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1)北京的春节
本课的教学需要着眼于整个篇章,另外,对于重点段的教学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引导学生去分析。
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进行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必定能够更好。
(教学反思参考2)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
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案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地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
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感悟春节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
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
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你们喜欢春节吗?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春节的热闹气氛中。
然后播放《北京童谣》观看老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形成对比,谈感受,引出课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PK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这四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探究,学习。
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参考1)藏戏
通过教学《藏戏》一文,感受颇深。
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本课的一开始,我就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
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随时解决掉。
最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感受谈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资料的欲望,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气氛包围。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提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教学反思参考2)藏戏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文章都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
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
《藏戏》一文,感受颇深。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
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欲望。
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藏戏教学反思: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但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可以说是从未接触过,并且本课有些词语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称谓,所以,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重点。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
此外,我还出示了“哄堂大笑”“赞叹不已”,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
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了前三个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是整篇课文的总起,并且与后面的藏戏特点前后呼应,所以我以这三个自然段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藏戏的特点。
然后我因势利导,先来学习藏戏特点这一部分,以“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与前三段照应”引导学生读、思。
但这部分讲到“没有舞台”的特点时,思路有些乱,没有和下面讲的“剧情”、“固定的程序”联系起来。
而且设置的问题导向性不强,以至于学生的回答一下子到了最后的“表演时
间长”一部分。
课后反思时想到如何自然的从“没有舞台”过渡到“剧情”:因为没有舞台、灯光、道具,那怎样才能区分一幕一幕的情节呢?这就需要“雄谢巴”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在备课时不够细心,以后一定要注意设置问题时,多思考,使问题的导向性更强、更清晰。
在本课教学时,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学习面具时,出示面具图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在讲到演出特点时,观看一段藏戏视频使学生与藏戏亲密接触,直观地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
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还应放在写法的体会上,因为这也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点。
让学生搜集其他剧种的资料,仿照本课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戏剧形式,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本节课的收获很多,我想在以后的备课、授课时会更成熟一些。
(教学反思参考1)各具特色的民居
我们知道,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它们的不同点”。
读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对“不同民族的民居”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差别。
同样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遥远的山区,而傣家竹楼建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内临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建造成圆形、依照八卦布局排列、有防火墙的三层以上的土楼,傣家竹楼则用竹子架成正方形、上下两层。
同样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上大不相同,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点。
那么,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文中也作了介绍:客家民居造营垒式的土楼,是为了解决盗匪的骚扰和受当地人排挤的问题,因此他们夯筑的土墙厚1米、高15米,坚固耐用;此外,在客家人看来,圆是吉祥、幸福、安定的象征。
所以,客家土楼建筑成圆形,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客家人通过建造房屋来追求幸福、安定和吉祥。
而傣家用竹子建成两层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放柴禾,是因为防酷热和潮湿。
傣家人建造竹楼也有他们跟客家人不同的文化:一家建楼,全村帮助。
不同民族的民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有文化的、习俗的、社会的,还有地理的。
这些背景原因
导致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特点。
课文启示我们:到了高年级,我们观察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够“找同类事物属性之间的不同点”上,还要去调查了解、考虑它们存在不同点的原因,看看是什么原因使同类事物具备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把这个原因找到了,我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参考2)各具特色的民居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介绍了南北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能在写作中仿照课文的说明方法。
了解民居特色并且介绍某一民居,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本节课文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其原因有二。
一、设备简陋、收集资料不足,对于地方特色不够了解。
由于本地区教学资源不完善,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不能以影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孩子能在家查找、整理资料的较少,虽然个别同学有收集,但只能停留在抄写并用语言介绍上。
由于资料缺乏,课堂只能停留在课本上,知识量无法扩充,使整节课显得干巴巴的。
二、由于本身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估计不足设计不完美。
通过与教研员反馈,了解到基于第一个原因,应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让孩子谈谈本地区民居,这些都是孩子身边的事物,孩子谈起来就会滔滔不绝,既解决重点又避免上课单调。
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在这两方面努力。
教学反思: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
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
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
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教学反思:《和田的维吾尔》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的课文,沿袭了本组课文的特点,介绍的是和田的饶有趣味维吾尔风俗。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对该地区的风俗进行了说明。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用词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馕、都帕、艾来得斯”等等,这些学生不太熟悉。
因此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家进行了梳理,理解了这些词语也就为走进文本扫清了障碍。
又通过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对和田有了初步印象,也了解到维吾尔族不仅仅是能歌善舞的。
真是一举多得!
接着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从关键词语着手,直奔教学的重点——体会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
学生自主读悟,把握文心。
以读入手,悟中再读,层层深入,不断向和田维吾尔人的精神世界掘进。
这虽是篇略读课文,但是我却想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显然这节课还没做好。
仍需努力!
(教学反思参考1)和田的维吾尔人
1.基础知识落到实处,课堂上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对重点的读音、字形进行强调,并且落实到书写,真正做到扎实基础。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让学生默读做批注的环节里,给学生留大量的时间去读,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本,用心去感悟,真正从读中有所得。
3.读写结合落实到位,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掌握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仿写,让学生把领悟到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扩展阅读,让学生课后再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学习的外延。
(教学反思参考2)和田的维吾尔人
本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
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族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
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为此,在教学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学广泛收集资料,课前让他们谈谈在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中,通过抓中心句,重点词去理解,去品读,效果较好。
如,在学生交流了自学情况后,就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抓中心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了解了维吾尔人的特点是: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爱美的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遗憾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的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
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