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

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

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

1.邻里单位理论

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

“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英国的新城建设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2.轴线式布局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5.集约式布局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④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到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