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体系
论文作者毛麒瑞
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论文单位石家庄, (湖南省石化厅长沙:410007)
摘要:概述香港城市现状和全港发展策略,从“五个局面,两大类别”等方面阐述香港城市规划体系。
关键词:香港城市规划港口
香港将于1997年回归祖国,届时我国将接管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保持其繁荣。香港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的现代化都市,正在推进的“全港发展策略”,已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增进对城市的了解,交流城市规划经验,吸收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些成功的做法,特作以下概述。
1香港城市现状
香港是国际最大的自由港之一,是世界第三大货物转运港口和商业贸易中心和黄金买卖市场,也是远东的一个重要旅游中心。因此,香港被称为东方的明珠。
全港由百余个岛屿组成。较大的有香港岛、大屿岛、青衣、鸭利洲及南丫岛,还有九龙半岛及新界地区与内地深圳特区毗连,总面积为107lkm[2],全港土地面积近80%属于难建筑的高山。属于香港及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环山围抱,为天然良港。
随着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由1911年的45余万人发展成为拥有500余万人口的城市。由于内地大量移民的涌入,
人口膨胀,从70年代港府开始推行节制生育计划,并修改了移民政策,人口递增率呈下降趋势,到80年代头5年平均递增率降为1.64%。以建成区计,平均每1km[2]有5.4万人,而且人口大部分集中在都会区,1981年都会区人口占全港总人口的72.36%,港岛及九龙地区又成为世界人口密集最高的城市化地区。
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来自海外的货物和中国的转口商品在这里吞吐。启德机场年客运量为1.2千万人次,年均每3分钟有一架飞机起落。香港道路1966~1982年由948km增至1227km,同期内各类车辆由19.3万辆增至33.0万辆,即平均每km路面要容纳236.6辆车。以前占24.
6%的家庭拥有一辆车,由于及时采取了限制私车的措施,到1984年私车已降至19.9万辆。
香港缺乏天然水源,供水几乎成为香港发展的命脉所在。1987~1988年度,全港日均耗水量达208万t,而年平均降水量为2224.7mm,与日需用水量相距甚远。目前供水主要依靠内地,1982年内地供港食水为2.2亿t,至1995年将增至6.2亿t,供水已成为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香港居屋据1988年统计,公屋共居有270万人,约占全港人口的48%;另外,尚有13.5万人居在临时房屋或平房区内,有8个临时安置所可供1600人应急居住。私人楼宇可居住270多万人,其中有35万余人居住在棚屋。
随着香港经济的繁荣,人口不断增加,势必造成交通拥挤,居屋
不足,供水困难,而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谋求更大的发展,这就在于要有一个全港发展策略和严密的规划体系,据以实施来改善。
2全港发展策略
全港发展策略酝酿研究于70年代,于1980年制定完成。所谓全港发展策略包括港岛、九龙、新九龙、新界及其余岛屿,为香港全部范围的整体性发展策略,它是香港长远政策指引的依据。其总的目标是从人口的预测和有关社会经济活动中,评估长远的土地用途及交通策略,以求在规定的资源及一定的时间限制下,创造一个最佳素质的生活、工作和适应各项事业的环境。
探讨全港人口最大容量及面向全港进行人口合理布局,是全港发展的首要策略问题。全港发展策略通过发展新市镇计划,对都会区的拓展和重建的途径,进行人口疏导的方针,自实施以来,基本扭转了人口流向,由向都会区畸形聚集转为背离都会区而面向其余地区分散,人口分布状况渐趋均匀和合理。据统计,1986年都会区人口非但无增加,且较1981年减少4.2%,其所占全港总人口比例由1961年的81.15%,降至67.5%。除都会区以外的其它地区,1986年人口较1981年却增加47.12%,其所占全港人口比例由18.85%增至32.5%。但根据全港发展策略评估,现有都会区面积所能承担的稍为合理的最大限度人口容量为400万人,而预测全港人口达620万人。至下世纪初,外部移民仍将是香港人口增涨的主因,人口规模将达650万人,是香港面临的一种
压力。
人口的膨胀必须有相应的土地承担。因此,在预测人口规模的同时,还要探求可供发展的土地规模。根据研究报告,当新市镇计划发展的工程完成时,可容纳620万人。这个人口规模有可能在2000年实现,这是全港近期的发展。但2000年以后一段时间内,全港人口也可能突破620万人而达到710万人。按照目前用地低标准(户均面积不到50m[2]),还需增辟1。00ha土地。这个人口规模及用地目标是属于香港的策略性发展,也就是中期的发展。新辟土地的方案基本上依靠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来实现,主要发展新市镇和都会区的扩展和重建。
2.1新市镇发展计划
这是全港发展策略重点致力的一个重要方面。10余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市镇的计划是成功的。现在香港有第一代(70年代)新市镇沙田、荃湾、屯门,第二代(80年代)新市镇大浦、粉岭、之郎,第三代新市镇属初创阶段,有将军澳、天水圃等。
新市镇计划的成功,对全港策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它突破了城市仅囿于港九地区一隅的局限性。香港城市建成区面积104Km[2],而新市镇即有40余Km[2],可为全港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拓出一条宽阔出路;新市镇的规划建设,接纳了190万人的居住,有效地缓解了都市区的人口压力,使全港人口得到合理分布;促进和带动了全港公路、铁路、地铁、航运事业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全港交通网络的布局;展示了香港广阔的前景,增强了香港的
活力和人民对香港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促进全港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2.2都会区重建与拓展
都会区重建与拓展和推行新市镇计划构成全港发展策略的两翼。在策略上当新市镇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就应着手进行都会区的重建与拓展,以前者来促进后者,即先建新区外围,接着改造旧区内圈,这是采取策略和步骤上的一个转变,也是解决都会区在认识框架上的一个突破。
“居屋策划”是医治城市人口膨胀,居屋异常紧张这个城市“通病”的良策。它与推行新市镇计划、都会区的重建与拓展计划共组成香港的一个环节。新市镇计划的直接动因在于开辟土地来源建造居屋,而都会区的重建与拓展则是争取多盖房屋,同时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这套策略规划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54~1972年--宗旨是居屋安置,解决无居处问题。经过18年的建设,已有150万人约占全港总人口近半数、低收入而根本无能力解决住房的居民,提供了起码的固定居所。
第二阶段:1973~1986年--宗旨在适时满足市民置业安居的需求。
第三阶段:1988年以后--目标在于完全解决居住问题,全面改善居住条件。为达到这一策略目标,确定全港仍采取兴建租住公屋、资助自购和鼓励发展私人自建楼宇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基础设施是香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港发展战略将港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