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进出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世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量的变动呈增 长趋势,但增速不快。2001年茶叶出口量 为25.5万吨,加入世贸后连续5年增长, 2006年达到304万吨,增长19.2%,2006 年之后出口量增长缓慢,2011年茶叶出口 量33.0万吨,人世十年增长29.4%,年均增 长率仅为2.6qo。茶叶出口额呈快速增长趋 势,在2002年负增长之后,从2003年开始 连续增长,屡创新高。2011年茶叶出口额 达到10.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910/0, 人世十年茶叶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 11.3u/o,比出口量增速高出8.7个百分点。
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 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 《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Specifically……
深入发展阶段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 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 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 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 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竞争力分析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首先,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 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 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实 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 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 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6年,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 用。立顿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经费,同时还引导国内企业的研究方向,
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 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向 保健方向发展。现代医学证明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滋补营养、 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中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 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饮用者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的茶类饮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存在的问题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 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 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 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 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 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 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 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 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 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 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 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 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 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Specifically……
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 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 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 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 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 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 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 《赋》。
组织化 程度低
标准化 程度低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 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 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 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 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 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进出口分析
进口种类结构
从进口额结构上看,红茶是最主要的进 口茶类,进口额从2001年的57.3%上升到 2011年的70.6%;乌龙茶和普洱茶所占比重 小幅增加,乌龙茶从2001年的6.0%上升到 2011年的10.0%,普洱茶从2001年的0.1% 上升到2011年的0.2%;绿茶、花茶和其他 茶所占比重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绿茶从 2001年的13.0%下降到2011年的5.9%。
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过去20年,全球茶叶产
量和消费量增加了50%,从1988年的24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61万吨。 全球茶叶贸易也从1988年的103万吨增加到150万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 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茶产业和茶叶出口有着巨大的优势。
竞争力分析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进出口分析
出口种类结构
2011年,绿茶出口额为70638.4万美元, 比2001年的19952.6万美元增长254.0%, 年均增长率为13.5%;红茶出口额为
10872.4万美元,比2001年的4127.5万美元 增长163.4%,年均增长10.2%;乌龙茶出 口额为7412.3万美元,比2001年的5041.1 万美元增长47.0%,年均增长3.9%;花茶 出口额为4631.9万美元,比2001年3978.7 万美元增长16.4%,年均增长1.5%;普洱 茶出口额为2954.7万美元,比2001年的 1103.9万美元增长167.7%,年均增长 10.3%;其他茶出口额为5243.3万美元,比 2001年的1035.5万美元增长406.4%,年均 增长17.6%。
1200多种,其中包括中国的十大名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 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门红茶、 苏州茉莉花茶等。
竞争力分析
需求条件
海关数据显示,09年前7个月,我国茶叶出口17.9万吨,创汇4.06亿美 元,平均每公斤2.26美元,出口总量较2008年小幅增长0.34%,而创汇额 和均价同比分别减少0.40%和0.74%。我国茶叶出口的前五大市场依分别
单产低
劳动效 率低
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 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 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 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 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 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 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进出口分析
出口主要是 一般贸易方 式,进口以 一般贸易为 主进料加工 和边境小额 贸易为辅 出口省份以浙江 等省为主,进口 主要以福建和广 东等省为主
贸易规模比 较大
进出口 特点
出口以绿茶 为主,进口 以红茶为主 出口市场以摩洛哥等 地为主,进口以东盟、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 地为主
进出口分析
出口量和出口额
中国茶叶进出口 及 对策分析
12国际商务 王艳 2012210546
CONTENTS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叶进出口情况分析
国际竞争力分析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启蒙和萌芽阶段 基本形成阶段 三国以前以及晋 代、南北朝时期 鼎盛时期 唐代 宋代至明初 深入发展阶段 清代及以后
进出口分析
进口量和进口额
人世十年茶叶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23.5%。茶叶进口量变动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2001—2009年的稳定增长期,进口量
从0.18万吨增长到0.47万吨,增长161%, 年均增长12.7%;二是2010-2011年的高速 增长期,从1.35万吨,增至1.49万吨,比 2001年增长7.3倍,这一时期茶叶进口量的 年均增长率达到78.0%。茶叶进口额的变动 趋势与进口量变动高度吻合,快速增长, 2011年茶叶进口额达到6648.1万美元,比 2001年增长17.5倍,人世十年茶叶进口额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9%。
Specifically……
基本形成阶段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 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 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
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 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 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 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市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 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存在的问题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 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 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 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 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缺乏龙 头企业
政策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
把握市场 热点转换
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 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 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 叶消费整体上升。
发展名优 茶,兼顾 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 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 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
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
自然资源。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利于造梯田,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 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 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与雨量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 也很广泛,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茶在精神领域的延伸。 品牌优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资源相当丰富,茶类之齐全、名优茶 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中国近年来名优茶生产发展迅猛,中国名优茶有
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 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 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 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 品牌的茶叶。
政策建议
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
打造茶叶 品牌
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 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 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 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 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Specifically……
鼎盛时期
到了宋代和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 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 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 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 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
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 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 《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Specifically……
深入发展阶段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 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 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 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 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竞争力分析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首先,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相对自由化,中国可以获得永久性 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其次, 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扩大中国茶叶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不公平待遇,实 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最后,有利于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强化茶叶深 加工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 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6年,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 用。立顿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经费,同时还引导国内企业的研究方向,
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 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茶叶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向 保健方向发展。现代医学证明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滋补营养、 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中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 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饮用者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的茶类饮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存在的问题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 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 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 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 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 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 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 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 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 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 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 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 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 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Specifically……
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 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 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 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 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 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 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 《赋》。
组织化 程度低
标准化 程度低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 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 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 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 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 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进出口分析
进口种类结构
从进口额结构上看,红茶是最主要的进 口茶类,进口额从2001年的57.3%上升到 2011年的70.6%;乌龙茶和普洱茶所占比重 小幅增加,乌龙茶从2001年的6.0%上升到 2011年的10.0%,普洱茶从2001年的0.1% 上升到2011年的0.2%;绿茶、花茶和其他 茶所占比重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绿茶从 2001年的13.0%下降到2011年的5.9%。
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过去20年,全球茶叶产
量和消费量增加了50%,从1988年的24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61万吨。 全球茶叶贸易也从1988年的103万吨增加到150万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 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茶产业和茶叶出口有着巨大的优势。
竞争力分析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进出口分析
出口种类结构
2011年,绿茶出口额为70638.4万美元, 比2001年的19952.6万美元增长254.0%, 年均增长率为13.5%;红茶出口额为
10872.4万美元,比2001年的4127.5万美元 增长163.4%,年均增长10.2%;乌龙茶出 口额为7412.3万美元,比2001年的5041.1 万美元增长47.0%,年均增长3.9%;花茶 出口额为4631.9万美元,比2001年3978.7 万美元增长16.4%,年均增长1.5%;普洱 茶出口额为2954.7万美元,比2001年的 1103.9万美元增长167.7%,年均增长 10.3%;其他茶出口额为5243.3万美元,比 2001年的1035.5万美元增长406.4%,年均 增长17.6%。
1200多种,其中包括中国的十大名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 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庐山云雾、冻顶乌龙、祁门红茶、 苏州茉莉花茶等。
竞争力分析
需求条件
海关数据显示,09年前7个月,我国茶叶出口17.9万吨,创汇4.06亿美 元,平均每公斤2.26美元,出口总量较2008年小幅增长0.34%,而创汇额 和均价同比分别减少0.40%和0.74%。我国茶叶出口的前五大市场依分别
单产低
劳动效 率低
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 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 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 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 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 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 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进出口分析
出口主要是 一般贸易方 式,进口以 一般贸易为 主进料加工 和边境小额 贸易为辅 出口省份以浙江 等省为主,进口 主要以福建和广 东等省为主
贸易规模比 较大
进出口 特点
出口以绿茶 为主,进口 以红茶为主 出口市场以摩洛哥等 地为主,进口以东盟、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 地为主
进出口分析
出口量和出口额
中国茶叶进出口 及 对策分析
12国际商务 王艳 2012210546
CONTENTS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叶进出口情况分析
国际竞争力分析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启蒙和萌芽阶段 基本形成阶段 三国以前以及晋 代、南北朝时期 鼎盛时期 唐代 宋代至明初 深入发展阶段 清代及以后
进出口分析
进口量和进口额
人世十年茶叶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23.5%。茶叶进口量变动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2001—2009年的稳定增长期,进口量
从0.18万吨增长到0.47万吨,增长161%, 年均增长12.7%;二是2010-2011年的高速 增长期,从1.35万吨,增至1.49万吨,比 2001年增长7.3倍,这一时期茶叶进口量的 年均增长率达到78.0%。茶叶进口额的变动 趋势与进口量变动高度吻合,快速增长, 2011年茶叶进口额达到6648.1万美元,比 2001年增长17.5倍,人世十年茶叶进口额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9%。
Specifically……
基本形成阶段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 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 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
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 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 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 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对中国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市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提供示范; 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进的管理理念。
存在的问题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 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 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 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 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缺乏龙 头企业
政策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
把握市场 热点转换
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 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 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 叶消费整体上升。
发展名优 茶,兼顾 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 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 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
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
自然资源。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利于造梯田,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 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 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与雨量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 也很广泛,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茶在精神领域的延伸。 品牌优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资源相当丰富,茶类之齐全、名优茶 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中国近年来名优茶生产发展迅猛,中国名优茶有
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 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 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 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 品牌的茶叶。
政策建议
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
打造茶叶 品牌
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 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 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 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 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Specifically……
鼎盛时期
到了宋代和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 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 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 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 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