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 《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 五日,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之,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 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 1)吾日三省.吾身(

) (2)不逾.矩( ) (3)王生不说.( ) (4)王生惊觉,谢 .曰(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悉能志.之

B .居.五日

C .而君变色以.去

D .王生益愠.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划出给下面句子断句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处处志.之 不可久居. 以.塞忠谏之

路也 人不知而不

5. 【乙】文说“王生好学而不得法”。的确,学习方法很重要,那你从【甲】【乙】两文中学到了哪些

学习方法?请用上“方法” 、“效果”谈谈你学了两篇文章后的感受,写在下面的方格内(不少于

30 字)。

答: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七则对比阅读答案:1. (1)反省(2)超越(3)通“悦”,愉快,高兴(4)道歉

2.D

3. (1)替他人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2)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4. 请铭之坐右/ 以昭炯戒

5. 学习方法: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经常温习。感受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正确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生论善学者》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

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戒自己。”

《三峡》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 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

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 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 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③,惟神女峰

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译文: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5.【甲】文中体现群山连绵不断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雄奇险峻

的 语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 文 中 体 现 神 女 峰 “ 奇 异 ” 的 语 句 是

;体现巫山“高峻”的语句是 ; 两文都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

《三峡》对比阅读答案: 1. (1)通“缺”,中断( 2)有时( 3)插入( 4)看。 2.D3. ( 1)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

奇异的景象。 4.惟/ 神女峰上 /有/白云数片 5. 【甲】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乙】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对祖 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

《三峡》对比阅读课外文言文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

良多趣味。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 华山、衡山、庐山。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 或.王命急宣( 2. 3)峰峦上入.霄汉(

4) 四顾.无纤翳( 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 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豁然开朗

B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久之不散,亦可异 渔人甚异.之

D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4.

用“ / ”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3 处)

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 而山脚则直插入 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 见。

所看到的八九个山峰, 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 陡起而变幻多姿。 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 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陋室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梅屋书目》自序

予贫喜书,旧积千余卷,今倍之未足也。肆有新刊,知无不市;人有奇编,见无不录,

故环室皆书也。或曰:”嗜书好货,均为一贪。贪书而饥,不若贪货而饱;贪书而劳,不若

贫,书之赐也。如彼百年,何乐之有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故环.室皆书也(

2.下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陋之有?

译文:

2)人生不百年,何自苦如此 ?

译文:

4.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出朗读停顿(两处)

自古不义而富贵者

《陋室铭》对比阅读答案: 1. ( 1)出名( 2)形体、身体( 3)买(4)围绕 2.D3. (1) 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人的生命不过一百年,为何要如此使自己痛苦呢? 4.自古/ 不义/而

富贵者 5. 【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自然环境优美来表现“陋室不陋”;

“谈 这一天, 天空晴朗, 贪货而逸。人生不百年,何自苦如此 ?”答曰:

今人予不知之,自古不义而富贵者,书中 略可考也,竞何如哉 ?予少安于贫,壮乐于贫, 老忘于贫,人不鄙夷予之贫,鬼不揶揄予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2)无案牍之劳形.(

3)知无不市.( 不若 贪货而逸

皆若 空游无所依 B .

无丝竹之 乱耳 人不鄙夷予之 贫 C . 何陋.之有

孤陋.而寡闻 D . 何乐.之有哉 后天下之乐.而乐

5.【甲】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乙】文哪些句子表明作者因“贪书”

而甘于贫困?作者为何觉得自己不贫困?请简要分析。

答: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往来的人物博学来表现“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生活情趣的高雅来表现“陋室不陋”。【乙】文:句子:少安于贫,壮乐于贫,老忘于贫。原因:人不鄙夷予之贫,鬼不揶揄予之贫。

《<梅屋书目>自序》译文:我生活十分困难但唯独钟爱书籍,以前收集了一千余本,现在数量增加了一倍却还是感觉不到满足。知道哪些书店有新刊印的书籍,一定不遗余力的去买;但凡别人有新奇的著作,一定会去抄录,故而屋内四周堆砌了不少书。有人说:“太喜爱东西和太喜爱书籍,都是贪婪的表现。追求书籍要忍受饥饿,却远远不如追求物质从而得以温饱;追求书籍要备受清苦,更远远比不上追求物质清闲安逸。人的生命不过一百年,为何要如此使自己痛苦呢?”我回答道:“当今的人愚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但自古至今为富不仁的人,书中可一索即得,他们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我少年对贫困的生活感到满足,等到成年了我喜欢这种清苦的生活,到老年我而忘记了贫穷,世人不蔑视我的清苦,鬼怪不嘲笑我的清苦,这都是书中知识赐给我的。向您这样(贪图物质享受)的人,既使活一百余年,又会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芙蕖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③成花,娇

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篷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5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

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

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蕖: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2)香远益.清()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纳凉而.凉逐之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将下列句子用“ / ”分成两句。

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5.【甲】【乙】两文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1. (1)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2)更加(3)停止(4)合宜,适合2. C3. (1)我则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4. 皆并列盘餐/ 而互芬齿颊者也。5. 《爱莲说》的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傲自诩的品格。本文作者喜欢莲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芙蕖》译文: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闲情逸致与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便相继开放了,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

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时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

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③行;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④,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

①屦(j ù):麻鞋。②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③跣:赤脚。④长:本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

(4)尔辈不能究物理..()

2. 下面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果得于.数里外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欲使无穷欲穷其林

C.而越人被.发将军身被坚执锐

D.寻.十余里寻.病终

3.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 ”划出下面句中朗读的停顿(两处)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

5. 【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写在下面。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答案:1.(1)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2)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3)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4)事物的道理、规律2.C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2)要想使(你自己)不穷困,怎么可能?4.夫/不用之国/可引

而用之5. 【甲】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和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乙】凡做一事,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莽撞从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万不可凭主观臆断。

《鲁人徙越》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它们的用途的更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 ①者,颍上 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 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 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 任政 ③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④,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⑤,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 召忽 ⑥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

《管鲍之交》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 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 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 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 在齐国掌理政事, 齐桓公因此而称 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 不将我看成贪心汉, 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 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 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 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 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 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 鲍叔不认 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 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 鲍叔不认为我无耻, 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 却为功名不 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注释】

①管仲(?——前 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人。②颍( y ǐ ng ): 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③任政:掌理政事。④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 非实指。 ⑥召忽:当初与管仲都为公子纠手下。⑤ 贾( ɡǔ):做买卖。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3)叔终善遇.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管仲贫困. B .钟子期必得.之 C .乃.援琴而鼓之

D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 4)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于

是,入朝见.威王

(1)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 。

(2)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下面的句子用“ / ”划出三处停顿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5. 根据你的理解,用【甲】【乙】两文的原句填写下表。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对比阅读答案: 1. (1)弹(2)山的北面,河流的南面(3)对待(4)以⋯⋯为耻。2.C3. (1)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4.已而/ 鲍叔/ 事/

认为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观第五泄记①(节选)

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

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qī):斜靠。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日光下澈.()(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趋.(4)山行之极观.也(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虚空皆纬皆若空.游无所依

B. 度石罅,瀑见明灭可见.

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译文:

4. 给下面的句子划出两处停顿

忽卷掣折而后注

5. 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并说明两篇文章分别借“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 ,【乙】文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 。

【甲】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答案:1. (1)通“彻”,穿过,透。(2)像狗的牙齿一样(3)快走(4)景象,景观。2.C3. (1)(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4.忽卷/ 掣折/而后注5.清,

伟(奇);【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观第五泄记》翻译:记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礼记》(虽有佳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 ,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 ,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 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 径尺,浸淫 ② 日

广。每履之,足苦踬 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 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 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 即乎其故,则反

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

一旦形成。

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4. 俯而读 /仰 而思/思而弗得

5. 教学相长;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强也( 2. 3)每履.之,足苦踬焉( )( 4)先君子来室中坐,语 .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久而后安之 命童子取土平之 B .则反窒焉而.不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 .虽.有至道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 .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译文:

4. 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5. 【甲】【乙】两文在学习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甲】文: ,【乙】文:

虽有佳肴》对比阅读答案: 1. (1)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这样以后( 3)踩

4) 告诉。 2.B3. ( 1)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2)(父亲)

《习惯说》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时就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它,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刘蓉父亲来到这个房间和刘蓉说话,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哎!习惯对人的影响很大!原本踩在洼坑处很不习惯,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以致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反而有障碍,不习惯了。所以君子学习时,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慎重的对待,培养良好的习惯。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 ,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既克——克敌制胜

1)遂逐.齐师

2)盖乘.隙也

3)望其旗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皆服其.能

B .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C .遂.曳矛而斗

D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两处停顿。

见必与之决生死。

甲】、【乙】两文在战争取胜的问题上都强调了哪一点?在叙事上两篇文章有所不 同,请写在下

面。

答:都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事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答案: 1.示例:( 1)随波逐流( 2)乘胜追击 乘其不备。(3) 望风披

靡,所向披靡,望风而靡。 2.B3. (1)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

呢?(2)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

4.见/必与之/决生死。

5. 都强调了在作战中 要善于抓住战机。 【甲】文在叙述战争过程时略写,而【乙】文则详写了决斗过程。 (意思 对即可)

《曹刿论战》课外文言文译文: 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 远近同行都 佩服他的技

能。 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 常常蔑视官军, 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 说:“与弓箭手相见一

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 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

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 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

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 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

分神不备而取 胜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空乏其.身 罔不因.势象形 遂.许先帝以驱驰 可以 为师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 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 ②,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 ③百姓 ④。乃命羲、和 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 以闰月正四

时。信饬 ⑥百官,众功 ⑦ 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

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 和:羲氏与和

氏的并称。⑥饬( ch 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

2 分) (1)期年之后( )( 2)众功皆兴(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停数日.(《桃花源记》)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 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 【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 国方法。( 4

分)

齐威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尧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1)满一年( 2)兴办 2.A3.( 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 的,得下

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5.( 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 历法。

A .其.仁如天

B .就之如

日. C .以亲.九

族 D .乃命 羲、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①,使民有什伯之器 ② 而不用,使民重死 ③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 ④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注释】

①小国寡民: 小,使⋯⋯变小, 寡, 使⋯⋯变少。 此句意为,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

②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③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 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④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 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含义

(1)便舍.船( )

( 2)及郡下,诣.太守( ) (3)甘其食,美.其服(

) ( 4)虽有甲兵.( )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 .怡然自乐.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曹刿请战,乃.入见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安

其居,乐.其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根据示例结对子。

示例:【甲】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乙】美其服

(1)【甲】设酒杀鸡作食———————【乙】___

(2)【甲】 ____________ ————

————【乙】安其居

(3)【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乙】___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1. (1)舍弃,丢下(2)拜见(3)使⋯⋯美(漂亮)(4)2.B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意思对即可)4.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 (1)甘其食(2)屋舍俨然(3)乐其俗.

《小国寡民》翻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①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②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故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③譬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 仁宗乃释之。粥愠曰:“方欲拳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日:“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④,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

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选自《范仲淹圣心解法意》

【注释】

①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员。③醵(ju):泛指聚敛(钱财)。④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或异二者之为.()

(3)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4)弼愠曰()

2.下列句中的“以”的用法与“郡县兵械足以战守”中的“以”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不以千里称也

C.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D .卷石底以出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故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 /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5.请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甲】【乙】两文所反映出的范仲淹的品性。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答案:1. (1)探求(2)这里指心理活动(3)考虑,揣度(4)怨怒。

2.C

3. (1)(那些忧国忧民之士)在朝廷做官时心里想的是黎民百姓,而当流落在民间时则想着如何为君主效力。(2)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

4.事闻/朝廷大怒/ 富弼议欲诛仲约。

5. 【甲】文:忧国忧民,心胸开阔【乙】文: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劫盗张海将过高邮》译文:强盗张海的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放过了知军。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宏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富弼颇不以为然。后来两人出巡边塞,富弼从河北回来,进不了国都的城门,又无法知道朝廷的心意,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六一居士传(节选)

欧阳修初谪滁山, 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 遂退于颍州, 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 集录三代 ①以来金石 ②遗文一千卷, 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 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

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 诮 畏影而 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 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

③吾之乐尔。” ——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志:记述。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 (3)

欧阳修谪.滁州( ) 2. 将找出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 1)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 2)吾为此名,聊以志 ③吾之乐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此庄生所 诮 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5. 根据两文的内容,填写下表。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而屡易.其号( )

A .名.之者谁

B .在

乎.山水之间也 C .既

老而衰且.病 D .山水

之乐.

子欲逃名.乎? 是岂不为六一乎.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聊以志吾之乐.尔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推荐文档.doc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 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 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 【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甲】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年七,外。 客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是无信;子父,是无礼。”友人,下引之,元方入不。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是日,酒,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酒,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之。 【注】①虞 (y ǘ) 人:侍。②焉之:到哪里。 1. 下面各加点解正确的一是 A. 太丘与友期.行 ( 期待 ) B. 去后乃至( 才 ) . C. 元方入不.( 照 ) D. 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地方 ) ()魏文侯与虞人期.( 定 )、 乃往,身自之( 于是,就 ) . 是日,酒,天雨( ) . 天又雨,公将焉之 ( 下雨 ) . 2.翻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无信。(2),可不一会期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选自《秦时妇人》)【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

2020-2021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 (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 B.居.五日不可久居. 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 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咏雪》对比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2.翻译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甲) (乙)

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 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①谢太傅:谢安。②唱:提议。③神情:精神兴致。④王:通“旺”。⑤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⑥说:通“悦”,愉快。⑦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太傅神情方.王 (2)诸人皆.喧动不坐 (3)公徐.云 (4)如此 ..,将无归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7.文中的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8.仔细品味文中“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一句,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绘谢太傅当时的动作和神情。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 ..不觌()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 《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 五日,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之,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 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 1)吾日三省.吾身( ) (2)不逾.矩( ) (3)王生不说.( ) (4)王生惊觉,谢 .曰(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悉能志.之 B .居.五日 C .而君变色以.去 D .王生益愠.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划出给下面句子断句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处处志.之 不可久居. 以.塞忠谏之 路也 人不知而不 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 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⑦联络:连接。⑧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⑨ ⑥⑦⑧ ④⑤ ①②③ 是()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 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 答案) 甲】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___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从午夜到天亮的时间)(2)虽乘奔御风(即使乘着风驰骋)

3)良多趣味(很多有趣的景致)(4)属引凄异(令人感到凄凉悲哀)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每当天气晴朗,霜刚降临的时候,林木寒冷,山涧幽静,常常可以听到高傲的___长声啸叫,令人感到凄凉悲哀。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早发白帝城》中的猿声是为了衬托人类离别的悲伤,而《三峡》中的猿声则是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___书(节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1. 七年级下和课内文言文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及鲁肃过寻阳()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通“耶”,语气词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2.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失亲得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 ... 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部编版】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全国初中语文教师群53425608,全国初中语文资料群625385443,全国初中语文资源群551791027,全国八 年级语文教师群882779294,全国九年级语文教师群930725826,全国七年级语文教师群930777369,全国 初中班主任教师群860953416,全国班主任教师总群104435893,全国班主任资料总群251813426,全国德育工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 焦饭, 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 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 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 (2)未若柳絮因. 风起( ) (3)恒.装一囊( ) (4)逃走. 山泽(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全国初中语文教师群53425608,全国初中语文资料群625385443,全国初中语文资源群551791027,全国八年级语文教师群882779294,全国九年级语文教师群930725826,全国七年级语文教师群930777369,全国初中班主任教师群860953416,全国班主任教师总群104435893,全国班主任资料总群251813426,全国德育工

(2021年整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项燕(司马迁《涉世家》)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内外对比阅读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内外对比阅读题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

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文中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 比较阅读-比较阅读2卖油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夸耀)B.尝射于家圃.(菜园,指场地) C.释担而立睨.之(瞪眼睛)D.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以”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亦以.此自矜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D.以.我酌油知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以我酌油知之。 4.“康肃笑而遣之”这个句子放在结尾,令人回味无穷。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一个“笑”字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吗?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 C子.之哭也子:儿女。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