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绪论)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饮食养生
• “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 想与实践。生命、青春、健康和长寿,是人的自 然本质所最珍贵的东西;而长寿则是人类的最大 希求。
• 先秦时代,把养生主张表达得最丰富的莫过于老 子和庄子
• 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疗疾是一种针对 已发疾病的医治行为,而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 特定意义的饮食料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 实践,因而饮食养生也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饮 食保健。
• “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 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食医制度的文字记录 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
• “食饮必稽于本草”,已成为历史上尊荣富贵之 门和饮食养专家们的饮食原则了。更进一步,又 有“药膳”的出现,这更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饮食 保健和疗疾。因为前者在“食”和”医”二者间 更侧重于“食”,而后者则侧重于“医”,所谓 “药借食威,食助药力”。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厉行专“学法令”文化专 制
独尊儒术
结论:中国历史上对饮食 文化的研究滞后,直到明 代中叶以后才有变化
二、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饮食文化研究
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 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 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 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 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
四、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日本学者率先研究中国饮食文化。1940~1 970年这30余年,几乎全是日本学者垄断中国食 文化研究领地。其中以筱田统和田中静一先生老一辈 学者的成就突出。
筱田统:《中国食物史の研究》、《中国食物史》、《中世食 经考》、0《近世食经考》等。 田中静一:《满洲野菜读本》、《满洲野贮藏加工读本》、 《满洲食用野生植物》、《一衣带水——中国料理伝来史》、 《中国食物事典》等 。
——孙中山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
林语堂—《中国养生术》、 《我们怎样吃》
结论: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学 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发展。
三、现代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进入了以 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
总结: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加深。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重点、难点
1、饮食文化的概念 2、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3、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狭义的文化
指社会意识形 态(如思想、道德、 风尚、宗教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学术等)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 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社会历 史实践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称。
第一章 绪论
课程:中国饮食文化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 2 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3 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4 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教学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状况和内容 2 要求学生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特性
【教学内容】
1、饮食文化的概念 2、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3、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4、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5、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
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 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 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 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 事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 化包括那些
现象?
• 物质形态的现象 • 制度形态的现象 • 行为形态的现象 • 心理形态的现象
•
嗅感(或称嗅觉、香味、香气、闻香)
四、孔孟食道
• 孔子食道。就原文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 十不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八个字。这就是:饮食追求美好,加工烹 制力求恰到好处,遵时守节,不求过饱,注重卫 生,讲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
韩国学者以李盛雨等为代表做出了先导性贡献。 海外华人学者。尹德寿《中国饮食史》、张光直《Food
in Chinese Culture》、张起钧《烹调原理》、杨文骐 《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工业发展简史》、唐鲁孙《中国吃 的故事》、刘华康《中国人吃的历史》等。
个别欧美汉学家
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
三、本味主张
•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究食物的隽美之味,是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一个原则。所谓“味性”,具有“味”和“性” 两重含义,“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 和判断的食物原料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 们无法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
•
味感(或称味觉、滋味、味)
• 味 触感(或称触觉、质感、适口性)
烹饪加工使用的工具 烹饪时使用的原料 原料加工与烹调方法、调味与火候技巧 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民俗与风味流派 食制、食礼 菜肴、面点、小吃、饮料……
饮食器具 饮食设施设备器具 饮食生产管理销售 饮食消费 饮食心理 饮食意识
进食中使用的盛器、餐具 饮食场所使用的设施、设备与器具 制作中的生产管理、推销中的销售策略 上菜方式、进餐环境、饮食审美…… 饮食活动中的要求、愿望、情趣等 饮食的观念、理论、文学、意识
三、饮食文化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是关于人wenku.baidu.com(或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前提: 原料、器具),吃什么(对象:具体肉、蛋、果蔬),怎么 吃(方式:生吃、熟吃,用筷子、用手、用刀叉),吃了以 后怎样(结果功能:有益健康、有害健康)等等的学问。
饮食生产工具 饮食原料 饮食加工技艺 饮食风尚,习俗,民俗 饮食制度 饮食产品
走出厚古国粹观念。 对传统工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研究整
理;实现传统食物的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 饮食文化的加深研究:茶文化、酒文化、食品
和进食文化等
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与特性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
本味主张
饮食疗疾 饮食养生
孔孟食道
食医合一
• 早在原始农业开始以前的采集、渔猎生活时代, 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注意到了日常食用的食物中的 一些品种具有某些超越一般食物意义的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