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进程
企业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企业的业绩衡量主要是依靠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在当时特定的外部环境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20世纪20-60年代: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在20世纪初期,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业绩衡量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随着有限公司的出现,一些控股公司的重点是针对市场的占有,追求市场份额,从而取得税负最小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针对子公司特有的经营环境,建立适合控股公司的特定业绩评价方法。控股公司业绩评价思想便开始萌生。1915-1918年,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德森·布朗首创了“权益报酬率”指标以及“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体系以“净资产报酬率”指标为源头,层层分解,将企业的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都尽收眼底。在这一时期,运用最广的业绩评价指标为销售利润率。到了60年代,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预算、税前利润和剩余收益等,并把它们作为对管理者补偿的依据。
(二)20世纪70年代: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和预算指标体系
1971,麦尔尼斯(Melnnes)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分析后,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一文,首先强调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如净资产回报率),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泊森(Persen)与莱西格(Lezzig)通过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企业这个时期采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EPS)、现金流量和内部收益率(IRR)等。其中经营利润和现金流量已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因素。对管理者的补偿是根据EPS、EPS的增长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回报指标情况而定。
(三)20世纪80年代: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体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建立在有形资源上的竞争优势难以保持,人们越来越倾间把一些无形资源,如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员工的士气及能力等作为长期价值的可靠来源。但是,传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一个实物支持系统,不能反映许多重要的无形资源的价值。而且,由于把许多可创造长期价值的投入费用化,如研究开发方面的支出。从而使企业为了追求短期财务业绩而忽视这些投入。通过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非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可以改变企业的短视行为,有利于
长期价值和竞争优势的培育。并且许多非财务因素往往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动因,将其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形成面向未来的前馈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时代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时期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来临、金融工具使用频繁、市场瞬息万变、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对原有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首先是预算的作用日趋减弱。大部分跨国公司认为,预算具有淡化战略意识、难以促进企业业绩持续提高的缺陷,同时,编制预算又要耗费很多时间与财力,对公司的实际价值不大。其次是非财务指标日显重要,得到公认的、评价跨国公司业绩的非财务指标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最后是强调了创新、学习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的评价。许多跨国公司将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有关人力资源指标作为考核子公司经理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现状分析
自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创建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以来,公司业绩评价问题一直是财务管理学者研究的重点,先后涌现出了众多的先进的业绩评价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EVA和平衡积分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