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3.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33.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
---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
孔利,蒋琛,曹威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巨大。在当今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如何解析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找到城市自己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内涵,并将其在地域空间进行固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继承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城市规划;孔孟文化轴线
1.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儒家思想统治及影响了中国近2000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发展的思想磐石。其影响时间之长,影响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人数之众,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儒家思想对其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着重体现了封建王权在城市建设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影响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当今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盲目模仿欧美发达国家的问题愈演愈烈,如何解析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找到城市自己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内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继承和发展。本文试以儒家文化核心地区的曲阜与邹城两城之间的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从文化解析、文化重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论述,重点研究将传统文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中进行体现和应用的具体方法,找出新时期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有所体现和发展。
2.文化之解析:
2.1. 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一词的定义多有争论。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有许多特征,最为重要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共有性(社会性)、地域性、传统性和现代性(发展性)。
首先文化是多样的,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
其次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
文化的地域性。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历史的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四大文明古国由于受地域的影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四种文明,就是文化地域性的最好体现。
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是文化的两个重要特性。文化是具有传统的,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但是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2.2.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
系统观、鲜明的主体意识、高度的辩证思维性等优点和特点。儒家、道家等各思想流派都纷纷阐释他们对世界、人生、伦理道法的见解,经时代的淘洗和积淀形成了中国礼仪思想的基石。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作为其思想核心。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3.文化之重构:
3.1. 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
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源于孔孟,后世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儒家思想也经过了诸多发展演变,其主要学说和核心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总结起来,归为创始——发展——确立正统——不断改进——争论——研究六个阶段。
3.2. 儒家文化的当代诠释
儒家文化发端于孔孟后,不断为后世补充发展,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及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是“国学”精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之于今天,其意义可以从“和谐”、“人本”、“道德”、“力行”等四个方面诠释。
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他既讲“天知人”,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孟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
道德——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即使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准则。
力行——《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即经常练习、经常实践。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持续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使今天仍可从孔孟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3.3. 区域文化之特征
山东是文化大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
文化的中心。“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从这里
入海”是对山东省自然人文特色的完美诠释。
从全国范围来看,两大文化轴线由西安经洛阳、开封至曲阜
的中国东西文化轴线,由北京经曲阜至杭州的南北文化轴线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