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植物提取物抑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科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现状
摘要:菊科植物的药用性已得到充分的研究,蓬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是菊科茼蒿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植物体中含有樟脑、a-蒎烯和p-蒎烯,对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黄曲霉和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的菌丝体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本项研究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黑根霉菌(Rhizopus spp.)、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这4种果蔬常见致病病菌为对象,研究菊科植物蓬蒿提取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分析确定提取物对不同病菌的抑制效果。关键词:菊科植物;蓬蒿;提取物;抑菌活性
1 植物提取物研究现状
在植物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或直接开发植物源农药,是当今农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发展快,植物提取物是现代植物药先进技术的载体,是植物药制剂的主要原料。相对来说,化学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抗药性,而植物提取物作为天然药物,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张国珍等从植物中筛选出一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挥发油[2]。孟昭礼等对银杏的研究较为深入,成功地开发出了农用杀菌剂“银泰”和“绿帝”系列[3-5]。吴恭谦等研究表明,白头翁素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强烈[6]。冯俊涛对来自西北地区的187种植物样品抑制活性做了较为系统的初步筛选[7]。总之,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杂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没有见过对蓬蒿研究的报道,为此,对蓬蒿提取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研究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链格孢菌、黑根霉菌、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8]。
2 菊科植物研究
2.1菊科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菊科(Compositae)是世界、也是中国种子植物最大和最进化的科之一[9]。约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全世界,热带较少[10]。在我国,包括归化及栽培年代已久的菊科植物有240属,约2300种之多,隶属于2亚科、5超族、11族中。其中我国特有属29属,占分布于我国菊科野生属总数的13.43%[11]。
2.2 菊科植物的化学成分
菊科植物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均居植物界之首,总计约30余类,几乎包括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类型,其中以倍半萜内酯、聚炔类及菊糖为其突出特点[17]。目前菊科植物在农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杀虫剂上,关于菊科杀虫植物的介绍,据Grainge等(1985)的杀虫植物数据库统计,在有杀虫活性的1600种杀虫植物中,有160种是菊科植物[18]。菊科植物在农药方面的应用当首推除虫菊。
3 蓬蒿的研究
蓬蒿是菊科茼蒿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存在于温带地区,茼蒿花的精油中含有樟脑、α-蒎烯和β-蒎烯,对交链孢属(Alternariasp.)、黄曲霉和终极腐霉(Pythiumultimum)的菌丝体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4]。
4 研究展望
植物提取物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投入少、附加值大、国际市场应用广泛、市场发展空间大等诸多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低毒、高效、绿色、无公害的生物农药成为农业中的宠儿。
参考文献
[1]高蓉.鬼臼毒素类似物结构与杀虫活性关系初探[D].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8
[2]刘艳菊, 等.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 植物学通报[J], 2001,18(5): 577~586.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 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控制[M].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1.
[4]Gailey F A, Lloyd O L. Grass and surface soils as monitors of atmospheric metal pollution in central Scotland.
Water , Air, and soil pollution[J], 1985, 24(1): 1~18.
[5]丁旭, 等. 道路交通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综述. 甘肃科技[J] ,2006, 22(10): 136~138.
[6]程晶. 植物检测法评价大气中SO2污染状况.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J], 1999, 19(4): 44~48.
[7]崔杰. 常见的大气污染与一些监测植物. 生物学教学[J], 2006, 31(3): 62~63.
[8]李玲玲, 周文明, 洪东风, 等. 海桐种子及果皮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16(3):274-276.
[9]李玉平,龚宁,慕小倩,张兴. 菊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31.
[10]富象乾.植物分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75-193
[11]林有润.中国菊科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的初步研究[J].植物研究,1997,17(1):6-27
[12]殷彩霞,周纪勤,彭莉.菊科药用植物系统聚类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1999,16(2):157-160.
[13]丁景和.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12-216.
[14]尹宏斌,何直升,叶阳.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9):776-779.
[15]富象乾. 植物分类学[M]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2 :1752193.
[16]王长如,李红生,梁宗锁. 黄土高原菊科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2007 ,22 (3) :32237
[17]Kearney M L,Allan E J,Hooker J E. Antifeedanteffects ofin vitroculture extracts of the neem tree,Azadirachta
indicaagainst the desert locust[Schis-tocerca gregaria(Forskall)[J].Plant Cell,Tissue andOrgan Culture,1994,37:67-71
[18]杨超,王兴,师彦平,等.烟管头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2,38(4):61-67.
[19]朱秀丽,皇甫磊落,陈日平.超声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7,2(10):33-36.
[20]李昌灵,沈廷.刺天茄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2009,37(2):652-653,667.
[21]罗伟强,黄润均,邓光辉.苦荬菜茎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9(1):31-32.
[22]Nakamura Y,Tonogai Y,Sekiguchi Y,et al.Multiresi-due analysis of 48 pesticid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J]. Food Chem, 1994,42:2508-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