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2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2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2套

第五章检测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A.眼睛B.放大镜C.望远镜D.显微镜

3.如图所示,将透镜置于太阳光下,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光斑,说明() A.该光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

C.此类透镜可以制作近视镜片

D.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 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可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6.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 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3 cm B.13 cm C.23 cm D.33 cm

7.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8.如图所示的是人眼与鱼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戴()

A.近视眼镜

B.远视眼镜

C.凹面镜

D.凸面镜

9.下列物理知识及其与生活用品的对应关系,都正确的是() A.爷爷用来看书的老花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妈妈用来梳妆打扮的大镜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爸爸用来记录永恒瞬间的照相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家里汽车上用来增大视野的观后镜——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成虚像10.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11.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①可以看成两块凹透镜②可以看成一块凸透镜

③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④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2.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进行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3.永州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透明饮料瓶装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有________作用,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14.为了监控取款机前的实时情况,银行ATM自动取款机上方安装有一摄像头。

摄像头的工作原理相当于________透镜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当取款人逐渐靠近取款机时,他所成的像会逐渐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5.人进入老年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远、太近的物体都看不清楚。近视远视一体眼镜(双光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书上文字,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远处景物。

由此可知,近视远视一体眼镜下半部分是________透镜,上半部分镜片对光具有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16.如图所示的是一玩具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物镜

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则物镜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

相同,目镜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____相同。(均填

“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17.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 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筒作为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___________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为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________(填“左”

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1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向与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平面镜上,请画出:(1)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2)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19.在图中的实线框内填上一个合适的透镜。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20.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 cm。

(2)由第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

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21.宁宁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1)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宁宁将光屏移动到60~70 cm之间的某一位

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

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此时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2)宁宁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合适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光

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的是__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取走近视眼镜,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蜡烛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3)烛焰通过凸透镜成正立的像时,宁宁的眼睛应该在________(填“蜡烛”或“光

屏”)一侧向凸透镜方向进行观察。

(4)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逐渐变短,为使烛焰的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

透镜向______(填“上”或“下”)调整。

22.智能手机进入平常百姓家,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瑞瑞同学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拍照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如图甲、乙所示,同一位置,拍同一地点,为什么像会变大呢?

【猜想与假设】手机的镜头可能是一个焦距可以改变的凸透镜。

【设计实验】瑞瑞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水透镜,探究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保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利用注射器注入或吸出水,改变水透镜的厚

薄,从而改变水透镜焦距。

(2)测出水透镜焦距的大小,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后,将观察到的现象与

数据记录在下表。

【分析与论证】

通过对实验序号2与5、3与6的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________,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所成实像的大小________。(均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评估】

(1)请你补充实验序号4中漏填的实验记录。

(2)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成像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填“倒

立”或“缩小”)的像。

五、综合应用题(23题6分,24题10分,共16分)

23.如图所示的漫画中,烈日下坐在透镜后的兔子洋洋得意地“欣赏”窗外景色,却不知头上已冒出“青烟”,人们笑兔子是“找死”。试分析,要出现漫画中的情景,透镜是什么透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24.小柯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一架“傻瓜”相机(镜头焦距为35 mm)。它不需要调焦(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就能拍照。这是为什么呢?小柯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你的照相机镜头可以看成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有一个定量关系。我告诉你公式,你自己算出一组数据,再看看吧。”小柯用公式算出了下列数据:

物距和像距的变化(f=35 mm)

他还是找不到答案,但当他看到说明书上“拍摄时,景物要在3 m以外”的提醒时,一下子找到了答案。你知道“傻瓜”相机为什么不需要调焦吗?

答案

一、1.A2.A

3.D点拨:该装置是透镜,光斑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由于不知道该光斑是不是最小、最亮的那一点,所以不能确定该点是否在焦点上,故B错误;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可用于制作远视镜片,故C错误,D正确。

4.B点拨: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D 点拨:当物距为4 cm时,像距也为4 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4 cm,则f=2 cm,故A错误;当u=3.5 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当物距u=5 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

确。

6.B点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像距v>30 cm>2f=2×10 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2f>u>f,即20 cm>u>10 cm,所以u=13 cm符合题意。

7.B

8.A点拨:由图可知,鱼眼的晶状体曲度大,焦距短,会聚光的能力强,在陆地上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应戴凹透镜(近视眼镜),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来抵消晶状体对光过强的会聚作用。

9.C10.C

11.C点拨:玻璃体被中空部分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A点拨: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等;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用来消毒、杀菌,故B错误;老花眼是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C错误;平面镜能成虚像,不能成实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

可以成虚像;凹透镜可以成虚像,故D错误。

二、13.凸透;会聚

14.凸;缩小;变大

15.凸;发散

16.照相机;放大镜

17.凸透镜焦点;右;倒立

三、18.解:如图所示。

19.解:如图所示。

四、20.(1)10.0(2)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蓝点

拨:(1)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0 cm。(2)由表中第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较蓝光偏折程度小,故红光入射时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

21.(1)照相机;能(2)漫;靠近(3)光屏(4)下

点拨:(1)物距u=50.0 cm-20.0 cm=30.0 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0 cm,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此时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由于光路可逆,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2)光屏的表面粗糙,会发生漫反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走近视眼镜,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不能成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4)蜡烛燃烧会逐渐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像会向上移动,为使烛焰的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调整。

22.【分析与论证】越大;越大【评估】(1)放大(2)倒立

点拨:【分析与论证】分析2与5、3与6的数据可得: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越大,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所成实像的大小越大。【评估】(1)第4次实验中,凸透镜焦距f=16 cm,物距u=30 cm,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由表中记录数据和现象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都成实像,有放大也有缩小的,但都是倒立的。

五、23.解:凸透镜。太阳光经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而此时兔子所在

位置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故出现题中情景。

24.解:用“傻瓜”相机拍照,当景物在3 m以外时,物距变化时,像距变化极小,故在不调焦的情况下,得到的像仍然比较清晰。

第五章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1700多年前,我国学者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过:“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如图所示,冰凸透镜能取火,是因为其()

A.对光有会聚作用B.对光有发散作用

C.对光有反射作用D.不会聚光也不发散光

2.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凸透镜成像

B.凸面镜成像

C.平面镜成像

D.小孔成像

3.如图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4.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如图所示)放在

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5.下列关于透镜的描述,错误的是()

A.放大镜看报纸可以看到放大的字

B.教室使用投影仪可以在屏幕上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用手机拍照,物体和镜头的距离需要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D.近视眼可以用凹透镜矫正

6.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 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7.小明拿着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看到的是景物的()

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D.正立缩小的像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9.用手机看视频,图像太小,屏幕放大器(凸透镜)来帮忙,小明通过透镜可看到放大了的图像,如图所示,手机距离透镜15 cm,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2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第9题) (第12题)

10.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甲:若要看到照相人的全身像,应将照相机靠近照相的人

乙:调整相机和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减小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丁: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A.甲与乙B.甲与丙

C.乙与丁D.丙与丁

11.金秋时节,小明和同学们去郊外游玩。在拍照留念时,小明发现有一只小蜜蜂飞到了镜头上,则所拍摄出来的像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像没有任何变化

B.像只是稍稍变暗些

C.像上会出现一只小蜜蜂

D.无法拍摄到像

12.如图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原理示意图,下面关于它们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显微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②显微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

成放大的虚像;③望远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④望远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二、填空与作图题(18、19题各4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13.如图是一种可以进行航拍的“无人机”(多功能飞行器)。“无人机”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透镜;照相时,景物与照相机镜头间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或“大于2倍焦距”)。

(第13题)(第15题)(第16题)(第17题) 14.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填“前”

或“后”)方,需要戴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加以矫正。

15.风景旖旎的镜湖,各式现代建筑环湖矗立,充满时代气息。如图所示,建筑物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___所形成的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________进入了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作用,可用来矫正________(填“近”或“远”)视眼。

16.“虚拟试衣镜”亮相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该款“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观察到试穿衣服时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如图所示。监视顾客移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顾客离摄像头的距离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能形成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17.如图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 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筒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___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为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

18.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第18题) (第19题)

19.一束光经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小希通过作图提供了一种确定透镜位置的方案,请你按小希的作图方式,在图中的甲、乙位置各提供一种方案确定透镜

的位置。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8分,共24分)

20.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

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

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________的。(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进行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

晰的像,则她看到的像是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填“放大”

或“缩小”)的。

(2)实验中,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

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

光屏贴上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其中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下是某实验小组进行的两组光学实验:

(1)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①实验中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_关系。

②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将光屏放在此处,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

能”)接收到烛焰的像。

③将蜡烛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乙、丙、丁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①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②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 cm处,如图丙所示,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前后移动

光屏,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__。

③若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丁所示,为了使像能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中央,

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四、综合运用题(每题8分,共16分)

23.如图所示的漫画中,烈日下坐在透镜后的兔子洋洋得意地“欣赏”窗外景色,却不知头上已冒出“青烟”,人们笑兔子是“找死”。试分析,要出现漫画中的情景,透镜是什么透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24.小柯生日那天,爸爸送给他一架“傻瓜”相机(镜头焦距35 mm)。它不需要调焦(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就能拍照。这是为什么呢?小柯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你的照相机镜头可以看成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有一个定量关系。我告诉你公式,你自己算出一组数据,再看看吧。”小柯用公式算出了下列数据:

他还是找不到答案,但当他看到说明书上“拍摄时,景物要在3 m以外”的提醒时,一下子找到了答案。你知道“傻瓜”相机为什么不需要调焦吗?

答案

一、1.A

2.D点拨:A是光的折射现象,B、C是光的反射现象。

3.B点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B点拨: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5.B点拨: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6.C点拨:由题知,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m,则当物距u=40 cm=2f时,可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

7.C点拨: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景物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小明看到的是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8.D

9.A点拨:由题知,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u<f,所以f>15 cm。10.C点拨:若由照半身像变为照全身像,应使像变小,增大相机和照相人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物距增大后,像距跟着变小,乙正确,甲错误;“补光”可以使照片更亮,但若在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则像的背景更亮,而不是人像更亮,丙错误;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丁正确。

11.B点拨:蜜蜂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无法在光屏上成像。

12.A点拨: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物体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会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正好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见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①正确,②错误;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④错误,③正确。

二、13.凸;大于2倍焦距14.前;凹透镜

15.反射;虚像;折射;凸;会聚;远16.凸透;大于2倍焦距;倒立17.焦点;右;倒立

18.解:如图所示。

点拨: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19.解:如图所示。

三、20.(1)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不能点燃火柴

(2)错误(3)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等的凸透镜做实验,测量火柴被点燃的时间;

如果各次实验测量的点燃时间不等,则猜想正确,否则猜想错误

21.(1)倒立;缩小(2)D(3)近视

(4)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等

点拨:(1)由题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并且能在光屏上成像,所以物距一定是在二倍焦距之外,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烛焰上任一点的光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3)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像距变大,像远离凸透镜,为使像能成在光屏上,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块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对光线进行发散,像才能成在光屏上,近视眼就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的。

(4)将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等。22.(1)①大小;②不能;③不变(2)①10.0;②放大;投影仪;③下点拨:(1)①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支蜡烛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的。②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③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2)①由图乙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

距为30.0 cm-20.0 cm=10.0 cm。②把蜡烛放到距凸透镜15 cm的位置,即蜡烛恰好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工作的。③要使烛焰的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像需要向下移动,因为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方向不变,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四、23.解:凸透镜;因为近似平行光的太阳光经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而此时兔子所在位置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故出现以上情景。

24.解:用“傻瓜”相机拍照,当景物在3 m以外时,物距变化时,像距变化极小,故在不调焦的情况下,得到的像仍然比较清晰。

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上)物理练习一基础概念 填空: 1,一切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7个步骤:观察思考,提出问题——__________与__________——指定计划,设计实验——________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__________与__________。3,国际单位制,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 1km=__________m,1dm=__________m,1cm=__________m, 1mm=__________m,1μm=__________m,1nm=__________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5,分度值是测量仪器的__________。 6,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__________位。 7,量程是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误差__________消灭,__________减小。(能或不能)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__________。 10,运动时__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__的。(相对或绝对) 1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 12,参照物是假定__________的标准物。(运动或不动)通常不提时,常选__________为参照物。 13,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因素。 1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__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__相同。 15,速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速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路程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时间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 17,平均速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18,能量是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的物理量。不同形式的能量__________相互转化。(能或不能) 19,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20,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 21,声音向周围扩散,形成__________,它必须借助于__________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的关系;同组的小明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_____(选填“能”或“不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该实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 (2)小明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_____(填写编号)的三根琴弦。 (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钢琴弦J,它的长度应该为________cm、横截面积为________mm2。 (4)在评估交流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较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 【答案】琴弦长短能控制变量法 A、B、C 80 1.02实验次数较多,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得出结论比较可靠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选用A、D、F三根琴弦,它们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也可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璃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4]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5]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 [6][7]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常用de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de顺序排列de是 A. 纳米、微米、毫米 B. 毫米、纳米、厘米 C. 毫米、纳米、微米 D. 毫米、微米、纳米 2、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右图所示。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 de汤() A.同时沸腾了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3、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de说法中正确de是 A.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长 B.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短 C. 物体de速度由运动de时间决定 D. 物体de速度与通过de路程无关 4、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 选择de参照物分别是 A. 河岸和行船 B. 行船和河岸 C. 都是行船 D. 都是河岸 5、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de温度()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de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de 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de位置。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de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de四个小球de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de速度之比为3∶1,通过de路程之比为2∶3,那么甲、 乙两物体运动de时间之比是 A.2∶9 B. 2∶1 C. 9∶2 D. 1∶2 8、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de关系为s=vt,在右图中,甲、乙两 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de路程s和时间t de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物体de 速度大小是 A. v甲>V乙 B. v甲<v乙 C. v甲=v乙 D. 无法确定 9、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de,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 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 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de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0、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v乙<v丙。乙机驾驶员感到自己在下降,这是因为他把参照物选为() A.地面B.甲机C.乙机D.丙机 11、在卫生间洗过热水澡后,室内de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发生de这两种物态变化情况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de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de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de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de?() A.声音de响度 B.声音de音调 C.声音de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13、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de像蜂窝似de,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 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de回声 D、提高声音de音调 14、小昌同学在26℃de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de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de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de是()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15、下列关于声音de说法中不正确de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de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de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16、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de是() A.冬天de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B.秋天de早晨花草叶子上de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早晨de浓雾 1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de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 于电子牙刷,正确de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de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de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哗哗”de流水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8、古代de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de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de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de速度比空气快 19、已知水银、煤油、酒精de熔点分别为-39 ℃、-30 ℃、-117 ℃,要测量零下80摄氏度de温度,应该选用de温度计是() 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20、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de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de“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de“唧唧”声 C.将要上钩de鱼被岸边de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下列A物体de 长度为__ ______cm;树叶de长度为__ ______cm。 2、在快速行驶de汽车里坐着de乘客和司机说他自己没有运动,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而路边de人说乘客和司机是运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乘客看到路边树木是移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de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 4、某同学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2 m/s,后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de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甲 乙 t s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__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 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______(正/反)比. (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题试卷 一、选择题 1、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2.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1次的频率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用小锤敲音叉,音叉发生256Hz的振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只能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所以丙是声源,其他不是声源 B.甲、乙、丙都是声源,我们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我们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和丙是声源,我们能看见振动或听到声音;乙不是声源,因为我们既看不见振动,也听不到声音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音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俗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传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规律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规律D.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5.潜望镜观察的像是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 A.正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m/s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猴子看见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B.利用照相机照相时,人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C.幻灯机投影灯片时,银幕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两倍焦距 D.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等于10cm。 8.下列关于成像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针孔照相机能得到倒立的像B.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都是物体的虚像C.有时摄影师让我们离他近些,是想让底片中的像更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全套附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B.C.D.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如图1所示,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装饰、美观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D、提高声音的音调 图1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7、我国已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将会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如图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图2 二、填空题9、如图3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 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4、图5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4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3 图5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4图5 图6 图7 11、如图6所示的招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12、如图7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图中数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这样的噪声________(填“会”、“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细心的小轩发现水箱接口处使用不同水管,出水口水流喷射的远近不同.于是,小轩想探究“水压相同时影响水管出水口水流速度大小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水管的长度有关;②与水管的内径大小有关;③与水管的材质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轩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从而使接口处水的压强________。保持出水口的高度h不变,通过____________来反映出水口水流速度的大小.在接口处接材质相同的不同水管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长度l (cm) 内径d (cm) 喷射距离s(cm) 1 40 1.014 2 1.516 3 2.020 4 70 1.012 5 1.515 6 2.017 7 100 1.011 8 1.513 9 2.014 (2)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比较序号________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比较序号1、2、3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 _____。 (4)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 ________。

(5)为验证猜想③,接下来的操作应该为_____________。 【来源】【专题】备战2020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题型08-创新探究题 【答案】不变喷射距离刻度尺 1、4、7或2、5、8或3、6、9 水管内径越大,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大越小用内径和长度相同,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使接口处水的压强不变,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 [2]水流速度的越大喷射距离越远,可以通过喷射的距离反映水流的速度。 (2)[3]实验中需要刻度尺测量水管长度、水管内径、喷射距离。 (3)[4]比较1、4、7或2、5、8或3、6、9发现实验中水管材质和内径相同,而水管长度不同,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比较1、2、3或4、5、6或7、8、9发现当水管材质和长度相同,而内径不同,内径越小,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水管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4)[6]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7]猜想③为出水口水流速度与水管的材质有关,所以为验证猜想③应当用内径和长度相同,但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2.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 AC_____v CD(选填“>”“<”或“=”);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 s BC=0.9m t BC=0.5s v BC=v C=2.4m/s s CD=1.5m t CD=0.5s v CD=3m/s v D=3.6m/s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卷及答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二物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人们在远近不同处听到同一声音的大小不同,是因为声音从声源发出后在空气中传播 时 A、振幅不断减小 B、速度不断减小 C、频率不断减小 D、音调不断减小 2、以下各种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观众在剧院里听到的音乐声 B、升旗仪式上的国歌声 C、某同学听到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学习 D、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声音烘托演出的效果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以上都有可能 4、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约为300~400Hz,当他们从你身边飞过时,你将 A、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B、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C、苍蝇和蝴蝶的声音都能听到 D、都听不到 5、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声纹即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在月球表面有岩石和尘埃,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就像演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出声音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的空间没有空气,缺少声音传播的介质 D、原因不明 7、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 A、只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B、只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C、与声源的振幅和声源到人耳的距离等因素都有关 D、与声源的振幅和振动的频率都有关 8、敞口烧杯中装有水,加热到沸腾后再用大火继续对烧杯加热,这时水的温度 A、迅速升高 B、慢慢升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9、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含有答案的)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测量器材中不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A.钢卷尺 B.米尺 C.天平 D.软尺 2.测量某一物件长度时,记录了以下四个数据,其中肯定记录错误的数据是 ( ) A.25.82cm B.25.81cm C.25.18cm D.25.83cm 3.下图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c m 0 1 2 1角 c m 3 4 5 1角c m 0 1 2 1角 c m 0 1 2 1角 A B C D 4.常用的长度单位按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的是( ) A.dm 、cm 、mm 、μm、m B.cm 、dm 、mm 、μm、m C.μm、mm 、cm 、dm 、m D.m 、dm 、cm 、mm 、μm 5.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3m 的是( ) A.兵乓球的直径 B.拳头的宽度 C.黑板的长度 D.保温瓶的高度 6.某同学用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下列哪个数据是可能的( ) A.24cm B.24.1cm C.24.12cm D.24.122cm 7.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消除 B.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D.误差是由错误造成的,因此可以避免 8.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边哪一项要求不是必须的 ( ) A.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B.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左边缘

C.将刻度尺放正 D.使刻度贴近被测物体 9.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1.8m=1.8×1000=1800mm B.1.8m=1.8m×1000=1800mm C.1.8m=1.8m×1000mm=1800mm D.1.8m=1.8×1000mm=1800mm 10.在测量跳远成绩时,下列测量工具中比较合适的是() A.分度值是1厘米的15米皮卷尺 B.分度值是1毫米的米尺 C.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1.5米钢卷尺 D.分度值是0.1毫米的游标卡尺 11.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纳米"实际上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10-9米,那么0.3纳米可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A.某原子的半径 B.一枚硬币的厚度 C.一根铅笔芯的直径 D.地球的半径 12.要测量1元纸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元纸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分别多次测量1元纸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张1元纸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100张1元纸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0,求出一个1张1元纸币的厚度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3.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________________; 一本物理课本长3_________; 一场足球赛约90________赛完; 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所用时间是约9.72________. 14.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交流合作、评估。 15.纳米技术是高新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音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 编号材料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60 0.76 B 铜60 0.89 C 铜60 1.02 D 铜80 0.76 E 铜 F 铜100 0.76 G 钢80 1.02 H 尼龙80 1.02 I 尼龙100 1.02 实验步骤: (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另一端垂在桌边,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 (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A、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____ 、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4)表一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______、 ______ 【答案】B C A D F80 1.02 【解析】 【详解】 (2)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

度相同,故选A. B. C的琴弦进行实验;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选A. D. F的琴弦进行实验; (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符合条件的只有G、H,所以D项中应是:80;1.02. 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________越大,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 【答案】低频率振动的幅度响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解析】 【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详解】 (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 (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选填“A”或“B”)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s t 时间小于 65.0 0.1625 B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

均速度 v= 65.0cm 4s s t ==16.25cm/s=0.1625m/s (5)[6] A图为s-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2.在“探究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个直径8.0cm的纸锥,某次实验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25s曝光一次,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照片中A到G的长度L=8.4cm。 照片中A到G的长度L/cm ①③ 纸锥的平均速度 v/(m·s-1) 8.4②④ (1)为了能够从已知的信息计算得出纸锥从A下落到G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③④部分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 (2)观察纸锥下落的照片,可以得出纸锥从A到G过程中,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m 0.84 从A到G的下落时间t/s 1.5 先加速后匀速(速度先增加后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 [1][2]由表格可知,要计算纸锥的平均速度,需知道纸锥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纸锥的实际直径为8.0cm,照片中纸锥的直径是0.8cm,因此照片中纸锥和实际纸锥的比例是1:10,故从A到G的下落实际高度H为照片中A到G的长度的10倍,即: H=8.4cm?10=84cm=0.84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练习题 命题人:彭明华 时间:2015-10-28 一、填空题 1.同学们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发生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 。 2.《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这里充分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 。 3.(如图1)甲、乙两图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拍下的频闪照片 图说明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某同 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25s 内 匀速行驶了100m ,则他的速度为 m/s 。 4.双休日小明全家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 (如图2 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之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 5.运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 。 (海水中声速是1500m/s )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 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蘸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7.天黑了,小明打开客厅的灯,会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 “自己” ,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同时, 小丽玩起了手影游戏(如图3所示),墙壁上的“大雁” 图 1 图 2 图 3 图3

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8.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由于光射到桃花 上时,发生了 的缘故。 二、选择题 9.(如图4)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0.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 A .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 1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 1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 .乙、丁 B.甲、丙 C.甲、丁 D.乙、丙 13.酒精的沸点是78℃,当酒精的温度为78℃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4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13X3分) 1 .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 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岸上的人的声带 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 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 动 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 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 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 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 6 . 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 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 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 很好 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 D.工厂的工人在车 间带上耳罩 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 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