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发布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64
DB3302
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波市林业园艺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修鹏、周和锋、陆志敏。
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宁波市域范围内的泥质海岸、岩质海岸基干林带和丘陵山地、平原农区防护林网、片林建设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本规程适用于宁波市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承建的沿海防护林工程项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
GB/T 15163—200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1995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 18337.1—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18337.2—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607—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 5141—1999 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
DB33/177—200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等级
3 定义
海岸基干林带
位于最高潮位以上、在自然立地条件下适宜植树的海岸内侧陆地,主要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
消浪林
位于海岸线以外的潮间带、近海滩涂及河口区域,通常由海滨木槿、柽柳、芦苇等灌木及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草本植被和湿地构成的林带,是破坏性海浪的“缓冲器”。
丘陵山地防护林
在海岸基干林带后侧范围的广大丘陵山地上营建的防护林。
平原农区防护林
在海岸基干林带后侧范围广大平原区域营建的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各类交通干线道路两测的通道绿化带、各干线河流绿化带、片林、村庄绿化等。
4 规划
4.1 规划原则
4.1.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到山地、滩涂、平原、城镇、乡村统一布局,渠、堤、沟,河、路、山全面规划,合理配置树种,实现绿化美化相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4.1.2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
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主要灾害类型,依据对象和要求不同,要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4.1.3 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原则
首先进行宜林地段的绿化,对于难以绿化的滩涂、荒岛要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人工促进其演替过程,创造条件改善其生态环境,达到宜林时再造林。
对立地条件很差的荒滩、盐碱地可以先进行土壤改良、选择先锋树种进行造林,在立地条件改善以后,再选用生长快、防护效果好、价值高的树种进行造林。
4.2 规划应达到的指标
4.2.1 海岸基干林带
规划海岸基干林带应达到的指标:
——内陆河口和海岛泥质海岸基干林带,规划建设宽度20m以上;
——泥质岸线内侧至山体距离不足1000m,基干林带可退后规划至山体临海一面坡上;
——大陆泥质岸线距山体1000m~2000m,规划1条宽度50m以上的骨干林带;
——大陆泥质岸线距山体大于2000m,规划基干林带宽度100m以上,可分2条~3条林带,其中骨干林带宽度应在50m以上;
——新围垦区,规划基干林带宽度200m以上,可分3条~4条林带,其中骨干林带宽度50m以上;
——岩质海岸为第一道山脊的临海一面坡。
4.2.2 丘陵山地防护林
宜林地造林面积达90%以上。
4.2.3 平原农区防护林
规划平原农区防护林应达到的指标:
——路、河、沟、渠、堤旁绿化:宜林地段全部造林绿化,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村庄绿化:村庄绿化率达到20%以上,其中乔木占村庄绿化总面积的70%以上。
5 设计
5.1 设计原则与要求
5.1.1 设计应在规划和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内容和特点,进行广泛、全面、详细、深入的本底调查和专业调查。
5.1.2 作业设计按规划和计划编制,作业设计以小班或施工地块为单位,确定造林树种前,必须对种植地土壤理化性状、地下水位进行调查,以确保适地适树。
5.1.3 设计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林业勘察设计(调查规划)单位负责编制。
5.1.4 设计方案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原批准部门同意后,委托原设计单位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
5.2 总体设计
5.2.1 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按批文要求进行总体设计。
5.2.2 总体设计文件由总体设计说明书、设计图、附表和附件四大部分组成。
5.2.2.1 总体设计说明书一般由前言、基本情况、经营区划、项目布局与规模、营造林设计、森林保护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项目经营管理、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评价等内容组成。
5.2.2.2 设计图包括项目建设内容布设图、树种配置典型设计图、项目进度安排示意图、项目建设区位置示意图、有关专业设计图等图件。
5.2.2.3 附表包括各类森林资源调查统计表、造林任务量表、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表、种苗需求量表、营造林成本估算明细表、项目建设总投资概算汇总表、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明细表等。
5.2.2.4 附件包括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件,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书,设计采用的定额及技术经济指标,有关技术经济专题论证报告,有关专业调查、基础设施调查勘察报告等。
5.2.3 总体设计文件的编制要求
总体设计文件的编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外业勘察、专业调查资料齐全,数据符合精度要求和达到国家、行业、地方主管部门颁发的标准、指标;
——采用的各种资源数据及社会经济情况等基础资料,来源可靠、数据准确、具有时效性;
——设计方案合理,并充分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设计所采用的材料、设备、施工条件切合实行;
——投资概算不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的±10%;
——设计文件齐全,内容、深度符合建设和生产的要求;
——设计图清晰、功能要素显示明显,专业要素齐全。
5.3 作业设计
5.3.1 建设单位根据批复的总体设计文件,组织编制作业设计文件。
作业设计是总体设计的具体化,是把总体设计确定的营造林设计内容、要求、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的过程,是提供组织施工的依据。
5.3.2 作业设计文件由作业设计说明书、设计图、附表和附件四大部分组成。
5.3.2.1 作业设计说明书一般由前言、基本情况、经营区划、项目布局与规模、营造林设计、森林保护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评价等内容组成。
5.3.2.2 设计图由项目建设内容布设图、树种配置典型设计图、项目进度安排示意图、项目建设区位置示意图、有关专业设计图等图件组成。
5.3.2.3 附表包括各类森林资源调查统计表、造林任务量表、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表、种苗需求量表、营造林成本估算明细表、项目建设总投资概算汇总表、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明细表等。
5.3.2.4 附件包括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件,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书,有关技术经济专题论证报告,有关专业调查、基础设施调查勘察报告等。
5.3.3 作业设计文件编制要求
作业设计文件编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作业设计的范围明确,符合总体设计确定的经营管理单位和便于经营管理的要求;
——小班区划转绘、面积核实测算符合精度要求,小班套入的立地类型、造林类型和森林经营类型准确;
——作业设计充分体现营造林高标准、高质量的指导思想,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营林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
——各项技术设计、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动安排科学合理;
——重点突出小班营造林设计图,设计图图例规范,标注的内容清楚,比例尺适当,方便施工;
——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标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种苗、材料、用工量计算准确,符合实际,各项统计、汇总数据准确无误;
——设计概算不突破总体设计的概算。
突出概算时,应有详尽的说明材料,并应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6 树种选择
6.1 树种选择原则
6.1.1 根据适地适树、因害设防的原则,选择造林树种。
6.1.2 坚持以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选择多功能、高效益的防护树种。
6.1.3 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与协调种间关系的原则,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建立物种丰富的滨海森林群落和多样化的森林景观。
6.1.4 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常绿落叶、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
6.1.5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注重引进树种的选择和培育的原则。
6.2 不同立地树种选择
6.2.1 消浪林的树种选择
消浪林树种要求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耐水湿、耐海水间歇性浸泡和抗风固土能力,根系发达,枝干富有韧性。
(参见附录A)
6.2.2 泥质海岸基干林带树种选择
泥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树种要求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耐水湿、耐干旱和抗风固土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参见附录A)
6.2.3 岩质海岸基干林带树种选择
岩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树种要求具有较强的耐干旱、瘠薄和抗风能力,能耐一定的盐雾。
(参见附录A)
6.2.4 丘陵山地防护林树种选择
山地防护林造林树种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耐干旱瘠薄能力,优先选用材质优良的珍贵用材树种,风景旅游区应优先选用景观效果较好的绿化树种。
(参见附录A)
6.2.5 平原农区防护林网树种选择
平原防护林网造林树种一般要求具有较好的耐湿能力,优先选用材质和景观效果较好的树种。
(参见附录A)
6.3 树种配置与混交
6.3.1 混交比例
为提高沿海防护林综合防护能力,提高生态稳定性,应合理配置树种,并进行混交种植,混交比例达到35%以上。
6.3.2 混交类型
6.3.2.1 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型
根据立地条件和防护功能选择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采用针阔混交、深根与浅根树种混交、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
主要适宜在岩质海岸上应用。
6.3.2.2 主要树种与灌木、草本混交型
选择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进行混交,在实现地面覆盖的同时,促进高大乔木的生长,以尽快实现防护功能。
主要适宜在泥质海岸上应用。
6.3.2.3 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混交型
一般称为综合型混交,是多种混交模式的综合运用,设计自由灵活,以施工简易和尽快实现森林覆盖为目的。
岩质海岸、泥质海岸均可应用。
6.3.3 混交方法
6.3.3.1 行间混交
一树种的单行与另一树种的单行依次相同相间排列栽植(参见图B.1)。
适用于主伴混交型和乔灌混交型。
多用于乔灌木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或耐阴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6.3.3.2 株间混交
在种植行内隔株种植2个以上树种(参见图B.1)。
适用于乔灌木树种混交型和乔木树种混交型。
6.3.3.3 带状混交
参加混交的树种都以三行以上的带相隔配置(参见图B.1)。
适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或对景观要求较高的泥质海岸基干林带的混交。
6.3.3.4 块状混交
一树种构成的块与另一树种构成的块镶嵌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参见图B.1)。
适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乔木树种,或地形破碎而难以实现其它混交组合的情况下应用。
7 消浪林建设
7.1 整地
消浪林地地势低洼,含盐量高,应修筑台地,脱盐降碱。
台地面宽25m~30m,开沟深1.5m~2m,上口宽度2m~3m,下口宽度0.5m~1m,呈倒梯形,作为主排水沟,与河网沟通。
主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见附录B图2.1。
内部每隔4 m设置次排水沟,次排水沟上口宽度60cm~80cm,下口宽度30cm~40cm,深度50cm~60cm,与主排水沟相沟通,并进行整地。
次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见附录B图2.2。
整地时间为前一年的秋冬季完成。
7.2 造林
7.2.1 造林时间
一般为春季的2月~4月(落叶树种可适当提前)和秋季的10月。
7.2.2 挖种植穴
在造林季节,挖种植穴,穴规格60cm×60cm×60cm。
7.2.3 填基质
在穴内先填表土和少量砻糠等混合物,然后再加5千克/穴东北泥炭或香灰土。
7.2.4 选苗
选用优质壮苗,苗木质量要求符合GB 6000—1999和DB 33/177—2005规定或设计要求。
7.2.5 造林密度
适当密植,尽快使幼林郁闭,覆盖地面。
初植密度为1m×(1m~1.5m)。
7.2.6 造林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植苗不宜过深,以覆土不超过原土痕为度。
根际周围要做成凹状穴,以积淡水,减轻盐分对幼树的伤害。
7.2.7 林地覆盖
用植物的秸秆,覆盖在苗木旁,以防返盐,损伤苗木。
7.2.8 套种绿肥
在新造林地中,套种田菁、大麦等绿肥,在初花期,割倒就地翻压。
7.2.9 支撑绑缚
乔木树种定植后,要用竹片、布条等进行支撑绑缚固定,以风吹根部不动为原则,以防根基土壤松动和风倒。
7.3 抚育管理
7.3.1 及时补植
造林成活率不足85%的,要分析苗木死亡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补植。
7.3.2 林地管理
造林后应及时管护,雨季及时排水,干旱季节及时浇水。
林地内的杂草只割不锄,将割下的杂草覆盖在土壤上,以防返盐,影响树苗生长。
7.3.3 病虫害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预防,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8 海岸基干林带建设
8.1 泥质海岸基干林带
8.1.1 人工造林
8.1.1.1 整地
8.1.1.1.1 开沟排水,脱盐降碱
在平整土地的同时,开沟排水,建立排水系统。
在横向设置主排水沟,主排水沟上口宽度2m~3m,下口宽度0.5m~1m,深度1.5m~2m,呈倒梯型(主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B.2),主排水沟密度每50m设置1条,与河网沟通。
在主排水沟网络内,每隔4m设置次排水沟,次排水沟上口宽度60cm~80 cm,下口宽度30cm~40cm,深度50cm~60cm,与主排水沟相沟通。
(次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B.2)排水沟开挖规格及布设密度可依据造林地地下水位高低作出相应调整,地下水位高的造林地,排水沟开挖深度和布设密度都应适当加大,而地下水位低的造林地,排水沟开挖深度和布设密度可相应减小。
8.1.1.1.2 土壤改良
泥质海岸含盐量高、碱性强,有机质含量极低,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改良方法有:套种绿肥,增施有机肥。
绿肥种类以田菁、苜蓿、大麦、决明等为主,在初花时割青深翻入土中,通过绿肥的腐烂,有机物的分解,来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时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树木的生长打好基础。
8.1.1.1.3 整地时间
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完成。
套种绿肥的应在造林前进行。
8.1.1.2 造林
8.1.1.2.1 造林时间
一般为春季的2月~4月(落叶树种可适当提前)和秋季的10月。
8.1.1.2.2 挖种植穴
在造林季节,挖种植穴,穴规格60cm×60cm×60cm。
8.1.1.2.3 填基质
在穴内先填表土和少量砻糠等混合物,然后再加5千克/穴东北泥炭或香灰土。
8.1.1.2.4 选苗
选用优质壮苗,一般规格要求:乔木胸径3cm以上,保持树冠完整,带泥球造林。
灌木树种要具备多个分支,带泥球。
8.1.1.2.5 造林密度
适当密植,尽快使幼林郁闭,覆盖地面。
乔灌混交种植时,乔木定植密度为3m×2m左右,灌木为3 m ×(1m~1.5m);乔木纯林为2m×2m,灌木纯林为1m×(1m~1.5m)。
8.1.1.2.6 造林方法
同7.2.6。
8.1.1.2.7 林地覆盖
同7.2.7。
8.1.1.2.8 套种绿肥
同7.2.8。
8.1.1.2.9 支撑绑缚
同7.2.9。
8.1.1.3 抚育管理
同7.3。
8.1.2 林带修复
8.1.2.1 修复对象
因各种自然、人为原因等受破坏使得防护功能大为降低的残破林带、低效林带须进行人工补植修复。
8.1.2.2 修复方法
8.1.2.2.1 树种选择
林带补植树种一般与林带内原保留的树种相一致。
苗木规格与质量要求同8.1.1.2.4。
8.1.2.2.2 造林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
具体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种植穴规格、覆盖、套种绿肥、支撑绑缚措施同8.1.1.2。
8.1.2.2.3 抚育管理
同7.3.
8.2 岩质海岸基干林带
8.2.1 人工造林
8.2.1.1 整地
8.2.1.1.1 林地清理
根据造林的种植密度,采用带状清理,清除杂灌草和非目的树种,带宽1.5m~1.8m,在清理的同时要保留乡土目的树种,并进行适当抚育。
8.2.1.1.2 整地
坡度在15度以下的中厚层土山坡,采用窄幅梯田整地,宽度1.5m~3m;15度~25度的山坡采用水平阶带状整地,带宽1m~1.5m;26度以上的山坡采用块状整地,穴大(60cm~80cm)×(60cm~80cm),深40cm~50cm。
8.2.1.1.3 整地时间
在造林前一年的冬季。
8.2.1.2 造林
8.2.1.2.1 造林时间
同7.2.1。
8.2.1.2.2 挖种植穴
在造林季节,挖种植穴,穴规格60cm×60cm×40cm。
8.2.1.2.3 选苗
选用优质壮苗,带泥球。
苗木规格可视具体需要而定,一般选用1年生~2年生苗造林。
提倡使用营养钵(容器)苗造林。
8.2.1.2.4 造林密度
根据不同树种,选用不同的初植密度,一般在(120~220)株/667平方米。
8.2.1.2.5 造林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培土要压实。
8.2.1.3 抚育管理
8.2.1.3.1 及时补植
与7.2.3.1同。
8.2.1.3.2 松土治草
岩质海岸造林,每年5月和9月各一次松土除草。
8.2.1.3.3 病虫害防治
同7.3.3。
8.2.2 封山育林
按照GB/T 15163—2004有关规定执行。
8.2.3 林带修复
8.2.3.1 修复对象
因各种自然、人为原因等受破坏使得防护功能大为降低的残破林带、低效林带须进行人工补植修复。
8.2.3.2 修复方法
8.2.3.2.1 树种选择
林带补植树种一般与林带内原保留的树种相一致。
苗木规格与质量要求同8.2.2.3。
8.2.3.2.2 造林方法
采用植苗造林。
具体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种植穴规格、覆盖、套种绿肥、支撑绑缚措施同8.2.2。
8.2.3.2.3 抚育管理
同8.2.1.3。
9 丘陵山地防护林建设
9.1 人工造林
按照GB/T 15776—1995和GB/T 18337.3—2001有关规定执行。
9.2 封山育林
按照GB/T 15163—2004有关规定执行。
9.3 低效林改造
按照GB/T 18337.3—2001有关规定执行。
10 平原农区防护林建设
按照GB/T 18337.3—2001有关规定执行。
11 检查验收
11.1 检查验收的依据
11.1.1 设计文件
经审批后的总体设计(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设计变更批复文件以及设计配套的小班调查卡片、施工设计图等。
11.1.2 检查验收监理文件
各级检查验收报告、统计报表及施工监理等。
11.1.3 相关资料
包括年度计划及批复文件、相关技术规程、种苗检验检疫证书与合格证等。
11.2 阶段性检查验收
主要内容包括造林设计和规划的实施、苗木标准、造林技术应用、经营管理、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资金使用等,在每年的9月~10月进行。
11.3 竣工检查验收
主要内容包括工程体系建设规划落实、工程建设进展、造林保存率、苗木生长、养护管理水平、资金使用决算、档案资料等,一般在工程施工后的第三年10月进行。
11.4 检查验收方法
11.4.1 面积核实
根据作业设计表格、图面资料,采用1:1万地形图,辅以手持GPS绕测定位,量算小班(地段)面积。
面积检查结果误差在±10%以内或大于+10%的,认可定为原面积;面积误差大于-10%的,以检查面积为准。
11.4.2 种苗质量
各树种均应达到Ⅱ以上的苗木质量标准。
对检查验收小班可结合施工卡片、苗木合格证书、成活率调查等相关内容,进行苗木标准执行情况的质量检查。
相关标准中未涉及到的树种,以经审批的作业设计书中描述的指标为准。
11.4.3 造林检查验收
11.4.3.1 造林成活率
造林经过一个生长期后的主要成效指标之一,通过设置样地、样带或样行的方法进行调查。
成活率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Ⅰ级为85%以上、Ⅱ级为41%~84%、Ⅲ级为40%以下。
成活率达Ⅰ级的为合格,Ⅱ级须补植造林,Ⅲ级需重新造林。
11.4.3.2 造林保存率
造林三年后的幼林保存情况,保存率在90%以上为优良,85%~89%为合格,低于85%为不合格。
11.4.3.3 生长状况
造林树种在各个时期的生长状况,结合成活率、保存率的调查在样地中机械抽样,测定幼树生长量,确定幼树的生长等级,用于造林成效的生长质量评价。
11.4.3.4 样地(带、行)设置
采用随机或机械抽样,设置样地、样带或样行,调查种植穴内苗木的成活(保存)及生长情况,样地可设置100 m2~400 m2的矩形,在小班的不同地段随机布设;样带宽10m~20m,株行距明显的造林小班,可机械抽取样行进行调查。
调查面积比例应不少于造林面积的3%,且不低于0.3hm2。
12 档案管理
12.1 建档内容
沿海防护林建设档案是沿海防护林营造、培育、经营等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掌握各时期基本情况,制定措施,分析建设成效,监测和评价建设效果和预测动态变化趋势的基本依据。
档案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沿海防护林项目总体规划及造林作业设计(图表)、专家咨询论证报告、造林施工计划书、施工报告、经营管理技术方案、病虫害防治方案、监理报告、更新改造技术方案、项目检查验收报告以及项目建设预算、决算等内容。
还要补充收录沿海防护林建设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群落、立地土壤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等。
12.2 档案要求
沿海防护林建设由乡镇林业站和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分别管理。
各类档案由各职能部门整理、审查后,交档案室集中管理。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可选用树种参考表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树种混交模式和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〇〇〇〇〇〇树种1 ﹡﹡﹡﹡﹡﹡
〇〇〇〇〇〇
﹡﹡﹡﹡﹡﹡树种2 〇〇〇〇〇〇
行间混交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树种1 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树种2﹡〇﹡〇﹡〇﹡〇﹡〇
株间混交
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树种1 〇〇〇〇〇〇
﹡﹡﹡﹡﹡﹡
﹡﹡﹡﹡﹡﹡树种2﹡﹡﹡﹡﹡﹡
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树种1
带状混交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树种1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树种2
﹡﹡﹡﹡〇〇〇〇﹡﹡﹡﹡
块状混交
图B.1 树种混交方法模式图
主排水沟示意图次排水沟示意图
图B.2 排水沟剖面结构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