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短篇论著?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李娜 屈辉

骨转移瘤是骨骼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患者中约有15%可以出现临床骨转移,若计入尸检数据的话,这一比率将上升至30%。骨转移瘤好发生于老年患者,但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也常可见到青年患者发现骨转移瘤,部分患者可以因转移瘤或其并发症(如病理骨折等)所产生的症状为其就诊的首要原因,这些因素都对影像学诊断造成一定的干扰,正确识别骨转移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发生于肩胛骨、锁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的骨转移瘤统称为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其发生率相对较低,诊断较为困难。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15例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一、资料与方法

1畅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肩胛骨、锁骨远端和肱骨近端骨转移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病史,16例患者共16处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灶。原发肿瘤术后或局部骨转移瘤经放疗或化疗治疗者除外。本组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4~76岁,平均56畅25岁。发生于肩胛骨6例,锁骨远端4例,肱骨近端6例。其中全身多发骨转移瘤8例。6例患者因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术后出现肩关节局部症状前来就诊,距原发肿瘤手术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6年,包括肝癌、肾癌、甲状腺癌、食管癌、乳腺癌和小肠平滑肌肉瘤各1例。8例患者无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病史,因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所产生的局部症状前来就诊,其症状包括肩部疼痛、肿物以及肩关节活动受限。1例患者因胸椎病理骨折就诊,其原发肿瘤以及包括肩胛骨在内的多发骨转移瘤灶均由入院后相关检查发现。1例患者因直肠癌术后腰椎转移瘤就诊,同位素骨扫描发现肩胛骨转移瘤灶。无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中肺癌2例,肝癌2例,肾癌1例;4例患者原发肿瘤部位不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恶性骨肿瘤。

2畅检查方法:16例患者均行X线摄片检查,其中9例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1)X线平片

作者单位: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

通讯作者:屈辉,Email:cjr.quhui@vip.163.com使用PhilipsBuckyDiagnosticTHX线机,常规行病变部位摄片。肩胛骨病变行正位、切线位摄片;锁骨远端病变摄正位片;肱骨近端病变行正、侧位摄片。(2)CT扫描使用GECT/E或东芝AquilionCT机,

采用头先进,仰卧位,常规行横断面扫描,层厚5mm,层距5mm。CT增强扫描采用肘静脉手推注

射对比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I/ml,100ml/次。(3)MR扫描使用PhilipsGyroscanT10唱NT1畅0T磁

共振扫描仪,头先进,仰卧位扫描,选用肩关节表面线圈。用SET1WI(TR415ms,TE16ms)、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T2WI(TR2000ms,TE100ms)和脂肪抑制(STIR/SPIR,TR1880ms,TE

80ms)序列。常规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

层厚5mm,层距5mm。MR增强扫描采用肘静脉手推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唱DTPA)20s后行SET1WI增强扫描,剂量为2ml/kg。

3畅影像学分析:本组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

果均由两位放射学专家进行阅片,对存在分歧者,由二人协商确定。

二、结果

1畅肩胛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本组发生于肩

胛骨6例,肾癌术后、甲状腺癌术后、直肠癌术后及肝癌各1例,2例患者原发肿瘤部位不明。其中4例为全身多发骨转移瘤。6例患者均表现为肩胛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均伴软组织肿块。X线平片因肩胛骨区域组织重叠较多,显示骨质破坏区欠清晰,尤其是1例位于喙突的病灶,常规正位及侧位X线平片无法显示其骨质破坏灶,CT检查清晰显示其渗透性骨破坏;4例位于肩胛骨体的病灶X线平片显示也较差,CT和(或)MRI图像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的性质及范围。其中2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的患者软组织肿块巨大,其内密度/信号不均匀,中心可见明显的出血坏死区,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图1)。1例发生于肩胛盂的病变可见关节面中断、塌陷。其余4例未见关节面受累。

2畅锁骨远端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本组发生

于锁骨远端4例,食管癌术后、乳腺癌术后各1例,2

例患者原发肿瘤部位不明。其中2例为全身多发骨转移瘤。4例患者中有3例表现为锁骨远端的完全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伴邻近肩胛骨肩峰受侵,溶骨性骨质破坏。另1例表现为锁骨远端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病变突破骨皮质,在局部形成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其内信号较均匀(图2)。4例均不伴骨膜反应。

3畅肱骨近端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本组发生于肱骨近端6例,其中肺癌2例,小肠平滑肌肉瘤术后、肝癌术后、肝癌及肾癌各1例。2例为全身多发骨转移瘤。6例患者均表现为肱骨近端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3例为肱骨近端较大范围的完全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肱骨全周骨质均受累,局部病理骨折,可见软组织肿块,1例可见少许残留骨,3例患者均不伴骨膜反应。1例为肱骨近段的渗透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髓腔密度增高,骨皮质毛糙,伴软组织肿块及放射状骨膜反应(图3)。其余2例为发生于肱骨头内的较小的溶骨性骨质破坏灶,病变范围均不超过肱骨头横断面的1/3;其中1例突破外侧骨皮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另1例仅见骨皮质略毛糙,局部连续性中断,不伴软组织肿块。上述6例患者均未见肱骨头关节面受累,肩关节对位正常。

三、讨论

富含红骨髓的中轴骨及肱骨、股骨近端是骨转移瘤较为常见的发病部位。据文献报道,胸部骨骼骨转移瘤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肋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肱骨近端[1];并与易累及胸部骨骼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不易鉴别。其中肋骨骨转移瘤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常为多发肋骨骨质破坏,诊断较容易,本文着重探讨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以及鉴别诊断。

1畅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本组6例肩胛骨转移瘤和4例锁骨远端骨转移瘤患者中,有1例表现为锁骨远端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7例均表现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与国内李启权等[1]对13例锁骨、肩胛骨转移灶影像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本组16例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灶中,表现为大范围完全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者,包括3例肱骨近端骨转移瘤以及肩胛骨和锁骨远端骨转移瘤各2例,占43畅75%。本组6例肩胛骨转移瘤和6例肱骨近端骨转移瘤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于肩胛盂的病变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关节面中断、塌陷(8畅33%)。其余11例病灶无论病变范围及大小,肩关节面均保持完整,未见受累。据文献报道,发生于胸部骨骼的骨转移瘤的原发肿瘤以肺癌发生率最高[2]。但本组病例中,原发肿瘤为肺癌者仅有2例,占12畅5%,与文献报道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病例数较少,并且仅包括肩关节周围病变,而未将骨转移瘤发生率更高的肋骨、脊柱等部位统计在内。

2畅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传统X线平片仍应当作为常规检查,可以对病变的部位和病变性质做出大致判断。但由于肩关节区域骨骼重叠较多,尤其是在显示肩胛骨的病变时常因肋骨遮挡而不易观察,并且肩胛骨属于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不易显示。此外,对于较小的早期骨转移瘤灶,X线平片对于局限于松质骨内病变显示的灵敏度较低,尤其是发生于肱骨近端大结节病变,老年患者常可见该区域骨质疏松,更不易对其是否存在骨质破坏灶做出正确判断。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摄影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逐渐普及,其原始数据采集后的人为处理也可能成为对此类区域影像学误判的原因。

(2)CT检查可以通过对肩关节的断层扫描显示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部位的病灶,尤其是显示位于肩胛骨的骨转移瘤灶;并可以通过测量局部骨髓腔内的CT值更为清晰地显示位于松质骨内的较小的骨质破坏灶,显示局部骨小梁破坏,正常骨结构消失,并可以通过增强扫描判断骨质破坏以及软组织肿块的范围。能够发现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较小软组织肿块。通过与健侧肢体对比,局部骨髓腔内的CT值较对侧增高20HU以上即可认为是异常的,有助于诊断及病变范围评估。此外,肩关节周围有锁骨下、腋血管神经束走行,CT增强扫描亦有助于病变的血液供应情况以及病变与其邻近血管关系的显示,协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3)MRI在显示病变范围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其较高的软组织信号对比,有助于精确判断病变在软组织内的浸润范围。

(4)放射性同位素全身骨扫描有助于全身其他部位骨转移瘤灶的检出,灵敏度较高。这一点对于无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病史、以肩关节局部症状前来就诊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应当作为此类患者的常规检查。

3畅肩关节周围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发生于肩关节周围的骨转移瘤需要与同样好发于老年患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7年11月第1卷第6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Version),November15,2007,Vol.1,No.6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 1.症状 (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体征 (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着。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

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着。 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次,1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20min,15?20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具体方法为:800kHz 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2或5cm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30s,但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12min/次(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与调制中频电疗法的改善血液循环处方或蜡疗法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4)激光、偏振光疗法:痛点或痛区照射。 (5)磁疗法:低频脉冲磁疗法用于急性期,电磁疗法用于慢性期。 (6)温热疗法:可酌情选用红外线、可见光、蜡疗、热袋等,用于慢性期。 (7)水疗法:水中运动疗法用于慢性期。 (8)手法治疗 Maintland手法:用于改善血运和营养,急性期消炎止

肩凝症 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肩凝症 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风寒湿痹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血瘀气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亏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法

肩关节周围炎的推拿疗法

肩关节周围炎的推拿疗法 发表时间:2019-09-04T11:50:48.58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侯锡东[导读] 传统的中医治疗对于肩关节周围炎有着比较显著的效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该怎么进行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吧。宜宾市叙州区中医医院四川宜宾 644600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肩周炎,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或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肩部周围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加重活动会越来越受到限制。但是肩关节周围炎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确,与肩部外伤、肩部慢性劳损、局部刺激、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均有联系。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一般只有一侧肩部不适,很少有患者出现双侧并行发病。在病程初期,可感到肩部微微有隐痛,接着出现持续性疼痛。而且疼痛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痛无定处,患者没有办法指出具体的疼痛部位。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疼痛呈刀割样,放射至病侧臂部,夜间疼痛加重,白天疼痛缓解。严重者甚至因为疼痛不能入睡。季节气候变化时,尤其在寒冷的阴雨天,肩部疼痛也会加剧。而且肩关节的活动受限是全方位,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逐渐丧失梳头、穿衣、吃饭等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一旦患上肩关节周围炎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肩关节周围炎没有办法通过手术彻底根治,很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复发。传统的中医治疗对于肩关节周围炎有着比较显著的效果,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该怎么进行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吧。 一、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的原则: 舒筋活血、通络止痛、解除粘连、滑利关节。 二、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的推拿治疗: 1.首先在用推法在肩部操作,还有肩部周围一整圈,包括肩上、前、后、内、外。如果患者出现压痛点,着重在压痛部位操作,比如肱骨结节间沟部,要重点对待,保证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疼痛波及范围比较大,需要适当调整操作范围。 2.用拿法配合掌、指揉法在肩部操作,肩部周围一整圈,包括肩上、前、后、内、外部位操作。 3.点按缺盆、肩髃、肩井、尺泽、肩贞、肩内陵、天宗、曲池、阳陵泉等穴。 4.每穴点按完成后,进行局部轻揉,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5.对于取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患者,做肩关节摇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的后外方,一只手拿住患者的患肩,拇指在后,剩下四指在前、中指压住肱骨结节间沟。另一只手握住患侧腕关节上方,做肩关节摇法,进行5次左右,需要向患者确认是否能够接受,需要在患者可以忍受的幅度下进行。拿肩的那只手垫在腋下,竖起拇指,找到患者的痛点,贴在痛处,往健侧用力,两手同时用力相对拔伸。 6.摇肩后伸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的后外方,做完关节摇法后,将患侧的整个上肢下垂,一只手握住患侧腕关节上方,前臂抵住患侧的肘关节,将患肩向后伸,让患侧肘关节弯曲,背在背后,然后上提腕关节。 7.内收牵拉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的后方,让患者身体前倾,向内收肩关节,医者用与患者患侧相反的手握住患侧腕关节上方,另外的那只手抵住健肩后侧,两只手同时用力推拉。 8.托肘外旋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的前方,患侧肘关节屈曲,医者一只手握住患侧腕关节上方,另一只手握住肘关节,轻柔、快速的做外旋1~2次。 9.牵抖上提法:患者坐在凳子上,医者站在患者患肩的外侧,两只手一起握住患侧腕关节上方,轻柔、快速地摇动患肩3~5次,同时用力上提牵抖患肢。 10.对患者的患肩及其周围进行局部轻揉,并牵抖上肢。 三、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的针灸治疗: 1.主穴:肩髃透极泉,天宗透秉风、肩贞、条口透承山。配穴: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 2.治法:以主穴为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酌情加配穴。病人垂曲肘,呈放松状态。3~4寸的28号针最为适宜,行深刺透刺,让患者能感到比较强烈的酸、麻、胀的感觉。每日或隔日1次,一疗程10次。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决定疗程的长短。 四、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的自我保健: 1.拍肩捶腰法: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整个身体呈放松状态,左右旋转身体,通过身体的左右旋转带动上肢。做拍肩、捶腰的运动。身体向左边的旋转时候,左手握空拳,用空拳的拳背捶腰,右手用手掌拍肩关节。同样的道理,当向右旋转的时候刚好相反。反之向右旋转时,右手握空拳,用空拳的拳背捶腰,左手用手掌拍肩关节。左右旋转一次为一组,做五组即可。 2.背后拉腕法: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整个身体呈放松状态,将患肢向后,内旋手臂向后摸背脊,也可将健肢向后,和患肢一起牵拉,注意力度不宜过大。 五、肩关节周围炎针灸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1)不管是专业的医生进行推拿还是自己在里面进行康复保健,都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任何的动作都需要在可以忍受的情况下操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正确的治疗。一旦力度或方法不正确都很容易造成肌肉和关节损伤,加重病情。 (2)进行推拿治疗时,需要进行轻揉和轻按,缓解不适感。

肩关节解剖

肩关节解剖及退行性相关疾病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可以完成较复杂的大范围的活动,可完成前屈、后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的运动。 因为肩胛盂小、肱骨头大而圆、关节囊较松弛,所以盂肱关节的活动度最大,加上肩胛骨的升降旋转并沿胸壁绕动(内收及外展),活动范围就更大了。因此,在运动时肩可以完成较复杂的大范围的动作;也因此,肩较易受伤。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附着,以加深关节窝。肩关节囊薄而松弛,肩胛骨端附于关节盂周缘,肱骨端附于肱骨解剖颈在内侧可达肱骨外髁颈。 肩部由5个关节组成,即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间关节、肩峰肱骨间关节。肩部运动是各关节的协调运动,任何关节受伤都将不同程度影响肩的活动功能。 肩部肌肉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包括: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的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袖: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

运动解剖学六大关节表(干货)

- 1 - / 4... 精选文档 供参考... 运动解剖学六大关节表 上肢三大关节总结 名称 (形状) 组成 辅助结构 主要特点 运动 关节运动 主要肌肉 关节头 关节窝 肩关节 (球窝关节) 肱骨头 关节盂 关节唇:加大加深关 节窝 盂肱韧带:加固前 上方 喙肩韧带:加固上方 喙肱韧带:加固前 下方 肱二头肌长头腱:加 固上、外部 关节面差 大 关节囊松 薄 关节韧带弱小 运动幅度 大 屈、伸 内收、外展 内旋、外旋 水平屈、伸 环转 屈 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 伸 肱三头肌长头、三角后部、胸大肌 内收 胸大肌、背阔肌 外展 三角肌、冈上肌 旋内 三角肌前部、冈上 肌 旋外 三角肌后部、小圆 肌 肘肱尺关节 肱骨滑滑车切尺侧副韧带:加固典型复关屈、展

- 2 - / 4... 精选文档 供参考... 下肢三大关节总结 关节 (滑车关节) 车 迹 尺侧 桡侧副韧带:加固 桡侧 桡骨环韧带:包绕 桡骨头 节 韧带不抵止在桡骨 上 内旋、外旋 肱桡关节 (球窝关节) 肱骨小头 桡骨头凹 桡尺近侧关节 圆柱关节 桡骨环状关节面 尺骨桡切迹 腕关节 (椭圆关节) 舟骨、 月骨、 三角骨 桡骨下 关节面 纤维 软骨板 韧带:加固关节四 周 掌侧副韧带 背侧副韧带 尺侧副韧带 桡侧副韧带 纤维软骨板易损伤 运动幅度: 屈大于伸 内收大于外展 屈、伸 内收、外展 环转 屈 尺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屈肌 伸 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内收 尺侧腕屈肌、尺侧 腕伸肌 外展 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名称组成辅助结构主要特 点运动关 节 运 动 主要 肌肉 关节头关节窝 髋关节(球窝关 节)股骨头髋臼髋臼唇:加大加深 关节窝 髂骨韧带:限制关 节伸 耻骨韧带:限制关 节外展、内旋 坐骨韧带:限制关 节内收、内旋 股骨头韧带:营养股 骨头 关节面 差小 关节囊 紧厚 韧带强 大 稳定性 大 屈、伸 内收、 外展 内旋、 外旋 水平 屈、伸 环转 屈股直肌、髂腰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 肌腱、半膜肌 内 收 大腿内收肌群 外 展 臀大肌、梨状肌 旋 内 臀中肌、臀大肌 旋 外 髂腰肌、臀大肌 膝关节股胫关 节 (球窝 关节) 股骨内 侧髁 股骨外 侧髁 胫骨内 侧髁 胫骨外 侧髁 半月板:加深关节 窝、缓冲震荡 胫侧副韧带:腓侧副 韧带 膑韧带:加固前方 两组关 节面 辅助结 构多 运动独 屈、伸 外旋、 内旋 屈股二头肌、半腱肌、半 膜肌 伸股四头肌 股膑关股骨膑髌骨关旋缝匠肌、腓肠肌内侧头 - 3 - / 4... 精选文档供参考...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 中医病名:肩痹、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 ,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症状: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 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体征: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辅助检查: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僵硬,压痛广泛,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部压痛为甚。肩周肌萎缩。 3.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明显障碍,甚至呈僵硬状态 4.肩关节X线片:一般无特殊改变。有时可见局部骨质疏松、冈上肌钙化、大结节密度增高等。肩关节造影显示关节腔缩小,呈方形。 (二)疾病分类 肩周炎按不同的发病部位及病理变化可分成四大类。 ①肩周滑液囊病变:包括滑囊的渗出性炎症、粘连、闭 塞及钙质沉积等病理变化。可累及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喙突表面的滑囊等。

②盂肱关节腔病变:“冻结肩或继发性粘连性关节挛缩 ③肌腱、腱鞘的退化性病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腱鞘 冈上肌腱炎(疼痛弧综合征)、钙化性肌腱炎、肩袖断裂 及部分断裂、撞击综合征等。 ④其他肩周围病变:如喙突炎、肩纤维组织炎、肩胛上 神经卡压征、肩锁关节病变等。 (三)疾病分型 不同肩周炎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病情有轻重之 分。 ①轻型:肩部酸痛,夜间不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 轻度受限,前屈后伸正常。 ② 中型:肩部疼痛较重,可影响夜间睡眠,个别体位可 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中度受限。 ③ 重型:肩部疼痛严重,夜间影响睡眠,多个体位均可 引起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辨证分型 ① 风 寒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重,得温热痛缓,畏风 部有沉重感。舌苔薄白或白腻 ② 淤 肩部针刺样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弦 或 细 症” 早期均可有腔内的纤维素样渗出,晚期出现关节腔粘 连、 容量缩小。 炎、 型 惡寒,或肩 ,脉弦滑或 弦紧。 滞 型 舌紫暗或瘀斑,脉 涩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 ..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肩凝症 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

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 z. . .. 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

一、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 定义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又称粘连性关节囊 炎,俗称五十肩、冻结肩。在康复医学领域,肩周炎主要是指特定年龄发生的无特殊诱因的肩关节周围炎症,而不是其他疾病或者外伤导致的继发性肩关节功能障碍。 2.病因与病理 (1)病因:病因不明。主要与肩关节退行性病变、肩部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受凉、感染 及活动减少等因素有关。颈椎疾病造成的肩部神经营养障碍可能也是病因之一。 2)病理:急慢性损伤可致关节囊、韧带和肌肉损伤,使关节囊变薄和出 囊、肩韧带或冈上肌断裂,肩峰、嚎突或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等,或发生无菌性 性坏死、粘连、钙化等病理改变 检查方法 局 (1)视诊:观察两肩外形是否对称,高低是否一致,有无畸形(斜方肌瘫痪表现为平肩前 锯肌瘫痪者上肢向前平举时表现为翼肩;三角肌瘫痪者,肱骨重力可致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创伤性脱位,肩峰突出形成方肩)。肩关节轻度肿胀时不易看出,正常情况下锁骨的外下方是回陷的,肿胀时则该处膨隆 (2)触诊:压痛部位往往比较弥散。肩关节周围有多个压痛点,主要是肌腱与骨组织附着 点及滑囊、肌腱处 (3)活动度:测量肩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角度,并做记录 (4)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工具 4.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50岁左右发作,病程数月,有明确的自愈倾向 (2)主要症状: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疼痛特点为肩关节钝痛,急性重者一触即痛 可能是组织有撕裂;有的按压时反而减轻,表现为慢性疼痛,夜间疼痛为著。运动功能障碍为外展、前屈、外旋和内旋受限。病程长者可因神经营养障碍及失用导致肌肉萎缩,三角肌最显著 5.鉴别诊断 (1)肩关节不稳定:多数有创伤史,肩部疼痛,夜间痛明显,创伤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部分者查体有肩部松弛、半脱位,X线有特殊改变 (2)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因C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肩部疼痛,而长时间疼痛、肌痉 拿又可导致慢性损伤性炎症,故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也可继发肩周炎。两者主要鉴别点是颈椎病时单根神经损害少,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经定位体征。另外,头颈部体征多于肩周炎 (3)肩部肿瘤:肩部肿瘤虽较其他疾病少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上有时将中老年人的肩痛 长期以肩周炎或颈椎病治疗,从而延误诊断。因此,疼痛进行性加重,不能用固定患肢方法缓解终,并出现轴向痛者,均应摄片检查,以除外骨病 D左:要排除心胜疾病,右肩痛要排除肝胆等疾患 6.治疗要点①一般治疗: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痛点局部封闭。②物理治疗:超短波、红 外线、磁疗、低、中频电疗、运动训练

中医肩关节周围炎的推拿疗法

肩关节周围炎的推拿疗法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解除粘连、滑利关节。 1.用法在肩部操作,包括肩上、肩前、肩后及肩外等部位,若有压痛点者,在压痛部重点操作,如肱骨结节间沟部,治疗要充分。若有疼痛波及部位者,操作范围应适当扩大。 2.用拿法配合掌、指揉法,在肩部操作,部位同上。 3.点按缺盆、肩髃、肩井、肩贞、肩内陵、天宗、曲池、合谷等穴。 4.每穴点按后可在局部轻揉以缓解不适感。 5.取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之第3法(摇按拔伸第一法),即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外方,用一手拿住伤肩,拇指在后,余四指在前、中指压在肱骨结节间沟。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做肩关节摇法(患者可以忍受最大幅度)6~7次,拿肩之手垫于腋下,拇指竖起,贴于痛处,向健侧用力撑之,两手同时用力相对拔伸,在保持牵引力的同时,上肢下垂,并屈肘内收,使手尽量触及健肩,再向上拔伸,此时垫于腋下之手拿出,用拇指在痛处按揉,本法可重复二次。 6.取冈上肌腱第三法(摇按拔伸第二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伤肩后侧,一手拿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用大鱼际压住肩髃穴处,在拔伸牵引下做摇法6~7次,在保持牵引力的同时,拿肩之手垫于腋下,使伤肢下垂并屈肘内收,手触健肩。此时,拿腕之手前臂托住患肢肘关节尺侧,做梳头状,当绕至头顶时使患侧之手尽量触及其对侧耳尖部3~5次,再将伤肢向斜前上拔伸,同时拿肩之手大鱼际在患处推按,本法可重复二次。 7.摇肩后伸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肩后外侧,先做摇法后将伤肢下垂,拿腕之手前臂抵住患肢肘关节做患肩后伸动作并使患肢肘关节屈曲,背于体后,再上提腕关节,本法可重复做二次。 8.内收牵拉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面,令患者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屈,并内收肩关节,此时医者一手(如左侧患肩医者用右手)拿住患肢腕关节上方,一手抵住健肩后侧,双手同时用力推拉(以改善内收)2~3次。 9.托肘外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之前,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屈曲之肘关节,轻柔、快速的做患者外旋1~2次 10.牵抖上提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肩外侧,双手握住患肢腕关节上方,轻摇患肩3~5次,双手同时用力上提牵抖患肢,用力要轻柔、快速。 11.患肩局部轻揉,并搓、抖上肢。 注意: (1)本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可以忍受的情况下进行。 (2)在操作5~10法过程中每二法之间应加入轻揉、轻按之法,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中医对肩周炎辨证论治

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又如明·朱《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桂枝10g,桑枝10g,海风藤15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正耀注:此蠲痹汤源自《医学心悟》,是程钟龄方)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

2021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痹证: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气滞血瘀证: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亏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主穴:肩贞、肩前、肩髃、肩髎、天宗、臂臑、手三里 配穴: 风寒湿痹证:风池、风门、外关 气滞血瘀证:合谷、血海、太冲 气血亏虚证:足三里、关元、气海 治疗方法: (1)电针治疗: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留针至30分钟。 (2)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二、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 1、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2、电针刺激:选用华佗牌SDZ-Ⅱ电子针疗仪。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分钟。

运动解剖学_六大关节表

上肢三大关节总结 名称(形状) 组成辅助结构主要特点运动关节 运动 主要肌肉关节头关节窝 肩关节 (球窝关节)肱骨头关节盂 关节唇:加大加深关节窝 盂肱韧带:加固前上方 喙肩韧带:加固上方 喙肱韧带:加固前下方 肱二头肌长头腱:加固上、外部 关节面差大 关节囊松薄 关节韧带弱小 运动幅度大 屈、伸 内收、外展 内旋、外旋 水平屈、伸 环转 屈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 伸肱三头肌长头、三角后部、胸大 肌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 外展三角肌、冈上肌 旋内三角肌前部、冈上肌 旋外三角肌后部、小圆肌 肘关节 肱尺关节 (滑车关节) 肱骨滑车滑车切迹 尺侧副韧带:加固尺侧 桡侧副韧带:加固桡侧 桡骨环韧带:包绕桡骨头 典型复关节 韧带不抵止在 桡骨上 屈、展 内旋、外旋 肱桡关节 (球窝关节) 肱骨小头桡骨头凹 桡尺近侧关节 圆柱关节 桡骨环状关 节面 尺骨桡切迹 腕关节 (椭圆关节) 舟骨、 月骨、 三角骨 桡骨下 关节面 纤维 软骨板 韧带:加固关节四周 掌侧副韧带 背侧副韧带 尺侧副韧带 桡侧副韧带 纤维软骨板易 损伤 运动幅度: 屈大于伸 内收大于外展 屈、伸 内收、外展 环转 屈尺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屈肌 伸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外展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下载可编辑.

.下载可编辑 .

.下载可编辑.

.下载可编辑.

下肢三大关节总结.下载可编辑.

名称组成辅助结构主要特点运动关节 运动主要肌肉 关节头关节窝 髋关节(球窝关节)股骨头髋臼 髋臼唇:加大加深关节窝 髂骨韧带:限制关节伸 耻骨韧带:限制关节外展、内旋 坐骨韧带:限制关节内收、内旋 股骨头韧带:营养股骨头 关节面差小 关节囊紧厚 韧带强大 稳定性大 屈、伸 内收、外展 内旋、外旋 水平屈、伸 环转 屈股直肌、髂腰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肌腱、半膜肌 内收大腿内收肌群 外展臀大肌、梨状肌 旋内臀中肌、臀大肌 旋外髂腰肌、臀大肌 膝关节 股胫关节 (球窝关 节) 股骨内侧髁 股骨外侧髁 胫骨内侧髁 胫骨外侧髁 半月板:加深关节窝、缓冲震荡 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 膑韧带:加固前方 前交叉韧带:限制胫骨近端前移 后交叉韧带:限制胫骨近端后移 滑膜囊:减小肌腱与骨摩擦 滑膜襞:填充关节内腔隙 两组关节面 辅助结构多 运动独特 屈、伸 外旋、内旋 屈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伸股四头肌 股膑关节 (滑车关 节) 股骨膑面髌骨关节面旋内缝匠肌、腓肠肌内侧头 旋外肱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 踝关节距骨滑车内髁关节面 外髁关节面 胫骨下关节面 三角韧带:加固内侧 距腓前韧带:加固外侧 距腓后韧带:加固外侧 跟腓韧带:加固外侧 外侧韧带 易损伤 背屈(伸) 趾屈(屈) 内翻、外翻 屈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 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 内翻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外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下载可编辑.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 (2020年版)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70 岁中老年人。该疾病属于中医“肩痹”范畴,分别于1979 年及1996 年被WHO列为针灸适宜病种。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具有优势。但目前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大多根据个人经验或片面临床报道进行诊疗,影响了针灸整体医疗水平。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导致血不荣筋,痰浊瘀阻经脉所致。 1 临床表现: 1.1急性期(冻结进行期):主要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极大地差异。疼痛多局限于肩部的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穿衣或梳头等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1.2慢性期(冻结期)和功能恢复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2 专科检查: 2.1 急性期(冻结进行期):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者三角肌附着处,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外展内旋受限最为显著。 2.2慢性期(冻结期)和功能恢复期:压痛轻微,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尤以外展上举和内旋后伸为著,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病程长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3 诊断依据: 3.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3.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3.3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 辩证分型: 4.1风寒湿痺型可见肩周重滞疼痛、酸胀不舒,夜间尤其明显,肩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细。 4.2气血两虚型可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肩关节疼痛,劳累痛更加重,休息则减轻,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精)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精)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 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 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又称:五肩,冻结肩,漏肩风, 肩痹。 【临床表现】 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 多数为慢性发作, 以后疼痛逐渐加 剧或钝痛, 或刀割样痛, 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 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 (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 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诊断要点】 中医诊断:1、风寒湿证:肩部窜痛, 遇风寒痛增, 得温痛缓, 畏风恶寒; 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2、瘀滞证: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 脉弦或细涩。3、气血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 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 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2、西医诊断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 微外伤。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 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2、 X 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推拿疗法:治疗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加速渗出物吸收,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缓解局部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中药辨证施治 三、其他疗法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 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辩证论治】 1、风寒湿型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蠲痹汤加减中成药:大活络丹等。 2、瘀滞型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中成药:七厘胶囊等。 3、气血虚型治法:补气养血,通络 止痛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肩凝症(肩关节周边炎)中医诊断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肩凝症 西医病名:肩关节周边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浮现典型“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重要症状是逐渐加重肩部疼痛及肩关节

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初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在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先后方向活动普通是存在。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浮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浮现严重骨质疏松变化,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体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重要体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活动范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寻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