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与阅读教学
“对话、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们蕴涵新的教学理念,反映新的价值追求,提倡新的教学策略。“对话”并不是高深理论。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揣摩它们是较为明确的教学行为——互为陈述、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互为质疑、互为辩论……所以,“对话”较之“人文性、素养、过程、语感”等时尚语文课程用语,似乎更有一些可操作特点,好像并不太难掌握。但是,有些话语可能是因为太明白,而就容易做得太简单、太肤浅。本文试就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作些探讨,就教于大家。
一、“对话”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平等对话,从一般教育学意义上讲,是以民主教育思想作基础,实现民主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新理念。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倡采用“对话”开展价值教育和学科教育。例如,“瑞典教育部门非常强调将‘对话’作为民主教育的基本方式”,因为“民主社会允许个人表达见解,但是表达见解不应该是‘独白’,而应是‘对话’。‘对话’和‘关系’是民主价值观念的支柱”。“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即对话的双方都应该有均等的机会让自己说,也让别人说,采取的方式是和风细雨的,而不是暴烈横蛮的”。“对话应是反思的,即对话双方都应该有理有据地申诉自己的看法,同时仔细地思考别人的看法,胡搅蛮缠和东扯西拉不属于这种对话”。“在瑞典学校中并无专门的民主教育学科”,瑞典学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学科知识与价值观念相联系,把联系的职责委托给任课教师。要求按照多元文化的理念来营造教学环境,每个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达不同的观点,欣赏学习上的独立见解和个人立场,鼓励不同的认知风格。”⑴
这种理念也曾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于我们先贤的论述之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孔子一辈子大多时间是与学生同行,与学生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孔夫子在对话中力求平等相待,他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说:不要以为我稍长你们几天,对话就有所顾忌(“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 先进》)。
这种“对话”与语文学科所说的对话,虽然有一些差别,但更多的是一致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例如提高与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目标。批判性阅读能力大体有如下表现:在阅读中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提出疑问,发现隐含的意思,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的反应,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等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区分写实与虚构”;“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话的态度,则强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⑵热烈的对话有时就成为辩论。在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见“正反方辩论”模式。那源自电视节目的辩论,炒作意味过浓。辩论双方非此即彼,绝然对立,只有唇枪舌剑的交锋对抗,难得有理智的对话反思;由抽签决定的立场观念,不是学生的独立见解,而是强加的命题;为求热闹的“正方变反方,反方变正方”,颇有“翻手为云,复手为雨”的不快。真正的辩论,是在阐明观点、讨论分歧;或者是广开言路,寻求复杂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因此辩论提倡坚持原则、求同存异、集思广益。“正反方辩论”偶尔为之,练练话锋,可能有益;多了,一定是弊大于利。
“平等对话”观念,对我们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一些阅读考试题中,要求学生“尽信书”的例子并不鲜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对话,经常受到压制;在公开课上,对话有时又刻意求异,只求表面的轰轰烈烈。有人把《愚公移山》“求异”为“愚公愚不可及、破坏生态环境”,把《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求异”为作者的婚姻郁闷,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求异”为刘兰芝的“不孕症”。有论者批评“此类随心所欲的理解是很不严肃的,也是违背理解规律的”。如果这些理解,出自学生自己的内心(或他们的课外阅读),即使不当,也是可以通过“平等对话、思想碰撞”,促使反思矫正。如果是教师拿来标新立异,则是对创造性阅读的肤
浅理解——偌大中国,这种“过犹不及”的例子,不难发现。这种现象要引起重视,但是,它们显然不能作为否定“平等对话”的依据。
有论者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成为作者的“知音”,这是因为教科书中的大量文章,文质兼美,值得我们像钟子期面对俞伯牙的演奏一样赞叹:“善哉乎鼓琴!”然而,对话不仅是“善哉、妙哉、精辟”之类的赞美,更不是用已经程序化的语言,强迫学生认同,对话还要引导学生当文本的切磋者、辩论者。“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人类的认识过程,永无止境,即使是经典课文,也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也有思想的撞击。
有论者强调在对话中“教师是首席”(多尔的原话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提高教师的对话水平来说,这有一定道理。但是,“首席”不能被理解为“说了算”,理解为“话语权威”和“最后裁判”。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艰难进程中,一定要防止对进步观念的“消极修正”,否则,那将是一种无价值的历史退步。“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这是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的核心语句。这平等就包括话语权利的平等。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任重道远。新课程实施以来,平等对话带来的教学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改变了学校的师生关系,如能继续前进,对新一代公民的民主素质发展,将具有深远意义。
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翻阅最近的刊物,看到一些批评课堂教学“对话浅层次、走过场”的文章,提供了值得揶揄的案例,这些事例当然有益于提高教师认识。本文则希望就“对话策略”和老师们一起讨论,在教学中采取哪些可行措施,有效体现新的阅读观,体现新的对话教育理念。
(一)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读书不多,读经典书籍不多,“对话与构建意义”都将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流。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完整的名著,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语文好的学生大都自认归功于课外阅读;多数教师明白这个道理,但又无法保证学生多读书,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