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作者:————————————————————————————————日期: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中学语文论文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冯婉莹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从两节日常语文课堂案例教学来看,无论是一年级的国学课堂,还是八年级诗歌教学,诵读法是不同学校的两位语文老师所共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诵读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推陈出新,如何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通过诵读提升教学效果、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小学课堂教学案例二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诵读法;语文教学;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7-0026-03 收稿日期:20150326

作者简介:冯婉莹(1988-),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案例一某小学一年级国学课堂。程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弟子规》中《入则孝》的节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在教学过程中,程老师通过榜样示范、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根据选文句式特点和内容分为两层,循序渐进地分层次教学。程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龄儿童注意力时间较短、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励等方式调整课堂节奏,在诵读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展开竞赛、树立榜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具体事例,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生活体验中,赋予国学内容以当代意义。

案例二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陈老师把《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放在一节课上进行教学。课堂伊始她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常言道“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两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由诵读,两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等形式,陈老师指导学生把握语气强弱、语音语调,体悟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所流露出的不同感情。作为语文老师,陈老师的不足之处在于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对诵读法在课堂上实施的效果来说是受影响的。

案例分析《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课程总目标规定:“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1]而在具体的阶段目标中,如1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提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9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案例一中,程老师根据学龄儿童的心智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分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入则孝》节选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带读、学生跟读、个人朗读和分组诵读多种方式相结合,读出了课堂的语文味。案例二中,陈老师以一诗多读的形式,即朗读、译读、背读、说读,指导学生运用语气强弱、语音语调感受诗人在不同境遇下创作诗歌的情感,美中不足的是陈老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1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理解

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曾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

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而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响亮,快慢有致,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之中,从诵读中体会音韵、节奏,品味文本的情趣和意蕴。

由此,诵读和朗诵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诵读不仅是读,还重在积累,能够熟读成诵。对比朗诵,诵读是个人理解诗文的一种方式,趋向内心,而朗诵侧重表演,是面向公众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尤其在古典诗文教学中,诵读法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更为常见和广泛。案例一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入则孝》节选内容时,注重通过生活实例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利用对仗的文字特点,分段诵读,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案例二中,教师利用诵读法的各种变式,不同阶段逐层深入,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悟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也逐层丰富和深入。

2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现状

上述两则案例是将诵读法运用得当并提升教学效果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许多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诵读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但部分老师在使用诵读法进行教学时却走入了如下误区:

一是盲目诵读,缺乏目的。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篇目教学时,会让学生先行预习,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借助工具书排出生难字,自行诵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次诵读。然而如果教师不加引导、不预设问题,那么课堂上呈现地就只有朗朗读书声,学生反复诵读却不明白为什么

而读,甚至出现对诵读的倦怠。这就是缺乏目的的盲目诵读,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案例二中,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参考了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执教《律师二则》时所采用的诵读方法,通过“吟读”整体感知诗词;从文本出发,通过“译读”对一系列意象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再结合“背读”和“说读”,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只有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提出阅读的目标,学生才能在诵读中读出兴趣、读出体悟。

二是忽略诵读,缺乏感知。部分教师受时代、地域限制,从事一线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都由教师一人对篇目进行讲解剖析,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3]。课堂上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也令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厌倦和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也决定了诵读法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如普通话水平、对文本的理解、诵读技巧的把握、教学方案的设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准确把握文本结构和内涵、示范诵读的方法和技巧,遑论学生通过诵读去感知文本、体悟作者情感。

三是过度诵读,缺乏体悟。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对同一文本过度诵读的现象,即能够不假思索背诵出所学的篇目,却对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缺乏现实感受及体悟。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缺乏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时代背景不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诗人的情感,缺少共鸣。

3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