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一些参数的意义之令狐文艳创作

汽车的一些参数的意义之令狐文艳创作
汽车的一些参数的意义之令狐文艳创作

1、轴距(mm):轴矩,是通过车辆同一侧相邻两车轮的中点,并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二垂线之间的距离。简单的说,就是汽车前轴中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

令狐文艳

在车长被确定后,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占绝大多数的2厢和3厢乘用车的乘员座位都是布置在前后轴之间的。长轴距使乘员的纵向空间增大,将大大增加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脚部空间。虽然轴距并非决定车内空间的唯一因素,但却是根本因素。同时,轴距的长短对轿车的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轿车级别越高轴距越长。轴距越大,车厢长度越大,乘员乘坐的座位空间也越宽敞,抗俯仰和横摆性能越好,长轴距在提高直路巡航稳定性的同时,转向灵活性下降、转弯半径增大,汽车的机动性也越差。因此在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必须作出取舍,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当然在高档长轴距的轿车上,这样的缺点已经被其他高科技装置所弥补。

2、轮距:

轮距是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一般就是地面)上留下的轨迹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如果车轴的两端是双车轮时,轮距是双车轮两个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

汽车的轮距有前轮距和后轮距之分,前轮距是前面两个轮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后轮距是后面两个轮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轮距越宽,驾驶舒适性越高,但是有些国产轿车没有方向助力的,如果前轮距过宽其方向盘就会很“重”,影响驾驶的舒适性。

此外,轮距还对汽车的总宽、总重、横向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影响。

一般说来,轮距越大,对操纵平稳性越有利,同时对车身造型和车厢的宽敞程度也有利,横向稳定性越好。但轮距宽了,汽车的总宽和总重一般也加大,而且容易产生向车身侧面甩泥的问题。如果轮距过宽还会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因此,轮距应与车身宽度相适应。

3、最小离地间隙

最小离地间隙是指:汽车在满载(允许最大荷载质量)的情况下,底盘最低点距离地面的距离。最小离地间隙反映的是汽车无碰撞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

最小离地间隙越大,车辆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就越强,但重心偏高,降低了稳定性;最小离地间隙越小,车辆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就越弱,

但重心低,可增加稳定性。汽车的离地间隙各个高度值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取决于负载状况。

在SUV中,最小离地间隙往往决定着这辆车的通过能力,同时由于SUV的驱动桥方式与轿车不同,最小离地间隙在轿车或跑车上更多是指车身下部轮廓线最低点或底盘上的最低部件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在SUV中更多的是指地面与前桥或者后桥上最低部件的垂直距离。

4、接近角、离去角与通过角

接近角(APPROACH ANGLE)是指在汽车满载静止时,汽车前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线与地面的夹角。即水平面与切于前轮轮胎外缘(静载)的平面之间的最大夹角,前轴前面任何固定在车辆上的刚性部件不得在此平面的下方。

接近角越大,汽车在上下坡或进行越野行驶时,就越不容易发生“触头”事故,汽车的通过性能就越好。

离去角(departure angle)是指汽车满载、静止时,自车身后端突出点向后车轮引切线与路面之间的夹角,即是水平面与切于车辆最后车轮轮胎外缘(静载)的平面之间的最大夹角,位于最后车轮后面的任何固定在车辆上的刚性部件不得在此平面的下方。它表征了汽车离开障碍物(如小丘、沟洼地等)时,不发生碰撞的能力。离去角越大,则汽车的通过性越好。

相对于接近角用在爬坡时,离去角则是适用在下坡时。车辆一路下坡,当前轮已经行驶到平地上,后轮还在坡道上时,后保险杠会不会卡在坡道上,关键就在于离去角。离去角越大,车辆就可以由越陡的坡道上下来,而不用担心后保险杠卡住动弹不得。

通过角是汽车满载静止时,通过障碍物的能力。一般常用的指标是纵向通过角(Ramp Angle),是指在汽车空载、静止时,在汽车侧视图上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做切线交于车体下部较低部位所形成的最小锐角。它表征汽车可无碰撞地通过小丘、拱桥等障碍物的轮廓尺寸。纵向通过角越大,汽车的通过性越好。除了纵向通过角,还有横向通过半径其表述原理与纵向通过角相同。

5、最大总质量

最大总质量是指汽车装备齐全,并按规定装满客(包括驾驶员)、货时的重量。

有时人们还把它称为“厂家最大总质量”和“允许最大总质量”。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由汽车制造厂根据特定的使用条件,考虑到材料的强度、轮胎承载能力等因素而核定出的,后者则是由主管部门根据汽车的使用条件而规定的。

汽车总质量的确定:

对于轿车,汽车总质量 = 整备质量 + 驾驶员及乘员质量 + 行李质量

对于客车,汽车总质量 = 整备质量 + 驾驶员及乘员质量 + 行李质量 + 附件质量

对于货车,汽车总质量 = 整备质量 + 驾驶员及助手质量 + 行李质量

根据最大总质量定义的货车:

“重型货车”指最大总质量大于14吨的货车

“轻型货车”指最大总质量大于1.8吨及小于或等于6吨的货车

“中型货车”指最大总质量大于6吨及小于或等于14吨的货车

“微型货车”指最大总质量小于或等于1.8吨的货车6、最大爬坡度

最大爬坡度是指汽车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用一挡克服的最大坡度,代表汽车的爬坡能力。爬坡度用坡度的角度值(以度数表

示)或以坡度起止点的高度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正切值)的百分数来表示。

表述这种汽车爬坡能力的计量方法就是百分比坡度,用坡的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比例来表示,即百分比坡度=tanθ×100%,其中θ是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最大爬坡度对于SUV和越野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这个参数数值的高低,在表征车辆爬坡能力高下的同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界定越野车和非越野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业界通常认为只有最大爬坡度不小于57.73%的汽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越野车。

影响最大爬坡度的首要因素就是汽车的动力性能,因为汽车在爬坡的过程中要克服自身重力沿坡度方向的一个分力,同时汽车轮胎的抓地能力要能满足汽车上行的需要,如果动力不够或轮胎打滑,爬坡也就无从谈起了;其次,汽车的前进角和离去角也是制约最大爬坡度的重要因素,如上图所示,如果坡度超过了32度,则车辆在爬坡的时候,前保险杠将比前车轮先接触地面,此时将产生前轮悬空和前保险杠损坏的后果,如果坡度超过了30度,则车辆在下坡的时候,后保险杠将比后车轮先接触地面,此时将产生后轮悬空和后保险杠损坏的后果,对于后轮驱动的汽车,甚至会陷入失去动力的尴尬境地。

7、转弯半径

转弯半径(RADIUS OF TURNING CIRCLE) 指当方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外侧前轮轨迹圆半径.转弯半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汽车能够通过狭窄弯曲地带或绕开不可越过障碍物的能力。

转弯半径直接影响汽车的机动性。转弯半径越小,汽车通过狭窄弯曲地带或绕开不可越过的障碍物的能力就越强,就越灵活。转弯半径与汽车的轴距、轮距及转向轮的极限转角直接有关。轴距、轮距越大,转弯半径也越大;转向轮的极限转角越大,转弯半径就越小。

转弯半径越小,汽车的机动性能越好.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的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

8、整车装备质量

整车装备质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辆汽车的自重,我们对它的规范定义是:汽车在正常条件准备行驶时的重量(油箱装有90%的燃油)+随车附件(备胎、随车工具等)+驾驶员体重68公斤以及行李7公斤的重量。

汽车的整备质量还是影响汽车油耗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车辆的耗油量与整备质量有成正比关系的,即整备质量越大的汽车越耗油。例如一辆小型车,如果整备质量每增加40公斤,那么它就要多耗1%燃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如果购

车主要是为了家庭使用,那么选购时应首先考虑经济型轿车,因为经济型轿车车身较轻,耗油量也较小,使用成本较低。市场上排量为1.5L至1.8L家庭用车的整备质量在1.1吨至1.3吨较合适。

叶绿素的光敏性质探究

叶绿素的光敏性质探究(与二氢卟吩e4对比) 研究背景 光敏剂的光漂白(photobleaching)是指在光的照射下,光敏剂所激发出来的荧光强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弱乃至消失的现象,这是光动力诊断临床应用中考虑光剂量和检测需用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波红光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穿透深度,从而能保证足够的治疗深度:大的吸光度能保证充分利用光能量和尽可能减少药物剂量;光敏剂吸光度的大小是决定药物剂量的理论依据。过多的光敏剂分布于癌组织中势必会影响光的穿透深度,然而使用过少的光敏剂又不能产生应有的疗效。因此,光敏剂的使用剂量要依据其吸光度的大小和肿瘤组织的大小来权衡。 对于同一种光敏剂,它的漂白时间将随入射光的光能流率的增大而减小。再次,除了与光敏剂的类型有关外,还与初始浓度和入射光源的波长有关。初始浓度越大,光漂白时间越长。 实验意义:探究不同浓度的叶绿素在不同光源、不同时间的照射下,其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探测其光漂白特性,为更好地在临床应用上要保持光敏剂的有效杀伤浓度,且控制好光敏剂的激发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 初步设想: 探究叶绿素在不同浓度,不同光源,不同光照时间对光的敏感性:(1)用紫外检测得到叶绿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二氢卟吩e4的光谱图比较。(最好能同时测定荧光光谱) (2)在叶绿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检测浓度为0.05 mg/ml ,0.1 mg/ml ,0.2 mg/ml ,0.3 mg/ml, 0.4mg/ml的叶绿素的吸光度,并制作曲线图,验证其是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3)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六组光源:白光、红外光、黄光、绿光、蓝光、紫外光,分别对0.4mg/ml的叶绿素待测样品进行垂直照射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80min、100min,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通过光谱的变化,探究光敏剂叶绿素明显的光漂白特性。

汽车详细参数内容

基本参数:360520122200128 车型名称: 厂商指导价:汽车的价格一般有出厂价、官方价、行情价。出厂价是给4S店的,普通人是拿不到的。官方价格是车厂给各地4S店定的标准售价,在销售过程中不能低于该价格,或者不能高于这个价格。行情报价是各地4S店及车厂根据销售情况,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行适当调整的,可高可低,对于销售好的车进行加价处理,对于销售一般的车进行降价处理或者搞一些活动来增加销量。 厂商:自2002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年汽车销售超过185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今天世界500强汽车企业,15家在中国建厂。在中国获得汽车生产许可的100多家企业中,前13位汽车骨干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超过90%。主要的汽车生产商有广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长安汽车、一汽、奇瑞、比亚迪、华晨等。 级别: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汽车分类标准,汽车的级别分类的标准在各大汽车主要生产国都不一样。以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轿车来说,美国将轿车按照轴距分类,日本按照工作容积分类,德国按照车型生产平台进行分类,分成A、B、C、D类。而我国国标GB/T 3730.1—1988 规定了轿车按照工作容积级:轿车分类:微型轿车≤1.0;1.0<普及型轿车≤1.6;1.6<中级轿车≤2.5;2.5<中高级轿车≤4.0;高级轿车>4.0。而目前在我国各大厂商通用的分类标准综合是上述几个国家的标准,一般按照轴距,排量和平台分类如下:微型车(即A00级车) 一般是指轴距在2.2米或以下,排量在1.3L以下的车型。微型车主要的优点是外形尺寸比较小,适合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中穿梭,而且在停车找位也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微型车通常价格比较低,维护费用和油耗都不高,是广大工薪阶层的首选用车。 市面上的微型车车型很多,常见的有九十年代热卖的奥拓,现在还是比较流行的奇瑞Q Q,比亚迪F0,吉利全球鹰熊猫,海马王子,长安奔奔,哈飞路宝等。 小型车(即A0级) 一般是指轴距在2.2至2.5之间。发动机排量在1.3至1.6之间。小型车同样以小巧见长,但它却能够提供比微型车更加宽敞的空间,而且舒适性和便利性都提高了不小。与此同时,小型车的价格也不高,维护费用和油耗都较低,也是工薪阶级上班通勤的好选择。 目前市面上热销的小型车大都都是合资品牌的车型,有广州本田飞度,上海大众POLO,长安福特嘉年华等。 紧凑型车(即A级车) 是最常见的家用车型级别,也是世界上销量最多的车型级别,轴距一般在2.5至2.7米,排量一般在1.6至2.0L。在国内,紧凑型车的售价覆盖了5万元至30万元区间,包括了自主品牌车型,合资车型和纯进口车型,是目前国内汽车销售的主力。 目前国内常见的紧凑型车有东风本田思域,一汽丰田卡罗拉(花冠),一汽大众速腾,上海大众朗逸等;国产品牌车型有长城C50,帝豪EC7等。 中型车(即B级车)

部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部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F0:固定荧光,初始荧光(minimalfluorescence)。也称基础荧光,0水平荧光,是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时的荧光产量,它与叶片叶绿素浓度有关。 Fm:最大荧光产量(maximalfluorescence),是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可反映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通常叶片经暗适应20 min后测得。 F:任意时间实际荧光产量(actual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any time)。 Fa:稳态荧光产量(fluorescence instable state)。 Fm/F0:反映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 Fv=Fm-F0:为可变荧光(variablefluorescence),反映了QA的还原情况。 Fv/Fm:是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optimal/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dark)或(optimal/maximalquantum yield of PSⅡ),反映PSⅡ反应中心内禀光能转换效率(intrinsic PSⅡefficiency)或称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optimal/maximalPSⅡefficiency),叶暗适应20 min后测得。非胁迫条件下该参数的变化极小,不受物种和生长条件的影响,胁迫条件下该参数明显下降。 Fv’/Fm’: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photochemical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反映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叶片不经过暗适应在光下直接测得。 (Fm’-F)/Fm’或△F/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Bilger和Bjrkman,1990),它反映PSⅡ反应中心在有部分关闭情况下的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叶片不经过暗适应在光下直接测得。 荧光淬灭分两种:光化学淬灭和非光化学淬灭。光化学淬灭:以光化学淬灭系数代表:qP=(Fm’-F)/(Fm’-F0’);非光化学淬灭,有两种表示方法,NPQ=Fm/Fm’-1或qN=1-(Fm’-F0’)/(Fm-F0)=1-Fv’/Fv。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Fm’-F)Fm’]×PFD表示,也可写成:△F/Fm’×PFD×0.5×0.84,其中系数0.5是因为一个电子传递需要吸收2个量子,而且光合作用包括两个光系统,系数0.84表示在入射的光量子中被吸收的占84%,PFD是光子通量密度;表观热耗散速率以(1-Fv’/Fm’)×PFD表示。 Fmr:可恢复的最大荧光产量,它的获得是在荧光P峰和M峰后,当开放的PSⅡ最大荧光产量平稳时,关闭作用光得到F0’后,把饱和光的闪光间隔期延长到180s/次,得到一组逐渐增大(对数增长)的最大荧光产量,将该组最大荧光产量放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即成直线,该直线在Y轴的截距即为Fmr。以(Fm-Fmr)/Fmr可以反映不可逆的非光化学淬灭产率,即发生光抑制的可能程度。 FO(初始荧光),Fm(最大荧光),Fv= Fm-FO(可变荧光),Fv /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或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 /FO(PSII的潜在活性),Yield(PSII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ETR(表观电子传递速率),PAR(光合有效辐射),LT(叶面温度)。其中FO、Fm、Fv /FO测定前将叶片暗适应20 min。各参数日变化从6: 00~18: 00,每2h测定一次。 (Fv /Fm)和(Fv /FO)分别用于度量植物叶片PS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II潜在活性,-(Yield)是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反映叶片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占所吸收光能的比例,是PSII反应中心部分关闭时的光化学效率,其值大小可以反映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常用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可作为植物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快慢的相对指标。即在光合作用进程中,PSII每获得一个光量子所能引起的总的光化学反应。因此,较高的Yield值,有利于提高光能转化效率,为暗反应的光合碳同化积累更多所需的能量,以促进碳同化的高效运转和有机物的积累。同样毛蕊红山茶和长毛红山茶的Yield值也较高。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

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 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 广泛的技术之一。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II 的叶绿素a ,而光系统II 处于整个光合 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II ,进而引起 叶绿素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与其它测量 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 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 的能量。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 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 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 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1)。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 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 s )。 波长吸收荧光红 B 蓝 荧光 热耗散 最低激发态较高激发态基态吸收蓝光吸收红光能量A 图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 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a ,用于进行光化 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这三个途径相互竞 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一般而言,叶绿素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 学反应发射在皮秒级(ps ,1 ps=10-12 s ),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室温下),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主要用 于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约3%~5%(Krause and Weis, 1991; 林世青 et al., 1992)。 在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b 到叶绿素a 的传递几乎达到100%的效率,因此基本检测不到 叶绿素b 荧光。在常温常压下,光系统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光系统I 叶 绿素a 荧光的研究要在77 K 的低温下进行。因此,当我们谈到活体叶绿素荧光时,其实指的是来自光系 统I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

汽车的一些参数的意义

1、轴距(mm):轴矩,是通过车辆同一侧相邻两车轮的中点,并垂直于车辆纵 向对称平面的二垂线之间的距离。简单的说,就是汽车前轴中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 在车长被确定后,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占绝大多数的2 厢和3厢乘用车的乘员座位都是布置在前后轴之间的。长轴距使乘员的纵向空间 增大,将大大增加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脚部空间。虽然轴距并非决定车内空间 的唯一因素,但却是根本因素。同时,轴距的长短对轿车的舒适性、操纵稳定性 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轿车级别越高轴距越长。轴距越大,车厢长度越大,乘 员乘坐的座位空间也越宽敞,抗俯仰和横摆性能越好,长轴距在提高直路巡航稳 定性的同时,转向灵活性下降、转弯半径增大,汽车的机动性也越差。因此在稳 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必须作出取舍,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当然在高档长轴距的轿车 上,这样的缺点已经被其他高科技装置所弥补。 2、轮距: 轮距是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一般就是地面)上留下的轨迹的中心线之间的 距离。如果车轴的两端是双车轮时,轮距是双车轮两个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 汽车的轮距有前轮距和后轮距之分,前轮距是前面两个轮中心平面之间的距 离,后轮距是后面两个轮中心平面之间的距离,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轮距越宽,驾驶舒适性越高,但是有些国产轿车没有方向助力的,如果前轮距过宽其方向盘就会很“重”,影响驾驶的舒适性。 此外,轮距还对汽车的总宽、总重、横向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影响。 一般说来,轮距越大,对操纵平稳性越有利,同时对车身造型和车厢的宽敞程度也有利,横向稳定性越好。但轮距宽了,汽车的总宽和总重一般也加大,而且容易产生向车身侧面甩泥的问题。如果轮距过宽还会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因此,轮距应与车身宽度相适应。 3、最小离地间隙 最小离地间隙是指:汽车在满载(允许最大荷载质量)的情况下,底盘最低点距离地面的距离。最小离地间隙反映的是汽车无碰撞通过有障碍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的能力。

叶绿素荧光研究背景知识介绍

叶绿素荧光研究背景知识介绍 前言 近些年来,叶绿素荧光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热门方向。荧光数据是植物光合性能方面的必要研究内容。目前这种趋势由于叶绿素荧光检测仪的改进而得到发展。然而荧光理论和数据解释仍然比较复杂。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许多研究者对荧光理论不是很清楚,仪器应用仅仅限于简单的数据说明的基础上,本文在此基础上,目的在于简单明晰地介绍相关理论和研究要点,以求简单明确地使用叶绿素荧光检测设备,充分分析实验数据,重点在于植物生理生态学技术的应用和限制。 荧光测量基础 植物叶片所吸收的光的能量有三个走向:光合驱动、热能、叶绿素荧光。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竞争,其中任何一个效率的增加都将造成另外两个产量的下降。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产量,我们可以获得光化学过程与热耗散的效率的变化信息。尽管叶绿素荧光的总量很小(一般仅占叶片吸收光能总量的1-2%),测量却非常简单。荧光光谱不同于吸收光谱,其波长更长,因此荧光测量可以通过把叶片经过给定波长的光线的照射,同时测量发射光中波长较长的部分光线的量来实现。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测量永远是相对的,因为光线不可避免会有损失。因此,所有分析必须把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其进一步计算的许多参数也是如此。 调制荧光仪的出现是荧光研究技术的革命性的创新。在这类仪器中,测量光源是调制(高频率开关)的,其检测器也被调谐来仅仅检测被测量光激发的荧光。因此,相对的荧光产量可以在背景光线(主要是指野外全光照的条件下)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目前绝大多数的荧光仪采用了调制系统,同时也强烈建议选择调制荧光仪(Kate Maxwell,2000)。 为什么荧光产量会发生改变?Kautsky效应和Beyond 叶绿素荧光产量的变化最早在1960年被Kautsky和其合作者发现。他们发现,当把植物叶片从黑暗中转入光下,荧光产量瞬间上升(大约在1秒左右)这种上升可以解释为光合途径中电子受体的还原(可接受电子的受体的减少)。一旦PSII吸收光能,初级电子受体Q A(质体醌)接受了电子,它将不能再接受电子,直到它把电子传递给下一级电子载体Q B。此期间,反应中心是关闭的,反应中心关闭的比

叶绿素理化性质及含量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乙)指导老师: 廖敏 成绩: 实验名称: 叶绿素理化性质和含量 实验类型: 定量探究型 同组学生姓名: 方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 分析。原理如下: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 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 分开; 3.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4.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 、b 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吴主光 学号: 3110100403 日期: 2013.10.17 地点: 生物实验中心 装 订 线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具、各种容(量)器、洒精灯等 四、操作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定性分析: 鲜叶5g+95%30ml(逐步加入),磨成匀浆 过滤入三角瓶中,观察荧光现象:透射光绿色,反射光红色。 皂化反应(3ml):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5ml和H2O1ml分层后观察:上层呈黄色,为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下层呈绿色,为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取代反应(1):加醋酸约2ml,变褐(去镁叶绿素);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变鲜绿色,为铜代叶绿素。 取代反应(2):鲜叶2-3cm2,加Ac-AcCu 20ml加热,观察: 3 min变为褐绿色的去镁叶绿素, 5 min后,变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 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0.5-1) 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0.5-1) 在400-700nm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峰. 叶绿素定量分析:鲜叶0.1g,加1.9mlH2O,磨成匀浆,取0.2ml加80%丙酮4.8ml,摇匀,4000转离心3min,上清液在645,652,663测定OD,计算Chla,Chlb 和Chl总量的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汽车性能指标及参数

厂商提供的汽车说明书,反映了汽车的基本性能和技术含量,读懂汽车说明书对选购汽车具有指导意义。一般的汽车说明书含有下列内容: (1)发动机的基本参数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参数主要包括发动机缸数、气缸的排列形式、气门数、排气量、最高输出功率和最大转矩。 ①缸数——汽车发动机常用缸数有3,4、5,6、8缸。排量1升以下的发动机常用3缸,2.5升以下一般为4缸发动机,3升左右的发动机一般为6缸,4升左右为8缸,5.5升以上用12缸发动机。一般来说,在同等缸径下,缸数越多,排量越大,功率越高;在同等排量下,缸数越多,缸径越小,转速可以提高,从而获得较大的提升功率。 ②气缸的排列形式——一般5缸以下的发动机的气缸多采用直列方式排列,少数6缸发动机也有直列方式排列的。直列发动机的气缸体成一字排开,缸体、缸盖和曲轴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低速转矩特性好,燃料消耗少,尺寸紧凑,应用比较广泛;缺点是功率较低。直列6缸的动平衡较好,振动相对较小。大多6到12缸发动机采用V形排列,v形即气缸分两列错开角度布置,形体紧凑,v形发动机长度和高度尺寸小\布置起来非常方便。V8发动机结构非常复杂,制造成本很高,所以使用的较少,而V12发动机则过大过重,只有极个别的高级轿车采用。 ③气门数——国产发动机大多采用每缸2气门,即一个进气门,一个排气门;国外轿车发动机普遍采用每缸4气门结构,即2个进气门,2个排气门,提高了进、排气的效率;国外有的公司开始采用每缸5气门结构,即3个进气门,2个排气门,主要作用是加大进气量,使燃烧更加彻底。气门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5气门确实可以提高进气效率,但其结构极其复杂,加工困难,采用较少,国内生产的新捷达王就采用五气门发动机。 ④排气量——气缸工作容积是指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所扫过的气体容积,又称为单缸排量,它取决于缸径和活塞行程。发动机排量是各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一般用于升( L)来表示。发动机排量是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它比缸径和缸数更能代表发动机的大小,发动机的许多指标都同排气量密切相关。 ⑤最高输出功率——最高输出功率一般用马力(hp )或千瓦(kW)来表示。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同转速关系很大,随着转速的增加,发动机的功率也相应提高;但是到了一定的转速以后,功率反而呈下降趋势。一般在汽车使用说明中最高输出功率用每分钟转速来表示(r/min),如lOOhp/5000r/min,即代表在每分钟5000转时发动机最高输出功率为100马力。 ⑥最大转矩——它指发动机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转矩的表示方法是N·m/r/min,最大转矩一般出现在发动机的中、低转速范围,随着转速的提高,转矩反而会下降。当然,在选择时要权衡一下怎样合理使用、不浪费现有功能。比如,北京冬夏都有必要开空调,在选择发动机功率时就要考虑到不能太小;只是在城市环路上下班交通用车,就没有必要挑过大马力的发动机。因此要尽量做到经济、合理选配发动机。

利用高光谱植被指数监测紧凑型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F_v_F_m_谭昌伟

第3  2卷,第5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32,No.5,pp 1287-12912 0 1 2年5月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May,2 012 利用高光谱植被指数监测紧凑型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Fv /Fm谭昌伟1,黄文江2,金秀良1,王君婵1,童 璐1,王纪华2,郭文善1* 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扬州 2250092.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摘 要 为进一步评价遥感监测紧凑型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可行性,通过开展小区紧凑型玉米试验,分析紧凑型玉米整个生育期Fv/Fm与高光谱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建立紧凑型玉米Fv/Fm高光谱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Fv/Fm与选取的高光谱植被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结构敏感色素指数(SIPI)与Fv/Fm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r)为0.88。用SIPI建立紧凑型玉米Fv/Fm的监测模型,其决定系 数(R2 )为0.812  6,均方根误差(RMSE)为0.082。研究表明,利用高光谱植被指数可以有效地监测紧凑型玉米整个生育期的Fv/Fm。 关键词 高光谱植被指数;Fv/Fm;监测模型;紧凑型玉米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4/j .issn.1000-0593(2012)05-1287-05 收稿日期:2011-10-30,修订日期:2012-01- 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801122,4110139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3037 )资助 作者简介:谭昌伟,1980年生,扬州大学农学院讲师 e-m ail:tanwei010@126.com*通讯联系人 e-mail:g uows@yzu.edu.cn引 言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叶绿素荧光(chlorophy ll fluo-rescence,CF)作为光合作用的指示性探针,已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机理研究、分析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理和探测 植物体内光合器官运转状况等[ 1- 3]。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很快的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的品质鉴定、估产和 病虫害等各方面。Wright[4]和王纪华等[5] 对小麦的蛋白质品质进行了研究;Wim等[6]利用TM影像数据源,使用影像融 合技术重新构建了NPP估产模型,分别对小麦和水稻进行 估产,任建强等[7] 使用MODIS数据源、CASA模型对黄淮 海平原的冬小麦进行估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Bronson[8]和Hansen等[9]对作物的氮素含量和氮素利用率、Fensholt等[10 ]对叶面积指数(LAI )进行了研究;在作物的病害方面:Adams等 [11] 分别对大豆和蚕豆斑点葡萄孢子病和大豆黄痿 病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相关的评估指标。然而对于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谱植被指数关系的研究鲜见报道。本工作以紧凑型玉米(以下称为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与植被指数,构建以光谱植被指数为支撑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遥感监测模型,实时准确获取玉米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信息。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设计 2010年7月至9月间试验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119°18′ E,32°26′N) 开展,供试品种为3个紧凑型品种(系):农华8号、金海5号和郑单958。对玉米冠层进行了光谱测量和光合有效辐射测定。为了在田间栽培条件下更大范围地表现出玉米长势差异和生化组分变异,于拔节期安排了一个从不施 氮到施重氮(级差450kg,0~900kg ·ha-1 )3个氮肥水平处理,即N1:不施氮肥;N3:施氮450kg·ha-1 ;N4:施氮900kg ·ha-1 ,使之表现为缺氮、适量氮、过量氮。3次重复,行距×株距为70cm×60cm,每区面积为20m×20m。 常规水分管理。1.2 光谱测试 分别在玉米拔节期(7月23日)、喇叭口期(8月7日)、吐丝期(8月29日)、乳熟期(9月5日) 进行4次光谱测定。采用美国ASD Fieldsp ec FR2 500型野外光谱辐射谱仪,光谱范围350~2 500nm,分辨率在350~1 000nm光谱区为1.4nm,1 000~2  500nm区为2nm,光谱重采样间隔为1nm。在晴朗无云、北京时间10:30~14:00,选择代表性植株进行测定,测定前后用参考板标定,测定时传感器探头向下,距

对于叶绿素荧光全方面的研究

对于叶绿素荧光全方面的研究 叶绿素荧光现象的发现 将暗适应的绿色植物突然暴露在可见光下后,植物绿色组织发出一种暗红色,强度不断变化的荧光。荧光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最直观的表现是,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其本质是,叶绿素吸收光后,激发了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将其能量传递到光系统2或光系统1,期间所吸收的光能有所损失,大约3%-9%的所吸收的光能被重新发射出来,其波长较长,即叶绿素荧光。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的特点 1、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包含着光合作用过程的丰富信息 光能的吸收和转换 能量的传递与分配 反应中心的状态 过剩光能及其耗散 光合作用光抑制与光破坏 2、可以对光合器官进行“无损伤探查” 3、操作步骤简单快捷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光抑制是过剩光能造成光合功能下降的过程。过剩光能指植物所吸收的光能超出光化学反应所能利用的部分。过去人们把光抑制与光破坏等同起来,认为发生了光抑制就意味着光和机构遭到破坏。甚至把光抑制、光破坏、光氧化等,沦为一体。 光抑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光合效率下降说明叶片吸收的光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光破坏:PSII 是光破坏的主要场所,破坏也可能发生在反应中心也可能发生在与次级电子受体结合的蛋白上。发生光破坏后的结果:电子传递受阻、光合效率下降。当过剩的光能,不能及时有效地排散时,会对光合机构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光氧化、光漂白等等。一切影响二氧化碳同化的外界因素,如低温、高温、水分亏缺、矿质元素亏缺等都会减少对光能的利用,导致过剩光能增加,进而加重光破坏。 植物防御破坏的措施 1、减少对光能的吸收 增加叶片的绒毛、蜡质 减少叶片与主茎夹角 2、增强代谢能力 碳同化 光呼吸 氮代谢 3、增加热耗散 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 状态转换 作用中心可逆失活 光合作用

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DOC)

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汽车的主要尺寸有外廓尺寸、轴距、轮距、前悬、后悬、货车车头长度和车箱尺寸等。 1、外廓尺寸 GBl589—89汽车外廓尺寸限界规定汽车外廓尺寸长:货车、越野车、整体式客车不应超过12m,单铰接式客车不超过18m,半挂汽车列车不超过16.5m,全挂汽车列车不超过20m;不包括后视镜,汽车宽不超过2.5m;空载、顶窗关闭状态下,汽车高不超过4m;后视镜等单侧外伸量不得超出最大宽度处250mm;顶窗、换气装置开启时不得超出车高300mm。 不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外廓尺寸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轿车总长 L是轴距L、前悬F L和后悬R L的和。它与轴距L a 有下述关系: L=L/C。式中,C为比例系数,其值在O.52~ a O.66之间。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汽车的C值为O.62~O.66,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汽车的C值约为O.52~O.56。 轿车宽度尺寸一方面由乘员必需的室内宽度和车门厚度来决定,另一方面应保证能布置下发动机、车架、悬架、转向系和车轮等。轿车总宽 B与车辆总长a L之间有下述近似 a 关系: B=(a L/3)+(1 95+60)mm。后座乘三人的轿车,a B不 a 应小于1410mm。

影响轿车总高a H 的因素有轴间底部离地高度m h ,板及下部零件高p h ,室内高B h 和车顶造型高度t h 等。 轴间底部离地高m h 应大于最小离地间隙min h 。由座位高、乘员上身长和头部及头上部空间构成的室内高B h 一般在1120~1380mm 之间。车顶造型高度大约在20~40mm 范围内变化。 2、轴距L 轴距L 对整备质量、汽车总长、最小转弯直径、传动轴长度、纵向通过半径有影响。当轴距短时,上述各指标减小。此外,轴距还对轴荷分配有影响。轴距过短会使车厢(箱)长度不足或后悬过长;上坡或制动时轴荷转移过大,汽车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变坏;车身纵向角振动增大,对平顺性不利;万向节传动轴的夹角增大。 原则上轿车的级别越高,装载量或载客量多的货车或客车轴距取得长。对机动性要求高的汽车轴距宜取短些。为满足市场需要,工厂在标准轴距货车基础上,生产出短轴距和长轴距的变型车。不同轴距变型车的轴距变化推荐在O.4-0.6m 的范围内来确定为宜。 汽车的轴距可参考表1-5提供的数据选定。 表l 一5 各类汽车的轴距和轮距 车型 类别 轴距L /mm 轮距B /mm

叶绿素理化性质的测定

一、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检查或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皂化反应式如下: 二、仪器与用具 20ml刻度试管;10ml小试管;试管架;分光镜;石棉网;药匙;烧杯(100ml);酒精灯;玻棒;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火柴。 三、试剂 1. 95%乙醇;苯;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2. 醋酸-醋酸铜溶液:6g醋酸酮溶于100ml 50%的醋酸中,再加蒸馏水4倍稀释而成; 3. KOH-甲醇溶液:20g KOH溶于100ml甲醇中,过滤后盛于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四、方法 用叶绿体色素乙醇溶液和水研磨匀浆,进行以下实验。 1.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1)取4支小试管,其中两支各加入5ml用水研磨的叶片匀浆,另外两支各加入2.5ml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并用95%乙醇稀释1倍。 (2)取1支装有叶绿素乙醇提取液的试管和1支装有水研磨叶片均浆的试管,放在直射光下,另外两支放到暗处,40min后对比观察颜色有何变化,解释其原因。 2.荧光现象的观察 取1支20ml刻度试管加入5ml浓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3.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1)在做过荧光现象观察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试管中加入1.5ml 2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

买车前必须知道的十大参数

许多消费者在购车之前都会先关注车型的口碑,这是很实用的方法。不过读懂参数可能更方便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车型。 在每款车型上市前后,汽车厂家都会配套公布该车一份完整的参数表。虽然很多参数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数据,要真正读懂也需要一些理性分析和研究。这是因为有些参数具有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有些参数则不然。而且,同一组参数还可能让人产生混淆。毕竟汽车的结构和各种标准非常复杂,非专业人士难以准确地理解参数的意义是无可厚非的。 为了更准确地挑选到满足自己的车型,有些汽车参数还是必须仔细了解。以下就是最常接触到,也容易在解读时产生误差的十大汽车参数。 参数之一:发动机 目前,车市在售的车型中,发动机类型主要有L形(直列分布)、V形(气缸分布呈一定夹角)两种,还有B形(水平对置)以及W形(气缸分布呈W形)等两种不常见的。通常而言,L型发动机绝大部分采用4缸设计,V型发动机为6缸及以上。相比之下,L4油耗更小,V6动力更足。 此外,关于发动机的,还分为前置、中置和后置,以及前驱和后驱等。现在绝大部分家轿采用了前置前驱方式,好处是减轻了车重,结构比较紧凑,动力传递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并增强了操控稳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但也有弊端,启动、加速或爬坡时,牵引力下降。另外一种比较可能接触到的则是前置后躯。这类车型的优势在于启动、加速或爬坡时驱动力更强,操纵性更好。例如凯美瑞就属于L4前置前驱车型,新一代天籁2.5L属于V6前置前驱车型,而锐志2.5L则属于V6前置后躯车型。 参数之二:最大功率 最大功率是关于发动机的动力参数之一。简单地理解,功率越高,车辆的极速将越大。 很多消费者在购车之前都会对不同车型的最大功率进行比较,认为越高越好。这没错,但存在片面性。和最大功率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发动机转速。例如某款1.8L 发动机,最高功率达到103RW,但其前提条件是发动机转速必须达到每分钟6300转。显然,6300转在日常使用中出现的几率极小,小到基本上可以忽略,实际意义并不大。 因此,关于功率参数,更应该关注其在常见转速下的发挥情况,例如2000-4000转范围内发动机能发挥出多大的功率。 参数之三:最大扭矩 了解发动机的最大扭矩,也应该采用了解最大功率的方式。扭矩越大,大致意味着车辆的瞬间加速性将越好。而在这个参数中,发动机转速更值得去细细研究。 和最大功率一样,最大扭矩所需的发动机转速越高,现实意义将越小。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很多发动机技术实力较强的汽车厂家通常都会附带另外一项说明,例如在2000-3500转之间,发动机能爆发出90%的扭力等等。这也是现在低转高扭车型之所以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参数之四:变速箱 轿车的变速箱主要有自动变速箱、手动变速箱和手自一体变速箱等。其中比较普遍的自动变速箱又分为有级变速箱和无级变速箱,前者如4速、5速、6速乃至7速自动变速箱,后者

5种叶绿素荧光参数

5种叶绿素荧光参数:1.Fv/Fo 2.PSI Light 3.ETR 3.Y(II) 4.Act Light 5.Means Light 目前主要研究的小分子RNA 1.miRNA(微小RNA) 2.siRNA(小分子干扰RNA) 3.piRNA(PIWI结合RNA) 5种常见的植物胁迫形式:低温干旱盐碱高温洪涝 十种常见的激素; 茉莉酸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水杨酸乙烯油菜素内酯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 常见的组蛋白修饰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糖基化羰基化等 什么叫做组蛋白密码?组蛋白在翻译后的修饰中会发生改变,从而提供一种识别标志,为其他蛋白与DNA结合产生协同或拮抗效应,它是一种动态转录调控成分, 活性氧常见的5种形式:超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氧自由基过氧阴离子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意义:是指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后,对蛋白质上个别氨基酸残基进行共价修饰的过程。他可以使蛋白 质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调节更为精细,作用更专一。正式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使得一个基因并不只对应一种蛋白质,增加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从而赋予生命更多复杂的过程。 常见的修饰方式:泛素化,磷酸化,糖基化,脂基化,甲基化,乙酰化 9、植物防御反应的生化原理:1.病原体的侵入可以激活所有细胞中的多种防御反应;2.超敏反应使局部细胞迅速死亡;3.在植物抗性反应的早期常常会产生有反应活性的氧化物;4.在植物不相容相互作用过程中,诱导生成了一种哺乳动物的信号分子——一氧化氮;5.细胞壁加固和细胞外酶活有助于植物的抗病反应;6.苯甲酸和水杨酸可能参与了大量的植物防御反应;7.防御 坏死营养型真菌以及诱导某些植物防御基因时所需的茉莉酮酸和乙烯可能会加剧病症;8.致病相关蛋白和其他防御相关蛋白包 括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类、抗维生素多肽和信号转导级联途径中的组分;9.植物抗生素包括有机次生代谢物和无机次生代谢物;10.蛋白酶的抑制剂由食草的靶昆虫诱导;11.转录后基因沉默是植物应对治病病毒的一种特异性防御反应;12.平行的信号途径协调复杂而高度局域化的植物防御反应; 10.植物体内ROS(活性氧)与NO在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及二者的协同关系 1.ROS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H2O2可能直接对病原体有毒,在铁存在时,H2O2会产生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另一种看法是,它或者通过各种富含羟脯氨酸或脯氨酸的糖蛋白与多糖基质交联,或者通过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提高木质素多聚物的合成速率,从而加固植物细胞壁的结构,这两种作用都可以提高植物细胞壁对微生物穿透和酶促降解的抵抗能力。某些ROS还可能有信号转导功能。 2.NO是哺乳动物用以调控免疫,神经和血管系统中多种生物过程的一种信号分子。植物在识别无病毒病原菌的同时,即迅速 从头合成NO. 局部发生的超敏反应是遗传不相容相互作用的一贯特征,但是ROS大量的生成不足以诱导植物细胞的死亡,而可能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NO可以加强ROS诱导植物细胞死亡的能力。已知NO可以与血红素结合,因此可以抑制用以解除H2O2毒性的 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盐过氧化物酶。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物和叶子中加入可以产生NO的化合物,会使好几个与防御和细胞保 护相关基因的mRNA的积累。NO诱导ROS的大量积累导致细胞死亡。NO和活性氧共同提高植物病原体过程中提高协同作用。

第4章第1节_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v2.

第四章 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 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 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 II 的叶绿素 a ,而光系统 II 处于整个光合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 II ,进而引起叶绿素 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与其它测量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 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的能量。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 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 1)。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 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 s )。 A 较高激发态 B 热耗散 吸收蓝 光 吸收红光 最低激发态 能量 荧光 基态 蓝 波长 红 荧光 图 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 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 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 a ,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这三个途径相互竞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一般而言,叶绿素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学反应发射在皮秒级(ps ,1 ps=10-12 s ),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室温下),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主要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约 3%~5%(Krause and Weis, 1991; 林世青 et al., 1992)。 在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 b 到叶绿素 a 的传递几乎达到 100%的效率,因此基本检测不到叶绿素 b 荧光。在常温常压下,光系统 I 的叶绿素 a 发出的荧光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光系统 I 叶绿素 a 荧光的研究要在 77 K 的低温下进行。因此,当我们谈到活体叶绿素荧光时,其实指的是来自光系统 II 的叶绿素 a 发出的荧光。

汽车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参数含义

汽车的基本构造及基本参数含义 汽车”(auto,automobile) 英文原译为“自动车”,在日本也称“自动车”(日本汉字中的汽车则是指我们所说的火车)其他文种也多是“自动车”,唯有我国例外。 有些进行特种作业的轮式机械以及农田作业用的轮式拖拉机等,在少数国家被列入专用汽车,而在我国则分别被列入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之中。 基本构造 汽车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一、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由2大机构5大系组成: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 1.冷却系:一般由水箱、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水温表和放水开关组成。汽车发动机采用两种冷却方式,即空气冷却和水冷却。一般汽车发动机多采用水冷却。 2.润滑系:发动机润滑系由机油泵、集滤器、机油滤清器、油道、限压阀、机油表、感压塞及油尺等组成。 3.燃料系:汽油机燃料系由汽油箱、汽油表、汽油管、汽油滤清器、汽油泵、化油器、空气滤清器、进排气歧管等组成。 4.启动系:起动机点火开关蓄电池 5.点火系:火花塞高压线高压线圈分电器 6.曲柄连杆机构:连杆曲轴轴瓦飞轮活塞活塞环活塞销曲轴油封 7.配气机构:汽缸盖气门室盖罩凸轮轴气门进气歧管排气歧管空气滤消音器三元催化增压器中冷器等 二、汽车的底盘: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1.传动系:汽车发动机所发出的动力靠传动系传递到驱动车轮。传动系具有减速、变速、倒车、中断动力、轮间差速和轴间差速等功能,与发动机配合工作,能保证汽车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正常行驶,并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主要是由离合器、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驱动桥等组成。 离合器:其作用是使发动机的动力与传动装置平稳地接合或暂时地分离,以便于驾驶员进行汽车的起步、停车、换档等操作。 变速器:由变速器壳、变速器盖、第一轴、第二轴、中间轴、倒档轴、齿轮、轴承、操纵机构等机件构成,用于汽车变速、变输出扭矩。 2.行驶系:由车架、车桥、悬架和车轮等部分组成。行驶系的功用是: a。接受传动系的动力,通过驱动轮与路面的作用产生牵引力,使汽车正常行驶; b。承受汽车的总重量和地面的反力; c。缓和不平路面对车身造成的冲击,衰减汽车行驶中的振动,保持行驶的平顺性; d。与转向系配合,保证汽车操纵稳定性。 3.转向系:汽车上用来改变或恢复其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称为汽车转向系统。转向系统的基本组成 a。转向操纵机构主要由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等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