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1)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然而,在对其所做的理论研究中,剧场效应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纵观我国20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历史,一些困惑、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往往与此有很大关系。

一正是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中外的探索者们都有这种认识?道理很明显。戏剧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灵生活”,主要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有人在谈到电影艺术时说:“表情是电影中观察电影角色情感创造的最直接、最独特的窗口。这个窗口能够最细腻、最生动地透露角色的心理活动。”然而,在大剧场中,由于剧中角色的信息与观众的接受距离较远的原因,“观众直接观察舞台角色的表情,尤其是眼睛比较困难,透过这些细节去觉察角色心理,更是常常受到局限。”因此,大剧场观众更多地是观察演员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也因此,在大剧场戏剧中,“组织人物的行动,尤其是形体行动与语言行动,将变得十分突出。”这也就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一说的由来。而在小剧场戏剧中,这一切却正好相反。我国近20年来有些小剧场戏剧,把只适合在大剧场中演出的情节剧,不加改变地搬进小剧场,引不起观众心灵世界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剧场效应。

二是对演员表演的影响。由上所述,观众在小剧场中,可以直接便利地观察到角色的表情和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这就要求表演必须从感觉出发。因为每一个细腻变化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细节,都不能与感觉脱节,必须由感觉生发出来,并通过表情、眼神和细微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观众的品评和推敲,也才能把观众带入到人物真实隐秘的心灵世界。而大剧场表演,却十分强调演员对动作的理性设计,一定要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种理性支配的动作,只能反映出角色的某些心理感觉,却并不能反映出人的全部深层感觉,因为有很多感觉是通过非理性动作显示出来的。如在《留守女士》的最后一段戏,乃川默然凝视着子东的离去,下垂的双手微微颤抖起来。扮演乃川的奚美娟在事后说,当听到扮演子东的吕凉说“我要走了……”,“我突然获得一种感受:我生命的一部分就要离我而去了,好半天我都不敢直接看他,

一抬头,两人目光相遇,这时我看到吕凉眼圈突然红了,他的心灵与我撞击了,所产生的火花激发了我们两个人。这是表演的最佳状态,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可是在大舞台上观众却不一定能体察得到这么细微的东西。”而在小剧场中,由于演员准确把握住了规定情境中角色的感觉,并通过细微的表情、眼神和动作自然流露出来,观众却被深深地触动了,仿佛看到了两位主人公那由伤感、无奈、茫然和惜别交织而成的异常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受小剧场空间量度的影响,小剧场戏剧的表演并不全然是一种动作的艺术,而主要是一种感觉的艺术。有些演员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效应,仍旧沿用大剧场的表演方式,令人感到虚假,难以接受,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是对观众剧场感知的影响。前面说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剧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接受的空间,演员和观众互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在大剧场内,信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大,为使观众能接受到足够的信息量,演员必须使用幅度较大和目的明确的形体动作,甚至还要适当放大这些形体动作。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不仅语言、形体动作要适当夸张,表情也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的夸张应更大些”。因而从观众一方说,大剧场感知具有粗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因为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远距性”和信息内容的夸张性,使观众只能粗略地观察到角色假定性的形体动作,观众的审美经验也习惯了这种大剧场的感知特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剧场戏剧表演中,如果一个演员“只抓住了动作,而没有获得准确的角色感觉,其心灵和行为的间隙,固然并非是舞台表演所提倡的,但在舞台创作的实践中,又常常可以得到舞台的庇护”。而在小剧场中,由于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近距性”,所以,观众对角色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求自然、逼真和细腻,对任何夸张和做作都不能容忍,也就并不奇怪了。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然而,在对其所做的理论研究中,剧场效应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纵观我国20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历史,一些困惑、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往往与此有很大关系。

正是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为什么中外的探索者们都有这种认识?道理很明显。戏剧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灵生活”,主要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有人在谈到电影艺术时说:“表情是电影中观察电影角色情感创造的最直接、最独特的窗口。这个窗口能够最细腻、最生动地透露角色的心理活动。”然而,在大剧场中,由于剧中角色的信息与观众的接受距离较远的原因,“观众直接观察舞台角色的表情,尤其是眼睛比较困难,透过这些细节去觉察角色心理,更是常常受到局限。”因此,大剧场观众更多地是观察演员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也因此,在大剧场戏剧中,“组织人物的行动,尤其是形体行动与语言行动,将变得十分突出。”这也就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一说的由来。而在小剧场戏剧中,这一切却正好相反。我国近20年来有些小剧场戏剧,把只适合在大剧场中演出的情节剧,不加改变地搬进小剧场,引不起观众心灵世界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剧场效应。

二是对演员表演的影响。由上所述,观众在小剧场中,可以直接便利地观察到角色的表情和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这就要求表演必须从感觉出发。因为每一个细腻变化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细节,都不能与感觉脱节,必须由感觉生发出来,并通过表情、眼神和细微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观众的品评和推敲,也才能把观众带入到人物真实隐秘的心灵世界。而大剧场表演,却十分强调演员对动作的理性设计,一定要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种理性支配的动作,只能反映出角色的某些心理感觉,却并不能反映出人的全部深层感觉,因为有很多感觉是通过非理性动作显示出来的。如在《留守女士》的最后一段戏,乃川默然凝视着子东的离去,下垂的双手微微颤抖起来。扮演乃川的奚美娟在事后说,当听到扮演子东的吕凉说“我要走了……”,“我突然获得一种感受:我生命的一部分就要离我而去了,好半天我都不敢直接看他,一抬头,两人目光相遇,这时我看到吕凉眼圈突然红了,他的心灵与我撞击了,所产生的火花激发了我们两个人。这是表演的最佳状态,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可是在大舞台上观众却不一定能体察得到这么细微的东西。”而在小剧场中,由于演员准确把握住了规定情境中角色的感觉,并通过细微的表情、眼神和动作自然流露出来,观众却被深深地触动了,仿佛看到了两位主人公那由伤感、无奈、茫然和惜别交织而成的异常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受小剧场空间量度的影响,小剧场戏剧的表演并不全然是一种动作的艺术,而主要是一种感觉的艺术。有些演员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效应,仍旧沿用大剧场的表演方式,令人感到虚假,难以接受,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是对观众剧场感知的影响。前面说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剧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接受的空间,演员和观众互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在大剧场内,

信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大,为使观众能接受到足够的信息量,演员必须使用幅度较大和目的明确的形体动作,甚至还要适当放大这些形体动作。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不仅语言、形体动作要适当夸张,表情也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的夸张应更大些”。因而从观众一方说,大剧场感知具有粗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因为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远距性”和信息内容的夸张性,使观众只能粗略地观察到角色假定性的形体动作,观众的审美经验也习惯

了这种大剧场的感知特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剧场戏剧表演中,如果一个演员“只抓住了动作,而没有获得准确的角色感觉,其心灵和行为的间隙,固然并非是舞台表演所提倡的,但在舞台创作的实践中,又常常可以得到舞台的庇护”。而在小剧场中,由于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近距性”,所以,观众对角色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求自然、逼真和细腻,对任何夸张和做作都不能容忍,也就并不奇怪了。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剧场,作为演员与观众共同进行戏剧审美活动的场所,它的构成要素可以没有灯光、布景和音响,甚至可以没有与实际生活场所隔离开来的专用建筑设施,但却不能没有特定的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而且,这两个场地在戏剧审美活动进行时,总是处于同一物理时空中。剧场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必然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当场性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双向交流效应。

然而,从古至今,演—观场地之间的结构形态形形色色,它对演—观双方的相互影响效应,也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大致看来,演—观场地的结构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体式结构与一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的典型代表是设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型剧场。据西方演剧史学家吴光耀考察,镜框式舞台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到19世纪末,借助“第四面墙”原理与照明技术的支持,“演戏时舞台上照明而观众厅熄灯,也就是说,观众看得见舞台上的演出,而演员看不见观众”,仿佛在演员面前有一面无形的墙,至此,演出场地与观看场地的分体式结构最终得以完成。

有人指出,在分体式结构的剧场中,虽然演员与观众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并同时在场,但是,由于表演区使用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设施,与观众区明显地分隔开来,而且演员看不到观众席,因此,使“第四面墙”理论的倡导者们借助剧场结构的这一特性,要求演员必须假定观众不在场,忘“我”地在“第四面墙”封闭而成的戏剧情境中,与对手或自我交流,惟独不能与观众交流,即“当众孤独”地表演一个虚构的故事,以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交

流也只能像潜流似地间接发生着。

随着20世纪民主化和生活化社会思潮的兴起,这种交流方式受到强烈的批判。于是,“努力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形的与无形的障碍,改变观众在(镜框式大型)剧场中的消极被动状态,使剧场回归到演员与观众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就必然“成为无数戏剧革新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小剧场戏剧的大量涌现,正是这种追求的结果。

小剧场的舞台,尽管有伸出式、中心式、可变式等多种形式,但就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的空间布局来看,都是一种一体式结构。它们都拆除了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隔离演—观场地的物质设施,也不采用照明技术制造“第四面墙”。这种结构的自在规定性,对剧场中戏剧活动的主体,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促成了演—观双方的直接交流、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就演员一方看,就不能像在镜框式舞台上那样,假定观众不在场,并想方设法避免与观众交流。相反,还要千方百计激发观众,从心理上甚至行为上参与戏剧活动,与观众共同完成特定的戏剧审美任务。而从观众一方看,这种一体化的剧场结构,也必然使他不再觉得是在透过“第四面墙”,去被动地偷看一段别人的生活,而是主动地从心理上甚至行为上,与演员共同进行一次戏剧审美创造。

这种情况,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在镜框式舞台大剧场演出中,虽然观众有时也会感动,也会兴奋,也会叹息……但毕竟夹杂着那么几分‘隔岸观火’的性质。与观看电影和电视相比较而言,他们虽然也有某种‘参与意识’,但这种意识决不会强烈到跃跃欲试的地步。在小剧场戏剧演出中,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凡是观看过小剧场演出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演员就在你身旁和面前表演,或在观众席的各个方位间频频地穿梭往来,他们的呼吸、他们的体温,你都能感觉得到;灯光既照在演员身上,同时也照在你的身上;甚至,演员突然走过来,向你发问,与你对话,也有可能邀请你同他(或她)一起跳舞;或者,干脆就请你一同参加一段演出……这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形,不能不迫使你产生随机应变的观赏态度和莫名的期待心理,以便应付在大剧场里不可能出现也不希望它出现而在这里却可能会突如其来的事情。于是,以往那种在大剧场中较为客观冷静地‘坐定了看’的审美心态被打破了,换上了一种随时准备出现新情况和应付新态势的期待心理。观众的这种‘期待心理’,正是‘参与意识’的表现。”[11]其实,观众不仅会产生期待心理,更多的时候,还要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因素,甚至不由自主地行动,与演员一起去体验,去创造角色的喜怒哀乐,去同情或哀怨角色的遭遇和命运,或者用各种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有人在评述第七届中国戏剧艺术节暨“金芒果”小剧场演出时说,天津人艺的《夏天的记忆》与广州市话剧团的《押解》在此次汇演中好评如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剧中主人公经常走下舞台或者主动地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押解》中的“甜甜”在毒瘾发作时,爬出舞台不停地向现场观众呼救。这情景再加上一束惨白的追光,令观众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甜甜”撕心裂肺的痛苦。有些善良的观众甚至忍不住伸手去搀扶浑身颤抖、蜷缩在地上的“甜甜”。这种观—演之间的交流,显然不同于镜框式舞台剧场中潜流式的间接交流状况,而是一种明显的直接交流效应。一体式结构的小剧场,虽然有利于演—观之间的直接交流,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破坏这种交流。如有些演出,演员在行动上故意做出种种动作,去触动观众,邀请观众参与演出,可是,观众却因为毫无思想准备,或因为不了解演员的创作意图,也会毫无反应,或拒绝参与。这种尴尬的局面,在中外小剧场演出中,都有过不少先例。因而,正确地理解和利用一体式小剧场的剧场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剧场小型化在时空场所上的探索,大致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的:一是创建设备条件比较完善的反镜框式专用剧场,如中心式舞台剧场、伸出式舞台剧场、可变式舞台剧场等;二是利用或布置一些临时演出场所,

如咖啡厅、酒吧间、工厂车间、废旧仓库、病房,甚至是车站、码头和自然旷地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剧场形式,其剧场效应有很大的区别。

专用小剧场对演员与观众剧场审美意识的确立,有更加纯正、强烈和苛刻的要求。由于长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定势:剧场用实体性的物质材料与外界现实生活时空隔绝开来,营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当这个空间一旦进入戏剧演—观活动,它的性质就转化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时空场所。演员通过扮演角色,演绎的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加上奇幻的灯光和布景的诱导,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产生一种与现实不同的审美态度。正如戏剧理论家威尔逊所说:“当我们观看一个演出时,即令剧中的事件真的在生活中发生过,我们仍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我们是在剧场里看戏。不管演得多么真切,我们知道它是被搬上舞台的,而不是原始的事件。”[12]同样,尽管小剧场表演要求生活化,但既然是剧场艺术,表演上就只能遵循剧场真实的规律,而不能将剧场真实混同于生活真实。对这一点,奚美娟就深有感触地说过,演剧所追求的真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的真实。那种认为小剧场演出要贴近观众,要生活化,因而故作自然,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不是真的生活化,因为它不具备审美品格,不是艺术的真实”。[13]

对第二种类型的小剧场来说,情况就有很大不同。它实际上是审美时空与日常生活时空相混融的一种准剧场。这种剧场的自在规定性,必然导致演员与观众不

能以一种纯正与强烈的剧场审美意识去创作或欣赏舞台形象,而是以一种生活化的心态投入戏剧活动。著名导演林荫宇曾谈过他在前苏联看过的小剧场戏剧《被当场捉住了》的情形:剧场是由一座车库改装的,演出无音乐、无效果,全部采用自然光效。加上表演的生活化,使人感到“这就是在观众眼皮下面发生的事情”。而他看过的另一场小剧场戏剧《我们和邻居住在一起》,也由于剧场的生活化处理,“当女邻居无端地与穷老太争吵起来时,观众恍若身临其境,有如街上发生车祸”,“有一种临场感”[14]。还有人对日本新宿梁山泊剧团在帐篷里观演的状况作过生动的描绘:“当人们一走进彩旗飞扬的场子,就感受到流浪人生的氛围,而当人们在帐篷里席地而坐,沿边而立时,一种无拘束的自在心理油然而生,以往在剧场里那种端庄自持,悲喜有节的心态不复存在,感受到与剧中人物生活在同一天地里的乐趣。”[15]

当然,在这种准剧场里,观众所获得的乐趣仍然是一种审美体验,因为观众即使在短暂的幻觉中将艺术混同于现实生活,他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审美者身份。但某些国外的探索者大量采用在准剧场里演出小剧场戏剧,并企图取消生活与戏剧之间的界限,以生活时空取代剧场时空,结果必然是剥夺观众的审美者身份,从而最终会导致戏剧艺术的消亡。

我们在考察小剧场戏剧的探索行为时,不能仅仅将目光投向作为活动主体的演员和观众,也必须看到,作为客体的剧场始终在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参与戏剧活动,并发挥着双面效应。只有正确地理解并利用它的积极效应,才能使小剧场运动健康发展。

注释: [13] 王瀚增:《把小剧场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出处同上。叶涛:《话剧表演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7月版。林克欢:《戏剧表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12]《论观众》,《世界艺术与美学》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14]《苏联的小剧场实验戏剧》,《小剧场戏剧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15] 转引自姚练:《堂会戏曲复苏的动因与效应》,《戏剧艺术》,1993年第4期。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历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电视剧创作方向)招生考试试题(C卷)

2015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电视剧创作方 向)招生考试试题(C卷) 初试 一、成语填空,并解释填空中的字意 示例:好高(骛)远释义:骛:通“务”,追求 1.()由自取。2.风雨如()。 3.素()平生。4.()手称庆。 5.促()谈心。6.入不()出。 7.()性妄为。8.()莫如深。 9.()不安席。 二、诗歌赏析(两首)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西陆:2.南冠:3.玄鬓:4.风多响易沉: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漏断:2.幽人:3.省:4.沙洲: 要求:翻译画线的词句并进行赏析。 三、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

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选自《古文观止》四、文艺常识 1.《楚辞》是西汉( )修订的。 2.凌濛初编撰的小说集是( )。 3.方鸿渐是钱钟书( )中的人物。 4.《小二黑结婚》的作者是(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是( 6.但丁的代表作是( )。 7.“豆蔻年华”指的是女性多少岁?( 8.《阴谋与爱情》是( )的作品。 9.“相见时难别亦难”是( )的诗句。 10.“史学双壁”除了《史记》还有( )。

小剧场话剧

一.小剧场话剧 小剧场话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小剧场话剧第一次来到中国,小剧场话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同传统话剧相比,小剧场话剧不过多的依赖文学剧本,主要以幽默和娱乐性为主要目标。 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了以林兆华,牟森,张广天,孟京辉为代表的小剧场话剧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小剧场话剧先锋的试验田到今天话剧艺术的一众基本生存方式。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城市取得火爆的场面。话剧要在不失艺术品位的同时,是可以闯出一片广阔的市场。 小剧场先锋话剧 先锋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手法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的话剧。具体地说,在中国,先锋派戏剧,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被记为实验戏剧。 二.小剧场话剧提出的依据 喜欢看话剧的人,一定对《恋爱的犀牛》有深刻的印象,《恋爱的犀牛》是在话剧产业中最早盈利,商业运作及其成功的案例,它还是小剧场先锋戏剧的代表。 如今的话剧市场,尤其是比重较大的小剧场话剧市场,已经越来越和当初刚兴起的小剧场宣传的“实验,先锋,前卫”相差甚远。做话剧的群体也发生了改变。当初的实验话剧的创作团体多由艺术家,诗人,在校学生组成,用一种理想主要体或是虚无主义表达着一种感受而绝非仅仅一个故事,所以那个时期的话剧毁誉参半,争议多。 小剧场话剧可以称之为“内容之王”原则最明显的体现者。没有大牌的明星,演员一般是在校大学生或是剧团的演员;因为打着“实验,先锋,前卫”的旗号,导演多是二十几岁的怀揣青涩梦想的青年。可以说,小剧场话剧的卖点就是这台话剧,话剧的质量对其口碑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因为小剧场话剧的宣传和广告微乎其微,所以口碑是最好的宣传,内容为王体现最为明显。 小剧场是如今最市场细分的产业。小剧场的内容,倾向于当代人生存困境与焦虑心态方面的创作,社会最新鲜的事件,调侃讽刺的手法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如剩男剩女),针对都市白领推出的话剧一出又一出,这也是票房稳定的关键。 小剧场话剧之所以受欢迎:1是在于它与观众近,易沟通,感染性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2是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打,而小剧场话剧节奏轻快,大都选材于

深圳小剧场话剧如何发展_秦锦屏

中国文化报/2010年/7月/5日/第008版 南方观察 深圳小剧场话剧如何发展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文化专干秦锦屏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小剧场话剧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因其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接近、先锋性较强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深圳需要小剧场话剧 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剧、导演、演员们在这座城市里共生存、同创作。由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戏剧人才通力合作创作出的小剧场话剧,必然是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长处,既能保留传统美学特色,又能深刻表达现代中国戏剧精神与品格,而且贯通中西文化的一种多元文化产品。这一新产品的问世,无论是从丰富我国戏剧艺苑,还是拓宽群众视野、提升群众审美情趣、发挥戏剧陶冶情操功能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008年,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率先推出首届“青年戏剧节”,引进了《我不是李白》、《如果,我不是我》、《东游记》、《达人未爱狂想曲》等几部在京城票房不俗的小剧场经典剧目,引起深圳全城瞩目,很多话剧爱好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戏。面积360平方米、可容纳220名观众的Ai 剧场场场爆满。事实证明,深圳需要小剧场话剧,而且深圳小剧场话剧创作目前已初现良好态势。 深圳小剧场话剧发展亟须“八面出击” 立足深圳,放眼全国,从中可以看到深圳小剧场话剧发展亟须注意的八方面。 ——小剧场话剧要与时俱进、贴近观众。旨在与观众相接近的小剧场话剧,不能还是老一套板起面孔说教,应该有更多时尚元素、流行文化融和其中,营造出都市人精神的“乌托邦”。 ——话剧要“活”,必须突破“圈子”,走向大众。深圳大学艺术系有黑匣子和石头坞剧场,这两个剧场主要是针对深圳大学艺术系的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而设。另外,深圳少年宫也有小剧场,但是演出少,不成规模。有效利用资源、盘活资源,让戏剧面向大众非常重要。 ——戏剧人要转换思路,重视市场、瞄准经营。以广州的小剧场话剧《空城记》为例,演员的服装和美容造型全由企业赞助,剧组在海报、场刊等上面打上赞助企业的LOGO。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有效尝试值得推广。《空城记》因不俗的票房业绩,后来获得前往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演出机会。相应地,一些赞助品牌也随剧组走出广州,扩大了知名度。 ——要发展小剧场话剧使其成为培育戏剧人才的摇篮。编剧少、演员缺一直是深圳话剧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今,深圳各个文化馆每年有很多小型话剧(小品)排演,通过小话剧市场的培育、发展,深圳可以留住并吸引一部分艺术人才扎根,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本已捉襟见肘的人才资源不断流失。 ——变“输血”为“造血”,小剧场话剧需要好作品、好人才。重视小话剧的原创力,鼓励、扶持、集聚戏剧人才,活跃戏剧市场,可以避免引进剧目因“水土不服”或“曲高和寡”以至于票房惨淡的命运。深圳小剧场话剧要发展,不能光靠外来优秀剧目“输血”,本土一定要有“造血”的功能。 ——高雅的美学追求是小剧场话剧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目前有许多小剧场演出,为了迎合观众,依赖哗众取宠生存,在剧名上首先以庸俗的趣味来吸引观众眼球,炮制出一批“恶搞+段子”雷死人不偿命的垃圾艺术,趁着小剧场演出火爆之风占领剧场,污染演出生态。小剧场话剧要想长期发展,必须拒绝恶搞、拒绝庸俗、拒绝粗鄙,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 ——小剧场话剧要关注新群体,培育新观众,尊重各个年龄阶段观众的文化权利。“80后”“90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观众群体。剧作家、戏剧人有责任为他们创作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意戏剧课程每天一句话

幼儿教育戏剧课程的价值,每日一句 无论成人小孩或古今中外,【戏剧】活动一直在人类生活与社会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从最原始的幼儿自发性扮演游戏(过家家),到教室中的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的戏剧活动,到学校中各种庆祝、毕业典礼等的演出,甚至在一般生活中常见的各类戏剧表演-----【戏剧】皆透露出不同的呈现方式,以多元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戏剧】的范围相当广泛和普遍。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儿童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著名学者余秋雨 戏剧表演课程设置,更符合孩子年龄段的发展,通过在表演课上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表演天赋,调动孩子学习表演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完美的人格,构建孩子的多元潜能。学习表演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欣赏习惯和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参与意识、评价能力、责任感;掌握与表演有关的语言表现手段及非语言表现手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宋庆龄女士在1947年创办了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她在谈话中讲到:“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儿童戏剧活动的真正目标,在于让孩子通过扮演其他人的角色,来学到用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扮演真正的意义在于学习而不是表演。也就是说,儿童戏剧活动最主要是来给孩子学东西的,而不是让孩子演东西,比如演给大人看。 戏剧活动因为是为了教育孩子,所以一定要让参与的孩子能够充分地在扮演过程当中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去说,去做。所有戏剧活动,都涉及到肢体、空间、语言、逻辑、内省跟人际关系等,所以戏剧表演活动对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目前幼儿园基本上实施的仍是以六门课为主的狭义的学科课程模式,而且过分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教师对课堂控制性强,缺乏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课程本身缺乏个性化、本土化、现代化特色,出现单一、盲目跟从趋势。而创意戏剧课程更容易贴近孩子的生活与思考,更有创意空间,是孩子们喜爱的课程模式,是对传统授课模式的一种突破,符合当前教育趋势,提倡在玩中学,发展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一)

小剧场戏剧的剧场效应(一)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我国的小剧场戏剧,新时期以来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令人注目的一种戏剧形态,并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留守女士》、《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然而,在对其所做的理论研究中,剧场效应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触及。纵观我国20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历史,一些困惑、问题与弊端的出现,往往与此有很大关系。 一 小剧场,作为戏剧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空间场所,顾名思义,其空间相对大剧场往往要小得很多。有人做过比较,古希腊的狄俄倪索斯剧场,供表演之用的“圆场”(orchestra,歌舞场)直径达66英尺,看台可容14000-17000名观众。现代一般大剧场,舞台面积多在150至200平方米左右,观众席位可达1000至1500个。而现代小剧场可容观众大多不过100来人,有的甚至只有十几个人。 正是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戏剧表现内容的影响。较小的空间量度,有助于戏剧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揭示。国内外小剧场的探索者们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1905年,莱因哈特从他的老师勃拉姆手中接管了“德意志剧院”,同时又经营了一个只能容纳大约200个观众的小剧场。对此,他的想法是:“我需要两个剧场:一个是小的室内剧场,专门排演隐秘的心理剧和现代剧作家的

作品;另一个是大剧场,供演出古典剧目用……”1]1959年,另一位探索者格鲁托夫斯基在波兰的奥波莱市创办了“十三排剧院”,进行小剧场戏剧的实验。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解释这一实验动机时说:“他追求最大限度地在最小的舞台空间凝视人的心灵生活。于是意识到,观众也应尽可能少一点。这样,他逐渐地得出结论:在众多的远离表演区坐着的观众面前,是不可能准确地展示人的情感的……”2]我国的探索者们也看到了这一点。如被认为在《留守女士》的表演中“把心理现实主义的内部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的奚美娟,就认为:“从剧目上讲,我以为小剧场不大适合演出形式感太强的东西,而更适宜于演出心理剧。”3] 为什么中外的探索者们都有这种认识?道理很明显。戏剧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灵生活”,主要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有人在谈到电影艺术时说:“表情是电影中观察电影角色情感创造的最直接、最独特的窗口。这个窗口能够最细腻、最生动地透露角色的心理活动。”4]然而,在大剧场中,由于剧中角色的信息与观众的接受距离较远的原因,“观众直接观察舞台角色的表情,尤其是眼睛比较困难,透过这些细节去觉察角色心理,更是常常受到局限。”5]因此,大剧场观众更多地是观察演员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也因此,在大剧场戏剧中,“组织人物的行动,尤其是形体行动与语言行动,将变得十分突出。”6]这也就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一说的由来。而在小剧场戏剧中,这一切却正好相反。我国近20年来有些小剧场戏剧,把只适合在大剧场中演出的情节剧,不加改变地搬进小剧场,引不起观众心灵世

戏剧艺术作业

1.“天地大舞台,舞台小世界”。请结合你对戏剧艺术本质的认识,试论述你对这一观念的理解. 戏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因此戏剧艺术的本质必然和文化密切相关..然而文化它并不是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也不是父母基因遗传下来的东西,它是由人制造创造出来的.,所以在天地大自然之间人类便开始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出发寻找最原始的文化,一片树叶,一阵虫鸣,甚至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之声,经过人类的加工改造都可以成为娱乐社会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天地大舞台.人类从自然万物的身上学习,在社会形成一定的文化效果,原始戏剧就是在人类劳动,祭祀,还有宗教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为大众接受的文化.由于戏剧艺术它本身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戏剧艺术在舞台的表演上就对生活的再现,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艺术化的加工.中央三套综艺频道的标语就说,生活就是舞台.的确是这样.舞台上表演的是对生活浓缩的再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正是社会中那些典型人物的原型的再现.这就是舞台小世界. 2.关于戏剧的本质和规律,有冲突说,激变说,观众说,动作说,等多种,还有人认为演员表演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你倾向于哪一种(或几种)意见?论述其理由. 我倾向于冲突说和动作说,因为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景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者主题的主要手段。有冲突才使观众有继续观剧的愿望,冲突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必须

具备的条件之一。戏剧冲突有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内心的冲突,这些冲突是构成戏剧最基本的要领,并且戏剧冲突是需要演员靠动作来表现出来的,如果演员表演不到位,直接会影响剧情在观众心目当中的戏剧性,缺少肢体动作,戏剧表演像一片草原没有起伏波澜,一马平川,缺少乐趣。所以我倾向于冲突说和动作说。 3.试论述新的传播媒介(如唱片,广播,电视等)对传统戏剧,戏剧艺术变革的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1.新的传播媒介造成了戏剧艺术演出形式的变化,它由原来单一的舞台表演演变成多渠道的演出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戏剧搬上了网络,电视将舞台表演搬上了大银幕. 2.使得观众数量增加,观众不再依靠单一的进剧场观剧形式,转战网络和电视银幕前,使得更多的观众熟悉了解喜爱这种独特的艺术,观众的观看渠道增加,观众数量自然也会增加. 3.更新了戏剧艺术的传承模式.由以前的老师面教学生到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自行学习,特别是唱片的出现,将戏剧人物表演的原始声音刻录在光盘上,让稍纵即逝的声音片段停留在小小的光盘之上,方便查找和学习. 4.使得戏剧与科技相结合,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加具有竞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戏剧艺术更具国际影响力.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初试考题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初试考题汇总 一、成语填空 人浮于事 众志成城 安贫乐道 不即不离 不情之请 固步自封 寡廉鲜耻 佶屈聱牙 开门揖盗 始作俑者 二、请读诗写读后感200字左右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文言文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汉·贾谊·《治安策》 翻译: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 四、小议论文400字以内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请以人生要紧处与青春为话题创作。 一、成语填空 傲然睥视 不胜枚举 大而无当 另辟蹊径 巧立名目 身微言轻 处变不惊 别来无恙 程门立雪 沽名钓誉

二、请读诗写读后感200字左右 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三、文言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 ——汉·王充·《论衡》 译文:有社会效益的,一百篇也没有害处;没有社会效益的,一章也没有好处。如果都是有效益的,那就是多的为上等,少的为下等。积累千金,跟百金相比,究竟谁富呢?文多的胜过少的,财富多的超过贫穷的。世人没有一卷,我有一百篇,别人留不下一个字,我留有一万言,究竟哪一个是贤者呢?如今不说我的议论不对而笼统地说太多,不说世人不喜欢好文章而说我的作品不被他们领会。这正是我的书不能写得太简略的原因。房屋多,所占的土地就不能太少。户数和人口多,户口簿也不能少。如今失实的事那么多,华而不实的言论也多,指明真实,判定是非,辩论的话怎么能简短呢? 四、小议论文(2010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初试考题汇总)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请以“如何读书”为话题进行小议论文创作。400字以内。 一、成语填空(2010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初试考题汇总) 责无旁贷 锦心绣口 老成持重 却之不恭 硕大无朋 等闲视之 筚路蓝缕 白驹过隙 按兵束甲 讳莫如深 二、古诗读后感200字左右(2010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初试考题汇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文言文断句翻译(2010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初试考题汇总) 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者归谷为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 ——汉·桓宽·《盐铁论》 译文:从前在汉文帝的时候,没有实行盐、铁官营,而百姓富足;现在实行了盐、铁官营,百姓反而穷困不足了,没有见到盐、铁官营的好处在哪里,相反却见到它的害处了。况且这种利益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完全取自于民间,还说有百倍的好

戏剧艺术欣赏

第九章 戏剧艺术欣赏 在中国,"戏剧"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专指源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之后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二是包括戏曲、歌剧、哑剧、话剧等多种舞台演出形式的总称。 这一部分则以话剧为例,谈谈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多种媒介的综合中居于本体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以及多种主观表现手段。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元是场面。对伊尔形象的赏析。 简括地说,在戏剧这一综合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一出戏的演出,大都有剧本作为基础。剧本,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但它却是为了演出,应该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提供基础。剧本可以供人阅读,因而应该具有可读性;但是,可演性却是一个好剧本的必要条件。由于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在综合整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要把握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一个重要问题是演员塑舞台形象的表现手段。 所谓戏剧艺术的语言,主要也是指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在戏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它的表现手段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简括地说,戏剧艺术的手段( 即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以再现性的语言为基础,逐步探索、拓展了多种主观表现性的语言。 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动作的内涵不仅限于形体动作,还应包括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等。在戏剧艺术中,由这些成分构成的"动作"具有双重的本性;首先它们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人的行动藉助动作直观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就像在观众面前正在进行着的。这种现在时态的直观,恰恰是戏剧优于小说之处。同时,作为戏剧表现手段的动作的各种成分,还应该揭示行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一般地说,人的心理活动是非直观的,在戏剧艺术中,这些非直观的心理内容也正是通过

利用绘本进行幼儿创意戏剧表演的探索

利用绘本进行幼儿创意戏剧表演的探索 徐美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实验幼儿园,福州 350013)绘本不仅可用于阅读,还能运用到幼儿创意戏剧表演中,具有其他纯文字故事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绘本能激发幼儿创意表演的兴趣;能为创意戏剧提供丰富的表演素材;能让创意戏剧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精选绘本,为幼儿戏剧表演提供素材基础;教师要注重引导,为幼儿戏剧表演搭建展示平台。 绘本;戏剧表演;创意戏剧创意戏剧表演是一门综合运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艺术,它独特的“综合性”“表演性”“游戏性”能较好地满足幼儿自我肯定、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深受幼儿喜欢。创意戏剧应以幼儿的参与为根本,以幼儿各方面发展为诉求。绘本是幼儿的最佳读物,其内容充满趣味性,图画具有叙事性,并能在文图的完美配合中将幼儿成长所需的道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特点使得绘本在创意戏剧中不但可以作为主题和内容的来源,还可以在表演实践中促进幼儿创意戏剧的最终生成。 一、绘本在幼儿创意戏剧表演中的价值 (一)绘本能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绘本饱含童真、童趣,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情节发展曲折有趣,简练的文字搭配精美的图画,很容易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好的绘本如同一件新玩具,能让幼儿不自觉地翻阅起来,一探究竟。里面环环相扣又常常出人意料的情节变化,更是容易让幼儿着迷,在绘本的故事情节中开始跟随作者提供的线索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加上可爱生动的故事角色,幼儿阅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幼儿阅读完精彩的绘本故事后,也很容易记住书名,一看到绘本封面或者里面的某一页,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书名,这让成人惊讶,却客观反映了孩子们对图画书的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绘本在语言、情节和角色设置上充分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因此极容易打动幼儿,让幼儿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实现幼儿与故事的身心交融,而在将身心投入到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其认知、社会情感等心理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但由于此时尚处于兴而未发的阶段,即兴趣已起,所感未尽,所以成人常常可以看到幼儿在读完绘本之后歌之蹈之,这实质就是幼儿戏剧表演的开端。 (二)绘本能为幼儿创意戏剧提供丰富的表演素材创意戏剧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身体动作去尽情表达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一个完整的戏剧表演包含角色对话、旁白、律动舞蹈等,幼儿通过表演在语言、动作、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均有所发展。将优秀的绘本运用于创意戏剧,不仅能让幼儿在表演中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意义,而且可以在语言、情节、角色形象等方面给幼儿的创意戏剧带来其他纯文字故事所不具备的素材资源。首先,绘本中的文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而且十分简练,对话语言重复性高,切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翻阅数次后,便可掌握;其次,被选为戏剧表演的绘本通常故事发展脉络清晰,富有戏剧冲突,非常适合表演对戏剧效果的要求。幼儿通过前期阅读体验之后,对故事内容较为熟悉,也容易产生亲近感。在表演时,幼儿很容易将自己与故事中的主人公联系起来,模仿绘本故事情节的发

中央戏剧学院2010年本科招生简章

中央戏剧学院2010年本、专科招生简章 招生专业及计划 本科共招收300名学生(含2009年新疆民考民预科生5名) 面向全国招生,学制四年 导演系 导演专业(戏剧影视导演方向)15 名 戏剧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方向)20 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视剧创作方向)20 名 戏剧学专业(戏剧史论与批评方向)20 名 电影电视系 导演专业(影视编导方向)21 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管理方向)30 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方向)20 名 艺术管理系 导演专业(演出制作方向)40 名 高职(专科)共招收300名学生 学制两年 影视表演专业(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130 名 编导专业(剧本创作方向)45 名 艺术设计类专业(舞台技术方向) 28 名 艺术设计类专业(舞台绘景技术方向)22 名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舞台化装技术方向)30 名 电视制片管理专业(影视制片管理方向)45 名

2010年本、专科招生专业(方向)主要课程设置 导演系 导演专业(戏剧影视导演方向)的主要课程有:导演、表演、台词、形体、舞台美术基础、戏剧美学、编剧基础、影视导演基础、戏曲导表演基础、中国话剧、中国戏曲、外国戏剧、艺术概论,公共必修课等。 戏剧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方向)的主要课程有:写作、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中国古典散文赏析、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话剧、外国戏剧、阅读与鉴赏、艺术概论、表导演基础、戏剧概论、电影作品分析、当代西方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戏剧工作室、戏剧评论,公共必修课等。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视剧创作方向)的主要课程有:写作、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中国古典散文赏析、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话剧、外国戏剧、阅读与鉴赏、电视剧作品分析、电视剧编剧理论、电影分析、戏剧概论、叙事学、外国戏剧剧作精读、

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在中国当代戏剧中,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传统话剧几成“三分天下”之势。由于戏剧观念的多元化,小剧场舞台上的探索也日趋多元,各种风格流派令人目不暇给,丰富了戏剧舞台语汇,为戏剧表现多彩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小剧场戏剧在舞台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是对现实主义戏剧模式的全面突破,如小剧场戏剧创、编、导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戏剧空间形式和观演关系上的探索以及小剧场戏剧所具有的象征性、民族性及哲思性特征等。这些探索,打破了演剧观念单一狭窄的局面,表现出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适应性,使话剧舞台上表导演艺术的深化与拓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小剧场戏剧独立审美品格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派戏剧、后现代戏剧的影响,同时也深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可以说,小剧场戏剧所具有的象征性、现代性和民族性及思辨色彩,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戏曲艺术“假定性”与“间离效果”的有机结合话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假定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童道明认为,“任何戏剧都是假定性的,否则就不是艺术了”。假定性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作为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之中。它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艺术形象与现实自然的非一致对应关系。假定性是艺术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是艺术反映现实的一种独特方式。中国传

统戏曲表演动作的虚拟性、程式化、歌舞化,是构成其舞台假定性的主要特征。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演员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在表演中制造出不断变换的布景。这种舞台时空是一种虚拟的自由的时空,以虚拟手法在舞台上获得剧情地点转换变化的自由;以虚拟的手法在舞台上营造特殊的时间形态。戏谚云“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颇为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特征;而“两路出入,三面开放”的演剧体式,以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方式,灵活多变的时空处理,唱、念、做、打高度综合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它的程式性的服装、化妆、文场、武场等表现方式,更是其经常采用的手段。这种表演方式将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分离开来,清楚地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这就构成了戏曲艺术中生活真实与艺术审美的对立统一,使观众“既看角色在戏境中的活动,也看演员的高明表演或某一流派艺术的独创风格”。在这样的剧场交流中,观众既可能为演员高超的艺术技巧所折服,也有可能情动于衷,潸然泪下。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前提也是承认戏剧的假定性本质,与中国传统戏曲强调的戏剧假定性观念不谋而合,因而也成为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探索戏剧特别突出假定性的特点。假定性作为一个美学和艺术理论范畴的用语,在戏剧艺术中是指舞台上的戏剧形象相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是经过夸张和变形的艺术形象。探索戏剧幻觉和间离并用,写实和写意相融,具象和抽象结

小剧场调查报告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小剧场话剧第一次来到中国。小剧场话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同传统话剧相比,小剧场不过多依赖文学剧本,主要以幽默和娱乐性为主要目标。 在各类青年导演作品在北京的小剧场此起彼伏的时候,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曾经火爆一时的小剧场戏剧热。随着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北京的戏剧舞台,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了以林兆华、牟森、张广天、孟京辉为代表的小剧场戏剧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小剧场戏剧经历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新世纪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剧场戏剧从少数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到今天话剧艺术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 位于总府路红旗商场上面的红旗戏剧工场,在成都小剧场紧缺的现状下,将有可能成为成都小剧场话剧的最新基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爱.服了you 》等剧目以相继在此上演。而早在1995年,成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就已火爆全城。而后,成都小剧场话剧陷入了长达10年的停滞期。近年,随着外来时尚剧目《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剩女郎》、《经济适用男之隐婚男女》都获得票房口碑的双赢,成都,俨然成为小剧场话剧的一块福地。不过,在引进剧一片叫好的同时,却难见本土原创小剧场话剧。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意借红旗戏剧工场的“黄金口岸”,探索本土的小剧场话剧的复苏。 成都曾经领风气之先 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自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上演以来,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近30年。其实,成都的小剧场话剧也曾风靡一时。现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李亭,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亭回忆说:“1995年左右,我创作的小剧场作品《姐姐》和《下一次还要做女人》,根本没有任何媒体宣传,也没有做相关的主动推广,就是靠口碑,取得不错的效果。票价好几十块。每场两百多人,一个戏连演十多场。”当年火爆的场景至今让李亭记忆犹新,“到现在,还有观众向我提起十多年前我当年创作的小剧场话剧。”既然反响不错,为何没坚持下去?李亭无奈地解释:“很多原因,比如作为国有主流剧院,我们每年要排演几场大戏,没有太多精力来做小剧场话剧。还有过去几年,小剧场的场地一直不固定。”李院长透露,“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小剧场话剧艺术的追求,我们剧院里有不少专业演员业余在外面接演小剧场话剧,我一贯是支持的。” 外来剧目以时尚取胜 《茶馆》、《雷雨》、《琥珀》等大型明星版话剧先后火爆成都,证明了话剧市场在四川的潜力。经历了10多年的断档之后,2009年著名的小剧场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巡演到了成都,一口气连演24场,观众人次超过7000人之多。尝到甜头的制作人又紧接着将《剩女郎》、《经济适用男之隐婚男女》引进到了成都,依然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这三部成功的小剧场话剧让热爱休闲娱乐的成都人又多了一个玩乐的理由,也让成都人开始爱上了小剧场话剧。带来这些剧的制作人李京告诉记者:“从2009年6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已经在成都演了60场,在商业社会环境下,剧场话剧就是文化商品,我们就是把小剧场话剧当成文化消费品来经营的。” 在成都演出两年来的经营状况情况,李京表示基本上是成功的:“我们会算准目标群体,剧组找到音乐电台合作,并邀请他们的DJ出演,我们做过调查,有车一族、尤其是喜欢艺术的基本上都爱听这个台,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他们,让7000人进剧场,就足够盈利。有

小剧场论文

小剧场话剧在高校的发展潜力及模式探究 西北大学雷涛毛圣明 指导老师:高字民副教授 【摘要】近十几年来,主流戏剧受到了新媒介时代、信息时代浪潮的严重冲击,然而小剧场话剧却在北京、上海等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亲和力将观众再次拉回到剧场,此外,校园戏剧也是方兴未艾。目前二者的发展虽良莠不齐, 但其相互补充、深入发掘的潜力确是巨大的。 【关键词】小剧场话剧;校园戏剧;戏剧教育;剧场文化 一、时代背景与概念界定 中国的现代话剧肇始于校园,是从新文化运动的春柳社开始的,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剧社先后推出了《魔方》、《枣树》等校园戏剧,影响较大,一时间校园戏剧声誉鹊起。可以这样说,校园尤其是高校在中国话剧的起伏涨落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迄今为止,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戏剧,而且,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开展,校园戏剧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我省已经举办了一届大学生戏剧节,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也即将展演。校园戏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校园戏剧往往采取的正是小剧场话剧的表演样式,“小剧场”一词不仅仅指的是表演空间的狭小或者观众人数少,它代表的是一种对传统戏剧内容和表演样式的反叛与革新,打破了和打破着固有的表演束缚和创作桎梏,从不同的角度对多种多样的戏剧样式、舞台形态、叙述方法、艺术表现进行广泛的实验,体现着一种新的美学追求。归根结底,小剧场话剧的内核在于自由,创作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表演形态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才有了与生活的贴近,是将生活与舞台合二为一,剧场与现实之间打造着一条沟通的管道,随时传递着生活的滋味。 一方面,高校当中,教学资源有限,因而,表演空间是有一定的限制,经费投入也是有限,这就注定了校园戏剧只能采取小空间、小投资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是一个思想高度活跃,创新与建设层出不穷,自由理念旺盛的地方,大学生有着对社会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有着新的视角和自我的独特思考,这与小剧场话剧固有的自由、反叛不谋而合, 相得益彰。 二、小剧场话剧走进高校 小剧场话剧虽说是在北京、上海等地遍地开花,校园戏剧也是在各大高校红红火火的展开,但其却呈现出水准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平衡的态势。诸如其他省市地区,剧场文化的氛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校园戏剧也始终处于大学生自娱自乐的作坊式生产,很难将其拿到戏剧创作的高度。在这两大弊病的前提下,小剧场话剧是否在高校中具有潜力以及以何种模式去运作小剧场话剧,成为本项目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戏剧艺术概论

戏剧复习 一、简述西方戏剧传统的流变过程。 1、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和喜剧 (1)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文明就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戏剧; (2)古希腊悲剧 ①埃斯库罗斯(古希腊的悲剧之父): 相传写有70多部悲剧和笑剧,现存的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联剧、《波斯人》等7部; 其悲剧增设了第二位演员,是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对话成为可能; 其剧作结构单纯,感情奔放,语言雄浑有力,寓意深刻,影响深远。 ②索福克勒斯: 现存悲剧7部:《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希腊悲剧的典范)、《特拉基斯妇女》、《厄勒克特拉》、《菲罗克忒斯》、《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 命运悲剧(人与命运顽强抗争却总是无法战胜命运,努力摆脱命运却悲壮的失败了。) ③欧里庇得斯: 现存悲剧19部:《希波吕托斯》、《特洛亚妇女》、《海伦》、《美狄亚》、《俄瑞斯忒斯》、《请愿的妇女》(3)古希腊喜剧 ①古希腊的“喜剧”一词原意乃是“狂欢队伍之歌”,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表演; ②阿里斯托芬(古希腊的喜剧之父): 写作40多部剧作:《阿卡奈人》、《骑士》、《鸟》、《公民大会妇女》、《财神》等; 其作多半是讽刺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伦理道德的,语言机制锋利,形式自由奔放,想象丰富绚丽,风格滑稽怪诞,对后世的喜剧有着很大影响; 其喜剧产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代,这个时代的喜剧常被称为“旧喜剧”; ③“旧喜剧”:表现形式是轻松的,但剧作的意图确实严肃的;剧中人大半是普通人,但讽刺的对象则多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剧中还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滑稽、偶然的事件,通过夸大来表现生活的本质; ④在希腊化时代,出现了所谓“新喜剧”: 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而是富人的娱乐场所; 新喜剧主要是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表现贵族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它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另外讽刺很生动; ⑤米南德:喜剧《恨世者》、残篇《评判》 (4)罗马喜剧主要是希腊式的人情喜剧(依据新喜剧改编,并吸收意大利民间喜剧因素) ①普劳图斯:《孪生兄弟》、《撒谎者》、《一罐金子》、《俘虏》 其喜剧从平民观点讽刺社会风习,特别针对当时淫乱、贪婪、寄生等现象予以针砭。他嘲笑夫人、贵族,对奴隶表示同情,他所创造的人物完全是罗马社会的人物,它生动刻画了各类人物; ②泰伦斯:《婆母》、《佛尔缪》、《兄弟》 其喜剧表现出较高的艺术趣味和较多的贵族倾向,标志着罗马喜剧发展的又一个阶段; 其喜剧结构周密完整,擅长叙事,语言流畅,刻画人物内心矛盾比较细致; (5)罗马悲剧分神话剧(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和历史剧(取材于罗马历史传说或事件,又称“紫袍剧”)两种,以神话剧较为流行 ①塞内加:《美狄亚》、《俄狄浦斯王》、《菲德尔》、《特洛伊妇女》 其悲剧擅长锋利的对白,其中大段的演说与辩论也显示出其鲜明的特征; 2、欧洲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导师介绍——陈刚

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陈刚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戏表演系,研究生毕业于中戏导演系,并由学院公派赴日本四季剧团研究音乐剧。担任导演创作的中国首部音乐剧电影《欢乐公主》2001年获童牛奖鼓励奖,2005年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委联合推出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担任导演创作的中国首部8集电视音乐剧《水果姑娘》由中央台八套黄金档隆重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曾经系统学习过中国戏曲(京剧、黄梅戏、汉剧、楚剧)、西方舞蹈(爵士舞、踢踏舞)。曾经在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任教。 2003年“霍英东奖”获得者。 2004年导演作品小音乐剧《吉祥伞》获曹禺戏剧奖导演奖。 2005年参与完成的项目:音乐剧教学、研究及演出实践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 在全国各大报刊多次发表论文。 担任编导的作品: 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导演组成员) 中戏95音乐剧班与日本“四季”音乐剧团合作项目 音乐剧《西区故事》(导演组成员) 中戏95音乐剧班与日本“四季”音乐剧团合作项目 音乐剧《为你疯狂》片段(排演)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音乐剧99班 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大场面歌舞排演) 文化部国伦音乐剧团与日本“四季”音乐剧团合作项目 音乐剧小品《梦想剧场》(导演) 中央台“梦想剧场”栏目金奖晚会 《守株待兔》(导演、编舞)儿童节晚会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 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中国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现状及其它

中国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现状及其它 摘要:本文梳理、分析了中国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的现状和其它相关因素。明晰了这一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归纳了研究中主要争论的几个问题,以便认清叙事学对于小剧场话剧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完整戏剧理论体系的架构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小剧场话剧;研究现状 有关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叙事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小剧场话剧叙事的理论基础以及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以布莱希特的叙事理论为起点 1、“80年代是戏剧大改革、大探索的时代,许多剧作者借鉴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以及黄佐临认为的布氏西区的中国古典戏曲的叙事方式。这时期的话剧更多的体现出叙事性。”① 2、“布莱希特叙事剧融合了古希腊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叙述因素,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戏剧叙述模式……戏剧是叙述的……时态是转换的……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手法……”② 3、“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认为叙述才是它的主要表现手

段……动作只是戏剧的辅助手段……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的要义是:首先,戏剧是叙述的……叙述是戏剧最主要的传达手段。”③ 4、“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努力使戏剧能够摹仿史诗的形式在戏剧舞台上象文学那样来讲述故事,能够区分讲述者和讲述的故事。所以,他自称其理论是非亚里斯多德化的。”④ 5、“中国话剧从布莱希特那里获取了什么呢?首先是叙述体的编剧技巧。这本来是中国戏曲的手法,被布莱希特吸取、引用并运用于话剧创作后,变得更具可操作性。”⑤写实话剧通常是回避出现当众叙事的痕迹的,而中国戏曲的叙事方法却是把叙事者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黄佐临认为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论参考了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叙述方式。由布莱希特倡导的类似与传统戏曲的叙事方法,在八九十年代成了实验戏剧的重要实验依据,出现了许多违背生活常态的叙事体话剧。 6、“在布莱希特戏剧中,叙述者的阐释与议论,往往与戏剧场景所呈现的内容互为间离。”⑥林克欢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中性叙述者的概念,他认为在全局的叙述结构中,中性叙述者和歌舞、插入性字幕等手段是可以形成一个的独立的叙事层面。而且,中性叙事者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叙事策略中去,使得可以拆分不同的叙事技巧组合使用,这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