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日本近现代教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情况 1、幕府教育机构:
Baidu Nhomakorabea
幕府直辖的教育机构中,成立最早的是昌平坂学问所(1631 年),它主要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的 中心。 1793年以研习“和学”为内容的和学讲习所也属于幕府管理, 它排斥佛学、儒学和兰学等。 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开设了许多传播自然科学和“兰学”的 教育机构,如开成所是传授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言的学校、教 授荷兰医学的医学所、训练军事技能和海军的军舰操练所等 等。 这些设立较晚的学校,后来一些改组为日本近代大学。 幕府学校招收社会上层人士的后代,培养社会的高层次管理 人员和研究人员。
明治维新之后的教育
(二)明治维新及之后教育的改革时期
第一、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 的新学制。
1871年7月,日本设立“文部省”,领导全国教育事业。 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领导体制。 1、1872年,实行对封建教育体制的改造,效仿法国学制, 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力主推行教育普 及。 将全国分为8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区中又分 为32个中学区,每区设中学1所,全国共为256所中学;每 个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设小学1所,共有 53760所。 管理:大学区设督学局,代表文部省掌管学区教育事务; 中学设取缔科,管理学区内学校的开办和招生。原有寺子 屋和藩学予以取缔。
第五、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培养本国科技人才
除了国立、公立大学之外,日本还允许私人 办学,大坂创办的早稻田大学就是一所极为 有名的私立大学。另外,还有千秋大学 (1880)、明治大学(1881)、日本大学 (1889)、辅清大学(1889)等。由于日本 私立大学不受政府资助,故有相当的独立性, 思想自由、教学独立,极为活跃。
(一)明治维新前的幕府统治 (1868年之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日本幕府由德川家族统治。
变化: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商人资产者力量不断壮
大,社会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渗入,日本人从荷兰学习现代科学和文化, 称其为“兰学”,致使思想领域发生着变化。 十九世纪中叶,国内矛盾错综复杂: 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频繁发生, 中下层武士、藩主对幕府统治不满 皇族和京城大贵族也不满幕府统治,力主改变社会现状; 国外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入侵,强迫日本进行改革。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社会 (二十世纪前半期)
二、三十年代,日本连续爆发了经济危机、金融危 机,世界性的经济总危机也深深地影响到日本的社 会发展。
工业生产量日益下降、进出口贸易大幅度下滑、企业破
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农民贫困潦倒。日本经济受到 了巨大的破坏,社会各行业都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经济的危机带来政治的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由于国内资源困乏、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复苏艰难;
局限:
由于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故其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改革虽使日本走上了资 本主义的道路,但仍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的因素: 由于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还有着广泛的 生存土壤; 日本传统文化“大和魂”——“和学”的根深蒂固, 使武士道的穷兵黩武和“军刀崇拜”、“发扬军威” 思想依然保存. 使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发展就带上了封建的军国 主义性质。日本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特点使其近现代 教育带上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特征。
第五、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培养本国科技人才
为了尽快输入欧美先进科技,政府对高等教育予以 了极大的关心。这一点也显现出日本政治家们的远 见之才。 日本高等教育从改造旧大学入手。将医学所、工学 所、开成所和昌平学问所改造为大学。后将医学所 和开成所合并,组建东京大学。继而改名为东京帝 国大学,成为日本的王牌大学。 明治中期,日本高等学校迅速发展,相继设立了京 都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九洲帝国大学和北海 道帝国大学等。此外,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许多高 等专门学校,如工业、农业、商业、法学、医学、 蚕桑等专门学校,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
第三、聘请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 出国考察欧美教育
据统计,明治维新初期,从国外聘请的专家达8000 人之多。1877年东京大学成立时,聘请20多位外国 教授,其月薪高至日本部长的水平。有些甚至与内 阁总理相当。外教的支出约占东京大学年支出额的 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日本还注意派遣大臣出国考察,1871年 48位高级管理组成考察团,历时两年全面考察,收 集了世界十多个欧美国家的教育资料;为日本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外日本还注意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科学技术和 教育理论,1872年,在欧美的日本留学生达380人, 以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留学生的回国,对日本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转移国人的视线,军国主义者 和统治者们在选择了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实 行侵略扩张的政策:侵华战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社会 (二十世纪前半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耗资巨大,作为战 败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损失更为惨重。 战后,日本在盟军的占领下,开始实施了民 主化和非军国主义的改革进程。民族经济逐 渐恢复,社会进入到稳定发展的时期。
日本近现代的教育
一、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状况
日本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历史的亚洲国家。从七 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封建社会长达一千二 百年。 十二世纪前,日本天皇和大封建贵族掌握国家政 权。为了充实自己的实力、获取更大的利益,一 些封建领主发展私人武装,形成了武士集团; 十二世纪末,武士集团由控制地方政权演变为取 代天皇,开始了日本历史上的军事封建贵族独裁 的幕府统治时期。
实行发展军事、发展工商、追求近代科学和资产阶级的新文化的新
国策; 目的:建立国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抵御西方的威胁、跨入资本 主义强国的行列。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取消封建身份和武士特权
日本近代工业化奠定了社会基础,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资 本主义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很快发展为世界 的强国。
二、日本近现代教育
根据日本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我们将日本教 育分为三个时期: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时 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军国主义教育泛滥 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恢复和发展 时期。
(一)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情况
日本在古代和中世纪,教育经历了大化革新时期的 教育、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镰仓和战国时期的 教育、江户时期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由于中国儒学在日本的长期深 刻影响、佛学在日本的传播以及日本传统“和学” 的发展,使日本学校教育有了相当的发展基础。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封建教育主要分为幕府、藩国 和民众教育三个等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社会 (二十世纪前半期)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势日强。然而,其封建 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使日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 迅速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利用贩卖
军火等手段,大发战争横财,同时还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 展自己的势力,并加紧对中国等国的侵略。 日本统治者的对内对外政策,给国内人民带来了承重的负担 和无尽的灾难,国内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复杂,工人和农民掀 起了反对地主资本家及政府的斗争。民众斗争迫使反动军阀 统治崩溃。
第四、逐步发展中等教育; 注重进行实科教育
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由于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中等教育直到1886年开始发展起来。 日本中等学校与英、法等国不同,多吸收美国教育的经验, 将其视为“高级国民学校”,初等教育的继续。 以此相应,中学兼有升学和就业双重性质。 在中学中,开设品德、日语、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 学、历史、地理、英语和汉语等课程,反映出重视基础实科 和外语的倾向。 为了保证中等教育的质量,还实行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在推行普通教育的同时,还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增加了 与中等学校并列的中等实业学校。由此可见,日本学者之远 见卓识。
在这一情况下,“倒幕运动”不断高涨,幕府统治摇摇欲坠。 终于在1868年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 合执政的天皇制明治政府。
十九 世纪 六十 年代 的 日本
(二)明治维新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8年——十九世纪末)
明治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维新”改革。1868年3月,以 天皇誓言形式发布了施政纲领——《御誓文》,宣布“破从 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表明放弃闭关自守、学习 西方的决心。 在1868—1873年的明治维新: 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
师范学校开设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理科、体育、 音乐等课程;
1874年在东京开始了女子师范学校。
第二、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 培养各级教师
《师范学校令》规定师范学校分寻常和高等两种。 寻常师范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 高等师范是中等性质;由国家办理。培养寻常师范 和其他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 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规定师范为公费制。 师范学校在日本迅速增加,但仍无法满足教育发展 的需要;由寺子屋教师等旧时教师承担教务的学校 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2、颁布《教育令》及相关学校法令
由于第一个学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脱离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劳动群众难以承受;又忽视 了地方的多样性,教育内容过难且不能满足生活需 要。七年后,颁布了《教育令》及相关学校法令, 修订学制重新出台。
初等教育:分为初级小学四年,免费义务教育;高级小
学四年。 中等教育:初级中学为五年,接受高小毕业生;高级中 学二年; 高中毕业生可考入帝国大学。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 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
武士在寺院之外所办学校也称为寺子屋。 一般儿童六、七岁入学,至十到十三岁出外谋生,学习读、写、算 等知识,女孩子还须学习缝纫和女红。 总体而言,寺子屋实际是世俗性的平民子女初等学校。
私塾:则是以个人收徒授业为主,或是传授家学。 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学校教育带有明显的等级制,对入学者 身份有严格的限制,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才允许少有突破, 藩学准许平民子弟旁听了。
2、藩学或藩校:
日本地方封建主称为“大名”,其领地称为“藩” 或“藩国”。归属于大名的教育机构称为藩校。 幕府学校毕业生成为这里的教师 藩校主要招收大名的子孙。 藩校主要传播儒学和武学,有些传授国学、研究日 本历史。日本在“兰学”传播上是持明令禁止态度 的。由于日本列岛西南各藩沿海,商业发达、对外 贸易发展,对实用性是有相当的要求,故而,这些 藩校内传授一些实用性的读、写、算和外语等知识, 教学内容相对比较丰富。 前两种学校只限于接受男性。民众教育机构中才有 了女子的地位。
3、民众教育机构:
此类教育机构种类较多,主要有乡学、寺子屋和私塾。 乡学有两类:一类是专门为大名的家族支系和家臣子弟开办 的学校,设备较好,教师质量较高;一类是为平民子弟设立 的学校,设备简陋。类似于寺子屋。 寺子屋:因最初设立于寺院,就读的儿童称为寺子(寺庙的 孩子)而得名。
寺子屋主要教授佛学,让儿童阅读、写字和诵读佛经。后来商人、
第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技术教育是日本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资产 阶级工业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类型。 日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时就注意到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明治 初年,就在东京虎门设立了工学寮;这是日本最早的一所工 业学校。继而在扎幌设立了农业学校、东京银座设立商业学 校、提倡职业教育。 在明治初年,职业教育发展并不迅速,因初等教育属于草创 期,缺少职业教育基础,同时工商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对此 并无迫切要求。但是,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一 步繁荣,职业技术教育才发展起来。 职业教育的早期开办显示出日本教育者的先见之明。为日本 工商业发展提供需要人才上显出了主动性。
教育改革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小 学到大学层层相通、互相衔接。消除了封建等级的 限制,为青少年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 培养各级教师
普及初等教育遇到的问题是师资短缺。为此, 明治政府于1872年在东京开办了第一所师范学 校。聘请美国教师教学,采用导生制的教学方法; 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行短期培训,以 应之需。 次年又建立了六所师范。后师范改为本科(二年 制)和预科(一年制)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