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科普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进入一个广泛使用新媒体传播科技文化的时代,各类新媒体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发展
1 新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新功能。总体来说,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这些特点和功能应用于科学传播领域,提高了科学普及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提高了科学传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优势包括:迎合人们时间颗粒化的需求、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的需求、新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通俗易懂表现力强、传授互动几个方面。
2 新媒体科普的形成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开始倡导利用移动媒体开展科普活动。手机具有更强的便携性、个性化、时间与空间成本低廉等特点,完全具备形成一个巨大科普阵营的潜力。最近几年,移动媒体科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014年12月,中国科协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科普信息化是对传统科普的全面创新,强调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4月30日,中国科协与腾讯签署了“互联网+科普”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的科普开始迈向“互联网+科普”的新时代。
3 加快推进新媒体科普的发展进程
3.1 改变思想观念,促进理论升级传统科普强调专家在科普方面的责任,专家高高在上,社会公众虽然可以和专家互动,但处在被动和弱势的地位。新媒体科普的文化基础是“服务型文化理念”,是在开放、共享、协作等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以满足社会公众差异化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调动各方科普资源,大力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近年来“用户”和“消费者”取代“受众”一词,成为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意味着“受众”改变了原来的被动接受方式,而开始有选择地主动接收并且积极分享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收获成果,甚至直接参与到传播内容的制作中来。
3.2 找准职能定位,创新管理模式传统科普的资源是一个个孤岛,资源的共享性差。新媒体科普注重资源的共享,力求达成矩阵化、网格化的全社会科普资源共享。借助新媒体技术,把地理上分散开来的信息、图片、游戏、展教品、虚拟实验室等等数字化科普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与应用。这种模式支持科普资源的动态接入,是在不改变现有科普资源的权属条件下,实现分布异地、异构多样的便捷接入、快速发现和优化利用。为此,应该充分动员科普组织、科技社团、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共享科普信息资源,采取开放空间、公众参与、用户生产内容、建立链接等多种方式,搭建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网站、网站与网站、线上线下等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互换平台,创新科普运营模式。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过程中更精确地找准定位,找到与受众之间的最佳交叉点,实现媒体价值的良性循环。
3.3 升级技术平台,优化科普内容
3.3.1 大力发展面向科普需求的“云”、“网”、“端”以及app,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科普的深度融合,大力提高科普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等方面的水平。
3.3.2 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在科普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公众的互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细分科普对象,优化科普内容,提供精准的科普服务产品,加大面向新媒体的优质科普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游戏等的开发和传播。
3.3.3 要建立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相结合的科普内容审查机制以及科普舆情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绩效评价等机制,加强对上传和传播科普内容的审核,加大科普信息产品研发与推荐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