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刍议
作者简介:雷登兰(1987-),女,汉族,重庆大足人,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读硕士,教育技术学专业
朱静静(198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读硕士,教育技术学专业
摘要: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从消除地理生态隔阂、民族文化传承和促进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推行民族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从少数民众对双语教育的正确定位,双语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及双语环境下民族语的生存方式这些方面做出不成熟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民族双语教育;信息技术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既能与时俱进又能保持自身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独立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我国民族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双语教育利于消除地理生态隔阂
民族地区指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汉族
的边缘或边远地带,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艰险,有些少数民族到改革开放后才告别刀耕火种的生活。

少数民族依山而耕,傍水而歌,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形式。

地理生态环境的差异所构成的“差序格局”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以及本土社会理论的普适性意义。

2、双语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我国有56个民族抄着61种语言,使用39种文字,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赖以立足的根基。

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的比较,消除文化间的误解和歧视,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

双语教育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路径,可以弥补因为语言隔阂造成的“裂痕”。

少数民族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接触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化认同作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促使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

3、双语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决定了你的生存能力。

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地区,语言障碍影响他们获取致富信息,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技能水平不高。

[1]李光耀曾说过:“语言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成功的关键。

它确实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成败。

”语言是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
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所以抓双语,就是从核心上抓经济发展。

二、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正确认识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在教育人类学的多元学科视野下,对我国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路径做出更多的思考。

(一)明确目的
双语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已不单纯是语言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乃至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

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有重大意义:首先,满足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其次,有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再次,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促进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

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汉文化引入,两种文化的融合是要促进两种文化的和谐共生,而不是消除弱势文化。

(二)权衡比重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特点等不尽相同,双语的使用范围及比重各有差异。

如中国南方新创立文字的少数民族多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而后引入汉语并逐渐加大汉语教学的比重”[2];而北方的一些民族,双语教育会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因此,少数民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学校教学中两种语言如何交叉使用及分配的比例,双语教学是否适合所有科目;汉语有无必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等现实问题。

(三)强化心理
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自然地理环境、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以汉语为中心的教学因语言所附带的文化特质与各民族语言所附着的民族文化特质的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变得十分困难。

”[3]素质教育的推进不能只重指标的完成,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环境的适应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课程设置要消除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上的偏见,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三、对民族双语教育实施过程的相关思考
1、建构系统的双语教育理论体系。

摆正双语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位置,突出学前双语教育的地位。

我国学者余强的研究表明双语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①文化育人离不开培养人的语言智力,因此在民族教育中可以从学前开始,设置一套贯穿学前、初等、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体系,课程的比重可以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2、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实际。

课程设置应反映各地区各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像语文、思想政治、音乐等更多接触社会文化的学科采取双语教学,像数学、物理等理科性的学科可以用民族与教学,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和教师的学业压力,也有利于两种语言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互动。

3、教材的选择要以人为本。

教材的制定要有趣味性、实用性,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统一性的局面。

考虑
我国少数民族的居住现状,可以聚集有相似文化生活特征的民族或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发,既提高了质量又保持了民族特色。

4、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支柱。

加强民族双语教育,从根本上就是要大力发展民族师范教育。

一方面,师范类院校为民族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双语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在职双语教师的教学培训工作。

鼓励非民族师范生的支教行为,奖励表现优秀的民族双语教师。

5、信息技术为双语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大量通讯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

一方面,呈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视频、声音、动画等媒体资料,促进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在对本族文化已有认知的基础的碰撞中实现文化的互动。

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保存。

在日常生活中,汉语通讯媒体的广泛也促进了双语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四、双语环境下的民族语危机
在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双语教育的背后必然要考虑双语环境下的民族语危机。

首先,政策导向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会导致更为深层次的乡土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缺失。

其次,学校汉语及汉文化的传播使得汉语所附带的汉文化渗透到民族地区的各个角落,汉文化的日益繁荣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退缩。

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就要像费孝通先生说的“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所具有的特色和
它的发展的趋向。

对于本族语尚未出现衰微的民族,双语教学要重视本族语的学习。

“本族语是进入学校教学,提高儿童母语能力、增强本族语使用功能、使本族语适应文化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


[4]对于杂居和散居的民族、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及民族母语出现衰减的民族,更应该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学习汉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抓住双语教育的关键因素,从已有研究中吸取经验、发现问题。

针对问题要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并实践考察,为我国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思考。

我国的民族教育若像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那“天下大同”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注解
①引自王斯达. 少数民族聚居区两类双语教学模式的“博弈”
[d].中央民族大学,2011 ,第26页.
参考文献:
[1]杨小林. 双语教育政策及措施探讨[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嘉毅、许洁英.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双语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孟小军,断裂与连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4]徐世璇,廖乔婧. 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j]. 当代语言学,200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