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清末社会改革对今天社会改革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社会改革对今天社会改革的启示意义
会计11402S 程璐 420611402103
摘要清朝末年,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外国列强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由于列强对中国不断的入侵掠夺,以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等签订,中国的民族危
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这迫使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探索着
如何使国家摆脱种种困境。晚清中国的重要变革有三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变革,在认识层面逐步深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虽然三次变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科学发展
一洋务运动:千古变局下的自我救赎
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要是以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
宗棠为首的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正如议政王奕欣说: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 李鸿章也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2]于是一场以“求强”“求富”为主题的洋务运动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展开。在洋务运动中,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在中国建
立起来,而军工企业的开办,又附属地产生了一大批近代民用、民办企业。其次是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京师、上海、天津等地方的军队纷纷用上了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同时由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清政府筹办建设了海军,随之兴起了以北洋水师为主力的晚清海军部队。最后就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
学生,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间创办新式学堂 30 多所,先后派遣赴美留学生 200 多人。洋务派兴办的一系列的事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购
买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空防;第二是为了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实力。
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平坦,洋务运动的发展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已失败告终。对
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洋务派创办的近代
企业虽然已经具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都几乎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发展极大的受到了限制,同时在管理上大多是由政府的“专派大员”直接管
理,他们在企业内部非常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
场的恶习。其次,从制度上讲,洋务派既想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生产方式,又
想维持封建阶级的上层建筑,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的他们最终的失败。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
层建筑是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既想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农民资本;既想培养洋
务人才,却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这注定了它失败的结局。
二维新运动:制度变革的初次尝试
甲午海战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的觉醒,新型的民族资产
阶级迫切的需要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由于他们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熏陶和看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之后的成果,逐步意识到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发展成一场
变法维新的运动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戊戌变法运动。他们认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地
相通,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3] 效法日本,全面维新便成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维新派认准的真理。梁启超曾说:“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必有雷霆万钧之能,万能造鸿鸪千里之势。若是者,舍冒险末由。”[4] 比起洋务运动而言,戊戌变法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范围要广得多,已经从低层面的物质技术方面转向了政治体制和文化方面。
但维新派遇到的阻力是巨大的,由于触及了清贵族的利益,维新派受到了保
守派的镇压。在保守派强大的攻势面前,维新派不得不妥协。如昙花一现般短暂,短短的103天之后,戊戌六公子等成了大清几百年保守思维定势的牺牲品,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取消,“戊戌变法” 宣告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首先维新派根本不敢也没有完全否定封建主义,因为他们以为凭着光绪皇帝,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就能实现改革、实现资产阶级参加
政权实现君主立宪。再就是维新派们自身仍然没有脱离封建的束缚,他们的思
想仍然觉得国家是大清王朝的,他们没有想到人民脱离了人民,而且所有的变革都是针对于上层社会,他们根本就没想过为人民解决点什么问题!最后,当
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是十分薄弱的,根本无法与以慈禧太后为首
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相抗衡。总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坚
冰上打开一个缺口,使“变法”的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
的进步。
三清末新政:近代化的全面启动
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清征服当局终于认识
到改革的重要性。从1901到1911,清末新政在短短的在十一年中,做成
了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多得多的改革事业,从禁鸦片、废科举,发展实业、推行现代教育与法制改革,到立宪政治,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深入到
边远的农村。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
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
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不能因为“新政”的
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否定目的本身。正是通过“新政”,从
传统的小农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的迹象才真正出现。经济自由政策的
颁发,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现代化的陆军体制、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落户;还有,现代法律体系与司法制
度已开始成形。新政的结果,是以辛亥革命而告终。
清王朝功亏一篑,没能保住自己的国号和皇位。原因何在?我认为有以
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在改革的大好时机却犹豫不定,一再拖延。要知道改革时机,稍纵即逝。当断不断,最终使机会白白
流失。第二,清政府内部的贪污腐败,这也是贯穿整个清王朝始终的弊病。中国传统专制王朝,也有分权制约的设计,有纠举和监督官吏乃至最高统
治者的机构;而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其精美和深厚可称
并世无双。可是封建的专制制度下,缺少了民主的监督,统治者往往不会
受到制约,因此难逃贪污腐化的命运。第三,忽视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众所周知,清帝国覆没的直接导火线是1911年
强制推行铁路国有政策。这一措施直接侵犯了广大民众的权益,触发众怒,犯了一般统治者通常不敢犯的错误。清政府收归国有,既违法,又与民众
对立。加上政府手中没钱,打算借外债来办,更引发强烈的民族情绪,火
山因此喷发。
四晚清三次革新运动的历史启示
1. 任何社会变革都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