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
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
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
四个系统为:
•微系统(Microsystem):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系统(Mesosystem):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
•外系统(Exosystem):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
•宏系统(Macrosystem):较大的文化背景(例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次文化)
之后,还添加了第五个系统:
•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个人的生活规律可能被认为是微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近来也被称作“生物生态学理论(Bio-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每个系统都包含了能有力地影响发展的角色,规范和规则。
生理生态学理论
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简述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摘要摘要摘要摘要::::生态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 而且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
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学科, 也构成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这就是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
生态心理学是西方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生态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并简单的介绍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生态效度1.1.1.1.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的概述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这一术语多指产生20世纪40年代,由勒温、巴克、吉布森、奈瑟、布伦瑞克等人开创的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 即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来, 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传统心理学。
它是从主流心理学内部发起的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和改造, 针对主流心理学实验方法的人为性缺陷,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 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态心理学强调自然观察和现场研究, 主张心理现象只能在背景中被理解,心理学研究对象必须由实验室行为转向现实生活行为, 由只考察有机体个体转向考察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生态学的野外观察法对人的研究的自然回归。
生态心理学由于吸收了生态学的世界观与研究方法,因而,其在一般方法论的层次上,既不同于传统主流心理学,也不同于非主流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生态心理学对环境关注程度和方式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类把环境只看作是研究对象的考察背景; 另一类把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这两类理论的生态心理学被称为广义的生态心理学。
只研究环
境和人的交互关系的理论被称为狭义的生态心理学。
狭义的生态心理学的两大理论核心是以巴克和吉布森为代表的理论范式, 强调研究动物(人)与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
从研究对象即有机体的研究水平上来分, 狭义生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范式包括吉布森的个体内水平研究的范式、巴克个体间水平研究的范式、罗扎卡等群体间水平研究的范式。
2.2.2.2.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任何理论的出现与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理论。
一方面,理论需要从前人的成就或者错误中寻求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理论从兴起到最后占主导地位,需要时代精神以及心理学家自身的努力的推动。
在生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前人思想的启发、生态心理学家的创新和时代精神的推动。
按照时间来划分,生态心理学可以分为萌芽期(1900—1950)、确立期(1950—1970)发展期(1970—1990)与兴盛期(1990年至今)几个阶段。
(1)萌芽期(1900—1950)生态心理学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哲学心理学时期,但主要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的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火花来自格式塔心理学。
勒温的“心理生态学”可以视为生态心理学的先驱。
他指出要考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就要先考察环境为这种行为发生所提供的机遇和条件。
例如,改变人的饮食习惯涉及的不仅仅是人的心理,还有许多起决定作用的非心理因素,如食物的分配情况和供应状况与经济因素等。
(2)确立期(1950—1970)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源于巴克和赖特建立的中西心理学场站。
场站建立的目的在于为现实环境中的现场观察人的行为提供条件。
他们观察到的相关数据为巴克的生态心理学与生态行为科学提供了相关的证据。
几乎在同一时期,吉布森将生态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对知觉的研究。
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可视为生态心理学的奠基阶段。
(3)发展期(1970—1990)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生态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1981年秋成立了国际生态心理学学会,《生态心理学》杂志也与1989年创刊,美国几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生态心理学系和其他研究组织。
生态心理学学者将巴克和吉布森的方法、原则广泛的应用到心理学不同领域的研究中。
在理论构建这方面,布朗芬布伦纳在发展社会心理学中倡导生态心理学。
思科根进一步拓展了巴克的理论。
里德则进一步探讨了吉布森的知觉理论,提出多种知觉系统。
而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奈瑟,他受吉布森的影响,将生态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当中,产生可广泛的影响。
对于生态心理学这一阶段的发展,奈瑟乐观的总结道“心理学基本上是一门生态的科学”,克罗恩也将生态心理学称为“科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4)兴盛期(1990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又出现了“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
这一时期的生态心理学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沿着巴克和吉布森开拓的理论方向,将生态学的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心理学中来;二是研究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但是使用的方法是基于传统的心理学方法。
当然也有学者对于将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纳入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框架持不同的意见,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述第一种方向。
3.3.3.3.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强调自然情境的研究生态效度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为此,科学研究始于在实验室内控制变量,以研究我们所设定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因此,实验中研究的基本都是线性因果关系的结果,顶多是两个或三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
实验室的抽象使心理学远离了现实生活,而对现实生活的解释、预测与控制却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因此,提高心理学中对心理学实验的生态效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生态效度( ecological validity) 最初是Brunwik杜撰的一个术语,指远距的与近距的刺激的协变程度。
格式塔心理学先驱苛勒也写道“如果要揭示联想的基本性质,无意义音节可能是可供选择的最差的材料了。
”Gibson与Neisser承继苛勒的这一思想,力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知觉现象。
Gibson认为,“考虑到实验室知觉研究的人为性,他开始相信没有人在生活中真正看到象一个事物的照片那样的平面的形式。
个人看到的是视图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种无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
了物体的固体形状。
”Gibson认为实验室知觉研究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知觉价值很小,因此,他敦促心理学家走出实验室,发展他所称的生态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应成为心理学的基本的理论维度之一,对生态效度的重视与强调也是在重新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也许到今天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2.方法的多元化生态世界观的统一性在于我们考察不同尺度的客体时,客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不可分不是指客体不能再分,而是指客体具有其内在组成成分不具有的性质。
如Barker的行为背景作为心理学的基本单元就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它本身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在不同行为背景中具有不同的突出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行为背景的任一组成成分如背景中的人,背景中的物等所不具备的,是他们交互作用后形成的整体性特点。
因此,生态世界的统一是层级性的统一。
而在这种多层级的网络关系的世界中,交互性的复杂关系是基本的特征,但正由于其复杂性,因而也不排除基本的线性因果关系的存在,这里基本的意思还是指在一定的近似范围之内。
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实验室实验还是现象学的观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不过,这种观点决非是折衷的观点。
而是各种方法与世界中的事物一样处在层级网络的不同节点中。
这样,生态心理学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多种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具体研究方法中,生态心理学既采用实验法,同时也采用自然观察法、测量法、档案法等不同方法。
而不同的方法针对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3.对还原论的批判还原论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生态心理学并不信任还原论。
Gibson致力于发展的生态光学( ecological optics )有别于物理光学与眼科学。
Gibson的生态光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某一观察点的周围光线排列( array )排列意味着有结构,意味着不均匀,周围意味着环绕某一环境中为观察者所占据的点。
在这里,“有观察者占据的点与没有观察者占据的点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包含了观察者身体的信息。
所以,Gibson的生态光学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一体的光学,无法还原成物理的光学。
Gibson 理论的追随者Reed也认为:“信息、可供性与遭遇不能被还原到生理学或到生物化学,同时他们也不能为符号的或实用的解释所同化。
动物的生活是基于与世界的遭遇:从某种程度来说动物兴旺在于从其所遭遇的环境中取得价值与意义。
心理学从某种程度来说繁荣源于它学着去研究这些有意义的与有价值的遭遇并且停止努力以别的方式解释它们。
”同样,我们在Barker等人的理论中与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的理论中都可以看到对还原论的批判。
4.对元素主义的批判元素主义是与还原论相伴的研究策略。
元素主义者主张采取类似化学等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将复杂心理现象分解或还原为基本元素。
如在知觉领域,元素主义者认为存在最简单的知觉模式。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体现为在实验室中人为的对知觉加以限制,以研究这种最简单的知觉元素。
生态心理学家则反对这种做法,研究的是自然知觉,即没有限制加于视觉系统时的知觉。
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注视时间长些。
而在他的实验室中,允许被试转动头部(产生周转视觉) 和四处走动( 产生移动视觉) 。
因此,他研究的是更为自然的视觉。
这在本质上是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的否定。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英语:Urie Bronfenbrenner,1917年4月29日-2005年9月25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人所熟悉。
他也是Head Start项目的创始人之一,这个项目研究美国有各种学习障碍的学前儿童。
背景和事业
他是Dr. Alexander Bronfenbrenner和Eugenie Kamenetski Bronfenbrenner
所生的儿子。
他在6岁的时候从苏联来到美国,在Pittsburgh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全家在纽约州的Letchworth Village定居下来,那里有个机构叫纽约州立智力障碍研究学院,他的父亲在那里当临床病理学家和研究主管。
从Haverstraw高中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到康乃尔大学就读[1]。
他于1938年在那里完成了心理学和音乐的双学位,毕业后他专注于发展心理学,在哈佛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于1942年在密歇根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
获得学位仅仅24小时,他便被征召入伍,在美国空军团和策略服务局当心理学家,做各种相关工作。
完成了军官训练后,他在美国军队医疗团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ronfenbrenner在退伍军人事务局当过一阵的助理临床心
理学家,之后到密歇根大学当心理学的助理教授。
他于1948年接受了康乃尔大学的教职,教人类发展心理学,家庭研究和心理学。
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他是康乃尔大学的理事会理事。
直至死时,他是康乃尔大学人类生态学院的荣誉教授,教人类发展和心理学。
Urie Bronfenbrenner有6个子女:Beth Soll,住在纽约,是一个舞蹈指导,
舞蹈家,作家,她从1977年到1997年负责麻省理工学院的舞蹈课程,现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曼哈顿学院教书。
Ann Stambler,是一个精神病理学的社工,在Newton, MA工作。
Mary Bronfenbrenner,在Ithaca公立学校教德文。
Michael Bronfenbrenner,住在加州的Seal Beach,从事录影相关工作。
Kate Bronfenbrenner,就职于康乃尔大学工业和劳工关系学院,是劳工教育研究的主任。
Steven Bronfenbrenner,在加州旧金山一个公司负责艺术行政工作。
生态系统理论
主条目:生态系统理论
1.Bronfenbrenner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其中一位重要的学者,他的最主要的
贡献是生态系统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
响,由主到次分别是:microsystem指个人在面对情境中,所经历到一种
关于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模式。
;(比如说,家庭)mesosystem指
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以上的情境间所发生的连结历程,例如学校系统和家
长价值系统。
(两个microsystem互相影响);exosystem指两个或更多
情境的连结和历程,但其中至少有个情境没有包含发展中的个体。
(比
如说:父母的工作环境);macrosystem包含了某文化、次文化及其他广
泛社会脉络在前述的系统中所形成的模式。
是这是一个概括性的文化蓝
图,影响着父母、老师和孩童的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如何有意识或无意
识的去定义养下一代的方式。
(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他之后加上
第五个系统,叫Chronosystem(外在系统随着时间的演变)。
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角色,准则和规则,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2.理论的主要陈述,人类发展的生态(1979),在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人
类和他所处的环境”这问题上,对于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有广泛的影响。
在Bronfenbrenner之前,相关领域关联不大,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学家研究家庭,人类学家研究社会等等。
3.多得Bronfenbrenner在"人类生态"开创性的研究,诸如家庭,经济,政
治等环境,现被视作一个人的生命进程的一部分。
从生物和生态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打破了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诸多障碍,在这些学科之间建造桥梁,从而找出那些因素对于人类发展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