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今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今对外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

悠悠历史长河上,总有一些人被后人所铭记,总有一些事为后人所称道。

中国,作为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巨龙腾飞的辉煌曾让世界景仰,然而,巨龙也曾折翼,也曾有过痛苦不堪的记忆。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王朝,有“天朝上国”之称。

承载着发扬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希望,背负着屈辱而无奈的民族重负,可以说,清朝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近代史始于清朝,中国的屈辱史亦始于清朝。

穿越层层历史烟云,追寻时代的印迹,让我们重温那段可泣可叹的峥嵘岁月。

有人说,乾隆的一道圣旨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屈辱与悲哀的原因。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封闭状态。

当时,我国的东部、南部已经包括了很长的海岸及其许多岛屿,西部已经包括了西藏高原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北部已经包括了极为辽阔的沙漠地区。

当时我国的周围基本上已经是穷山恶水,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统治者认为毫无利益的扩张乃是费时费力,便不愿意再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干脆放弃。

二是当时的统治者思想狭隘,愚昧无知,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

那时,中国的领土周围全是偏僻的小、弱、贫国,几乎不存在什么外来的威胁,更没有什么利益可以从中获得。

世袭的统治者只想保住既得利益,坐享其成,固步自封,不愿意再冒险,不愿再尝试去开疆拓土,结果为以后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王韬认识到:“今之天下,处今之世,固非闭关自大时也。

”三是统治者治国理念腐朽。

当我国在各个方面处于全面领先的地位时,统治者自认为会永远强大,没有意识到整个世界都在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而矣,地处偏远的贫弱小国也有机会发展壮大。

而且,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有意封锁国内外信息的相互交流,扼杀国内知识分子的活跃思想。

《梁启超选集》中言道:“天道也,人力虽强,可逆天乎?故欲闭关自守以冀绝外患者,中国人至愚极陋之言也。


闭关锁国,锁住了中国的发展,亦锁住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在1853年所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曾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

”正如马克思所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全因愚昧的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肆意勒索,保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然闭关锁国的弊大于利已然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味的闭关锁国,致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顺差疾转为贸易逆差,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阻滞,从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最为严重的,乃是中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异。

科技的断层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国家,最终落
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总之,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走向软弱的关键因素,至此,中国开始进入水深火热的最痛苦最艰难的时期。

1840年,英军用炮火与鸦片攻破了中国紧闭了近100年的国门,然而,国人未必料到,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的懦弱让列强找到了可以充饥的食物,列强便源源不断的贪得无厌的兴起瓜分掠夺中国的狂潮。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系列的战争使中国满目疮痍,哀鸿遍野。

而清政府的腐朽更加加深了中国的悲哀。

当英国入侵时,道光帝不去内书房读旧日利玛窦等所绘制的世界地图,竟发问“英国地方在哪里?”在回答于中国之西时,又问“其国和新疆有无陆路可通?”,这不是一个皇帝的悲哀,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列强并不满足已攫取的眼前利益,还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1842年8月29日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起,至1901年9月7日同十一国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几百个之多,总计赔款七亿二千四百五十万两白银,割让香港、台湾,割地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开放通商口岸极多。

也许当年不平等条约的手稿已不存在,但有一片废墟一直伫立于烈日下,见证着整个清末的动荡,见证着风雨飘摇的乱世春秋。

这就是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圆明园乃是中国灿烂文明与辉煌建筑的集大成者,奈何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焚烧了中国多少辉煌,这是留在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伤疤。

一把火,泯灭了多少国人的憧憬,也许当今日伫立废墟前,你会思索一番,会领悟一番。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历史教会了我们许多。

闭关锁国带给我们最深重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最深的痛苦,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迹,这是一个帝国沉睡的导火锁。

正如马克思所言:“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闭关锁国的警示,让国人明白,中国若想发展,若想强盛,只有主动对外开放,才能融入世界,而真正将这一措施付诸实践的,乃是“中国改革开放设计的总工程师”邓小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果断地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

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他号召人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国际交流两套本领,以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

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国策,三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它既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为了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案。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1988年,中央确立了五个经济特区,这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1984年1月28日,李鹏同志在全国口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口岸工作总的任务就是为四化建设服务,要执行党的对外开放政策。

”至今为止,中国口岸建设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人民币,比1980年增长54.6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比1980年增长47.3倍;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1738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20倍。

可以说,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对外开放给予了新鲜的活力,而开放的经济也使得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更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与此同时,中国亦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引下,中国自1949年与前苏联建立外交关系至1992年8月24日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四十余年间,中国已与154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无疑发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这与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瓜分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70年前,我们被迫打开国门,国土被列强肆意瓜分,尊严被肆意践踏;140年后,我们主动打开国门,欢迎世界各国,将其视为宾客,不再过分追究前朝恩怨是非。

这是一个国家的气度,一个民族的胸怀。

对外开放,刺激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国家水平,增强了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愈发在世界舞台舞动奇迹。

2008年8月,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盛大举办。

这是一次世界的盛宴,是中国人百年奥运梦圆的最美好的礼物,对外开放,使中国摆脱了“东亚病夫”这一被世界其他国家谑称许久的中国代名词,中国不再沉寂,不再被动,中国主动争取权利,争取机遇展示自己永恒的魅力。

论到今日中国举办的世界性大事,当然不能不谈到如今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眼球,“不出国门看世界”,是当下最流行的世博语。

倘若倒退三十年,中国是绝对没有机会、没有实力,也是没有胆量举办世博会的。

可以说,是对外开放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对外开放使中国逐步走入世界舞台,并在国际间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与清末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简直不能同日而语,闭关锁国只能使中国从历史舞台上悻悻离开,孤单地演完悲剧的结局。

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的正确选择,也是中国人民谋福祉的正确选择。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历史的烟尘也许会慢慢淡去我们曾经的伤痛,但是这又实在令我们铭记于心。

中国,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灿烂,曾经差一点毁于一旦。

中国近代至今也不过一百余年,中国却经历了风风雨雨,中国曾经有过最灿烂的辉煌,也曾跌入最深的低谷,也曾为人敬仰,也曾为人鄙夷,风风雨雨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兴衰,亦给予国人最深刻的启示。

当中国对外开放时,则强盛,而且愈强盛愈开放;当中国闭关锁国时,则衰败,而且愈衰败愈封闭。

在中国历史上,强盛与对外开放,衰败与闭关自守,委实是两对不可分割的伴生物。

这就是,一部曲折的中国对外开放史留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悲壮而庄严的启示。

可以说,清朝闭关锁国于今日对外开放的启示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屈辱史,闭关锁国,亦不仅仅只是中国封建阶级失败的决策,而是一部教科书,一部见证了中国兴衰的教科书。

如今,对外开放,以其为镜,平稳发展,慢慢抚平记忆的伤痛,续写着传奇,勾勒完美的结局。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相信对外开放一定会为我们带来心底最深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