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长距离游泳训练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长距离游泳训练中的应用
付勇山东省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长距离游泳项目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水平,可以采用测定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方法加以评价。

一、最大摄氧量及其应用最大摄氧量(VO2max)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有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的储备力都已达到本人最高水平时,人体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氧量。

也就是说: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循环机能达到的极限水平,每分钟所摄入并被人体利用的最大氧气量。

通常最大摄氧量用绝对值(L/min)和相对值(ml/kg/min)二种方法来表示。

相对值排除了体重的影响因素,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最大摄氧量水平。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和评定人体在极量负荷时心肺功能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

最大摄氧量的值,随年龄、性别、体能和运动员的专项而异。

而且。

即使年龄、性别、专项相同,体能水平相似的运动员个体,其最大摄氧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健康成年男子的最大摄氧量为2.5—3.5L/min,健康女子的较男子低10%左右。

二、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机制决定最大摄氧量的因素,虽然争论了许多年,但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究竟哪些是关键因素,总起来看有:吸入气中的氧含量;肺通力量;氧从肺泡内向血红蛋白的弥散;血红蛋白的含量、血容量、心肺的泵血能力、血流的分配;肌肉组织的供血能力;工作细胞被毛细血管的弥散;静脉的回流;线粒体,将
有氧代谢产生的机能供给AT。

—AD。

的机构效率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等等。

当前,大家意见比较统一的是:心室的泵血功能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

而身体中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肌肉细胞摄取与利用氧的能力则是最大摄氧量的外围机制。

当剧烈运动时,肌肉的血流量将比安静时增加约20倍,活动的肌肉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是肌肉摄取氧的源泉,心室泵血量的增加,是保证肌肉血流量激增的一个重要前提。

许多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密切相关。

一般人最大心输出量约20L/min,而有训练的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可达到30L/min,个别优秀运动员可达40L/min。

一般人最大摄氧量为3.5L/min,而有训练的运动员可达6L/min,甚至更大一些。

决定心输出量的是每博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三、无氧阈无氧阈AT是指人体代谢由有氧代谢开始向无氧代谢过渡的临界点。

韦泽曼首先在运动员中用递增负荷的变化进行观察表明:在运动的前一部分,吸氧量与肺通气量的变化呈线性相关递增,但当达到某一临界时,摄氧量与肺通气量递增的线性相关消失,肺通气量的增加远大于摄氧量的增加。

韦泽曼把这一丧失线性相关的临界点称为无氧阈。

当前,研究成果可以肯定,与最大摄氧量这个指标比较,无氧阈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实际上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
达到最大摄氧量以后才开始转向无氧代谢。

所以,确定和测定这个转向的临界点,即无氧阈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最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特别是耐力性运动项目的成绩。

四、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在运动选材方面,虽然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二者的遗传度有一定的差异。

根据资料查明,最大摄氧量的85%取决于遗传,而无氧阈则只有54%取决于遗传。

也就是说,训练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15%,而无氧阈通过训练可以提高46%。

另外,最大摄氧量最高值的出现一般在18—20岁之间,后期的训练只能保持这一最高值。

不能再有新提高。

11岁—12岁少年的最大摄氧量与成人的最大摄氧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R二0.9。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最大摄氧量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

后天的训练只能有限地提高。

无氧阈则可以通过训练大幅度地提高。

这样为我们的运动员选材提供了生理依据。

在有氧能力方面,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高低不仅取决于最大摄氧量的高低,也与无氧阈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最大摄氧量只反映氧的摄人能力,而无氧阈则更能精确地反映骨骼肌对氧的利用能力。

韦泽曼指出,虽然无氧阈与最大摄氧量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85,但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中非常特殊。

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
的无氧阈可达到80%—90%最大摄氧量。

优秀的世界选手往往不是最大摄氧量的最高者,但他们都有相当高的无氧阈水平。

这进一步说明了无氧阈更能充分反映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通过系统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氧阈值,这点已为世界各国生理学专家所认可。

实验结果表明,超无氧阈强度训练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最大摄氧量、最大乳酸能力和最大非乳酸能力。

而无氧阈强度在运动成绩上的提高更为明显。

因为无氧阈运动强度训练,可以使各运动机能达到极限水平,能量代谢和无氧代谢比例减少到最低程度。

这就是无氧阈理论使训练负荷最佳化的生理学依据。

综上所述,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对长距离游泳项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二者功效各有不同,在运动实践中应注意。

最大摄氧量,主要反映运动员本身的潜能,因此,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员选材、运动成绩预测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大摄氧量高的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有创造优异成绩的基本条件。

评定运动员有氧能力时,应将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结合起来,最大摄氧量值越高,无氧阈强度与最大摄氧量强度越接近,说明运动员有氧能力越强。

运用时应注意:运动员无氧阈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训练程度不断深化,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因此,要经常测定以保证准确使用。

366科技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