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_以_信达雅_翻译标准为例_陈飘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译论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这两 个大 的 转 向 后,不 同 的 翻 译 观 点 层 出 不 穷,如“归 化”、“异化”、“译文中心论”、“目的论”、“改写论”、 “抵抗论”、“食人生番论”、“语言帝国论”、“翻译他 者论”,等等。各观点各执一词,各自为政。但是冷 静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翻译理论都是针对某一种翻 译问题或者某一种翻译文体的对策,相互之间很难 形成有力的碰撞,从而促进译学研究的发展。吕俊 和侯向群曾指出: “目的论是着重译者主题角度的, 女性主义是从性别上讨论的,后殖民主义是从民族 角度出发的,意识形态操控又是从政治角度来看的, 等等。这些研究只是开辟了多元视角,很难从根本 上引发范式革命。”( 吕俊,侯向群 2010: 45) 白珊也 在《华语官话语法》英译本导论中说: “首先我们必
导到既定轨道上来。在一些比较轻松随意的场合, 或是一时不经意冷场时,恰到好处地插入一句妙语, 或引起一个话题,可以收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 果。也可以借用形象思维巧妙地化解文化差异造成 的沟通不畅,把真实意愿转达出来。如周总理用一 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梁祝》翻译出来,引 起对方的审美情感共鸣,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完美效果。外交会谈的氛围 可 以 是“热 情 友 好”,
[2 ] Morrison,Charles D. Music Listening as Music Making
能[A]. 口译在中国国: 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 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10. [10] 杨承淑. 口译教学与研究: 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又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 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观点体现出了他在翻译过程中考虑的几 个要点: 内容忠实,行文通顺,除此之外,求雅。虽然 严复的翻译观在今天看来很有争议,尤其是“雅”这 一观点受到的批评比较多,很多人认为,由于原文的 文体千差万别,不一定所有的翻译都要雅。但是笔 者认为,首先,任何的思潮或观点都是有特定的社会 历史背景的,站在今天的社会现实去批评严复当时 的翻译观 是 有 失 公 允 的。 “信 达 雅 ”的 翻 译 观 背 后 有特定的文化考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而 当时的英法等西方国家却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 阶段,国力强盛,而且社会科学也相当发达。以今天 的译学研究术语来说,西方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而中 国文化则属于弱势文化。严复翻译外国的哲学社会 科学著作,主要的目的是想推进社会变革,但这又离 不开当时有权有势的士大夫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 讲,严复处于弱势,士大夫处于强势。严复要想自己 的翻译作品被接受,则必须要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 可见,从严复的翻译标准观我们可以看出,严复并不 认为翻译是一项孤立的个人行为,翻译活动所处的 社会整体环境是每一个翻译者( 不论是翻译实践者 还是翻译理论研究者) 都无法忽视的。
但要具体探 究“信 达 雅 ”与 中 国 写 作 传 统 的 关 系,有必要先探究一下“信达雅”中争议最大的“雅” 的含义。不少 学 者 认 为“雅 ”是 指 语 言 形 式 上 的 优 雅,因此在语言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不少人认 为“雅”已经不符合现今的实际情况,于是也有学者 提出“信达切”的翻译标准。但是笔者认为,不少人 对于“雅”的 认 识 可 能 有 失 偏 颇 了。严 复 在 说 到 “雅”这一翻译标准时是这样说的: “故信达而外,求 其尔雅”。可 见,“雅 ”是 指“尔 雅 ”,而“尔 雅 ”的 意 思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 语,这与“优 雅 ”的 含 义 大 不 相 同,因 为 有 的 语 言 形 式是平实的,但 是 是 合 乎 语 言 规 范 的,这 也 是 符 合 “雅”的要求的。
Spring ( 2009) . [3 ] 蔡小红. 口译评估[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7. [4 ] 何 群,李春怡. 外交口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11. [5 ] 李金泽. 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边疆经济
与文化,2010,( 2) . [6 ]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
文主要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思想特点,强调在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
译论对于国内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译学; 国外译论; 中国传统译论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2) 02-0055-04
随着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 日渐频繁,国外译论尤其是西方译论被大量引入,使 得国内译学研究呈现出了新的局面。在经历了语言 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后,译学理论也日渐多元化,新的 译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笔者却发现,在译学研究 日渐活跃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译论的价值似乎被渐 渐忽视了。张经浩( 2006) 曾做过统计,他在《主次
(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性 这一点对于国内译学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因为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国内的译学建设如果抛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现实的。中国传统译论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比如“神似” “本为我国古代诗画评语”( 方梦之 2011: 73) ,“化
境”说“可以推到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境’说”( 方 梦之 2011: 69) 。仍以“信达雅”翻译观为例,严复 说: “三者( 指“信”、“达”、“雅”) 乃文章正轨,亦即 为译事楷 模。”可 见,“信 达 雅 ”翻 译 标 准 与 中 国 传 统写作传统密不可分。
·55·
国外译论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译学的进 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认知作用。国外译论以语言学、社会学、心 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对翻译中的现象进行研究, 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对于国内译介学者开拓视野,加 深对翻译的认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 学科建设作用。国外译论由于受到源自亚 里士多德的逻辑分析思维的影响,其严密性是中国 传统译论所不具备的。这也使得翻译研究更加科学 化、条理化,有助推动翻译学科建设。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 No. 2
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
———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
陈飘平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摘要] 随着国际译学研究交流日渐频繁,大量国外译论被引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价值似乎被渐渐忽视。本
二、国外译论自身的缺陷 国外译论虽然具备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也有
其自身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外译论的规定性 和片面性。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而对于语言活动 的研究要想客观真实,就应该采取描写性的研究方 法,应对语言活动进行纪实性的、客观的、充分的观 察和分析,从而避免推论性、武断的决定。“说语言 学是一种描写性( 也就是非规范性) 科学,就是说语 言学家尽力去发现和记录言语社群实际遵守而非来 自外部的随意添加的规则规范来加以修正。”( 胡壮 麟 2002: 17) 而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研究思路也 应如此。语言学是一种描写科学,翻译学也应该是 一种描写科学。但是在国外译论的研究著作中经常 可以看到“in no uncertain terms”、“always”等规定性 表述。应该说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任何规 律都有例外,尤其是当一“规律”要面对汉藏语系和 印欧语系这样相去甚远的语言系统的检验的时候, 我们对于这些译论不可全盘接受。
三、中国传统译论对国内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 罗新璋曾经在《钱锺书的译艺谈》一文中指出:
“任何一种翻译主张,如果同本国的翻译实践脱节, 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渊源的崭新译论,可 以时髦一时,难以遍播久传。”( 罗新璋 1990: 10) 这 一点已经在译学发展的进程中得到证实。比如西方 在 70 年代就已经解决了语言学基础问题,依托语言 学而产生的译学思想不断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奈达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被引入后,很 多国内学者认为国内译学研究能借此建立起完备的 学科体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是西方这些翻译思想是有完备的语言学理论为 基础的,而我们以前的译学研究却是语文式的,而且 汉语的语言学研究一直不够完备,因此可以说这一 批引入的翻译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
·56·
须清楚,当人们借助某种模式来描绘一个错综复杂 的对象时,如何选择和应用这种模式始终是任意决 定的,即,只代表了一种观察对象的特殊途径; 这一 途径并非为对象语言本身所固有,而只不过是一种 试图更好地了解对象之本质的描述方式。”( 转引自 潘文国 2006: 79 )
对于一个学科系统的建设来说,整体的框架系 统建设是 非 常 重 要 的,翻 译 学 科 的 建 设 也 是 如 此。 但是,近年来国外翻译流派思想的大量引进却未能 在这一点上为中国译学建设起到预想的促进作用,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译学建设的框架系统建 设要如何进行呢? 笔者认为,还是要结合中国传统 译论来进行。
出版公司,2005.
“坦率务实”,也可以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在 [7 ] 刘宓庆,章 艳. 翻译美学理论[M]. 北京: 外语教
不同主调的会谈中,译员的眼神、手势、表情,音调等 交流沟通的辅助手段与主题、环境、氛围等相协调, 也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因素。译员既要“达意”,也要 “传神”,必须具备“言外功夫”。
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 ] 穆 雷,王斌华. 国内口译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走向
[A]. 口译在中国国: 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全 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10.
[9 ] 欧阳倩华. 政治性记者招待会中译员的人际协调功
参考文献:
[1 ] Lipman,Matthew. Thinking in Educ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24.
[作者简介] 陈飘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辞书事业部编辑,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词典编纂。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主持人,以适当的反馈和参与方式,微妙地将谈话引
[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 43,No. 1,
很多批评严复的翻译观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 “信”、“达”、“雅 ”的 诠 释 以 及 三 者 关 系 的 考 量 上, 尤其是对“雅”的争论特别多,这种讨论有一定积极 意义,但是在今天译学研究形势下,意义不大。如果 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严复在 100 多年前就有 了这样一种意识,即翻译的过程是多种力量博弈的 过程( 具体到严复自己的翻译标准就是内容忠实、 行文通顺、用词雅正这三股力量) ,这些力量相互牵 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片面地只考虑其中 的一种或几种力量,而应从宏观出发,使得翻译能够 达到一种 更 完 满 的 效 果。 这 就 是“信 达 雅 ”翻 译 思 想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这样的 思想是西方某一译学流派的翻译思想所不具备的, 这也许是严复的翻译观在今天的译学研究形势下最 大的意义。
颠倒的翻译 研 究 和 翻 译 理 论 》一 文 中 指 出,近 年 三 分之二的研究都是与国外译论有关。笔者也注意 到,目前有些研究虽然涉及中国传统译论,但多数仅 限于原文的引用和诠释,对于这些译论的内在价值 研究甚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
一、引入国外译论的积极意义
[收稿日wenku.baidu.com] 2012 -01 -10
笔者认为中国译学建设应该要基于中国传统译 论。中国传统译论对于国内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整体观 由于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之一就是整体性思维( 胡庚申 2010: 63) ,中 国传统译论受此影响呈现出积极的整体观,追求整 体的平 衡。“且 不 说 翻 译 过 程 中 过 分 的 直 译 或 意 译、异化或 归 化、过 度 诠 释 或 欠 额 诠 释 都 是 不 可 取 的,就是译论 研 究 本 身 也 需 要‘允 直 厥 中 ’,不 能 走 向极端。”( 胡庚申 2010: 63) 严复的翻译思想体现出 很强的整体观,即“信”、“达”、“雅 ”三 股 力 量 相 互 牵扯,最后达到一种和谐: 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 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 焉。……《易》曰: “修辞立诚。”子曰: “辞达而已。”
导到既定轨道上来。在一些比较轻松随意的场合, 或是一时不经意冷场时,恰到好处地插入一句妙语, 或引起一个话题,可以收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 果。也可以借用形象思维巧妙地化解文化差异造成 的沟通不畅,把真实意愿转达出来。如周总理用一 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梁祝》翻译出来,引 起对方的审美情感共鸣,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完美效果。外交会谈的氛围 可 以 是“热 情 友 好”,
[2 ] Morrison,Charles D. Music Listening as Music Making
能[A]. 口译在中国国: 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 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10. [10] 杨承淑. 口译教学与研究: 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又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 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观点体现出了他在翻译过程中考虑的几 个要点: 内容忠实,行文通顺,除此之外,求雅。虽然 严复的翻译观在今天看来很有争议,尤其是“雅”这 一观点受到的批评比较多,很多人认为,由于原文的 文体千差万别,不一定所有的翻译都要雅。但是笔 者认为,首先,任何的思潮或观点都是有特定的社会 历史背景的,站在今天的社会现实去批评严复当时 的翻译观 是 有 失 公 允 的。 “信 达 雅 ”的 翻 译 观 背 后 有特定的文化考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而 当时的英法等西方国家却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 阶段,国力强盛,而且社会科学也相当发达。以今天 的译学研究术语来说,西方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而中 国文化则属于弱势文化。严复翻译外国的哲学社会 科学著作,主要的目的是想推进社会变革,但这又离 不开当时有权有势的士大夫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 讲,严复处于弱势,士大夫处于强势。严复要想自己 的翻译作品被接受,则必须要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 可见,从严复的翻译标准观我们可以看出,严复并不 认为翻译是一项孤立的个人行为,翻译活动所处的 社会整体环境是每一个翻译者( 不论是翻译实践者 还是翻译理论研究者) 都无法忽视的。
但要具体探 究“信 达 雅 ”与 中 国 写 作 传 统 的 关 系,有必要先探究一下“信达雅”中争议最大的“雅” 的含义。不少 学 者 认 为“雅 ”是 指 语 言 形 式 上 的 优 雅,因此在语言形式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不少人认 为“雅”已经不符合现今的实际情况,于是也有学者 提出“信达切”的翻译标准。但是笔者认为,不少人 对于“雅”的 认 识 可 能 有 失 偏 颇 了。严 复 在 说 到 “雅”这一翻译标准时是这样说的: “故信达而外,求 其尔雅”。可 见,“雅 ”是 指“尔 雅 ”,而“尔 雅 ”的 意 思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 语,这与“优 雅 ”的 含 义 大 不 相 同,因 为 有 的 语 言 形 式是平实的,但 是 是 合 乎 语 言 规 范 的,这 也 是 符 合 “雅”的要求的。
Spring ( 2009) . [3 ] 蔡小红. 口译评估[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7. [4 ] 何 群,李春怡. 外交口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11. [5 ] 李金泽. 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边疆经济
与文化,2010,( 2) . [6 ]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
文主要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思想特点,强调在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
译论对于国内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译学; 国外译论; 中国传统译论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2) 02-0055-04
随着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 日渐频繁,国外译论尤其是西方译论被大量引入,使 得国内译学研究呈现出了新的局面。在经历了语言 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后,译学理论也日渐多元化,新的 译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笔者却发现,在译学研究 日渐活跃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译论的价值似乎被渐 渐忽视了。张经浩( 2006) 曾做过统计,他在《主次
(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性 这一点对于国内译学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因为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国内的译学建设如果抛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现实的。中国传统译论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比如“神似” “本为我国古代诗画评语”( 方梦之 2011: 73) ,“化
境”说“可以推到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境’说”( 方 梦之 2011: 69) 。仍以“信达雅”翻译观为例,严复 说: “三者( 指“信”、“达”、“雅”) 乃文章正轨,亦即 为译事楷 模。”可 见,“信 达 雅 ”翻 译 标 准 与 中 国 传 统写作传统密不可分。
·55·
国外译论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译学的进 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认知作用。国外译论以语言学、社会学、心 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对翻译中的现象进行研究, 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对于国内译介学者开拓视野,加 深对翻译的认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 学科建设作用。国外译论由于受到源自亚 里士多德的逻辑分析思维的影响,其严密性是中国 传统译论所不具备的。这也使得翻译研究更加科学 化、条理化,有助推动翻译学科建设。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2 No. 2
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
———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
陈飘平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摘要] 随着国际译学研究交流日渐频繁,大量国外译论被引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价值似乎被渐渐忽视。本
二、国外译论自身的缺陷 国外译论虽然具备科学严谨的逻辑分析,也有
其自身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外译论的规定性 和片面性。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而对于语言活动 的研究要想客观真实,就应该采取描写性的研究方 法,应对语言活动进行纪实性的、客观的、充分的观 察和分析,从而避免推论性、武断的决定。“说语言 学是一种描写性( 也就是非规范性) 科学,就是说语 言学家尽力去发现和记录言语社群实际遵守而非来 自外部的随意添加的规则规范来加以修正。”( 胡壮 麟 2002: 17) 而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研究思路也 应如此。语言学是一种描写科学,翻译学也应该是 一种描写科学。但是在国外译论的研究著作中经常 可以看到“in no uncertain terms”、“always”等规定性 表述。应该说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任何规 律都有例外,尤其是当一“规律”要面对汉藏语系和 印欧语系这样相去甚远的语言系统的检验的时候, 我们对于这些译论不可全盘接受。
三、中国传统译论对国内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 罗新璋曾经在《钱锺书的译艺谈》一文中指出:
“任何一种翻译主张,如果同本国的翻译实践脱节, 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渊源的崭新译论,可 以时髦一时,难以遍播久传。”( 罗新璋 1990: 10) 这 一点已经在译学发展的进程中得到证实。比如西方 在 70 年代就已经解决了语言学基础问题,依托语言 学而产生的译学思想不断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奈达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被引入后,很 多国内学者认为国内译学研究能借此建立起完备的 学科体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是西方这些翻译思想是有完备的语言学理论为 基础的,而我们以前的译学研究却是语文式的,而且 汉语的语言学研究一直不够完备,因此可以说这一 批引入的翻译思想在中国并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
·56·
须清楚,当人们借助某种模式来描绘一个错综复杂 的对象时,如何选择和应用这种模式始终是任意决 定的,即,只代表了一种观察对象的特殊途径; 这一 途径并非为对象语言本身所固有,而只不过是一种 试图更好地了解对象之本质的描述方式。”( 转引自 潘文国 2006: 79 )
对于一个学科系统的建设来说,整体的框架系 统建设是 非 常 重 要 的,翻 译 学 科 的 建 设 也 是 如 此。 但是,近年来国外翻译流派思想的大量引进却未能 在这一点上为中国译学建设起到预想的促进作用,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译学建设的框架系统建 设要如何进行呢? 笔者认为,还是要结合中国传统 译论来进行。
出版公司,2005.
“坦率务实”,也可以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在 [7 ] 刘宓庆,章 艳. 翻译美学理论[M]. 北京: 外语教
不同主调的会谈中,译员的眼神、手势、表情,音调等 交流沟通的辅助手段与主题、环境、氛围等相协调, 也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因素。译员既要“达意”,也要 “传神”,必须具备“言外功夫”。
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 ] 穆 雷,王斌华. 国内口译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走向
[A]. 口译在中国国: 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全 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10.
[9 ] 欧阳倩华. 政治性记者招待会中译员的人际协调功
参考文献:
[1 ] Lipman,Matthew. Thinking in Educ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24.
[作者简介] 陈飘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辞书事业部编辑,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词典编纂。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主持人,以适当的反馈和参与方式,微妙地将谈话引
[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 43,No. 1,
很多批评严复的翻译观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 “信”、“达”、“雅 ”的 诠 释 以 及 三 者 关 系 的 考 量 上, 尤其是对“雅”的争论特别多,这种讨论有一定积极 意义,但是在今天译学研究形势下,意义不大。如果 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严复在 100 多年前就有 了这样一种意识,即翻译的过程是多种力量博弈的 过程( 具体到严复自己的翻译标准就是内容忠实、 行文通顺、用词雅正这三股力量) ,这些力量相互牵 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片面地只考虑其中 的一种或几种力量,而应从宏观出发,使得翻译能够 达到一种 更 完 满 的 效 果。 这 就 是“信 达 雅 ”翻 译 思 想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这样的 思想是西方某一译学流派的翻译思想所不具备的, 这也许是严复的翻译观在今天的译学研究形势下最 大的意义。
颠倒的翻译 研 究 和 翻 译 理 论 》一 文 中 指 出,近 年 三 分之二的研究都是与国外译论有关。笔者也注意 到,目前有些研究虽然涉及中国传统译论,但多数仅 限于原文的引用和诠释,对于这些译论的内在价值 研究甚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
一、引入国外译论的积极意义
[收稿日wenku.baidu.com] 2012 -01 -10
笔者认为中国译学建设应该要基于中国传统译 论。中国传统译论对于国内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整体观 由于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之一就是整体性思维( 胡庚申 2010: 63) ,中 国传统译论受此影响呈现出积极的整体观,追求整 体的平 衡。“且 不 说 翻 译 过 程 中 过 分 的 直 译 或 意 译、异化或 归 化、过 度 诠 释 或 欠 额 诠 释 都 是 不 可 取 的,就是译论 研 究 本 身 也 需 要‘允 直 厥 中 ’,不 能 走 向极端。”( 胡庚申 2010: 63) 严复的翻译思想体现出 很强的整体观,即“信”、“达”、“雅 ”三 股 力 量 相 互 牵扯,最后达到一种和谐: 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 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 焉。……《易》曰: “修辞立诚。”子曰: “辞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