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馮友蘭先生認為‚《太極圖說》,最可見其思想。‛‚他 用道教的圖錄來闡述他的思想,他用以說明自己思想的圖 像命名為‚太極圖‛,他對太極圖的說明則被稱為《太極 圖說》,僅讀《太極圖說》,便足以說明周敦頤的宇宙論 思想。‛(見《簡史》第296頁)又認為此是闡述精神修 養的一種方法。因為‚對新的儒家來說,如何成聖同樣是 他們的一個主要問題。‛ (見《簡史》第298-299頁) 錢穆先生認為‚蓋先論宇宙本體,而推極之于人生之道。 其於宇宙,僅為唯物的說明,以陰陽五行為骨幹,而不取 先古神帝創造之說。其于人生,則主天地合德之大我。‛ (見《概論》第197頁)
四、宋代理學分期
分期之北宋時期
第一階段:
理學之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周敦頤、邵雍、 張載。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學者稱濂溪先生,被稱為理學的開 山,著有《太極圖·易說》和《易通》。其《太極圖·易 說》明顯地帶有儒、道相糅合的特色,它是道教《太極圖 》與儒家《周易》之學相結合的產物。他的思想已具理學 的雛形:一、宣傳儒家的道統論;二、講宇宙生成論和萬 物生化論,一切皆本之於“無極”,以“自無極而為太極” 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三、開始使用理學的基本範疇 “理”,並從本體論意義上加以解釋。(《宋明理學史》 第28頁)
《哲學簡史》:
理學也稱道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韓愈和李翱。馮友蘭在其《 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宋明理學是“更新的儒家”,而且與韓愈提出 來的“道統說”有著莫大的關係,“自此以後,經過更新的儒家都接 受韓愈的“道統說”,並以繼承了道統自詡。”“因此,這些人被稱 為“道學家”,他們的哲學被稱為“道學”,即研究“道”亦即“真 理”的學問。西方曾把宋、明“道學”(亦稱為“宋明理學”)這種 經過更新的儒學稱作“新儒學”。” (引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第294頁。以下簡稱《簡史》。)馮氏並認為宋代新儒學思想的來 源有三:一是儒家思想;二是佛家思想、連同經由禪宗仲介而來的道 家思想;三是道教,主要是陰陽學家的宇宙論觀點。——見《簡史》 295頁。
《太極圖·易說》的宇宙生成論
是宇宙從無而為有的唯心論。“自太極而為無極”,意思 是從無而為有,有生於無。無極是無,太極是有。太極能 東能靜,東生陽,靜生陰。陰陽是從太極的動靜中產生的。 動之極走向靜,靜之極又回復到動。動是本原的,靜從動 而來,靜又歸於動。所以動靜不是迴圈,而是以動為主。 (與其 “主靜”說矛盾)這種以無極(一無所有)為根 據源的宇宙生成論是唯心主義的宇宙生存論。——《宋明 理學史》第61頁。
葛兆光先生 :
理學的產生是由於在經過五代亂離之後宋朝需要重新建立 一個中國自古以來自尊為天下之中心的理論以在周邊的國 家中贏得天下中心的合理的地位,強化國家權威,那麼這 就需要文化政策來支撐,所以有了重文輕武之政策。但是 “儘管國家逐漸確立了合法性,也得到了士人階層的普遍 認同,但是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危機依然存在,因為 要從根本上確立國家的權威和民族的信心,主要應當依賴 於人們對同一文明和共同倫理的認同,然而當時的“人不 同心”,認同基礎的瓦解,則是因為思想統一性已經不復 存在,舊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已經失去了約束力。” 正是因此要求思想轉型的趨向便逐漸顯露出來。(《中國 思想史》第177頁)
區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提出“立天理”“滅 人欲”的命題 ‚天地之性‛至高無上,實際上尌是‚天理‛、‚天性‛; ‚氣質之性‛猶言生物由物質本性所決定的生理本能、生 存本能,是‚氣‛的陰暗面的特性所決定的,亦即‚習俗 之氣性‛在人身上尌表現為人對物質生活的欲望。(《宋 明理學史》第110頁)認為在一定範圍內人的欲望是合理 的但過分追求欲望滿足尌會上海‚天理‛,為了保持‚天 理‛的純潔,人民尌必須寡欲,尌必須在飲食男女方面克 制自己,‚克己要當以理義戰退私己,蓋理乃天德,克己 者必須有剛強壯健之德乃勝己‛。因此,他提倡‚立天 理‛,‚滅人欲‛,反對‚滅天理‛、‚窮人欲‛。 — —《宋明理學史》第112頁
張載本體論的基本觀點是把‚氣‛作為宇宙的本體。他最早在《易說 》裏提出此範疇。認為世界是由一種物質形態的‚氣‛構成的,又引 入‚太虛‛。‚太虛‛是‚氣‛散的狀態,也是‚氣‛的‚本體‛, 即本來的、原始的存在狀態。萬物散入‚太虛‛便恢復了它們本來的 狀態,‚太虛‛聚為萬物,仍不變‚氣‛的本質。‚氣‛則是‚太虛‛ 與萬物的總和,客觀世界的總稱。在宇宙統一體中,‚太虛‛佔有主 導地位,萬物只是‚太虛‛的附屬物,兩者有尊卑、主客之分。(《 宋明理學史》第95-97頁) 總而言之,張載的宇宙觀從‚氣‛到‚太虛‛、萬物、陰陽二氣,從 ‚神‛到‚天道‛、‚天性‛及‚天理‛,展現出一個完整的、有機 的宇宙整體。對於這個紛繁複雜、氣象萬千的世界他稱之為‚太和‛。 ‚太和‛尌是太虛和萬物共存,並通過陰陽二氣交感的相互聯繫、相 互作用的有機的統一體,是‚氣‛的存在及運動形態的總稱,也是宇 宙時間與空間的總稱。(《宋明理學史》第103頁)
宋代理學
高烈
學號:21104076
目 錄
• “理學”由來及概念 • 宋明理學產生之條件 • 宋明理學之範疇 • 宋代理學分期 之一:北宋時期 之二:南宋時期
一、“理學”由來及概念
相關論述:
《理學史》:宋明理學是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思想,它是在唐朝三教融
合、滲透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學術思想。宋明理學 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在思想史上是繼先秦諸子、兩漢 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後的又一新的發展階段,其以討論“性 與天道”為中心的哲學問題,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歷史、宗教 等方面的問題。性,指人性,但是理學家也講物性。天道即理或天 理。”(《宋明理學史》第9頁) 其特點是“以儒家思想內容為主,同時也吸收了佛學和道教的思想, 理學實起於北宋,經南宋而進一步發展,至元代而朱、陸合流,到明 朝更有新的發揮,沿及清代前期漸趨衰落,但是其影響至今仍然存 在。”——《宋明理學史》第9頁。
《太極圖·易說》的人性論是聖人主靜論 在變化無窮的萬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為萬物之靈。 有了行,就有神,五行之性感於外物而動,呈現出善與惡, 歲形成錯綜複雜的萬事。這是理學家道德路論的最早表述。 在錯綜複雜的萬事之中,有善有惡,聖人定出中正仁義的 規範,歸宿於“靜”(主靜)。這樣樹立了人的最高標準 ——聖人。提出了修養功夫的“主靜”說,主張“無欲故 靜”,為理學家的禁欲一類教條開了風氣。——《宋明理 學史》第62-63頁。 馮友蘭認為“《太極圖說》,最可見其思想。”“他用道 教的圖錄來闡述他的思想,他用以說明自己思想的圖像命 名為“太極圖”,他對太極圖的說明則被稱為《太極圖說 》,僅讀《太極圖說》,便足以說明周敦頤的宇宙論思 想。”(見《簡史》第296頁)又認為此是闡述精神修養 的一種方法。因為“對新的儒家來說,如何成聖同樣是他 們的一個主要問題。” (見《簡史》第298-299頁)
相關論述:
錢穆先生認為張載同樣從《易》發展出宇宙論,但所持觀點與前不同。 也即‚以《易》理陰陽言本體,而推及夫人道,亦與濂溪、百源大 同。‛(《概論》第200頁)他特別強調‚氣‛,而‚氣‛的觀念在 後來的發展中逐漸獲得重要地位。他同樣引用‚易傳‛裏的話做他的 宇宙論基礎,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馮友蘭先生認為,‚‘氣’是動的,意味著矛盾和矛盾的統一,尌是 ‚太和‛;因此,‚太和‛是‚氣‛的全體之名。‛(《簡史》305 頁)‚張載又用‚遊氣‛來稱‚氣‛,以表明‚氣‛內部陰陽兩端迴 圈不已,其中的‚浮‛、‚升‛、‚動‛是陽性的;‚沉‛、‚降‛、 ‚靜‛是陰性的。氣受到陽性的影響時,便浮、升、動;受到陰性影 響時,便降、沉、靜。因此,氣不斷或聚或散,氣聚的時候,便從中 生成具體的個別事物;氣散的時候,這些事物便分崩離析而朽壞。‛ (《簡史》305-306頁)
通過天、地、人三位一體的結構,溝通了本體論與道德論、認識論的 聯繫,從而奠定了理學理論的基礎。與其他理學家不同之處在於沒有 把‚理‛(或‚天性‛)作為宇宙唯一的精神主體和主宰,也沒有把 ‚天理‛、‚天性‛作為與‚氣‛並存的精神本體而是使‚氣‛的屬 性—“天性‛帶有倫理性質,具備了理學思想中‚理‛的某些特徵, 起到了同樣的‚理‛的作用。——《宋明理學史》第107頁
二Biblioteka Baidu宋明理學產生之條件
相關論述: 錢穆先生 :‚五代亂離,訖于宋,隱士道流之風益盛。故 自宋言之,當時所謂學術思想者,惟道院而已耳,惟禪林 而已耳。蓋儒術衰歇,自晚漢已然。雖以傳統尊嚴,注疏 詞章,僅為利祿。粗足語夫學問之真者,轉在彼不在此也。 魏長生久視之術,既渺茫而莫驗,涅槃出世之教,亦厭倦 而思返,乃追尋之于孔孟六經,重振淑世之化,陰襲道院、 禪林之餘緒,而開新儒學之機運者,則所謂宋明理學是 也。‛(《國學概論》第194頁。以下簡稱《概論》。)
三、宋明理學之哲學範疇
宋明理學哲學範疇:
1、周敦頤《太極圖·易說》、《易通》有如下這些:道、無極、太極、陰陽、 五行、動靜、性命、善惡、誠、德、仁義禮智信、主靜、鬼神、死生、禮樂、 無思、無為、無欲、幾、中、和、公、明、順化,等等。這些範疇部分源于 《易傳》,源于思孟學派的《中庸》,源於道教。(有二十四條)(《宋明理 學史》第9-10頁。) 2、朱熹學生陳淳《北溪性理字義》有二十五條目: 命、性、心、情、才、志、意、仁義禮智信、忠信、忠恕、誠、敬、恭敬。 (卷上,十三條目) 道、理、德、太極、皇極、中和、中庸、禮樂、經權、義利、鬼神、佛老。 (卷下,十二條目)後來又曾入“一貫”條目,乃為二十六目。二十六條目, 即二十六個範疇,但又不是僅是二十六範疇,例如“理”,可以衍為“理 氣”;“道”可以衍為“道器”等。以後陸學又有“大本”、“尊德性”、 “易簡”、“頓悟”等範疇。王學又有“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範疇。 這些範疇都是圍繞“性與天道”而提出的。(《宋明理學史》第10-11頁。)
張 載
張載(1020-1077)世稱橫渠,也是理學的主要奠基者, 在理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建立的理學思想體系不同于同 事代及後世的理學家,而是走了另一路。重視本體論,在 《易說》中提出‚氣‛為世界本原的思想。總之張載思想, 從天體論、道德論到認識論,理學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完成了理學的第一步,但沒有解決理學最根本的問題即沒 有建立一個作為世界唯一本原和主宰的絕對精神。(《宋 明理學史》第28頁)
太極和道: ‚能造萬物者,天地也。能早天地者,太極也。太極其可得而名乎, 故強名之曰‘太極’。‛在他的觀念中,‚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 而‚道‛存在於‚太極‛之中,‚太極‛之無窮無盡的。‚太極‛也 是虛無的‚無極‛它既包括一切又宋明都沒有包括,後來朱熹對此有 很大發揮。(《宋明理學史》第198頁) 論宇宙: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 之大,剛柔盡之矣。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晨。 ……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矣。‛ 論人生目的: ‚人之所以;靈於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 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萬物之體也。耳目口 鼻,萬人之用也。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 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能以彌綸天地,出 入造化,進退古今,表裏人物焉。‛(以上見《概論》第199-200頁)
道德論和認識論
其理論表現為‚理一分殊‛思想,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氣‛聚合而 成的不同形態,人也是萬物中的一物。萬物都稟承著‚天性‛,人也 不能例外,但仍有差別。‚性‛即性質,所以物物有別,人、物有別。 但這些‚性‛ 是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唯一的‚天性‛,決定了萬物及人 之‚性‛的不同內容。世界不存在特殊的、具體的‚性‛,只有一個 抽象的、普遍的、永恆的‚性‛,人之‚性‛也不過是‚天性‛在人 身的反映而已。
其意近似。
邵雍
邵雍(1011-1077)代表作是《皇極經世》,其基本是用自 己的象數(卦象)思維來概括宇宙的一切,從這裡可看到 理學的端緒,即力求製造一個囊括宇宙、自然、社會、人 生的完整體系,還企圖找到貫穿於整個體系的最高法則, 聲言只要掌握了此體系及法則,就可以上知宇宙,下應人 事。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有“數”,而這“數”就是由 他編造的象數形式構成和變化的。開創了宋明以來象數的 規模和傳統。(《宋明理學史》第183-185頁)“其學以 圖書象數為主,而尤精於數理。„„亦先言宇宙本體,推 而及于人生之大道。”(《概論》第198-199頁)也是從 《易經》發展出宇宙論,用圖解來說明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