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特点文化
内容提要: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饰也像草原上的鲜花,顺应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丽。加之,五彩缤纷的佩饰,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格。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他继承了亚洲草原几千年来的游牧文明传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公元1206年,铁木真用武力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地域性统一共同体——蒙古族。
广袤的草原,无垠的天空,辽阔的北方大地造就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蒙古族服饰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服饰具体包括长袍、腰带、靴子、帽子、首饰等。由于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2004年“蒙古服饰艺术”被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40个试点项目之一。
蒙古族长袍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春秋时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则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的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
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佩刀、火镰、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蒙古摔跤服也是蒙古族重要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因其部落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服饰装束,即使同一部落,也往往因为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有千秋。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
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服饰,它看上去就只是一件衣服,当你对蒙古服饰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后,你会发现,蒙古族服饰文化内涵深厚,吸纳大自然,同时也反映大自然,它每一个角度和方面都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明锐说。
蒙古族特别的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这在客观上为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物质材料,达到了“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所言)程度。大蒙古国和元朝是对亚洲草原几千年的游牧文明进行规范,并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创新时期。因此在服饰领域也不例外,规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于1252年、忽必烈汗于1275年都颁布了法令。其中包括官场礼服——质孙服的穿着规定以外,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1368年,元朝统治者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变化多端的“北元”历史时期。北元政权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的同时到了阿勒坦汗时期与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贸关系,土默特和东部出现了农业种植区,部分蒙古人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全面引进西藏佛教,蒙古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件大事在表达审美意识的服饰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饰中出现的另一个较大变化是各个部落服饰开始形成,这与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万户”行政制度及其相对稳定的区域游牧方式有关。
近、现代的蒙古服饰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三种变化。从明末开始逐渐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农、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为了部分蒙古人的谋生手段。传统的长袍、大靴子显然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产生了有所保留蒙古传统风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饰——上衣、裤子和鞋。清朝末年,随着满清统治的结束和蒙古封建势力的衰弱,服饰等级趋于消亡,贵族和庶民服饰之间开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业文明渗透到蒙古地区,上个世纪20年代,蒙古知识分子就开始穿着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饰也像草原上的鲜花,顺应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