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路遥小说《人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路遥小说《人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作者:徐静雯
来源:《祖国》2016年第16期
摘要:《人生》是当代作家路遥的成名小说,也是其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寄托的是作者在特殊时期里的理想和期待。路遥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传承。因为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核心,应当永远保存在人类的历史中。但是如果有人将这种民族精神打破、抛弃时,是必然会受到强烈批判的。文章通过对路遥《人生》的分析,阐述作品中批判意识。
关键词:路遥小说作品分析批判意识《人生》路遥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比较著名的作家,其创作风格独特、中心鲜明。而《人生》这部文学作品重在于民族精神以及传统美德的思考。在《人生》中处处体现着作者鲜明而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凸显了作者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发出了作者渴望传统美德与民族文化回归的呐喊。
一、小说《人生》的简介
在小说《人生》中,虽然表面是以普通的爱情故事作为小说的叙事主线,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中蕴含的是对时代的严肃思考和探索以及对人性善恶、对社会现实、对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反思及批判。在《人生》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高加林在农村与城市中的人生经历,对现实社会中的麻木与丑恶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同时又无不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向往及追求。《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在社会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在农村与城市中徘徊,在人生的选择中迷茫与彷徨,现代化的城市物质文明与乡村传统精神道德文化充满了矛盾。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被物质文明所消解和腐蚀,作者在透过主人公高加林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对所处时代的丑陋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精神文明的回归表达了深切的渴望。
二、路遥小说《人生》中的批判意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与思想解放浪潮下。小说《人生》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中,以陕北高原上乡村与城市在观念、文化、思想上发生的冲突与碰撞,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凸显了农村子弟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在面临传统美德与现代物质文明的选择时的迷茫与艰难。作者批判了当时一些人为追求个人物质上的成功和理想,开始逐渐地摒弃黄土地上的传统道德文化,在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与批判的同时,又透露出痛心和无奈。
在《人生》中作者实际是对主人公高加林对于改变自身和农村落后现状而不断努力和奋斗是抱有赞赏和肯定态度的。在小说《人生》中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反对通过自身努力发家致富,而希望和鼓励农村人民能够利用勤劳和智慧改变自身贫瘠落后的生活环境。在《人生》中作者对主人公高加林在担任民办教师之余,养兔子搞经济副业是抱有支持态度的。这一点从作者对另一农村青年马栓经营之道的正面评价中不难看出,作者写到“(马栓)他人诚实,心眼也不死,做买卖很利索,劳动也是村前庄后出名的。家里的光景富裕而殷实。”在《人生》中作者始终认为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是无可非议的,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物质文明的追求和向往是时代背景赋予的,是可以接受与认可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抛弃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就必然会受到批判和惩罚。《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和抱负,最终选择将“用整个身心爱他,像金子一般纯洁”的农村姑娘巧珍抛弃。作者赋予巧珍这一女性形象一切美好的品德,但主人公高加林却将其视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和累赘,主人公高加林从内心深处认为“狗皮褥子”与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高加林抛弃巧珍,实质上是对传统美德与文化的背叛,他看似无可厚非的选择下,其实是麻木、冷酷、自私的人性在作祟。主人公高加林抛弃了生育他的“黄土地”,一头扎进了城市的“钢筋霓虹”,为实现个人所谓的理想,背弃了故土与真挚纯洁的感情,作者对此是极其反对的,是强烈批判的,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在《人生》的结尾处,主人公受到惩罚,认识到自己错误后幡然悔悟,心怀内疚却又无可奈何,“高加林一下子扑到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在《人生》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摒弃民族传统美德的强烈批判,目的在于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能清楚认识到那些优秀的、美好的传统是一个民族必须坚守和维护的,是绝对不能背弃。因为“无论多么富饶的物质财富,无论多么精湛的科学技术,精神总有其相应于物质所无法替代的独立性格”。作者始终认为城市物质文明的发展在本质是不应该与传统文化与道德发生冲突的,现代与传统是能够和谐共处的。
三、结语
在《人生》中既透露着作者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下,对于追求物质生活而背弃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强烈批判,又无处不体现着作者对于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肯定与认可。《人生》中对主人公高加林的批判,旨在提醒人们如果一旦摒弃美好的道德与感情,那么必然会因错误而受到惩罚。
参考文献:
[1]武善增.乡土价值偏爱与现代性怨恨交织成的精神焦虑——论路遥小说《人生》的精神向度与艺术表达[J].名作欣赏,2014,(10).
[2]刘成才,范钦林.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叙事——路遥小说《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J].中国文学研究,2012,(04).
[3]刘荣林.小说: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再谈路遥小说《人生》的审美范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