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教会的兴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权的兴衰
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兴衰过程就是政教关系,即教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是从开始的合作,到教权占上风,再到王权的复兴的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主教区为基本单位的教区系统依然存在,并从败落的
城镇向广大农村发展.八世纪以后,西欧广大乡村教区开始形成.教皇的传教
团在异教地区传教,也不断取得成功.496 年在高卢的法兰克人受洗入教,597 年成立了英格兰教会,七世纪创立了伦巴德教会,八世纪创建了德意志教会.到公元1000 年左右,连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诺曼人也进入了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在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之后,基督教也征服了西欧,并且还征服了日耳曼人.
在广泛的传教过程中,教会和修道院获得了大量教产.810 年亚琛宗教会议,把主教区和主教依教产分三级:3000 ~8000 处领地为一级,1000 ~3000 为二级,不满1000 处为三级主教区.一般认为,中世纪罗马教会占西欧各国耕地的三分之一,各级主教实际上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修道院也拥有大量庄园,他们招收大批农民,开垦荒地.修道院庄园往往能改进耕作制度,例如三圃制,就最早由修道院庄园实行,成为日耳曼贵族庄园的示范.
5 ~11 世纪以前,教皇的权力一直受很大制约.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对
意大利的征服,使教皇一直受拜占廷长期控制.678 ~752 年的十三任教皇中,有十一任是希腊人或叙利亚人.但随着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阿拉伯人征
服叙利亚、埃及、北非,拜占廷干预西方的能力大为减弱,于是罗马教皇不失
时机地与法兰克人结盟.751 年加洛林王朝和756 年教皇国的建立,800 年查理曼的加冕,直至962 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都是西欧政教联盟的反映.有了查理帝国的支持,教皇从此敢与拜占廷皇帝分庭抗礼,西欧基督
教会从此自成体系.也正因为如此,加上西欧拉丁文化和东南欧希腊文化的差异,1054 年东西方基督教会大分裂,西欧的基督教称西方公教(天主教),东欧的基督教称东方正教(东正教).
应该看到,西欧的教权与王权这时的相互支持,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通过基督教会,加强了法兰克国王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为其精神支柱;通过基督教会,罗马帝国时期的典章制度,教会法规,教阶制度等,逐渐为法兰克统治者所接受,从而使法兰克国家上层建筑各部分日益完善.正是基督教会对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不断结合,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权和王权这一时期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发展.尽管如此,教权与西欧王权相比,仍处于从属地位.十一世纪前西欧的主教区和修道院大都是在世俗王权和领主统治之下,主教由世俗王权和领主任命,乡村教士也由庄园主选任控制(这时教士尚未实行独身制).962 年以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甚至在一个时期能随意任免教皇.
不过,随着教会势力的发展,到十一世纪后半期,教权逐开始向王权
发起挑战。
11 世纪中期以前,教会实际上是世俗王权、领主的世俗工具.追求灵魂拯救、精神生活的教会完全陷入世俗生活,使教会腐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士娶妻,教职公开买卖,称为“买卖圣职”,甚至连教皇职位也买卖.如此,引起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称克吕尼运动(得名于克吕尼修道院).
1059 年,教皇尼古拉二世在教会改革派的影响下,规定以后的教皇必须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希望选举教皇时能排除来自教会以外的影响,当时红衣主教就是罗马城各教堂的教士和附近主教区的主教.这是教权摆脱王权和世俗权力的开始.从此红衣主教选举教皇,教皇转而任命红衣主教.
1073 年,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1073 ~1085 年).他认为教会应站在尘世社会以外,对人类的全部活动进行判断和引导.社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宗教共同体,由忠诚笃信、纪律严明的教士负责管理.他要求已婚的教士抛开妻孥,实行教士独身制度.他宣布主教不再是封臣,主教和教士不得接受俗人锡封教职.(问题:教会清除腐败的改革为什么易于成功?)
这样,格利哥里立即面临一场战斗,要与另一个觊觎世界最高权力和神圣使命的人一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行较量.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亨利四世.在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拥有大量土地,在皇帝的管辖下,他们按本身的职衔作为封建贵族占有并管理土地.在这些大量的圣职职位上,安插上自己的人作为可靠的封臣,对皇帝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德国“世俗授职”乃是司空见贯的现象.现在格利哥里禁止世俗授职,亨利四世当然不干,并叫名大骂希尔德布兰.因为此前教皇职位都一直由德皇控制,他根本没把教皇放在眼里.结果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 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诺萨觐见.以后,亨利四世重整旗鼓,带兵进犯意大利进行报复,格利哥里七世于1085 年在流亡中死去.
到德皇亨利五世末期,双方态度都有所缓和.1122 年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在此之前,就主教叙任权问题教皇已与英法两国达成类似协议.
从格利哥里七世开始到英诺森三世(1198 ~1216 年)教皇政体确立,主教和大主教必须服从教皇的直接统治,早已存在的教阶制这时真正处于教皇控制之下.
在此期间,德国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先后两次于1154 年和1176 年为教皇牵驴,标志教权高于王权.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达于极盛.他迫使
法王腓力·奥古斯督改变停妻再娶的行动,迫使英王约翰同意他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并使其承认教皇对英国的宗主权,英国是教皇的采邑,他还插手德国皇位之争.英诺森三世号召组织第四次十字军,结果攻占了君士但丁堡.1208 年他发动十字军残酷镇压法国南部的基督教异端阿尔比教派.
1229 年教皇格利哥里九世下令设立“异端法庭”,烧死异端,此后,法国、西班牙、德国都设立异端法庭,教权不可一世.
⒉教权的衰落
教权的过度膨胀,显然不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进入十四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便逐渐削弱本国教会与教廷的联系.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 ~1303 年)干预法王腓力四世对本国教士征税的命令,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但今非昔比,法王召开三级会议(1302 年),并派军队逮捕教皇,又老又病的教皇,遭此侮辱,不久死去.
1308 ~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1377 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与罗马教皇并立,双教皇近四十年(1378 ~1417 年).这期间于1409 年比萨开会,宣布废黜双教皇另选一个,结果那两个不退又加上一个.直到1414 年才又选一新教皇,让三个旧教皇同时退位,拖到1417 年新教皇才上台.教权大分裂,表明教权的衰落.教会大分裂后许多人认为,全体宗教会议权力应大于教皇的权力,因此掀起教会会议运动,很快遭到教皇的破坏而垮台,但它存在期间把教会分裂并削弱了教会的势力。
这一时期,随着教权的上升,教皇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越来越强。先是1077 年的卡诺沙觐见,然后是1122 年沃姆斯宗教协定。虽然腓特烈一世(1152 ~1190 年)决心维护皇帝的权力,六次入侵意大利,但大皇帝死后,来了一个大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 ~1216 年),教会的势力发展到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