸易理论以张伯伦(1950)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出发点,以Dixit-Stigliz(1977)模型提供的分析工具为基础,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302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Krugman1980,1981)。新贸易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它假设两国的消费者效用函数是一样的,多样化的产品有利于消费者效用水平的提高,正是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偏好推动了国际贸易,另外它也假设企业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即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变,这样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将每一种差异产品在同一企业内生产,这样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满足世界市场对该差异产品的需求,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没有差异,产业内国际贸易还是会发生,即两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从而产生内生的绝对优势(杨小凯,张永生2000,P65),因为该理论弥补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内贸易模式缺乏解释力的状况,从而很好地解释了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这一现象,大大提高了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但是同样地该理论也没有改动要素跨国不流动的假设,同样用该模型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国家专业化生产这些产品而另一国家专业化生产另外产品。此外我们还会发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存在与现实不符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并不通常是由一个企业完成的,企业间中间产品的贸易近年来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复杂产品的生产环节在不同区位进行分布,它由一个垂直联系的企业网络完成。

至此,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展开的这两个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上述还不能回答为何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存在差异,不能解释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也没有解释经济地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也反映了“规模经济”在解释报酬递增的局限性。

三、分工引起的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理论

1.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与古典和新古典理论中国际贸易给定相对应,新兴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内生形成的原因。杨小凯(1994,1996,2000)等经济学家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他沿着斯密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Y oung(1928)分工

—市场—分工的互动关系,与传统贸易理论中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开相反,他将两者合而为一,并用数学将这些思想加以形式化,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了国际贸易内生于国内贸易的结论。该理论认为随着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会不断提高,较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必须和较大的市场容量相适应,而国际贸易可以使得市场的容量有效扩大,因此随着国际间交易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国际贸易就会自发形成;认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卷入国际贸易的程度,也可以用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来解释。发达国家因为交易效率高,均衡分工水平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因此也就更需要国际贸易来充分利用高分工水平的好处;而落后国家因为交易效率低,均衡分工水平也低,国内贸易就能适应低分工水平,并不需要很多国际贸易。

2.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斯蒂格勒(1951)对“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做了深入的阐述,对分工与企业规模问题作了研究,他将分工问题和厂商理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假设厂商生产工序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把生产工序分为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两类,认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种使报酬递增的生产工序可能会增加,当规模足够大时,专门的厂商就会从事这类工序的生产。由此可见,只有当产业的规模达到足够大的时候,产业内进一步的分工才会出现。如果我们将这一观点进行引申,那么不断拓宽的世界市场规模为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这也正是亚当?斯密的观点),国际贸易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除了那些天然连续性的工序无法空间分割外,任何存在报酬递增的工序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被重新分布,这就出现了生产的国际化现象,即产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实际上是在许多国家分工生产完成的。因此从分工理论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生产国际化、分散化、贸易垂直化的趋势。

生产国际化和外国直接投资相关的要素跨国流动受边际报酬高低影响,它的本质是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地理空间内的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特殊的区位优势(如地理优势、劳动力价

402

茹玉骢: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格优势、投资环境优势、特定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等)与相关的生产环节和产品相适应。新贸易理论实际上讲述了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差异产品在不同国家分工生产的故事,这些有差异的产品和当地的特殊区位优势相结合。根据前面市场和分工关系的论述,除了差异产品的国际分工生产外,另一个层面的分工———产品生产工序的分工在不同区位展开。

生产国际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垂直型FDI的一体化形式,另一种是国际外包(Outsourcing)的不完全合约形式,关于跨国企业如何在FDI和国际外包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Grossman and(2002)发展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明确了决定这些不同选择的因素,模型显示一些产业只能采取垂直一体化的形式,而其他一些产业只能是用外包的形式。Antras&Help2 man(2003)认为产品生产商要在一体化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和不完全合约对中间产品供应商的激励之间做出权衡,他们发展的模型均衡时的结论是,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所有权结构的选择,另外所在产业的南北工资差异、所有权优势、谈判能力和母公司总部的技术密度也对这种选择产生影响。Markusen and Maskus(2001)用一般均衡的贸易理论对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的模型表明跨国公司在向海外投资时采用垂直型FDI是内生决定的,垂直型FDI意味着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进行国际化的分割,将每一个生产环节放在成本最低国家。

跨国公司无论是采取垂直FDI的方式还是采取国际外包的方式来实现生产国际化的目的,本质上是由市场规模扩大引起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的结果,不同的区位在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生产工序上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垂直型FDI相关的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定位于全球市场,这些海外分支机构从母公司或其他第三方进口中间投入品,生产的中间产品或产成品除了满足东道国消费需求外,还要出口到母国和其他第三国家或地区,因此这类投资有很强的贸易创造效应。而外包的贸易创造效应就更是显而易见,所以市场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决定了分工和贸易模式。

3.一种新的贸易模式———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及其解释

现有理论对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作了解释,而对于产业内贸易中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的研究正方兴未艾。Andersson&Fredriksson (2000)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比重增加迅速,他们对公司内贸易的中间产品贸易和成品贸易做了区分,并对瑞典的跨国公司贸易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瑞典的母公司在公司内贸易结构中倾向于中间产品的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在公司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30%上升到1990年的70%。Hummels,et al.(1998,2001)用垂直专业化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多个序列环节(multiple sequential stages),二是至少包含两个以上国家在产品的生产序列中提供价值增值;三是至少一个国家必须用进口的投入品从事生产,并且这些产出品(中间产品或成品)的一部分必须出口。国际化中当一个国家用进口的中间产品生产用于出口的产品时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就出现了。Krugman(1995)用产品价值增值链的分割(slicing up the value added chain)概念对国与国之间的垂直专业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在Krugman(1980,1981)模型基础上,Y i (2003)发展了关于垂直专业化的正式模型,说明了关税下降与贸易增加的非线性关系,垂直专业化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关税下降对贸易的放大效应,解释贸易对关税变化的非线性效应的现象。垂直专业化这个概念很好地刻画了在生产国际化、产品价值链全球重新分布情况下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分工关系。各个国家从事产品的某一或某些环节的生产,即所谓的产业的垂直专业化现象,这种产业分布有两个效应,一是必然涉及到中间产品的贸易,而不再是如传统或新贸易理论所解释的那样国家仅仅是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中间品的贸易量随垂直专业化而增加;二是打破了我们对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框架,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垂直专业化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中产品所涉及的相关产业由众多生产环节和程序组成,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增值链条,这一链条的地理分布的广度由国际贸易的外生交易费用决定。

502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Hanson,Mataloni&Slaughter(2003)运用美国跨国公司企业层面数据检验母公司和海外分公司之间中间投入品贸易状况,他们的结论是当海外分公司的贸易成本、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公司所得税比较低的时候,母公司对于中间投入品的进口需求较大,与中间产品的贸易相应的是这些跨国公司内的国际垂直生产网络(Vertical Prodution Networks)。

由于垂直专业化的结果是使产业和产品的各个生产部门与环节在全球进行重新区位分布,各个生产环节纳入到跨国公司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战略中,与该战略相对应的是庞大的世界市场,正是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得高度的分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交易效率的提高是解决分工水平提高和交易成本上升两难矛盾的有效办法,企业之间网络的构建和运输、通讯成本、关税的下降充分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因此正是市场规模与分工相互推动的关系使得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生产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和通讯运输技术的进步为市场规模与分工形成互动提供了动力。

分工和交易理论很好地给出了国际贸易内生产生、演化的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生产国际化、世界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FDI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但是没有涉及到历史偶然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正反馈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四、正反馈机制与国际贸易

不同的国家会形成什么样的贸易结构是事先不确定的,对此,Arthur(1990)的正反馈理论说明由于一些偶然历史小事件(historical small events)的影响,这些事件的作用会通过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而不断放大,从而出现路径依赖现象和市场锁定,锁定又形成竞争力优势。这一理论可以适用于相同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历史事件正反馈作用产生的市场的锁定效应使得各国在不同的产业、以及产业内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分工,并最终形成国际贸易。这一理论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为初始状态的人为干预可以通过正反馈机制使得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瑞士手表制造业、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等具有竞争力优势产业的形成来说明历史事件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下对贸易格局的影响。⑤

报酬递增经济有以下这些特征:市场不稳定(市场倾向于惠助那些已经领先的产品);多种可能的结局;不可预测性;锁定市场的能力;劣质产品有可能主导市场;以及获胜者的丰厚利润(Arthur, 1996),可以解释新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的模式的变化,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传统制造业的外部经济等因素虽然对于贸易模式的决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报酬递增经济的上述特性在改变和决定贸易模式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作用。因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中,竞争的性质是不同了,经济规律也不一样,例如在“赢家通吃”(winner-take-most)的情况下,基于市场垄断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出现,这一点和新贸易理论对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产业内贸易现象的解释是一致的。

Arthur(1996)对于报酬递减的传统经济和报酬递增的新经济作了精辟的分析,把它们想象成两个经济王国,一个是大批量制造世界,其产品基本上是资源密集型的,知识含量比较低,运作符合马歇尔的收益递减法则,这一世界是均衡从而有秩序的,可以预测因而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变化缓慢因而是连续的;另一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世界,其产品基本上是知识密集型的,自然资源比重小,运转受收益递增法则支配。这两个世界又相互联系,大多数高科技公司都既有以知识为基础的业务,也有大批量加工业务。而制造业公司也有许多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知识世界,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产品如IBM个人电脑在收益递增的世界里成长,但是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实际上却变成了属于马歇尔式加工世界的商品。

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要素)贸易而产生大量的国际间要素流动条件下,各国产业竞争力优势所依赖的那些新要素会在国际范围内重新得到分配,正反馈机制使得产业的集聚在国际层面重新进行地理分布,从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五、经济地理、报酬递增与国际贸易

包括新贸易理论在内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假设要素在一国内部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家之间是不流动的。这一假设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否定了地

602

茹玉骢: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理条件以及运输等交易条件的改善对贸易的影响,也与随FDI而产生的人员和技术的国际间流动这一普遍现象不符。对这一领域有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作了有益的补充和解释。Krugman(1991)对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个用于说明各国如何内生演化为工业化“中心”与农业“外围”,为了减少运输成本并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企业趋向于靠近有较大需求的地区,但是需求的区位又决定于生产的分布。中心和外围模式的出现由运输成本(τ)、经济规模(θ)和国民收入中用于制造品消费的比例(μ)决定。此模型的思想和Krugman (1980,1981)发展的模型一脉相承,都是以规模经济为出发点。模型显示,当运输成本较高时,产业出现地区趋同(regional convergence),即没有出现明显的中心与外围现象,相反则出现地区分化特性(regional divergence),即出现了产业活动中心。他得出以下结论:是农业占主要比重状况决定了运输成本高、制造业产品消费比例低、规模经济弱的经济状态,而运输成本低或有很强的规模经济、以及累积因果的经济,制造业会逐步集中于一个区域。由此,运输成本的大小,以及与运输成本相关的产业集聚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地理影响运输成本,进而影响产业集聚程度和贸易。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计,由于技术的进步使得贸易成本大大下降,那么集聚形成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但现实世界也未必如此,经济活动的集聚往往只限于某一领域,而不是经济活动的大规模集聚,前面讨论的垂直专业化现象就是一例。

Ricci(1999)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地理和比较优势的关系和内生的经济集聚对于该地区报酬递增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的影响。他将比较优势、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垄断竞争和贸易成本等因素纳入到两国三部门的模型中,他的结论是由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存在,更多的企业吸引到原来该国有优势产业,一国的专业化程度降低了;贸易成本的下降未必会必然增加集聚形成的可能,厂商很可能凭借绝对优势而在一个小地方做出区位选择,而不是在更大的但缺乏生产效率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甚至会使原来的集聚模式发生逆转;比较优势的增加未必会提高专业化程度,这些结论更加符合现实的贸易状况,并澄清了Krugman(1991)结论成立的条件。说明以贸易成本为代表的地理因素在现代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但是特定的区位优势在产业链条全球垂直分工形式和它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形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区位专业化于不同的产业和产品生产工序并不简单的是一个地理因素,它涉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基于规模经济的经济地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说明,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在现实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上的解释能力比较欠缺。

六、小 结

正如阿瑟所言,经济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高科技领域,都服从递增收益法则,从报酬递增角度来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比较全面的观察视野。新贸易理论所描述的企业内规模经济是指不变的边际成本和递减的平均成本,而如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即使单个企业是报酬递减的(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增),只要存在外部经济,那么整个产业水平会出现报酬递增现象,而这种外部性已经为实证分析证明是存在的。外部经济的存在使得产业形成集聚现象,并由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形成内生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贸易模式产生影响。但外部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能否使一国受益是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可能会因为在某些产业集中生产以实现外部经济而受益。正反馈原理的存在,使得各国贸易结构是不确定的,也是可以改善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培植有竞争力的产业。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要素)贸易而产生大量的国际间要素流动,各国产业竞争力优势所依赖的那些新要素会在国际范围内重新得到分配,通过正反馈机制使得产业的集聚在国际层面重新进行地理分布,从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于是出现了垂直专业化过程,即产品的价值链进行全球区位分布,发展中国家有可以依靠自己特殊的区位优势发展某些新的产业,而不受本国市场容量狭小的影响,国际市场的规模使这种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分工模式所带来的中间产品的贸易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力量。新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卷入全球化经济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表明分工和专业化概

702

 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念比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概念更能够解释现实的报酬递增下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状况。

注释:

①[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第280页。

②[以]埃而尔赫南?赫尔普曼、[美]保罗?R?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第46页。

③[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5页。

④⑤Paul R.K r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2 conomics:Theory and P olicy,5th ed,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49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以]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美]保罗?R?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4.[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一版。

5.[美]库尔特?勒布,托马斯?盖尔?穆尔编:《斯蒂格勒论文精粹》,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

6.Andersson Thomas&Fredriksson T.(2000),Dis2 tinction Between Intermediate and Finished Products in Intra -firm Trad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 rial Organi2 z ation,18773-792.

7.Antras,Pol&Helpman,Elhanan(2003),G lobal S ourcing,NBER Working Paper10082.

8.Arthur,Brian W.(1989),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Eco2 nomic Journal,99,116-131.

9.Arthur,Brian W.(1996),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Harvard B usiness Review,J uly-Aug.

10.Bartlesman,Eric J.;Caballero,Ricardo J.and Lyons,Richard K,Customer-and Supplier-Driven Exter2 nalities,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1994,84(4)1075 -84.

11.Caballero,Ricardo J.and Lyons,Richard K,Exter2 nal effects in U.S Procyclical Productivity,Journal of Mone2 tary Economics,April1992,29(2),pp245-73.

12.Chamberlin,Product heterogeneity and Public Poli2 cy,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Proc.,May1950,40,85 -92.

13.Dixit,A.K.and J.E.Stigliz(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E.R,67 (3),J un..

14.Feenstra,Robert C.(1998),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G lobal Economy,Jour2 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4,Fall,31-50.

15.G laeser,E.,H.K allal,J.Scheinkman and A. Schleifer(1992),Growth in C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2conomy,100,1126-1152.

16.Grossman,G ene M.,and Elhanan Helpman (2002),Integration vs.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2 u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7:1,pp.85-120.

17.Hanson,G ordon H.,Mataloni,R.J.,&Slaugh2 ter,Matthew J.(2003),Vertic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Multinational Firms,NBER Working Paper9723.

18.Henderson,Vermon,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 NBER working paper7358.

19.Hummels,D.,Rapoport D.&Y i K.M.(1998),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FRB N Y Economic Policy Review,J un,79-99.

20.Hummels,David.,J un,Ishii.,and K ei-Mu Y 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 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54,pp.75-96.

21.Krugman,P.R.(1980),Scale Economics,Product differentiating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70:950-959.

22.Krugman,P.R.(1981),Intraindustry Specializa2 tion and the G 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2 my,89:959-973.

23.Krugman,P.R.(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2 conomic geography,Vol,99,NO.31.

24.Krugman,P.R.(1995),The Growing World Trade:Causes and Comesquences,Bookings Papers on Eco2 nomic Actibity,No.1327-377.

25.Krugman,P.R.,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2 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5th ed,2001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26.Markusen,J.R.and K. E.Maskus(2001),G en2 eral-Equilibrium Approaches to the multinational Firm:A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NBER WP No.8334.

27.Morrison,Catherine J and Siegel,Donald S.(1999) ,Scale economies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a dynamic cost function approach,VOL89No.1272-290.

28.Oulton,Nicholas(1996),Increasing Returns and Externalities in U K Manufacturing:Myth or Reality,The Journal of Indust rial Economics,Vol.XL IV,(March),99 -113.

29.Ricci,Luca Antonio,(1999),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gglomeration versus specializa2 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3,357-377.

30.Romer P.M.(1990),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985(October)Part 2,s71-s102.

31.Y ang,X.(1994),Endogenous vs.Exogenous Com2 parative Advantages and Economies of S pecialization cs.E2 conomies of Scale,Journal of Economics,60,29-54.

32.Y ang,X.(1996),An New theory of Demand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Domestic Trade, Pacif ic Economic Review,1,215-217.

33.Y i,K ei-Mu.(2003),Can Vertical S 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2 conomy,111(1),pp.52-102.

34.Y oung,Allyn(1928),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2 nomic Progress,The Economic Journal,38,527-542.

责任编辑 董希望

802

茹玉骢: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三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问题1: 1.2003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 3.一般贸易进口快速增长,加工贸易保持平稳发展。 4.中国贸易出口地理方向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美日欧为主要出口市场。 5.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大。 问题2: 1.对外贸易额: 2003年的对外贸易额快速的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出口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1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6%。 3.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首先我国产品的主要市场仍旧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体,2003全年对美出口9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2%;对欧盟出口722亿美元,增长49.7%;对日本出口594亿美元,增长22.7%;其次,邻近或边境国家或地区仍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如2003年我国对东盟出口309亿美元,增长31.1%;对韩国出口201亿美元,增长29.4%;对俄罗斯出口60亿美元,增长71.4%。 4.对外贸易依存度: Z=(X+M)/GDP×100%=8512×8.27/116694=60%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三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问题1: 保护贸易只有在未引起别国的报复行为时才有可能达到保护的目的。但是很显然意大利的保

护贸易引起了关税大战,法国同样采取了关税保护手段,至使意大利的优势产品难以外销,引起了国内经济的动荡,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反而使国内经济严重下滑。 问题2: 中国当时的保护主义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8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长期的保护,没有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体制等其他因素,致使中国的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严重低下,影响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三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问题1: 中国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法律与WTO的精神相衔接,加入WTO后,对中国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修订,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都能符合WTO的规则。自199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后,在2001年经过了修正,年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使得我们反倾销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后又于2004年3月31日作了相应修改,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作为我国反倾销方面的专门法规,在反倾销调查的实体和程序上,规范了我国反倾销的调查制度,在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该条例与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法律和WTO的反倾销协议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1.目前的反倾销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其效力有限,一旦与法律规定不一致,就无法适用。从长远看,应将反倾销条例上升为法律,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 2. 目前我国反倾销条例相对于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法律和WTO反倾销协议来说,显得较为简单,可操作性较弱,有待根据实践进一步完善,以便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国情,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权。 3.反倾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当国外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中国出口,并且给中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规则来保护自己。对国内企业来讲,自身应具备实力,同时通过法律规则来规范市场。问题2: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全国及浙江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历年案例分析题

全国及浙江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历年案例分析题 1.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①1500箱货物被火烧毁;②800箱货物由于灌水灭火受损;③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④拖船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试分析:以上损失中哪些属于共同海损?哪些属于单独海损?为什么?一考通第200页。(2001年10月)答案:(1)题中②、④、⑤属共同海损。共同海损是指载货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威胁到船、货等各方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维护船货安全,或者使航程得以继续完成,由船方有意识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作出的某些特殊牺牲或支出的某些额外费用。 (2)题中①、③属单独海损。单独海损是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意外损失,即由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直接导致的船舶或货物的部分损失,仅由受损者单独承担。 2.A向B发盘,发盘中说:“供应50台拖拉机,100匹马力,每台CIF香港3500美元,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请电复。”B收到发盘后,立即电复说:“我接受你的发盘,在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但A未作任何答复。问双方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2002年1月浙江省试卷) 答: A与B之间的合同并未成立。因为: (1)合同成立必须是一方发盘另一方作出有效接受。 (2)而B的接受并非有效接受,因A在原发盘中规定的装运日期是:“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而B在接受中把它变为“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对装船日期的变更视为实质性变更。实质性变更是对发盘的拒绝构成还盘。 (3)即使A不作任何答复,合同也是不成立的。 3.有一份CIF合同,出售小公牛,按CIF莫桑比克港口条件成交。合同规定:“半数价金有装船时支付,以换取装运单据;其余半数价金在到货时付清。”后来货物因风险而损失,未能到达目的港。买方则以此为理由而拒绝支付余数货款,双方发生激烈争论。试问在上述情况下,买方有无拒付余数货款的权利?为什么? 答:买方无权拒付余数货款。因为: (1)CIF条件货物在运输途中损失由买方负责。 (2)CIF属象征性交货,卖方已提供符合规定的全套单据,买方就应按规定支付货款。(3)合同规定“半数价金……到货时付清”,只是对付款时间和方式的规定,而不是以到货为付款的限制性条件。 (4)合同规定另一半货款是在货到目的港时支付,而货未能到达,则应按一般预计到达目的港的时间之后一段合理时间内,由买方支付另一半货款。 4.我国A公司出口一批货物,付款方式为D/P90天。汇票及货运单据通过托收银行寄抵国外代收行后,买方进行了承兑。但货物到达目的地后,恰逢行市上涨,于是买方出具信托收据(T/R)向银行借出单证。货物出售后,买方由于其他原因倒闭。但此时距离汇票到期日还有30天。试分析A公司于汇票到期时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及处理措施。答案参见一考通第217页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认为: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分析 [案例资料] 2008年东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 GDP :371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 600.8亿元,增长11.36% ;进出口总额1133亿美元,增长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268元,增长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418元,增长7% 。 2009年东莞市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东莞GDP 37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56590元,增长10%。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0.4:47.1:52.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5.6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941.55亿美元,下降17.0%。其中进口总额389.86亿美元,下降18.4%。出口总额551.69亿美元,下降16.0%,降幅比年初收窄16.1个百分点,但自11月份起当月出口同比增幅由负转正,11月同比增长 1.6%,12月增长17.2%。 [案例分析要求] 1.根据资料,计算东莞市2008、2009两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2.根据上述计算,分析东莞外贸依存度波动(上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求结合当时国内外背景; 3.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述波动,对东莞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案例分析参考资料] 1.陈宪、张鸿:《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规模递增递减实例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例如,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 例如,在大规模生产中,工人可进行更加有效的分工协作,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每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每一道工序。这就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这一点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在《国富论》中,他以大头针行业为例,一个未受到专业训练的人,一天只能勉强做一个大头针,但如果将生产分为18个工序,每人只承担一个工序,人均日产量达到4800个大头针,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十分显著的。 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特征是当生产要素按相同增加的 比例,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的变化比例。 例如,厂商活动的大规模化会给它带来筹措资比例同时增加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的变化比例。造成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由于地理位置、原材料供应、劳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厂商在生产中需要的要素投入不能得到满足。其二是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商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如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信息传递等,容易错过有利的决策时机,使生产效率下降。带来规模经济的各种因素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享受规模经济的优势就不太可能,此时,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开始占上风。例如,生产要素的专业化分工就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限地加以细分,分工太细会带来副作用;一旦工人的工作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运动,

第3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CHPR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H-O模型分析/里昂提夫之迷/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专题: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 ◆要素回报的影响? 第1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代表人物:Eli F.Heckscher,1897-1952; Bertil.Ohlin,1899-1982; 代表作Heckscher, 1919:< effects of foreigntradeonincome>,Ohlin,1932:突 出贡献是对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一、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描述产品属性的指标,如单位劳动所需资本:β=K/L.。.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例如:只有两种商品(棉布和钢铁,以C和S表示)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以L和K表示),如果(K/L)S大于(K/L)C,则称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棉布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资本,而且生产沿着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进行,则该射线的斜率就是生产该种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2)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描述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指标。有两种定义要素丰裕度: ?一是用实物单位定义:各国所有可利用的要素的总量的比值(TK/TL); ?二是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即资本的租用价格和劳动的时间价格的比率: θ a=W a /i a, θb =W b /i b 一般说两种定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如果中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小于美国的总资本/总劳动比率,(TK/TL)c ﹤(TK/TL)u,则称中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即如果中国与美国相比,劳动价格/资本价格比率较较低,θc﹤θu,则中国劳动丰裕,美国资本丰裕。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算题与案例分析练习及答案

全国自学考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算题与案例分析练习及答案 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某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70%,进口价格指数为110%,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60%,计算净商业条件和单因素商业条件,并诠释结果 答:净商业条件=(Px/Py)×100%=63.6%.单因素商业条件=(Px/Py)×Zx=70%÷110%×160%=101.8% 2002年,某国对外商业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办事商业总数为1000亿美元,货物商业总数为800亿美元,出口总数为1200亿美元,计算该国当年GDP以及商业升水 答:GDP的进出口总数/0.8=(1000+800)÷0.8=2250(亿美元)进出口总数=进口总数+出口总数,进口总数=1800-1200=600(亿美元)商业贸易顺差额=1200-600=600(亿美元) 某国2003年办事商业总数为1000亿美元,货物商业总数为2000亿美元,此中办事出口总数为600亿美元,进口总数为400亿美元,货物出口总数为800亿美元,进口总数为1200亿美元,该国GDP为3600亿美元试计算该国商业升水和对外商业依存度 答:商业升水=(600-400)+(800-1200)=- 200(亿美元),贸易差额对外商业依存度=1000+20003600=83.3% :假定以1990年为基期,2000年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10%,出口商品数目指数为140%,计算该年的净商业条件和收益商业条件,并诠释结果 答净商业条件=(Px/Py)×100%=80%÷110%×100%=72.7%收益商业条件=(Px/Py)×Qx=80%÷110%×140%=101.8%诠释:该国净商业条件恶化,但由于出口规模扩张,因而扭转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进口商品价格变化所处的不利场合排场,而且使该国的进口能力提高了1.8% 假定某国净商业条件以1995年为基期,1980年出口价格指数降落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那末这个国家1980年的净商业条件是多少?说明了啥子问题? 答:该国1980年的净商业条件是;95%/110%*100%=86.36%, 由于该国1980年的净商业条件N<1,这说明在以1950年价格为基期的条件下,出口商品价格的均等变化相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均等变化处于不利职位地方,即该项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幅度低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或出口价格降落幅度大于进口商品价格降落幅度,以是我们称该国商业条件恶化了. 合约划定由我方供应某商品60000打,每打车CIF西欧某港价为1.8美元,自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费累计为5000美元,投保钱数为发票钱数的110%,保险险别为水渍险和战役险该商品至该港口的水渍险费率为0.3%,战役险费率为0.4%,问我方净收益多少美元(FOB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管理经济学(一)》-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制造型产业一般都是规模收益递增型企业,随着对相同产品投入的增加,制造数量相应增加,固定成本不变,相应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单个产品收益增加。 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附答案)

1.要看如果经过协调不成必须经过的法律机构在哪里? 那就是当地的法律为主!如果是美国签合同,在美国起诉就是美国法律,如果是香港公司在香港起诉就是香港法律,但是一般如果合同还没有签字也没有起诉的问题! 2.美国公司无这种权利.独家代理是指在指定地区和期限,委托人给予代理人独家代理某项商品权利的方式.委托人在指定地区,不得委托其他代理人.委托人在特定地区和一定期限享有代销指定商品的专营权.本案中,美国公司经改进后的商品与指定商品仍为同类商品,所以,美国公司应将该商品的经营权给予香港A公司,而无权将该商品的经营权给予A公司以外的另一家公司. 3.在寄售方式下,商品寄售前的有关费用应由寄售人(即我方)承担.寄售方式的特点是:①寄售是凭实物进行买卖的现货交易;②寄售是一种先出运后成交的贸易方式; ③寄售人与委托人之间属于委托代售关系;④货物出售以前的所有风险,由寄售人承担.因而,寄售费用应由我方承担. 4.该公司应做卖期保值交易.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是期货交易者在购进(出售)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出售(购进)同等数量的期货.卖期保值是指卖期保值者根据现货交易情况下,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合同,然后再以多头进行平仓的做法.本案中某食品进出口公司于1997年8月以225美元/公吨的价格收购200公吨小麦,并存入仓库随时准备出售,根据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该公司应做卖期保值才可以避免商品价格变动的风险 5.A公司应反省一下,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被动局面? 1.对客户的样品没有做仔细研究,就简单地认为自己可以生产或从其他地方购买,以致确认客户的定单。

2.对于客户特别重要的货物,应该给予重视。因为客户将样品从国外带到中国交给A公司订做,S公司确认可以生产,最后却没有生产出来,客户当然感到十分失望。要是换成其他产品不能完成,或许客户会勉强答应不至于取消合同。 3.根据《公约》的规定,一方当事人重大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取消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本案的卖方已构成重大违约(数量不足),对方的要求是合理的 6.1)、失误在于该类农产品交货时,样品与实物肯定有差异,既然已经规定水分、杂质等含量,样品已经不具参考价值,而且更加不应该电告对方“成品与样品相似的”; 2)、合同中已经规定产品具体规格、成分,且未约定凭样品交货,可以不予以赔偿; 3)、理论上是这样说,但实际业务中,不太会因为600英镑的钱,跟客户弄个闹翻天;一般也会在承认差异的情况下,适当给予补偿。 7.首先是要求在货到后60天验货,客人并没有提出异议,所以我方需承担的责任不大,但是为了长期的贸易合作,并且我方留样也出现了问题,所以和客人商量少陪一些但是不是赔偿60%,同时客人如过不同意,那么召回折扣处理 8.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海关一般对货物进口都实行严格的监管,如进口商申报进口货物的数量与到货数量不符,进口商必然受到询查,如属到货数量超过报关数量,就有走私舞弊之嫌,海关不仅可以扣留或没收货物,还可追究进口商的刑事责任。 本案中,由于我方的失误,不仅给自己造成损失还给进口商带来麻烦。 9.商品的数量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之一。按照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卖方交货数量必须与合同规定相符,否则,买方有权提出索赔,甚至拒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案例分析复习及答案

收付案例 1、我国某公司向日本某商以D/P (即期付款交单)见票即付方式推销某商品,对方答复:如我方接受D/P 见票后90 天付款,并通过他指定的 A 银行代收则可接受。请分析日方提出此项要求的出发点。 答:日商提出将D/P即期改为90天远期,很显然旨在推迟付款,以利其资金周转。而日商指定A银行作为该批托收业务的代收行,则是为了便于向该银行借单,以便早日获取经济利益。在一般的远期付款交单托收业务中,代收行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同意付款人借单的。该日商所以提出通过A银行代收贷款的原因,定然是该商与A银行有既定融资关系,从中可取得提前借单的便利,以达到进一步利用我方资金的目的。 托收属商业信用,对卖方收款有一定的风险。在我方出口业务中如采用D /P托收结汇方式,应争取即期付款条件,如无特殊情况或对客户资信情况很有把握,一般不应接受远期D/P条件。 2、某外贸公司与某美籍华人客商做了几笔顺利的小额交易后,付款方式为预付。后来客人称销路已经打开,要求增加数量,可是,由于数量太多,资金要是周转不开,提出最好将付款方式改为D/P AT SIGHT(即期)。当时我方考虑到D/P AT SIGHT 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去付款赎单,就拿不到单据,货物的所有权归我方所有,因此未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全面调查,就以此种方式发出了一个40’货柜的货物,金额为3万美元。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客户借口资金紧张,迟迟不去赎单。10天后,各种费用相继发生。考虑到这批货物的花色品种为客户特别指定,拉回来也是库存,便被迫改为D/A 30天。可是,客户将货提出之后,就再也没有音信。到涉外法律服务处与讨债公司一问才知道,到美国打官司费用极高。于是只好作罢。出口公司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如下现象应引起注意:1:客户在开始时往往付款及时,后来突然增加数量,要求出口方给予优惠的付款条件如D/P、D/A或O/A(OPEN ACCOUNT)。如果出口公司答应客户条件,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2.出口公司在接受客户D/P条件后,客户没有付款赎单,反而提出D/A30天。出口应考虑到D/A的风险和后果。 3、如同意对方的D/A条件,则应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全面调查。在确定其付款能力和信用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3、中方某进出口公司与加拿大商人在1995年1月份按CIF条件签订一出口10万码法兰绒合同,支付方式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加拿大商人于同年5月通过银行开来信用证,经审核与合同相符,其中保险金额为发票金额加10%。我方正在备货期间,加拿大商人通过银行传递给我方一份信用证修改书,内容为将投保金额改为按发票金额加15%。我方按原证规定投保发货,并于货物装运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向议付行提交全套装运单据。议付行议付后将全套单据寄开证行,开证行以保险单与信用证修改书不符为由拒付。请问开证行拒付的理由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开证行不得拒付。理由如下: 1)根据跟单信用证国际惯例,在受益人向通知修改的银行表示接受修改之前,原信用证的条款对受益人仍然有效。 2)我方对信用证修改书并未表示接受,故原证条款仍然有效,开证行不得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概述及研究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流派 的国际金融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作为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 根据国际金融第二版教材总结,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构制度和货币危机理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重要几部分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 一、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的简介 (一)、货币危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那以后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研究金融问题的焦点之一,按照年代的顺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和一代雏形的危机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指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大类。可见金融危机范围比货币危机广的多,出现货币危机就意味着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不一定出现货币危机。” (1) 投机性攻击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 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 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此理论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哥德模型。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2)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大学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rrain.。“欧洲经济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注:孟春景. 关于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J]. 吉林金融研究, 2009, (10)) (3) “道德风险”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上述两代货币危机模型无法解释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双危机”和“传染性”。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