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的概念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营销的概念

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品牌价值,并同他人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品牌营销的过程就是发现企业市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需求并通过创造品牌价值去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品牌营销应该既注重自身品牌的建立与品牌资产的累积,还强调在品牌经营过程中对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还要使品牌能满足消费者的识别需求和情感需求。

品牌营销的要素包括:

(1)品牌的内在构建。即企业品牌的内在培养。企业品牌的内涵要素是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方针,服务理念,服务特色,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品牌营销则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塑造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品牌内涵,使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认可和好感,进而形成品牌忠诚。

(2)品牌的外在传播。企业品牌的外在传播一方面是借助于广告,公关宣传等促销手段来达到目的的。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向目标受众宣传自己的品牌:品牌形象所代表的企业实力和信誉;品牌内涵与消费者需求的一致之处;给消费者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感情体验和象征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企业员工和顾客之间的人际接触来实现品牌的外在传播:员工积极主动的与顾客进行交流,了解顾客的偏好与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从而使顾客对企业的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3)品牌的深度扩展。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企业品牌进一步从现实顾客向潜在顾客扩展,营销中的口碑效应开始显现: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通过现实顾客的消费和体验被潜在顾客所认知,许多抱着尝试心理的潜在转化为现实顾客。

品牌营销的策略

品牌营销的策略包括四个:品牌个性(brand personality)、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品牌销售(brand sales)、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品牌个性: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产品价格、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形象风格、品牌适用对象

品牌传播:包括广告风格、传播对象、媒体策略、广告活动、公关活动、口碑形象、终端展示(在传播上,品牌管理与整合营销传播所不同的是,品牌管理的媒体可以是单一媒体,也可是几种媒体组合,完全根据市场需要决定。)

品牌销售:包括通路策略、人员推销、店员促销、广告促销、事件行销、优惠酬宾

品牌管理:包括队伍建设、营销制度、品牌维护、终端建设、士气激励、渠道管理、经销商管理

品牌营销对企业的影响

一:力量最大化

通过共享让各个参与者成为利益攸关方,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过去的品牌持有人独自发力转变成为利益攸关方共同发力,营销的推力和需求的拉力方向一致,根据力学合成原理,最终的力量自然最大。

二、效率最大化

由于利益攸关从过去不关心销售转变为现在共同关注,使被动营销转化为主动营销,利益攸关方能够更加积极对待工作,自然用工最省、效率更高。尤其是过去对品牌漠不关心的消费者成为品牌利益攸关方之后,各项调查、研发和营销工作不再隔靴搔痒,效率自然无法比拟。

三.风险最小化

由利益攸关方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各自担当的风险自然最小,尤其是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互动,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是最容易实现的,同时大家利益相对一致,容易拧成一股绳,内耗风险系数也大大降低。

四、费用最小化

在每一个营销节点上,由原来品牌持有人支付费用转变为各利益攸关方自行支付费用,由过去品牌经营者独自控制费用转变为各利益攸关方自行控制费用,从而使得各利益攸关方获取更多更合理的利益。

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 20年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但与国际上众多的品牌诸如可口可乐、ibm、hp、麦当劳等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不仅数量少,而且影响力也不够。可以说,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品牌和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由于品牌观念传入中国较晚,企业在品牌方面的知识根基很浅,对品牌认识表面化,真正理解品牌内涵的企业家及企业经营者很少,甚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偏见与误区。有的企业把知名产品当作品牌;有的企业把商标当作品牌;有的企业的产品只有产品类别名称,根本没有品牌名称。由于对品牌的长期价值与品牌的全方位的资产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品牌空壳化现象严重,大多品牌只有知名度和视觉识别,品牌的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品牌的文化内涵十分缺乏。因此,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仍以产品经营为核心,还没有自觉地转移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地理性认识上去。不少企业虽然有质量上乘的产品,却很难形成品牌优势。面对强大的外国品牌,因为我们缺乏对品牌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只会依赖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品管理经验,面对洋品牌那高深莫测的营销战略和成功的品牌经营策略,我们除了叹息就是模仿和照搬。东施效颦式的经营方式最终导致中国品牌缺乏个性和理性。

2、品牌缺乏个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品牌定位雷同。品牌定位,就是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品牌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在潜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2)品牌设计缺乏个性。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和标志,成功的品牌名称具有一系列丰富的内涵。消费者通常以品牌名称来理解和认定产品及企业的价值。因此,拥有一个新颖、独特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品牌名称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想通过品牌名称发挥其促销产品、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愿望自然难以实现。

3、把品牌传播等同于做广告

在我国企业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即品牌塑造需要强有力的品牌传播,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的。这似乎没有错,品牌需要传播,品牌建设更离不开广告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过分夸大广告的作用,它们认为:品牌就是广告打出来的,只要有钱做广告,就可以做出一个品牌。因此这些企业在广告的投入上往往不计成本,有的还热衷争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大幅度的广告投放的确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但往往这样的投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浪费了一半的广告费,却不知浪费在哪里?“据国内一份权威的市场研究报告表明:中国企业广告投入每加大一倍,只取得市场份额平均 3.5%的增长。这些企业期盼着高额的广告投入带来稳定持续的市场占有,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