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相萃取α淀粉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 6.4 7.0 8.0
相比
上相酶 浓度
下相酶 浓度
分配系数
R=VT/VB -----VT为上相体积;VB为下相体积。
K=CT/CB -----CT为上相浓度;CB为下相浓度。
四 实验注意事项
• 实验中各组添加量总重量为10g • 加完原料与蛋白后必须将离心试管沿轴向充分振摇,使固
体充分溶解 • 上下相分离时注意吸管小心吸出上相,将多余上相和少量
3. 分析回收率,确定蛋白质在选择性分配某相时, 在该相的回收效率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案例)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案例)
实验三—五 硫酸铵浓度、pH值 对α-淀粉酶在双水相中分配的影响
一 实验目的
• 硫酸铵浓度、pH值对α-淀粉酶分配行为影响的研 究方法
• 分析比较硫酸铵浓度、pH值对α-淀粉酶分配行为 的影响
PEG 800与2000为固体,可于60℃加热熔化后称取。
三 实验步骤
溶液累
次数
H2O加量
(NH4)2SO4溶液 加量
纯(NH4)2SO4 累计量
计
PEG (NH4)2SO4
(g)
总量 (%)
(%)
(g)
(mL) (g)
(g)
1
0.5
2
0.3/0.5
3
0.3/0.5
4
0.3/0.5
5
0.3/0.5
0.3
纯(NH4)2SO4累计量m’(g)=43%* V盐
0.3
溶液累计总量m总(g)=mPEG+m盐+m水
0.5
(NH4)2SO4(%)=m’/ m总
0.5
PEG400(%)=mPEG/ m总
五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不同分子量PEG的相图
如左图所示,由图可知,
随PEG分子量的增大,双
节线对称性
,临
界点
6
0.5
红笔标记的体积可机动
四 实验注意事项
• 使用干燥洁净的试管。 • 称取PEG时,要滴加在试管底部,避免挂
到试管壁上。 • 滴定和加水过程,避免液体溅到试管壁
上。 • 初始几次滴定过程,必须要缓慢逐滴滴
加(NH4)2SO4溶液。 • 若滴下(NH4)2SO4后,溶液出现浑浊,但
振荡后又恢复澄清,说明已接近浊点, 之后要缓慢逐滴滴加(NH4)2SO4溶液。
实验一 PEG/(NH4)2SO4双水相 相图的制作
一 实验目的
• 掌握浊点法制作双水相相图(双节线)的方法 • 分析比较PEG分子量对双水相成相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因层析作用,一定浓度的 PEG与(NH4)2SO4混合溶液可形 成双水相,相图即用于描述双 水相的成相条件及定量关系。
双节线是双水相与均一相 的分界线,可用浊点法测定制 作双水相图中的双节线。
二 实验原理
在PEG分子量一定的条件下,PEG浓度以及硫 酸铵的浓度的改变均会改变改变两相间的性质差 异,从而影响α-淀粉酶在两相间的分配。
三 实验材料(PEG分子量的影响)
1. 0.02 mol/L PB 7.0 的配置:取 6.1ml 0.2M的Na2HPO4溶液加3.9 mL0.2M的 NaH2PO4混匀,用时稀释至2000 mL。(全班一起配置,每组分取400mL于三角烧 瓶)
下相弃去,换吸管,吸出下相。 • 每个样品组均需设置空白对照,用于调零
• 实验中各组添加量总重量为10g • 加完原料与蛋白后必须将离心试管沿轴向充分振摇,使固
体充分溶解 • 上下相分离时注意吸管小心吸出上相,将多余上相和少量
下相弃去,换吸管,吸出下相。 • 每个样品组均需设置空白对照,用于调零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分子量(D)
400 800 2000
相比上相酶 浓度源自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 葡聚糖钠
PEG/磷酸盐,硫酸盐
* PEG:聚乙二醇;Dex:葡聚糖
1 双水相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 双水相形成原因
– 聚合物/聚合物
• 聚合物的不相溶性:当两种高 分子聚合物之间存在斥力作用时,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之 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于混合过程中 熵的增加相比占主导地位,一种 聚合物分子的周围将聚集同种分 子而排斥其他分子,当达到平衡 时,形成分别富含不同聚合物的 两相。
一 实验目的
• 掌握PEG浓度/分子量对α-淀粉酶分配行为影响 的研究方法
• 分析比较PEG分子量/PEG浓度对α-淀粉酶分配行 为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PEG的分子量对α-淀粉酶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随 PEG分子量的增大,双水相分相动力增强,两相间差异增 大,选择性增强;但PEG的疏水性增强,不利于蛋白向上 相的分配。
3. 0.02 mol/L pH8.0的磷酸缓冲液的配置:取 9.47 ml 0.2M的Na2HPO4溶液加 0.53 mL0.2M的NaH2PO4混匀,稀释 至100mL,每组分25mL。
三 实验步骤(pH值的影响)
固定条件:PEG-800,PEG浓度16%,硫酸铵浓度20%
四 实验数据处理
PH值
双水相 均一相
影响双水相分配理论
2.1 成相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2.2 成相聚合物的浓度 • 2.3 盐的种类和浓度 • 2.4 pH的影响 • 2.5 温度的影响
双水相的优势
• 含水量高,萃取条件温和,不会引起生物 活性物质变性
• 没有有机溶剂残留 • 去细胞碎片的同时纯化蛋白,使分离过程
更加经济 • 容易实现反萃取
实验安排
• 星期六上午(8:00-11:40):实验分组,试剂配 置,实验一
• 星期六下午(2:00-5:30):实验二与实验三 • 星期日上午(8:00-11:30):实验四与实验五 • 星期日下午(2:00-5:30):实验二三四五的结果
分析与讨论;完成实验报告;整理教室卫生
四 实验步骤
PEG 浓度
上相 体积 (mL)
下相 上相
体积 OD280/260 (mL)
下相 OD280/260
1. 上下相体积的读取:根据刻度读数直接读取 2. 上下相蛋白含量的测定:上相稀释两倍,下相不稀释,测定OD280与 OD260,通过公式1.45*OD280-0.74*OD260
五 实验注意事项
原点,表
明其系统分相动力
。
六 思考题
• 为什么随PEG分子量增大,双水相系统分相动力 增强?
实验分组安排
• 每四个人一大组,每两个人一小组,分别完成两 种PEG的相图制作,交叉验证。
• 实验完成后,及时清洗玻璃仪器,置于烘箱烘干 备用。
• 完成下午试剂的配置工作。
实验二-三 PEG分子量/PEG浓度 对α-淀粉酶在双水相中分配的影响
双水相 均一相
二 实验材料
1. PEG:400,800,2000,见公共实验台 2. 43%的(NH4)SO4溶液:称取43g硫酸铵(见公共实
验台)溶解于适量水中,定容至100mL,称重计算密 度。 3. 蒸馏水(值日生从117打水,放在桶中备用) 4. 碱式滴定管 5. 试管:干燥无水
三 实验步骤
下相酶 浓度
分配系数
R=VT/VB -----VT为上相体积;VB为下相体积。
K=CT/CB -----CT为上相浓度;CB为下相浓度。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1. 分析分配系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以确定蛋白的 分配选择性
2. 分析分配系数随PEG分子量的增大,其趋势是趋 向等于1还是趋向远离1,显示两相性质差异以及 蛋白分配差异
二 实验原理
在PEG分子量一定的条件下,PEG浓度以及硫 酸铵的浓度的改变均会改变改变两相间的性质差 异,从而影响α-淀粉酶在两相间的分配。
pH值会影响蛋白质及溶液的解离状态,从 而影响蛋白质在两相中的分配。
二 实验材料(硫酸铵浓度)
1. PEG 800溶液:同前 2. 0.02 mol/L PB 7.0的配置:同前 3. 1%的α-淀粉酶酶液:同前 4. 40%的硫酸铵溶液:同前 5. 带刻度的玻璃离心管4 根/小组;塑料离心管4根/小组;
– 聚合物/盐
• 盐析作用
2.2%葡聚糖水溶液与等体 积的0.72%甲基纤维素钠
水溶液混合静置
常用的双水相
• PEG/DEX
– 平衡后,上相富含PEG,下相富含Dex
• PEG /无机盐
– 平衡后,上相富含PEG,下相富含无机盐
相图的组成及意义
• 双节线(曲线TKB):上方为双水相, 下方为均一相
2. 1%的α-淀粉酶酶液:称取2gα-淀粉酶溶解于200mL 0.02 mol/L pH 7.0的磷 酸缓冲液中。(全班一起配置,过滤后于4摄氏度备用)
3. PEG 800:称取65 g PEG800,于60摄氏度水浴加热熔化备用。 4. PEG 2000:称取25 g PEG 2000,于60摄氏度水浴加热熔化备用。 (全班一起
• 系线(直线TMB):
– 系线上各点处系统总浓度不同,但均分 成组成相同(T,B)而体积不同的两相
– 两相体积近似服从杠杆原则,即 VT/VB=BM/MT
• K点:系线的长度是衡量两相之间差 别的尺度,系线越长,两相间差别 越大,反之则越小。在K点系线长度 趋向为零,两相差别消失,任何溶 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均为1,此点 称为临界点。
四 实验步骤
PEG 分子量
上相 体积 (mL)
下相 上相
体积 OD280/260 (mL)
下相 OD280/260
400 800 2000
1. 上下相体积的读取:根据刻度读数直接读取 2. 上下相蛋白含量的测定:上相稀释两倍,下相不稀释,测定OD280与 OD260,通过公式1.45*OD280-0.74*OD260
配置) 5. 40%的硫酸铵溶液:称取80 g硫酸铵,加适量pB 7.0 溶解,定重至200g。 6. 带刻度的玻璃离心管4 根/小组;塑料离心管4根/小组;16 根干燥的玻璃试管;
四 实验步骤(PEG分子量的影响)
PEG 400 为液体,直接添加1.6g,条件:PEG 16%,硫酸铵 20%,pH7.0 加完原料与蛋白后必须将离心试管沿轴向充分振摇,使固体充分溶解
二 实验材料(PEG浓度)
1. PEG 800溶液:同前 2. 0.02 mol/L PB 7.0的配置:同前 3. 1%的α-淀粉酶酶液:同前 4. 40%的硫酸铵溶液:同前 5. 带刻度的玻璃离心管4 根/小组;塑料离心管4根/小组;
16 根干燥的玻璃试管;
三 实验步骤(PEG浓度的影响)
总重量为10g,硫酸铵浓度固定为20%,PEG分子量选择800 称取的PEG800,对应的PEG浓度分别为多少?
实验前预备工作
• 请各位同学按照学号顺序就做,每排坐四 位同学,为一个小组
• 请各小组同学将各自桌面上的所有玻璃仪 器清洗干净,放入烘箱烘干备用
双水相萃取α-淀粉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物分离工程 综合平台实验
实验背景介绍
双水相萃取
• 概念:利用溶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亲水相之间的
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萃取技术。 • 问题
二 实验材料(pH值)
1. 0.02 mol/L pH6.4的磷酸缓冲液的配置:取2.65 mL 0.2M的Na2HPO4溶液加7.35 mL0.2M的NaH2PO4混匀,稀释 至100mL,每组分25mL。
2. 0.02 mol/L pH5.8 的磷酸缓冲液的配置:取0.8ml 0.2M 的Na2HPO4溶液加9.2mL0.2M的NaH2PO4混匀,稀释至100mL。
五 实验结果与分析
次数
1 2 3 4 5 6
溶液累
H2O加量
(NH4)2SO4溶液 加量
纯(NH4)2SO4 累计量
计
PEG (NH4)2SO4
(g)
总量 (%)
(%)
(g)
(mL) (g)
(g)
0.5
(NH4)2SO4溶液累计加量V盐(ml)=滴定后读数-初始读数
0.3
(NH4)2SO4溶液累计加量m盐(g)=ρ* V盐
– 双水相成相机理及条件 – 影响蛋白质在双水相中分配的因素 – 双水相的优势
1 双水相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 双水相类型
高聚合物/ 高聚物
高聚物/盐
类型
常用
非离子型高聚物/非离子型高聚物
PEG/Dex,聚丙烯二醇 /Dex
离子型高聚物/非离子型高聚物 羧甲基纤维素钠/Dex
离子型高聚物/离子型高聚物 非离子型高聚物/无机盐
16 根干燥的玻璃试管;
三 实验步骤(硫酸铵浓度的影响)
固定条件:PEG-800,PEG浓度20%,pH值7.0 对应的硫酸铵浓度分别为多少?
三 实验步骤
硫酸铵 浓度
上相 体积 (mL)
下相 上相
体积 OD280/260 (mL)
下相 OD280/260
1. 上下相体积的读取:根据刻度读数直接读取 2. 上下相蛋白含量的测定:上相稀释两倍,下相不稀释,测定OD280与 OD260,通过公式1.45*OD280-0.74*OD260
相比
上相酶 浓度
下相酶 浓度
分配系数
R=VT/VB -----VT为上相体积;VB为下相体积。
K=CT/CB -----CT为上相浓度;CB为下相浓度。
四 实验注意事项
• 实验中各组添加量总重量为10g • 加完原料与蛋白后必须将离心试管沿轴向充分振摇,使固
体充分溶解 • 上下相分离时注意吸管小心吸出上相,将多余上相和少量
3. 分析回收率,确定蛋白质在选择性分配某相时, 在该相的回收效率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案例)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案例)
实验三—五 硫酸铵浓度、pH值 对α-淀粉酶在双水相中分配的影响
一 实验目的
• 硫酸铵浓度、pH值对α-淀粉酶分配行为影响的研 究方法
• 分析比较硫酸铵浓度、pH值对α-淀粉酶分配行为 的影响
PEG 800与2000为固体,可于60℃加热熔化后称取。
三 实验步骤
溶液累
次数
H2O加量
(NH4)2SO4溶液 加量
纯(NH4)2SO4 累计量
计
PEG (NH4)2SO4
(g)
总量 (%)
(%)
(g)
(mL) (g)
(g)
1
0.5
2
0.3/0.5
3
0.3/0.5
4
0.3/0.5
5
0.3/0.5
0.3
纯(NH4)2SO4累计量m’(g)=43%* V盐
0.3
溶液累计总量m总(g)=mPEG+m盐+m水
0.5
(NH4)2SO4(%)=m’/ m总
0.5
PEG400(%)=mPEG/ m总
五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不同分子量PEG的相图
如左图所示,由图可知,
随PEG分子量的增大,双
节线对称性
,临
界点
6
0.5
红笔标记的体积可机动
四 实验注意事项
• 使用干燥洁净的试管。 • 称取PEG时,要滴加在试管底部,避免挂
到试管壁上。 • 滴定和加水过程,避免液体溅到试管壁
上。 • 初始几次滴定过程,必须要缓慢逐滴滴
加(NH4)2SO4溶液。 • 若滴下(NH4)2SO4后,溶液出现浑浊,但
振荡后又恢复澄清,说明已接近浊点, 之后要缓慢逐滴滴加(NH4)2SO4溶液。
实验一 PEG/(NH4)2SO4双水相 相图的制作
一 实验目的
• 掌握浊点法制作双水相相图(双节线)的方法 • 分析比较PEG分子量对双水相成相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因层析作用,一定浓度的 PEG与(NH4)2SO4混合溶液可形 成双水相,相图即用于描述双 水相的成相条件及定量关系。
双节线是双水相与均一相 的分界线,可用浊点法测定制 作双水相图中的双节线。
二 实验原理
在PEG分子量一定的条件下,PEG浓度以及硫 酸铵的浓度的改变均会改变改变两相间的性质差 异,从而影响α-淀粉酶在两相间的分配。
三 实验材料(PEG分子量的影响)
1. 0.02 mol/L PB 7.0 的配置:取 6.1ml 0.2M的Na2HPO4溶液加3.9 mL0.2M的 NaH2PO4混匀,用时稀释至2000 mL。(全班一起配置,每组分取400mL于三角烧 瓶)
下相弃去,换吸管,吸出下相。 • 每个样品组均需设置空白对照,用于调零
• 实验中各组添加量总重量为10g • 加完原料与蛋白后必须将离心试管沿轴向充分振摇,使固
体充分溶解 • 上下相分离时注意吸管小心吸出上相,将多余上相和少量
下相弃去,换吸管,吸出下相。 • 每个样品组均需设置空白对照,用于调零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分子量(D)
400 800 2000
相比上相酶 浓度源自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 葡聚糖钠
PEG/磷酸盐,硫酸盐
* PEG:聚乙二醇;Dex:葡聚糖
1 双水相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 双水相形成原因
– 聚合物/聚合物
• 聚合物的不相溶性:当两种高 分子聚合物之间存在斥力作用时,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子之 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于混合过程中 熵的增加相比占主导地位,一种 聚合物分子的周围将聚集同种分 子而排斥其他分子,当达到平衡 时,形成分别富含不同聚合物的 两相。
一 实验目的
• 掌握PEG浓度/分子量对α-淀粉酶分配行为影响 的研究方法
• 分析比较PEG分子量/PEG浓度对α-淀粉酶分配行 为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PEG的分子量对α-淀粉酶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随 PEG分子量的增大,双水相分相动力增强,两相间差异增 大,选择性增强;但PEG的疏水性增强,不利于蛋白向上 相的分配。
3. 0.02 mol/L pH8.0的磷酸缓冲液的配置:取 9.47 ml 0.2M的Na2HPO4溶液加 0.53 mL0.2M的NaH2PO4混匀,稀释 至100mL,每组分25mL。
三 实验步骤(pH值的影响)
固定条件:PEG-800,PEG浓度16%,硫酸铵浓度20%
四 实验数据处理
PH值
双水相 均一相
影响双水相分配理论
2.1 成相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2.2 成相聚合物的浓度 • 2.3 盐的种类和浓度 • 2.4 pH的影响 • 2.5 温度的影响
双水相的优势
• 含水量高,萃取条件温和,不会引起生物 活性物质变性
• 没有有机溶剂残留 • 去细胞碎片的同时纯化蛋白,使分离过程
更加经济 • 容易实现反萃取
实验安排
• 星期六上午(8:00-11:40):实验分组,试剂配 置,实验一
• 星期六下午(2:00-5:30):实验二与实验三 • 星期日上午(8:00-11:30):实验四与实验五 • 星期日下午(2:00-5:30):实验二三四五的结果
分析与讨论;完成实验报告;整理教室卫生
四 实验步骤
PEG 浓度
上相 体积 (mL)
下相 上相
体积 OD280/260 (mL)
下相 OD280/260
1. 上下相体积的读取:根据刻度读数直接读取 2. 上下相蛋白含量的测定:上相稀释两倍,下相不稀释,测定OD280与 OD260,通过公式1.45*OD280-0.74*OD260
五 实验注意事项
原点,表
明其系统分相动力
。
六 思考题
• 为什么随PEG分子量增大,双水相系统分相动力 增强?
实验分组安排
• 每四个人一大组,每两个人一小组,分别完成两 种PEG的相图制作,交叉验证。
• 实验完成后,及时清洗玻璃仪器,置于烘箱烘干 备用。
• 完成下午试剂的配置工作。
实验二-三 PEG分子量/PEG浓度 对α-淀粉酶在双水相中分配的影响
双水相 均一相
二 实验材料
1. PEG:400,800,2000,见公共实验台 2. 43%的(NH4)SO4溶液:称取43g硫酸铵(见公共实
验台)溶解于适量水中,定容至100mL,称重计算密 度。 3. 蒸馏水(值日生从117打水,放在桶中备用) 4. 碱式滴定管 5. 试管:干燥无水
三 实验步骤
下相酶 浓度
分配系数
R=VT/VB -----VT为上相体积;VB为下相体积。
K=CT/CB -----CT为上相浓度;CB为下相浓度。
六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1. 分析分配系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以确定蛋白的 分配选择性
2. 分析分配系数随PEG分子量的增大,其趋势是趋 向等于1还是趋向远离1,显示两相性质差异以及 蛋白分配差异
二 实验原理
在PEG分子量一定的条件下,PEG浓度以及硫 酸铵的浓度的改变均会改变改变两相间的性质差 异,从而影响α-淀粉酶在两相间的分配。
pH值会影响蛋白质及溶液的解离状态,从 而影响蛋白质在两相中的分配。
二 实验材料(硫酸铵浓度)
1. PEG 800溶液:同前 2. 0.02 mol/L PB 7.0的配置:同前 3. 1%的α-淀粉酶酶液:同前 4. 40%的硫酸铵溶液:同前 5. 带刻度的玻璃离心管4 根/小组;塑料离心管4根/小组;
– 聚合物/盐
• 盐析作用
2.2%葡聚糖水溶液与等体 积的0.72%甲基纤维素钠
水溶液混合静置
常用的双水相
• PEG/DEX
– 平衡后,上相富含PEG,下相富含Dex
• PEG /无机盐
– 平衡后,上相富含PEG,下相富含无机盐
相图的组成及意义
• 双节线(曲线TKB):上方为双水相, 下方为均一相
2. 1%的α-淀粉酶酶液:称取2gα-淀粉酶溶解于200mL 0.02 mol/L pH 7.0的磷 酸缓冲液中。(全班一起配置,过滤后于4摄氏度备用)
3. PEG 800:称取65 g PEG800,于60摄氏度水浴加热熔化备用。 4. PEG 2000:称取25 g PEG 2000,于60摄氏度水浴加热熔化备用。 (全班一起
• 系线(直线TMB):
– 系线上各点处系统总浓度不同,但均分 成组成相同(T,B)而体积不同的两相
– 两相体积近似服从杠杆原则,即 VT/VB=BM/MT
• K点:系线的长度是衡量两相之间差 别的尺度,系线越长,两相间差别 越大,反之则越小。在K点系线长度 趋向为零,两相差别消失,任何溶 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均为1,此点 称为临界点。
四 实验步骤
PEG 分子量
上相 体积 (mL)
下相 上相
体积 OD280/260 (mL)
下相 OD280/260
400 800 2000
1. 上下相体积的读取:根据刻度读数直接读取 2. 上下相蛋白含量的测定:上相稀释两倍,下相不稀释,测定OD280与 OD260,通过公式1.45*OD280-0.74*OD260
配置) 5. 40%的硫酸铵溶液:称取80 g硫酸铵,加适量pB 7.0 溶解,定重至200g。 6. 带刻度的玻璃离心管4 根/小组;塑料离心管4根/小组;16 根干燥的玻璃试管;
四 实验步骤(PEG分子量的影响)
PEG 400 为液体,直接添加1.6g,条件:PEG 16%,硫酸铵 20%,pH7.0 加完原料与蛋白后必须将离心试管沿轴向充分振摇,使固体充分溶解
二 实验材料(PEG浓度)
1. PEG 800溶液:同前 2. 0.02 mol/L PB 7.0的配置:同前 3. 1%的α-淀粉酶酶液:同前 4. 40%的硫酸铵溶液:同前 5. 带刻度的玻璃离心管4 根/小组;塑料离心管4根/小组;
16 根干燥的玻璃试管;
三 实验步骤(PEG浓度的影响)
总重量为10g,硫酸铵浓度固定为20%,PEG分子量选择800 称取的PEG800,对应的PEG浓度分别为多少?
实验前预备工作
• 请各位同学按照学号顺序就做,每排坐四 位同学,为一个小组
• 请各小组同学将各自桌面上的所有玻璃仪 器清洗干净,放入烘箱烘干备用
双水相萃取α-淀粉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物分离工程 综合平台实验
实验背景介绍
双水相萃取
• 概念:利用溶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亲水相之间的
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萃取技术。 • 问题
二 实验材料(pH值)
1. 0.02 mol/L pH6.4的磷酸缓冲液的配置:取2.65 mL 0.2M的Na2HPO4溶液加7.35 mL0.2M的NaH2PO4混匀,稀释 至100mL,每组分25mL。
2. 0.02 mol/L pH5.8 的磷酸缓冲液的配置:取0.8ml 0.2M 的Na2HPO4溶液加9.2mL0.2M的NaH2PO4混匀,稀释至100mL。
五 实验结果与分析
次数
1 2 3 4 5 6
溶液累
H2O加量
(NH4)2SO4溶液 加量
纯(NH4)2SO4 累计量
计
PEG (NH4)2SO4
(g)
总量 (%)
(%)
(g)
(mL) (g)
(g)
0.5
(NH4)2SO4溶液累计加量V盐(ml)=滴定后读数-初始读数
0.3
(NH4)2SO4溶液累计加量m盐(g)=ρ* V盐
– 双水相成相机理及条件 – 影响蛋白质在双水相中分配的因素 – 双水相的优势
1 双水相的类型与形成原因
• 双水相类型
高聚合物/ 高聚物
高聚物/盐
类型
常用
非离子型高聚物/非离子型高聚物
PEG/Dex,聚丙烯二醇 /Dex
离子型高聚物/非离子型高聚物 羧甲基纤维素钠/Dex
离子型高聚物/离子型高聚物 非离子型高聚物/无机盐
16 根干燥的玻璃试管;
三 实验步骤(硫酸铵浓度的影响)
固定条件:PEG-800,PEG浓度20%,pH值7.0 对应的硫酸铵浓度分别为多少?
三 实验步骤
硫酸铵 浓度
上相 体积 (mL)
下相 上相
体积 OD280/260 (mL)
下相 OD280/260
1. 上下相体积的读取:根据刻度读数直接读取 2. 上下相蛋白含量的测定:上相稀释两倍,下相不稀释,测定OD280与 OD260,通过公式1.45*OD280-0.74*OD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