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论文
题目: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2011级国贸一班
学号20110414135
姓名丁乘风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一)贸易理论及贸易摩擦解析
自由贸易理论最开始来自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提出各国应该专业分工,国际分工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生产更多的消费品。由于有交换和分工,自由贸易比自给自足更有利。但斯密的这一理论并未给出贸易利得如何分配的答案,“不受限制而自然地、正常地进行两地之间的贸易,虽比对两地有利,但未必对两地同样有利”,而关于贸易利得如何分配也正是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国与国之间,即使贸易是双赢的,但由于产业结构等问题带来经济增长的不均衡,于是便产生贸易摩擦。
接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修正,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生产技术的差别导致了相对成本的差异。在这一贸易理论要求下,各国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是最有利的行为。但在国与国之间的完全专业化生产是不现实的,,各国肯定都会生产一些进口商品的替代品。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奠定了古典自由主义贸易的理论基础。
但到了近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凯恩斯提出了超级贸易理论,他批评古典的自由放任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认为如果贸易保护政策能够带来贸易顺差的话,就能够扩大就业和提高投资水平,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努力采取干预主义,努力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促进经济增长。
现代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战略贸易理论,他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析框架基础上的,而我们所处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因而传统理论很难解释全部的国际贸易现象。战略贸易理论否定了古典贸易的前提,因此为了市场份额,可以适当进行市场干预。战略贸易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贸易顺差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支持国内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理论包括战略性出口补贴政策和战略性进口关税政策。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是现代国际社会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与国的贸易中,由于贸易不平衡所产生的贸易纠纷,其产生原因我们从保罗.克鲁格曼的战略贸易理论中可以看到,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干预经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各国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对市场进行干预产生了贸易摩擦。当出口国商品出口,受到进口国的提高关税或者是限制进口数量时,出口产业陷入危机,不得不对本国产业进行补贴或者要求进口国放开市场、降低关税,于是与进口国产生贸易摩擦。进口国进口商品,由于对方产品大量进入,对本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提高关税,实行数量上的限制;或者是对出口国提出是否愿意限制出口的数量的建议,通过提高售价,从而与出口国形成了贸易摩擦。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的扩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在逐渐向贸易大国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与贸易国相比,中国产品具有原材料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相对优势。多数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经济的发展,从不同程度上都会采取一些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其中,美国的贸易保护是对中国贸易出口影响最大的。
中美之间的贸易从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迅速提升,双方利益不均衡,贸易摩擦逐年递增。自中国加入 WTO 之后,逐渐地放宽贸易限制,自由贸易带来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衰退,美国为了振兴自己的经济,保护自己的一些产业,中美贸易的摩擦达到了一个高峰。
下面是几个贸易摩擦中的代表性事件:
2009年,美国对中国贸易调查6起,针对中国产品提出12起保护申请,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其中以轮胎特保案为代表。
2011年12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双反税,实施期限2年。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终裁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但是也存在积极的方面,虽然美国是和中国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但是双方也开始积极的应对贸易摩擦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从被动的角色转换成了能够和美国在经贸问题上据理力争的贸易大国,两国也在摩擦中不断的寻求利益平衡。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1.贸易摩擦范围扩大
中国在出口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类型不断增多,贸易摩擦的重点开始由低附加值的产品扩大到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入世之前,贸易摩擦对象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近些年来,则迅速扩大到食品、机电、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微电子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在更进一步向电信、光伏等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转移。
贸易争端的内容也从数量、价格扩大到卫生检验标准、知识产权、劳动标准、环境等方面。除了传统贸易摩擦的增多,新的贸易壁垒也不断出现,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的贸易摩擦不断涌现,并占据主要地位。
2.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摩擦方式多样化
08年经济危机以来,双边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首先,摩擦数量居高不下,并且日益增长,美国已经成为与中国摩擦数量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在中国入世之前,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主要依托于反倾销、配额限制。现在,贸易摩擦方式从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美方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增多。同时,还有一系列“特别保障措施”,贸易转移、市场经济地位一些手段被频频使用,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隐蔽性与灵活性,也是双方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3.贸易摩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美两国有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又一直是资本主义头号国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扩大化,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随着经济因素在国家安全利益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会更多地考虑政治象征意义。
美国往往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依托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对其经济造成了冲击,影响了其就业问题。“中国经济威胁论”成为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理由,每当“中国威胁论”被炒作的时候,美国政府就会对中国在贸易逆差、汇率、纺织品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横加指责,导致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