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上游流域水文循环要素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 0 1 
2年3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3
Mar.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3-0008-
03金沙江上游流域水文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杨 烨1,陆桂华2,吴志勇2,何 海2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问题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摘要:基于金沙江上游攀枝花和直门达两个水文站及49个气象站1956~200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各要素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均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显著增加,但年径流量增加趋势并不显著;
月径流量除在春末夏初显著增加外,其他各月均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金沙江上游流域;气温;降水;径流;Mann-Kendall检验中图分类号:TV11;P333.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7-30,修回日期:2011-09-
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01012,4110101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基金资助项目(2010CB428405);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07010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B00114
)作者简介:杨烨(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mail:yangye0709@126.com通讯作者:陆桂华(1962-),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mail:lug
uihua82@gmail.com 金沙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
流域面积2.6×105km2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70×
108 m3
,平均海拔超过5 
000m,分布有大面积的雪山冰川、高寒湿地、高寒荒漠。

境内水系发达,
多年平均降水量536.1mm,多年平均气温-0.2℃。

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小,其径流补给以降水
和冰川融水为主[
1]
,因此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十分敏感的区域。

近40年来,金沙江上游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导致流域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及生态退化等问题,因此研究金沙江流域的水文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具有
现实意义。

陈媛等[
2~4]
研究了金沙江流域上各水文站点的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曹建
廷等[5,6]
分析了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以上流域
站点的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

但这些研究均未分析气温、
降水量和径流量区域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鉴此,本文将金沙江上游分为两个子流域,采用1956~200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研究了区域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对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治理、长江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1 基础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基础资料
气象资料采用金沙江上游流域49个气象站
点1956~200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首先将其距离反比插值到518个0.25°×0.25°水平分辨率网格上,然后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得到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流量资料采用直门达、攀枝花两个水文站1956~2009年的逐日资料。

1.2 研究方法
Mann-K
endall(M-K)趋势检验法是一种非参数秩次相关统计检验法,是提取序列变化趋势最为有效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参数和水文序列变化趋势的分析中。

M-K检验的原理和方法见文献[7
]。

2 结果与分析
对攀枝花水文站以上金沙江流域,以直门达站为界分为上、下2个子流域。

采用M-K趋势检
验法分别对全流域和两个子流域的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以便分析三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2.1 气温变化分析2.1.1 空间变化
图1为金沙江上游全流域518个网格1956~2009年平均气温的M-K统计值空间分布图。


图可看出,大部分地区的M-K值均较大,其中有318个网格的M-K值大于5.00(
最大值达7.60
),且多数分布于上子流域。

由此可知,除攀
第30卷第3期杨 烨等:
金沙江上游流域水文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分析图1 全流域平均气温的M-K统计值空间分布图
Fig.1 Sp
atial distribution of M-K statistics valuesof mean temp
erature in whole basin枝花站附近的很少区域气温升高不明显外,其他地区的气温均显著升高。

2.1.2 时间变化
图2为1956~2009年金沙江上游全流域年
平均气温变化。

由图可看出,
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气温最低,20世纪60年代后平均每10年上升0.35℃;
2000年后多年平均气温在0℃以上,比2000年前增加了1.05℃。

同时年平均气温的M-K统计值为6.10,远大于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1.96,
表明增温趋势十分显著。

图2 全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
Fig.2 Annual mean temp
erature variationin whole 
basin表1为1956~2009年金沙江上游全流域和上、
下2个子流域月平均气温的M-K统计值。

由表可看出,全流域、上子流域4月的平均气温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各月的增温趋势均十分显著;下子流域4、5、7月的平均气温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他各月都显著增温。

总体来说,全流域4月和下子流域5、7月的增温趋势不明显,
其他各月的气温均显著升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春夏两季区域上植被的生长减缓了气温的增加趋势。

表1 金沙江上游流域月平均气温M-K统计值
Tab.1 M-K statistics values of monthly 
mean temper-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趋势性不显著。

2.2 降水量变化分析2.2.1 空间变化
图3为金沙江上游全流域518个网格1956~2009年降水量的M-K统计值空间分布图。

由图
可看出,年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区域集中于金沙江的源头,其中共有218个网格的M-K值大于
1.96(最大值达5.33
),但从上子流域向下子流域增加趋势逐渐减弱,在下子流域的少数地区甚至出现了降水量减少的趋势。

图3 全流域降水量的M-K统计值空间分布图
Fig.3 Sp
atial distribution of M-K statistics valuesof precip
itation in whole basin2.2.2 时间变化(1)降水的年际变化。

金沙江上游全流域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年降水量最小,之后平均每10年增加4.13%,2000年后的平均降水量比2000年前增加了7.91%。

同时年降水量的M-K统计值为2.91,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全流域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其中上子流域降水量增加显著,
下子流域降水量无明显增加。

原因可能在于全球变暖使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促使水分循环
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8]。

(2)降水的年内变化。

表2为1956~2009年金沙江上游全流域和两个子流域月降水量的M-K统计值。

由表可看出:①全流域10、12月的降水量有所减少,其他各月均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显著;②上子流域2、5月的降水量显著增加,7月微弱减少,其他各月均呈小幅增加趋势;③下子流域3月的降水量显著增加,8、10、12月降水量有所减
少,
其他各月均呈微弱增加趋势。

总体来说,金沙表2 金沙江上游流域月平均降水量的M-K统计值Tab.2 M-K statistics values of monthly 
precip
itation注:“*”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趋势性显著。

·
9·
江上游2、3、5月部分区域降水量增加显著,其他各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降水量表现出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水汽含量的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由于金沙江上游属季风气候,因此季风的进退可能是影响水汽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8]。

2.3 径流量变化分析2.3.1 年径流量变化
图4为1956~2009年攀枝花站和直门达站年径流量变化。

由图可看出,攀枝花站年径流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径流量最小,之后平均每10年增加6.14%;直门达站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两个水文站年径流量的M-K统计值分别为1.42、0.41,
均未超过α
=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年径流量的增加趋势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气温的升高使区域的蒸发量加大所致。

图4 攀枝花站和直门达站年径流量变化
Fig.
4 Annual runoff variation in Panzhihua Stationand Zhimenda 
Station2.3.2 月径流量变化
表3为1956~2009年攀枝花站和直门达站月径流量的M-K统计值。

由表可看出,攀枝花站
5月的径流量增加显著,8、10月微弱减少,其他各月均微弱增加;而直门达站6月的径流量增加显著,3、4、5、10、11月微弱增加,其他各月均微弱减少。

总体来说,
除攀枝花站5月和直门达站6月的径流量增加显著外,其他各月径流量变化均不显著,这可能与下子流域3月、上子流域5月的降水量显著增加有关。

表3 攀枝花站和直门达站月径流量的M-K统计值
Tab.3 M-K statistics values of monthly 
runoff in
注:“*”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趋势性显著。

3 结语
a.
金沙江上游流域年平均气温的M-K值为6.10,表明增温趋势十分显著,月平均气温亦显著升高;年降水量的M-K值为2.91,表明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
但月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

结果表明,
金沙江上游气候呈暖湿化趋势。

b.
攀枝花站和直门达站年径流量的M-K值分别为1.42、0.41,表明年径流量的增加趋势并不显著;月径流量除在春末夏初显著增加外,其他各月均无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 赵东,
郑强民.金沙江水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06,27(14):16-
19.[2] 陈媛,
王文圣,王国庆,等.金沙江流域气温降水变化特性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30(4):51-
56.[3] 陈媛,
王顺久,王国庆,等.金沙江流域径流变化特性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30(2):26-30.[4] 徐长江,
范可旭,肖天国.金沙江流域径流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人民长江,2010,41(7):10-14,51.[5] 曹建廷,秦大河,罗勇,等.长江源区1956-2000年径流量变化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7,18(1):29-33.[6] 俞烜,
申宿慧,杨舒媛,等.长江源区径流演变特征及其预测[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3):14-16.[7] 刘攀,
郭生练,肖义,等.水文时间序列趋势和跳跃分析的再抽样方法研究[J].水文,2007,27(2):49-53.[8] 王可丽,
程国栋,丁永健,等.黄河、长江源区降水变化的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J].冰川冻土,2006,28
(1):8-
14.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ydrological Cy
cle Factorsin Upper Reaches of Jinshajiang 
BasinYANG Ye1,LU Guihua2,WU Zhiyong2,
HE Hai 2
(1.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2.Water Problem Institute,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Abstract:Hydro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Panzhihua and Zhimenda hydrolog
ical stations and 49weather stations inthe upper reaches of Jinshajiang 
Basin from 1956to 2009are adopted to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 temperature,precip
itation and runoff.Significance test for change trend of hydrometeorological factorstime series is carried out by the Mann-Kendall tes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annual an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Jinshajiang Basin went up obviously;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distinctly 
whilethe annual runoff had no obvious variation trend;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trend of the monthly 
runoff was found except atthe end of Spr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Summer.Key 
words:upper reaches of Jinshajiang Basin;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runoff;Mann-Kendall test·
01·水 电 能 源 科 学 201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