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说,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记•封禅书》就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 二里头文化,偃师商城、商汤的西毫、殷墟、东周的都城洛邑, 都在今河南境内。
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与夏人、殷人、周人错杂而居的还有蛮、 戎、夷、狄等少数民族,如东周都城洛阳附近便有陆浑之戎、 伊雒之戎。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消失于 史乘之中,表明他们已与华夏族融合,成了新的华夏族。
中国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
黄帝时期,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民族为黄帝部落所击败, 遂率众南渡黄河,聚居于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史称 “三苗”。至尧、舜、禹时代,三苗又有无数次的跋涉, 向着长江支流,向南方和大西南大迁徙。
夏、商、周三代来源各不相同,夏部族是黄帝后裔,居住在中 原地区河洛一带,公元前2100年前后建立了夏王朝,这标志着 我国历史进入到文明时代,华夏族的名称也随之产生。游牧起 家的商族本是东夷人,几经迁徙到达河南东部。最初活动于渭 水流域的周族,原是西戎的一支羌人,灭商后势力扩大到黄河 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 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 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 之外。共有二十国。
这3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仿照中原地区的传统模式 建立起来的,由沙陀人与汉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互通婚 姻,很快融合。
宋辽金元长达400多年的时间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 要时期,河南省的蒙古、维、回族以及女真、契丹、西夏人 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的,许多人后来定居于中原。
契丹人大批进入中原是在金国灭亡北宋以后,Baidu Nhomakorabea代后期“契 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
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 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 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至元末明初,经过长期的杂居交往,蒙古人与维、回、西夏 遗民等色目人与汉人已达到了相忘相化,不易识别的程度。 朱元璋即位伊始,便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 的蒙古、维、回、西夏遗民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被汉民族 同化。
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 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 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 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 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 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洎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 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 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 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
唐五代又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唐代洛 阳是北方交换的中心,“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西北方 的少数民族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长住洛阳, 多种民族文化的融汇交合,使唐代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 个高峰。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 后周5个王朝,其中的后唐、后汉、后晋分别是沙陀人李 存勗、刘知远、石敬瑭建立的,沙陀源于突厥。李存勗攻 陷梁都开封,在洛阳建立后唐,标志着沙陀突厥势力正式 登上了中原地区的政治舞台,从而使西北和东北的大批少 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