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_基于CGSS2006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9556(2011)02- 0009- 08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Rate in Rural China —— —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GSS206 Micro Data XIE Yong
收入。此外,人在青少年阶段是没有收入的,所以是
在进行负储蓄;进入青壮年以后,随着收入的增加,
为了能在退休以后保持较为稳定的消费,人们会逐
步提高储蓄水平;而在退休之后,由于收入降低,储
蓄也开始减少。因此,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会
保持稳定,但储蓄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 U
形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LC-PIH 是研究居民消费、
2011 年 2 月 第 33 卷 第 2 期
国民经济管理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m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Feb.,2011 Vol. 3 3 No. 2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 —基于 CGSS2006 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谢勇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 主要经济体(Horioka & Wan,2007)。高储蓄不仅会 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和净出口的拉动作 用,加大经济运行的内在不稳定性,而且意味着居民
的当期消费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从而直接制约 居民福利的改善。因此,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及其 影响因素一直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的差异很可能会对居民储蓄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在
计量方程(5)中设置了一组省份虚拟变量 province;
ε 为残差项。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界定
本文所使用的微观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和
香港科技大学 2006 年联合组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
查(CGSS2006)。该项调查在我国内地除青海、宁夏和
西藏以外的 28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问卷内容
本文将使用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发布 的 2006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06),①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 模型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相关因
素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
中国农村居民的储蓄行为。
二、模型设定
以上文献均是使用全国或省级层面的宏观数据 进行研究,而宏观数据在汇总过程中可能会损失大 量的有价值信息(Deaton,1992),而且利用宏观数据 检验微观的储蓄和消费理论需要施加一些不切实际 的假定,因此,主流经济学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强 调使用微观数据研究居民的储蓄行为 (Browning & Lusardi,1996)。由于数据缺乏,国内的相关研究一直 较少。万广华等人(2003)使用农业部固定观测点数 据对农户的储蓄行为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与建立 在西方社会及经济现实中的倒 U 型曲线特征不同, 中国农户储蓄率存在明显的 U 型生命周期特征。高 梦滔(2008,2010)使用同样的数据来源进行了研究, 发现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动机显著增加了农户的储 蓄,并降低了农户的消费水平,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显著减少了农户储蓄。杜海韬、邓翔(2009)以及 林坚等人(2010)重点探讨了不确定性对农户预防性 储蓄的影响。刘兆博、马树才(2007)使用中国营养健 康调查数据(CHNS),讨论了中国农民的预防性储蓄 行为。
消费,并进行更多的储蓄,以便平滑终身消费,这个
额外增加的储蓄就是预防性储蓄(Dynan,1993)。
EtU(′ Ci,t+1)>U[′ E(t Ci,t+1)]
(4)
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收入容易受气候
条件、自然灾害、病虫害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并且农村缺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尤其是养老保
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储蓄率呈现出显著的 U 型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在 45~49 岁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低点;家庭的
人口年龄构成对农户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户储蓄率与其财富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
度、性别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 储蓄率;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一共调查了
10 151 个家庭,包括 4 951 个农村家庭。其中,家庭收
Leabharlann Baidu
入、基本生活费支出、教育和医疗支出等主要收支信
息完整的农户有 4 088 户,我们将其作为本文的基本
研究对象。由于一些样本在家庭特征、财富水平等方
面存在数据缺失可能会被剔除,因而样本数量在具体
储蓄问题的主要框架,但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在确
定性条件下得出的,而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
能完全得到满足。Leland(1968)首次从理论上证明
了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并指出在消费者
的边际效用为凸函数即三阶导数大于 0 的条件下,
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将提高未来边际效用的预期值
(4 式),为了继续使(3)式成立,当事人将降低当期
α5iprovincei+εi
(5)
其中,i 表示家庭,SR 表示家庭的储蓄率,PI 和
TI 分别表示家庭的人均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其
中,暂时性收入可以用来衡量收入的不确定性;fam-
ily 为家庭特征变量,包括一组户主特征变量和一组
家庭的人口年龄结构变量;hw 表示农户的财富水
平;考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文化、习俗等方面
表述为:
δ δ U(′ Ci,)t =
1+ri 1+δ
Et δU(′ Ci,t+1)Σ
(3)
(3)式的含义是,理性的当事人在生命周期中各
期的消费将产生相等的效用,也就是说,尽管收入水
平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消费者总是试图保持
消费水平的平稳,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其终
身收入(或持久收入)和财富水平,而不是当期实际
ΣΣ Σ T-t
maxEt
-j
(1+δ) U(Ci,t+)j
j=0
(1)
st. Ai,t+j+1=(1+r)i Ai,t+j+Yi,t+j-Ci,t+j
(2)
其中,i、t 表示居民家庭和时期,A、C、Y、δ、r 分
别表示财富水平、消费、持久收入、时间偏好和实际
利息率,Et 是基于 t 期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U 是效 用函数。当 j=1 时,上述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可以
从现有文献来看,使用微观数据和微观计量方 法研究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相对较少。在使用微观 数据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是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 基础,从收入的不确定性、参加医疗保险等某一侧面 探讨农户储蓄的影响因素,很少有人从生命周期 (Life Cycle Hypothesis,LCH) 和持久收入理论(Per- 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出发,探讨家庭的户 主特征(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等)、人 口年龄结构、财富水平和持久收入水平等因素对农 户储蓄的影响。Modigliani 和 Cao(2004)认为,生命 周期假说更适合于中国的情况。Kraay(2000)也认 为,LC-PIH 比预防性储蓄理论更适合解释中国农村 居民的储蓄行为。
·10·
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制度在农村的覆
盖面和保障程度都明显低于城镇。因此,中国农村居
民在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综合考虑了生命周期—持
久收入假说以及预防性储蓄理论,设定了如下计量
模型:
SRi =α0 +α11nPIi +α21nTI + ∑ α3ifamilyi +α4hwi + ∑
一般认为,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LC-PIH)
是对居民储蓄行为进行分析的理论起点和基本框架
(Browning & Lusardi,1996)。尽管两者并不完全相
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在信息完全、
不存在流动性约束、没有遗赠动机等确定性前提下,
代表性当事人的决策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以下最优化
问题:
中国的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的消费 一直滞后于城镇。近年来,有大量文献针对农村居民
[收稿日期]2010- 12- 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ZD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3076) [作者简介]谢 勇(1975- ),男,安徽淮南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使用 2006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
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农户储蓄率之
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农村储蓄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储蓄率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不明显,但在考
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9·
的储蓄行为进行了研究。Kraay(2000)使用 1978~ 1995 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农村居民的储 蓄率高于城镇居民,并且预期收入的增长与农村储 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Horioka 和 Wan(2006)强 调指出,人口抚养比对农村居民储蓄具有重要影响。 杭斌和申春兰(2005)、杭斌(2009)、朱信凯(2005)、 易行健等(2008)、苏良军等(2005)分别从持久收入 和暂时收入、习惯形成、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预 防性储蓄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 影响因素。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rural China empirically on the base of life cycle permanent income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 theory through micro data from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06 (CGSS2006).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First,permanent income,income uncertainty have risen rural household saving rate significantly, and the rising income equality would increase household saving rate significantly;second,there is no clear life cycle in rural household saving rate,but after consideration of education,medical expenses,it showed a significant U-life-cycl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hing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entire life cycle in 45~49 years old;Third,family population age composition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rural household saving rate;fourth,there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wealth and saving r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head also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saving rate for rural household. Key Words:rural household;saving rate;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