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理想人格与对当代心理学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理想人格与对当代心理学的启示作者:王国清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1期
摘要《周易》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周易》的理想人格经历了《易经》思想和《易传》思想两个发展阶段。《周易》思想具有实践主义特色,对建立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当代心理学有重要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Ideal Personality of Study of Zhouyi and its Inspiration to Modern Psychology
WANG Guo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Ideal personality advocated by Study of Zhouyi has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society. And ideal personality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I Ching and Yi zhuan. Study of Zhouyi is a practical theory. It's a great reference to the Socialism ideal personality, and gives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modern psychology research.
Key wordsStudy of Zhouyi; ideal personality; modern inspiration
0 引言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上下篇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
八十四爻的爻辞。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殷周之际,系我国最早的文献之一。《易传》是关于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传说“十翼”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后来人著作,成书于战国时代或秦汉之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海尔姆特·维尔海姆曾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当代学者已经对《周易》在思维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可以说,《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
1 当代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界定
自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概念之后,理想人格才开始成为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项内容。当前的研究一般认为,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一定学说、团体以至社会系统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理想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典范的行为倾向和模式。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许多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成就理想人格而展开的。而这一传统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周易》。《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完整阐述人格理想的著述。《周易》以“天人合一”,通“天人之际”为理想境界,其人格理论自然也不例外。这与当前把社会道德范畴理解为人格的本质内涵的主流思想是极不相同的。
2 《周易》的理想人格及演变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已经表达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渗透着《易经》的基本观念:天人观、阴阳观和发展观。第一、因循自然,效法宇宙精神是《周易》人格理论的总特色,也是天人合一精神的具体体现。第二、《易经》按照“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的原则,从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阴阳合德,刚柔相济,阴阳的矛盾统一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第三、《周易》中也孕含着相当深刻的发展观念。《周易》之名,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显著性和普遍性。《易经》的每一卦都独立为一组,描述一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每一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都区分为六个阶段。《易经》的理想人格观念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表达的,认为社会行为要取法天地,为人处世要主客和谐,道德修养要积极进取。
我们认为,《易经》的理想人格观念包括忧患意识、趋时守中、立心恒志、人际和谐和敦厚淳朴五个方面。其一、忧患意识贯穿《易经》始终。《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判断吉凶祸福的八个断占之辞吝、厉、悔、咎、凶以及吉、利、正都是忧患意识的表现。前五字是提醒人们警惕过失,修正错误,达到避凶的目的;后三字是提醒人们应该修德、正身,趋时而动,则吉无不利。其二、古人十分重视四时节气,因为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同时,“中”也是《周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易经》中多次提到“时”、“中”、“正”、“位”等概念,可见其对趋时守中的重视。其三、《恒》、《益》、《需》等卦在不同的情境中论述了立心恒志在为人处世、构建理想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立心恒志表达了人格的稳定性一面,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质。其四、尚“和”是中国人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的根本准则,人际和谐是天人合一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体现。要实现人际和谐就要遵循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宽容谦让,调和沟通等原则,秉持与人和乐的精神。其五、谦虚逊让、诚信不欺、光明磊落、认真负责、胜不骄败不馁等品质是敦厚淳朴这一人格特征的具体体现。《易经》中《谦》、《无妄》、《中孚》、《履》等卦对这一人格特征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朱熹曾说《易经》是圣人本意底,而“十翼”皆是因而发底,不可一例看。《易传》与《易经》相比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所发展。儒道两家对《易经》理想人格的发展贡献非常,这也是《周易》的理想人格演变的重要一步。
《易传》中的人格形象应是与其写作时代相呼应的,其理想人格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概念:圣人、大人、君子和小人,而又以圣人和君子为主。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其次是君子。《易传》中的圣人有两方面的规定:(1)圣人是德配天地,法天则地的最高智慧者和创造者。(2)圣人是功业盛天,惠施万民的最高理想统治者。君子比圣人低一个层次,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己有耻、谦虚谨慎、坚强勇敢、言有信行有恒、遏恶扬善,容民蓄众等品格。燕国材把《周易》的君子、圣人共同的理想人格,概括为18项心理特征,这一概括已经极为全面,无须赘述。在《周易》看来,人格是天人关系的产物,它是主体对自然客体必然性的体察和运用,而理想人格的蕴涵是指主体对天人关系的自觉意识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全方位运用,而整个道德体系是主体保持其完整人格的保障体系。因此,理想人格的实现既要与自然相统一,又要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既要创新变革,又要顺天法地。
3 结论
《周易》中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人格理想。《周易》的理想人格在当代仍有巨大价值。当然,创始者难为工,《易经》的心理思想毕竟只是中国先贤在这一领域中迈出的第一步,其理想人格不可能是全面的和完美的,这就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寻求适合于当代的理想人格体系。
参考文献
[1]燕国材.《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J].心理学报,1994.26(3):312-318.
[2]申荷永,高岚.《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J].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3]Wilhelm R,Baynes.The I Ching[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xvi-xvii.
[4]Jung C.G.,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M]. New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
[5]翟廷晋著.周易与华夏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9.
[6]张岱年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5-176.
[7]汪凤炎.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34(1):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