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今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今对外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悠悠历史长河上,总有一些人被后人所铭记,总有一些事为后人所称道。中国,作为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巨龙腾飞的辉煌曾让世界景仰,然而,巨龙也曾折翼,也曾有过痛苦不堪的记忆。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王朝,有“天朝上国”之称。承载着发扬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希望,背负着屈辱而无奈的民族重负,可以说,清朝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近代史始于清朝,中国的屈辱史亦始于清朝。穿越层层历史烟云,追寻时代的印迹,让我们重温那段可泣可叹的峥嵘岁月。

有人说,乾隆的一道圣旨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屈辱与悲哀的原因。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封闭状态。当时,我国的东部、南部已经包括了很长的海岸及其许多岛屿,西部已经包括了西藏高原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北部已经包括了极为辽阔的沙漠地区。当时我国的周围基本上已经是穷山恶水,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统治者认为毫无利益的扩张乃是费时费力,便不愿意再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干脆放弃。二是当时的统治者思想狭隘,愚昧无知,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那时,中国的领土周围全是偏僻的小、弱、贫国,几乎不存在什么外来的威胁,更没有什么利益可以从中获得。世袭的统治者只想保住既得利益,坐享其成,固步自封,不愿意再冒险,不愿再尝试去开疆拓土,结果为以后留下了极大的隐患。王韬认识到:“今之天下,处今之世,固非闭关自大时也。”三是统治者治国理念腐朽。当我国在各个方面处于全面领先的地位时,统治者自认为会永远强大,没有意识到整个世界都在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而矣,地处偏远的贫弱小国也有机会发展壮大。而且,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有意封锁国内外信息的相互交流,扼杀国内知识分子的活跃思想。《梁启超选集》中言道:“天道也,人力虽强,可逆天乎?故欲闭关自守以冀绝外患者,中国人至愚极陋之言也。”

闭关锁国,锁住了中国的发展,亦锁住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在1853年所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曾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全因愚昧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肆意勒索,保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然闭关锁国的弊大于利已然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味的闭关锁国,致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顺差疾转为贸易逆差,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阻滞,从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最为严重的,乃是中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异。科技的断层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国家,最终落

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总之,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走向软弱的关键因素,至此,中国开始进入水深火热的最痛苦最艰难的时期。

1840年,英军用炮火与鸦片攻破了中国紧闭了近100年的国门,然而,国人未必料到,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的懦弱让列强找到了可以充饥的食物,列强便源源不断的贪得无厌的兴起瓜分掠夺中国的狂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系列的战争使中国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而清政府的腐朽更加加深了中国的悲哀。当英国入侵时,道光帝不去内书房读旧日利玛窦等所绘制的世界地图,竟发问“英国地方在哪里?”在回答于中国之西时,又问“其国和新疆有无陆路可通?”,这不是一个皇帝的悲哀,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列强并不满足已攫取的眼前利益,还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1842年8月29日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起,至1901年9月7日同十一国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几百个之多,总计赔款七亿二千四百五十万两白银,割让香港、台湾,割地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开放通商口岸极多。也许当年不平等条约的手稿已不存在,但有一片废墟一直伫立于烈日下,见证着整个清末的动荡,见证着风雨飘摇的乱世春秋。这就是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圆明园乃是中国灿烂文明与辉煌建筑的集大成者,奈何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焚烧了中国多少辉煌,这是留在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伤疤。一把火,泯灭了多少国人的憧憬,也许当今日伫立废墟前,你会思索一番,会领悟一番。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历史教会了我们许多。闭关锁国带给我们最深重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最深的痛苦,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迹,这是一个帝国沉睡的导火锁。正如马克思所言:“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闭关锁国的警示,让国人明白,中国若想发展,若想强盛,只有主动对外开放,才能融入世界,而真正将这一措施付诸实践的,乃是“中国改革开放设计的总工程师”邓小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果断地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他号召人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国际交流两套本领,以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国策,三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它既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为了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案。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中央确立了五个经济特区,这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1984年1月28日,李鹏同志在全国口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口岸工作总的任务就是为四化建设服务,要执行党的对外开放政策。”至今为止,中国口岸建设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