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防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防范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国的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越来越关注于移动银行与移动支付的应用。

移动支付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移动支付的研究涉及技术、法律、产业链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动者虽以非金融机构为主,但由于移动支付涉及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只有全面认识并防范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才能推动产业链向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移动支付产生背景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本文研究的移动支付,特指使用手机为终端的移动支付。

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是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是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捆绑,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对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移动支付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电信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大力推动下,业务发展很是迅速。

户数达2000万。“手机钱包”包括税务、彩票投注、手机投保、手机购卡、软件销售、酒店/机票预订、网上购物等。

据统计,2005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1560万人,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3.4亿元;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已经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根据诺盛电信估算,2008年,我国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39亿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2.8亿元。

三、对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1.对业务创新打开了方便之门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拓宽业务领域,创新和发展新型金融增值业务,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发达国家95%的金融创新都来自于信息技术。随着银行业信息化和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电信业移动电话普及率的提高,银行客户和电信用户的范围越来越重叠,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和交易依赖于银行与电信的紧密融合来实现。同传统支付手段相比,移动支付最主要的特点是支付灵活便捷、交易时间短,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主要以电子化产品和公用事业产品为主。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内部、外部条件不断成熟,移动支付市场将由小额电子化产品支付逐渐向大额、实物方向发展。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且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

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成功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并整合行内资源,确保移动支付在各商业银行之间互连互通,就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方便,也能够为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扩张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移动支付面临多重风险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采用短信接入方式、安全级别要求相对较低的小额支付为主;业务推出地区差异较大,且规模很小;所购商品大多为电子形式的商品而无需与商户终端交互,系统建设成本较低;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相应政策法规、统一标准。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方面面临着法律、技术和信誉等多方面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法律或政策风险。移动支付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交易各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不明确。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虽然已经为电子化支付在政策和法律地位方面奠定了基础,但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小额支付等问题往往相互交错,一直被视为敏感地带或灰色领域,发展比较缓慢。客户通过电子媒介所达成协议的有效性具有不确定性。现行手机支付的政策还很不完善,手机消费类增值服务费的征收缺乏法律保障,而且市场管理混乱,使得消费者难以对手机短信消费维护应有的权利,这也严重影响了手机支付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风险。相对于有线网络的连接方式,无线网络没有特定的界限,窃听者无需进行搭线就可以轻易获得无线网络信号。如果手机作为支付工具,那么,设备丢失、密码被攻破、病毒发作等问题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如何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是移动支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包括短信支付密码被破译、实时短信无法保证、身份识别缺乏和信用体系缺失等。我国现有的移动支付方式中,主要采用银行卡与手机号绑定的模式进行手机支付,由于受手机卡技术的限制,所发送的信息全为明码,短信信息通过公网传输,没有加密功能,因此,手机号码、密码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破译和截取。此外,通过短信方式的支付信息是非互交式的,无法保证实时性和数据的完整性,这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风险。

(3)信誉风险。信誉风险是关于银行的负面公众舆论引发的银行客户或资金严重流失风险。对支持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而言,不仅需要提供一个可靠的服务平台,还需要与第三方(电信运营商等)合作,而能否持续地提供安全、准确和及时的服务,将影响到银行的信誉,而且,第三方的服务质量也会影响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评价。例如,如果在客户访问其资金或账户信

息时遇到了严重的通讯网络故障,将会造成客户对移动支付服务的怀疑和不信任,这非常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信誉风险。

总之,在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支撑的移动支付运行架构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框架都可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四、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

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的风险防范对策,以确保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良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