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艺术特点与分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375(2005)04-0080-03
这段时期徐悲鸿生活的艺术氛围正是中国画
坛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社会体制发生变革,新
式美术教育出现,对外交流扩大,传统意义上的
画家生存方式朝着市民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
发展。徐悲鸿这时期的作品明显受到商业气息很
士》 ,此画取材《史记·田儋列传》 ,对于田横这
个人物,司马迁曾感慨地评述道: “田横之高节,
宾客慕义而从横死, 岂非至贤!” , 此画颂扬了田
横五百壮士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年底, 徐悲鸿任北京艺术院院长, 与齐白石相识,
于齐有提携之恩,后因学生风潮,不久辞职南返
继续任教中大艺术系。
比拟的高度概括和提练。一句话,传统中国画和 欧洲写实绘画中要调动诸多手段才能达到的效果, 在徐悲鸿笔下一根线条就可以解决问题,尤其在 他的人物画与动物画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 2. 徐悲鸿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中西调 合” , 而是以写生的方法画水墨。 他认为明清绘画 因不重写实而衰败,西方现代艺术亦因放弃写实 而没落。徐悲鸿反对艺术上门派渊源的承袭,主 第 4期
陈伟 徐悲鸿艺术特点与分期
·80·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人。1919 年 春,官费赴法,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7 年 9 月归国, 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 中央大学艺 术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 年新中 国时期, 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兼中国美协主席。 1953 年,因脑溢血病逝北京。 徐悲鸿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不 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19 年留法以前 徐悲鸿原名寿康,早年贫寒,倍感于世态悲 凉,犹如鸿鸣,改名“悲鸿” 。父徐达章是一位擅 长写生的地方画师,悲鸿幼承家学,早年随父学 画,打下了中国绘画的基础。19 岁父亲病故,他 决心去上海半工半读。1916 年,考入复旦大学攻 读法文,课余习画。3月,明智大学创立,征仓 颉像,徐悲鸿巨幅水彩入选。同年,经犹太富商 哈同秘书姬觉弥介绍,识康有为,拜为师,得观 康氏所藏碑版法书,对徐悲鸿的书法风格走向产 生极大影响。1917 年东渡日本研习美术,当年返 国。 1918 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 师,积极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 徐悲鸿艺术特点与分期
陈 伟 (温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徐悲鸿的一生和艺术,总是和中西文化密切相关。从徐悲鸿的创作分期,不难看 出,其在中西文化认知程度上和艺术特点上,存在着差异。早期,国画启蒙,临西洋画片, 其作品特点是受西画的间接影响,并无纯正西洋味;留学时,国画作品非常少,已具有西画
鸿作为官费赴法学习艺术的第一人,在欧洲游学
达八年之久,足迹遍至法、英、德、意、希、俄
收稿日期:2004-12-03
作者简介:陈伟(1962- ) ,男,浙江宁波人,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第 26 卷 第 4 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6 No.4
2005 年 8 月
JOURNAL OF WENZHOU NORMAL
days, his works was influenced indirectly by Western paintings; when he studied abroad, he had a
good command of the realistic
skill of Western paintings; after he came back to China, he advocated rebuilding traditional
写实技巧;归国后,是徐悲鸿最重要的时期,他力倡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正是
这种实践,造就了 20 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画派;新中国时期,他的艺术又与时代紧密相联,
其写实主张与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从而确立了徐悲鸿在中国美术
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徐悲鸿;启蒙;留学;归国后;写实;新中国画
·82· 张直接以自然为师。面对传统,他观点鲜明,反 对文学与绘画的过度互补。他尤其痛恨画谱之束 缚人的创新能力,在《中国现代美术之回顾》文 中写道: “中国艺术三百年来, 萎缩卑陋, 奄奄一 息, 已无生气, 中虽有寓扬州诸家唱高逸之音, 但 其风被不远⋯⋯仅知取芥子园画谱,取道方便法 门, 然后摹抚⋯⋯, 便谓能事已毕, 天地之大, 造 化之奇,人民生活,胥无所见,漠不关心!⋯⋯ 是八股山水之害,中人深矣!”但徐悲鸿推崇宋 画,尤其是北宋花鸟,认为:绘画亦古人在创制 文化上劳动之收获,中国于此,成绩特著;其造 诣,确为古今世界上占第一位者,首推花鸟,尤 以北宋人, 为最高峰。 这一点与他老师康有为 “全 球画宋画第一”的观点一脉相承,但徐悲鸿从宋 画中继承的是其自然主义精神而非写实技巧,他 把西方古典绘画写实技巧引入中国画而摒弃了其 对物象的过度忠实,比如景深的营造;他在绘画 背景的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中国式的,基本上不 利用透视关系来营造深度空间,对具体物象描绘 的技法上则是西方式的,他非常注重透视比例以 及明暗体积的表现,比如他笔下的墨竹,第一次 出现了明暗调子。这种以写生的方式画水墨,不 是“调和中西”这四字所能包容,实则是一种独 创。 综上所述,从徐悲鸿一生的不同时期,我们 可以体验到,徐氏各时期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及其 成因,是同时代密不可分的。是“五四”运动背 景下,促成的东西方文化婚姻。虽然徐悲鸿并不 认可自己作品的 “中西调和” , 但从其众多的中国 画作品中, 总能感受、 体会和论证到 “中西文化” 对其中国画的直接影响。 徐悲鸿的这种艺术实践, 尤其是在新中国美术时期,其写实主张与从苏联 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造就了 20 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画派,正是基于这些因 素,徐悲鸿新中国画的文化意义才得以显现,并 在中国美术星空中长存。 注释: ① 见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 年 8 月北京第一版,本文未作注的引文均出 自此书。
On Xu Beihong's Pai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ges CHEN Wei (School of Art, Wenzhou Norm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Xu Beihong's life and his art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浓的月份牌绘画的影响,其作品受西方绘画的影
响是间接的,并无纯正西洋画味道。而在这一时
期, 值得一提的是, 在 《中国画改良论》 文中, 徐
悲鸿提出了: “方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
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
之。 ”①的主张,在当时画界堪称惊世之言。
二、1920—1927 年留学时
安》作于 1929 年, 《牧童与牛》作于 1930 年,这 两件徐氏作品在线条和墨色块面的处理上尚末完
全达到墨、线交融,一笔之中,既有线条、墨趣,
又有明暗体积,不触水处现其挺拔之美,与水交 融处传其质感韵味的境界。 《崎岖》作于 1931 年, 是“塞责”之作,在用线条表现马的结构时,稍 嫌粗犷; 从设色上看, 具有较浓重的西方油画、 水 粉画技法特征。 四、30 年代初期以后 1931 年 4 月,徐悲鸿应南开大学邀请,到天 津讲学,访民间艺人“泥人张” 。 《牧牛图》就作 于这个时间。它具有徐悲鸿成熟时期作品风貌, 落款“悲鸿作画成癖”在徐氏作品中罕见,徐悲 鸿作画之勤奋可见一斑。此画纸质为北方糊窗纸 (高丽纸之一种) ,纸质粗厚。据研究者称,这类 纸近世只有天津有,不是北京地区精致一路。同 年,完成大型国画《九方皋》 ,此画宽 351 厘米、 高 138 厘米,取材于《列子》 ,并几经易稿。当时 徐悲鸿痛感中国许多人材被埋没的压抑,塑造了 一位朴素的九方皋形象。从徐悲鸿资助傅抱石, 吴作人等画家看, 九方皋就是徐悲鸿自喻的化身。 九方皋目视面前的黑马,而那匹雌马仿佛遇见久 别的知音,扬蹄嘶鸣。以此为代表,徐氏基本上 跳出了国画勾线填色的传统法则,一种融通中西 新画风趋于成熟。此后,又创作了《风雨鸡鸣》 、 《群马》 、 《巴人汲水》 、 《愚公移山》 、 《灵鹫》等传 世名作。至此,徐氏作品中国画的质量远远超过 油画。 30 年代初期以后,是徐悲鸿最重要的时期, 也是他艺术人生的成熟期。 他的许多观点和思想, 画作与著作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就思想、画作的 观点与特点而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中国画中, 线条有两大主要功能:一 是造型;二是线条本身独立的书法美感。欧洲古 典主义绘画主要以明暗调子来造型,徐悲鸿把欧 洲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造型方式以中国画的线条 和墨块出之,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表 现力。 传统中国画里线条有所谓 “十八描” , 尽管 变化多端,但都离不开书法的美学范畴,而徐悲 鸿笔下的线条已不仅是起轮廓线作用,也不再是 单纯的书法范畴的笔墨趣味,而更成为既反映物 体结构, 物体与背景关系, 又具有质感、 量感、 韵 律感、节奏感的造型手段,它随着物象体面转折 关系而呈现出轻重、 缓疾、 浓淡、 干湿的变化, 通 过巧妙的疏密安排,相互间的对比与呼应,赋予 物象毫不亚于明暗调子造型方法的体积感和空间 感;同时,它又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无法
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他的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
主义大画家。但这一时期,国画作品非常少,偶
有创作,也带有较强的模仿痕迹。作于 1926 年的
《渔夫》 ,人物造型是黄慎式的,线条是任伯年式
的,着色渲染是月份牌式的,人物的手、腿局部
明暗关系、肌肉结构表现上,已经有了西画的写
实技巧。
三、1928—1931 年归国后 1927 年底, 徐悲鸿从欧洲归国。 1928 年初在 上海组织南国社, 成立了南国艺术学院, 2 月聘为 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创作油画《田横五百
Chinese painting with realism from the
West; after the 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 his art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imes, and was
combined with socialism realism
borrowed from Soviet Union.
Key words: Xu Beihong; enlightenment; studying abroad; realism; New China paintings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26 卷
Fra Baidu bibliotek
·81·
诸国。他推崇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绘画,接受的是
The difference of his
recognition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can be reflected in his different
composing stages. In his early
1920 年徐悲鸿留学欧洲, 入朱里安画院习素
描, 后考取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弗拉芒格画室,
成绩名列前茅。同年冬,经法国雕塑家唐泼特介
绍拜师达仰,达仰教导悲鸿精绘素描,并养成默
写习惯,徐氏受益非浅。 这段时期先后创作了 《萧
声》 、 《马夫和马》 等杰作, 1923 年油画 《老妇》 等
九件油画作品,分别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徐悲
徐悲鸿留欧归来后即主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
术的基础, 力倡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
因此, 徐悲鸿国画作品带有极强的写实主义风格,
这在国画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它突破了从顾
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中国画勾线填色的传统
造型方式,一种注重物象体积明暗变化、透视结
构精准的新国画诞生了。但这段时期的中国画作
品, 在中西风格揉合上, 尚有一些生硬痕迹。 《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