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栏目纪录片与经典纪录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栏目纪录片与经典纪录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电视传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与其他媒介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声画信息的直观传播。这使得电视迅速赢得了受众的喜爱,而且电视对受众的要求不高,所以电视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纵观今天中国的电视屏幕,可以说是热闹非凡,滚动播出的新闻,不同档的电视连续剧,群星荟萃的电影,花团锦簇的综艺节目……还有电视纪录片。但同时,由于电视具有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特点,所以不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打开电视只是为了消遣和娱乐,电视节目的深刻性逐渐降低,转而越来越注重大多数人的收视需求。经典纪录片这一独特的节目形态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在创作上的独立性、播放上的随意性、使它的的创作始终难以形成巨大的节目市场和观众市场。为适应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纪录片以电视栏目为依托形成了电视栏目纪录片这种新兴的纪录片形态。它既具有纪录片本体特性的真实性,又具有媒介传播的电视性,还具有电视栏目资本运营的生产性。栏目纪录片的诞生,可以说是纪录片直接催生的结果,它的存在具有现实必然性与合理性。栏目化生存为纪录片的发展打响了传媒商业运作的第一枪。
栏目纪录片与经典纪录片它们都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画面和素材,遵循真实再现的创作原则纪录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例如《鸟的迁徙》、《话说长江》、《见证南京大屠杀》、《香港十年》等。
记录片栏目化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电视节目短平快的制作要求,满足电视受众群体量化、细化的需求,是电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的结果。栏目化,就意味着在三个方面相当的固定:内容、时间、长度。这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纪录片张扬的个性与栏目化整齐划一的风格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时间周期约束两者的表现形态
栏目纪录片具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和播出周期。时间因素要求创作者的拍摄周期简短、快捷。优秀纪录片一般拍摄时间都比较长,有些纪录片甚至拍摄几年、十几年。这些纪录片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们的拍摄时间。比如纪录片《我们的留学业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拍摄历时三年,由于在人物发生重大变动的几个阶段摄像机都在场,记录了完整的过程段落和细节,在动态取材中使生活的各种原始信息得以保留,片子也因而有了生命力。《伴》拍摄时间长达5年。
栏目纪录片的播出时间长度都有一定的限制,像央视纪录片栏目《在片场》,栏目时长为50分钟,播出时长为43分钟,它不能像经典纪录片那样为了表现真实而把整个故事过程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像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的《中国》,这部片子长达近四个小时。栏目纪录片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让观众获得最多、最直接的信息。
二、栏目风格约束两者的表现形态
经典纪录片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探索创新,在于鲜明的个性特征;风格的多元化和形式上的灵活性对于纪录片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一个题材,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模式、不同的镜头语言、不同的理念和制作技巧,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听效果。纪录片个人化的风格和意义表达,传递创作者个性的思考和观察方式,事件结局和结论不是由作者给定,而是由观众根据作品所提供的事实自行判断、推理、想像。《人造风景》此片让观众像是上了一堂摄影欣赏课,同时也让人们对中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也必然会带给人一些对中国现状的思考。
栏目纪录片需要研究:观众喜欢怎样的选题,接受怎样的节目形式。栏目的选题定位与风格定位,固定的板块模式,固定的栏目包装,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创作者的个性,创作者只能向栏目统一的标准看齐。纪录片要想在栏目中生存就必须去适应栏目标准化的要求。创作者在开机拍摄之前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地服从于栏目定位的走向把握,对现实生活素材发展的可能与取向有着明确的态度,为受众提供比较单一、清晰的叙事主题。
三、栏目观众约束两者的表现形态
栏目化运作容易培养一批固定受众,稳定和扩大收视率是栏目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这些固定受众来讲,他们已经接受并习惯了栏目统一的风格样式,如果创作者一味地抒发自己的个性,而破坏了整个栏目的和谐性,就很容易使受众流失。
四、叙事结构约束两者的表现形态
经典纪录片多运用长镜头推进叙事进程,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时间上保持了客观事物的流程完整,空间上保证了关系的整体性,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往往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引领观众静观事件的发展。
栏目纪录片的叙事节奏不能过于缓慢,经典纪录片中的长镜头在栏目纪录片里备受冷落。一是由于栏目时间长度的限制,长镜头虽然记录了生活的原生态过程,但往往太过拖沓,不利于故事的叙述;二是因为长镜头容易让观众产生倦怠感和视觉疲劳。栏目纪录片创作者的制作要求逐渐倾向于“事件必有悬念,而且悬念必须是一个接着一个”。
从主题、内容上来看,经典纪录片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像弗拉哈迪的另两部比较出名的作品:《摩阿拿》讲述波利尼西亚人的生活,《亚兰岛人》描绘爱尔兰人的生活方式,它们都是纪录了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远古部落”的“异国情调”。栏目化则更注重纪录片对大众的效果以及商业影响,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所以在栏目纪录片的创作观念上,更倾向于创作一些为多数受众所喜爱的大众化的片子,在题材选择上从远古部落、异域文化逐渐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凡人物,在主题定位上更倾向于通过表现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来映射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纪录片似乎一下子从天涯海角回到了家门口,人们逐渐从纪录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缺少了一些深度,却增添了一些亲切。
所以,电视栏目纪录片首先是一个电视栏目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它采用纪录片的创作方式,运用客观纪录的手法完成对受众的传播。在这一运作过程中,纪录片为符合电视栏目传播特性,不得不对自身进行由内到外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受众青睐,完成传播过程,实现传播效果,收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栏目纪录片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对经典纪录片形态的一种发展与丰富,是电视工业兼容电影工业的时代产物,电视栏目纪录片撰写了纪录片发展历史的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