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专题复习—冰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加拿大极地群岛和斯匹次卑尔 根群岛,冰川总面积约200万km2,其中格陵兰冰盖面积就 达173万KM2,巴芬岛上的巴伦斯冰帽面积达5900KM2, 得文岛冰帽面积超过15500KM2。
亚洲冰川面积共有11.4万KM2,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高原。 其中我国冰川总面积共5.8万KM2,略超过50%。
四川海螺沟冰川
新 西 兰 冰 川
天 山 1 号 冰 川
一、冰川及其分布
前已叙及,雪线触及地面是产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一)雪线与雪圈 1、雪线 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常在0℃ 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 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 (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永久积雪区、 多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覆盖。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就是雪线(snowline) 雪线又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即雪量收支平衡线,指 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与年消融(融化和蒸发) 量相平衡的地带。雪线以上,年平均降雪量超过年融化 量和蒸发量,固态降水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永久 积雪、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 年积雪,只有一年一度的季节积雪。
自然地理专题 复习—冰川
冰川(Glacier):
冰川是指陆地上高纬和高山地区由多年积雪积 累演化而成的,并具有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 天然冰体。
冰川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若气候变暖(间冰 期)冰川退缩或消失,气候变冷(冰期)则冰川范 围扩大,冰盖加厚。但冰川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 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
(3)地形 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再分配的重要因 素。雪线高度受地形影响有二个方面:一是坡度影 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存,雪线较高;缓坡或 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 阳坡比阴坡日照强、温度高,则雪线位置较高;迎 风坡多地形雨,比背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位置低。 在北半球雪线在南坡(阳坡)比北坡高,西坡较东 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 大,因而雪线较高。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 流产生阻挡,而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 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迎风坡降水量丰沛,雪 线在4400m,而北坡降水量很少,雪线却高达 5800m以上。
(2)降水与蒸发 雪线高度随降水(雪)量增加 而降低,随蒸发量增大而升高。同纬地带,干旱 地区雪线比湿润地区高。全球而论,雪线位置最 高处并不在赤道带,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 带干燥区(P180图4-28)。南北回归线附近,常 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再加上纬度又较低,所以炎热干燥,雪线位置最 高。如,南美20-25°S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度达 6400m,是全球雪线最高的地方。
可见,雪线又是雪圈的下界(下限)。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地海拔超过该地 雪线的高度,才会有固体降水的积累,才能成为终年积雪 和形成冰川。雪线的高度受气温的支配,但降水量和地形 也有影响。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Fra Baidu bibliotek三个主要因素
(1)气温 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温度 越高雪线也越高,温度低雪线也低。多年积雪 的形成要求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长期保持在 0℃以下。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具有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和从平原低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 以雪线的高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低。如赤道非 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1500m左右,北极圈内则雪线已 低达海平面附近。
由于随着地势增高,固态降水比重增加,气温下降, 融雪能力越来越小。这样必然在某一海拔高度上,全 年降雪量正好等于全年融化和蒸发量,这样的高度地 带即为雪线。就山区讲,在气候变化不显著的若干年 内,积雪面积随季节而不同,夏季缩小,冬季扩大, 但在一定时期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体位于 同一海拔高度,这个高度以上为永久积雪区(多年积 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二者的界线便是雪线。
总之,雪线是固态降水零平衡线,是多年积雪区与 季节积雪区的分界线,为雪量收支的平衡线。在雪线 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年蒸发与融化量)。
西 藏 雪 线
雪线
雪 线
2、雪圈
固态降水零平衡线通常指雪线。但是,倘若山体足 够地高,在超过山体最大降水高度以上,由于水汽 柱缩短,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变得通畅,则 随高度增加而降水量减少,因此到山体某一海拔高 度处,由于水汽含量太少,降雪量不足,无形成多 年积雪的可能,将再度出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由 此可见,固态降水零平衡的上、下界从四面八方包 围着地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致为球形的、有 一定厚度的外壳,称为雪圈,即多年积雪区的范围。
冰(ice)是水的一种形式。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 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它是地球上最轻的 矿物之一,其密度只有0.917g/cm3,比水的密度小。 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在水体中也总 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冰不具有这一重要性质,那 么,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对水生生物 造成严重灾难。冰具有不稳定性质,在目前地表温 度状况下,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冰在地球 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高度的大气对流 层上部,下至1500m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 迹。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显然, 冰川是冰圈的主体。
(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占地球淡水总量的68.7%, 全球冰川总体积为(2400-2700)万KM3。如果全球冰 川全部融化,将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66M,陆地将有100 多万KM2的面积被海水淹没。目前,全球冰川覆盖的总面 积约155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10%以上。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面积约1260 万KM2,包括四周的边缘冰棚,则为1320万KM2,冰盖平 均厚度约2000M。
亚洲冰川面积共有11.4万KM2,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天山和帕米尔高原。 其中我国冰川总面积共5.8万KM2,略超过50%。
四川海螺沟冰川
新 西 兰 冰 川
天 山 1 号 冰 川
一、冰川及其分布
前已叙及,雪线触及地面是产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一)雪线与雪圈 1、雪线 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常在0℃ 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 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 (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永久积雪区、 多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覆盖。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就是雪线(snowline) 雪线又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即雪量收支平衡线,指 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与年消融(融化和蒸发) 量相平衡的地带。雪线以上,年平均降雪量超过年融化 量和蒸发量,固态降水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永久 积雪、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 年积雪,只有一年一度的季节积雪。
自然地理专题 复习—冰川
冰川(Glacier):
冰川是指陆地上高纬和高山地区由多年积雪积 累演化而成的,并具有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 天然冰体。
冰川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若气候变暖(间冰 期)冰川退缩或消失,气候变冷(冰期)则冰川范 围扩大,冰盖加厚。但冰川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 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
(3)地形 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再分配的重要因 素。雪线高度受地形影响有二个方面:一是坡度影 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存,雪线较高;缓坡或 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 阳坡比阴坡日照强、温度高,则雪线位置较高;迎 风坡多地形雨,比背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位置低。 在北半球雪线在南坡(阳坡)比北坡高,西坡较东 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 大,因而雪线较高。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 流产生阻挡,而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 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迎风坡降水量丰沛,雪 线在4400m,而北坡降水量很少,雪线却高达 5800m以上。
(2)降水与蒸发 雪线高度随降水(雪)量增加 而降低,随蒸发量增大而升高。同纬地带,干旱 地区雪线比湿润地区高。全球而论,雪线位置最 高处并不在赤道带,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 带干燥区(P180图4-28)。南北回归线附近,常 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再加上纬度又较低,所以炎热干燥,雪线位置最 高。如,南美20-25°S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度达 6400m,是全球雪线最高的地方。
可见,雪线又是雪圈的下界(下限)。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地海拔超过该地 雪线的高度,才会有固体降水的积累,才能成为终年积雪 和形成冰川。雪线的高度受气温的支配,但降水量和地形 也有影响。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Fra Baidu bibliotek三个主要因素
(1)气温 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温度 越高雪线也越高,温度低雪线也低。多年积雪 的形成要求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长期保持在 0℃以下。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具有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和从平原低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 以雪线的高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低。如赤道非 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1500m左右,北极圈内则雪线已 低达海平面附近。
由于随着地势增高,固态降水比重增加,气温下降, 融雪能力越来越小。这样必然在某一海拔高度上,全 年降雪量正好等于全年融化和蒸发量,这样的高度地 带即为雪线。就山区讲,在气候变化不显著的若干年 内,积雪面积随季节而不同,夏季缩小,冬季扩大, 但在一定时期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体位于 同一海拔高度,这个高度以上为永久积雪区(多年积 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二者的界线便是雪线。
总之,雪线是固态降水零平衡线,是多年积雪区与 季节积雪区的分界线,为雪量收支的平衡线。在雪线 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年蒸发与融化量)。
西 藏 雪 线
雪线
雪 线
2、雪圈
固态降水零平衡线通常指雪线。但是,倘若山体足 够地高,在超过山体最大降水高度以上,由于水汽 柱缩短,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变得通畅,则 随高度增加而降水量减少,因此到山体某一海拔高 度处,由于水汽含量太少,降雪量不足,无形成多 年积雪的可能,将再度出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由 此可见,固态降水零平衡的上、下界从四面八方包 围着地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致为球形的、有 一定厚度的外壳,称为雪圈,即多年积雪区的范围。
冰(ice)是水的一种形式。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 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它是地球上最轻的 矿物之一,其密度只有0.917g/cm3,比水的密度小。 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在水体中也总 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冰不具有这一重要性质,那 么,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对水生生物 造成严重灾难。冰具有不稳定性质,在目前地表温 度状况下,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冰在地球 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高度的大气对流 层上部,下至1500m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 迹。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显然, 冰川是冰圈的主体。
(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占地球淡水总量的68.7%, 全球冰川总体积为(2400-2700)万KM3。如果全球冰 川全部融化,将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66M,陆地将有100 多万KM2的面积被海水淹没。目前,全球冰川覆盖的总面 积约155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10%以上。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冰盖面积约1260 万KM2,包括四周的边缘冰棚,则为1320万KM2,冰盖平 均厚度约2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