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类型及护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调节
• 行为性体温调节 是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 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 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使体温调节更加完善。 • 自主性体温调节 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的控制下。机体收内、外环境温度刺激, 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 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 式。 •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 节
•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 •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 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 重变化。
3、补充营养和水分
•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 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鼓励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 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 产物的排出。
• 稽留热:体温持续 在39~40℃ ,达数 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见于肺炎链 球菌肺炎、伤寒等
~
• 弛张热 : 体温在 39℃以上,24小时 内温差达1℃ ,体 温最低时仍高于正 常水平。见于败血 症、风湿热、化脓 性疾病等。
• 间歇热:体温骤然 升高至39℃以上, 持续数小时或更长, 然后下降至正常或 正常以下,经过一 个间歇,体温又升 高,并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与无热期 交替出现。见于疟 疾等。
产热与散热
• 产热过程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低谢 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人体主要 的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显著增加,机体 通过寒战和非寒战产热。产热方式成年人 以战栗产热为主,而非战栗散热对新生儿 尤其重要。 •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过程。
• 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 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 也能散发部分热量。 • 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 发四种。 • 当外界温度<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 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热。 • 当外界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 唯一的散热形式。
高热的类型及护理
三西
胡瑞芳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 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其特点是相对稳定的且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 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 化分解而产生的。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烟 花时释放能量,其总能量的50%以上迅速 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不断地散发 到体外;其余不足50%的能量贮存于三磷 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 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4、促进患者舒适
• (1)安臵舒适的体位让病人卧床休息,同 时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 合适的休息环境。 • (2)口腔护理 • (3)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 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 燥。
5、心理护理
(1)体温上升期,注意病人紧张、不安、害 怕等心理反应,耐Biblioteka Baidu解答各种问题,尽量 满足患者需要,给予精神安慰。 (2)高热持续期,应尽量解除高热带给患 者的身心不适,合理处理患者要求。 (3)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 洁卫生,及时补充营养。
体温过高
•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 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 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分级
• • • • • 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等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以上
发热过程及表现
• 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 表现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 甚至寒战。体温上升可有骤升和渐升两种 方式。骤升是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升 至高峰,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 渐升是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内达到高峰, 如伤寒等。
• 高热持续期 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 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表现 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 脉搏加快、头晕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 适、软弱无力。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 甚至数周。
谢谢大家!
• 不规则热:发热无 一定规律,且持续 时间不定。见于流 行性感冒,癌性发 热等。
护理措施
•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方法。 • 物理降温 :(1)局部降温 冷毛巾、冰袋 (2)全身降温 温水擦浴、酒 精擦浴 药物降温: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 目的。
2、加强病情观察
• (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 日测4次,高热时应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 次,待体温恢复3天后改为每日1次或2次。 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 脉博、呼吸和血压的变化。 •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 血,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 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 性别 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C,女性 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 肌肉活动 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骨 骼肌紧张并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 药物 麻醉药物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 的适应能力,因此手术患者术中、术后注意保暖。 •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 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在测量体温时,应加以 考虑
正常体温
• 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 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 口温范围 36.3℃~37.2℃ • 腋温范围 36.0℃~37.0℃ • 肛温范围 36.5℃~37.7℃
生理变化
体温可随、年龄、性别、活动、药物 等出 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 般不超过0.5℃~1.0℃。 • 昼夜 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 • 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新生儿尤 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 完善,因而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 变化。
•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其特点为散热大于 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的方式有骤退 和渐退两种。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渐退 型为体温逐渐下降。体温骤退者由于大量 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 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护 理中应加强观察。
• 热型 是指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某些发热 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 对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