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
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 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 比如,《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高举、 慷慨磊落的人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 规的人格的鄙夷。
(二)、崇高的效果 1、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这种审美形态,最 早是由古代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 • 古希腊的美在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中得到 了最典型的体现。它庄重、明快,呈规整的几何 结构,细部变化多端,柱石肃立、挺拔,好比希 腊的运动健儿,气概非凡又风度潇洒。希腊人对 人体美具有一种纯真的、高尚的美感。 • 人体是希腊人美感的兴奋点,作为人体意象 的雕塑也就成为希腊真正的民族艺术了。文克尔 曼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 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 里。”
米隆的《掷铁饼者》
《赫尔墨斯与小酒神》
《米洛的维纳斯》
《拉奥孔》
优美的审美特点,不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 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作品就 是典型。 拉斐尔作品的美是恬静、明媚、和谐之美。他的《美丽的女园丁》是最 好的代表。
在一所花园里,圣母坐着,看护着两个在嬉戏的孩子, 这是耶稣和施洗者圣约翰。耶稣,站在母亲身旁,脚 踏在她的脚上,手放在她的手里,向她微笑。圣约翰, 一膝跪着,温柔地望着她。画面上有一种简朴的古牧 歌式的气氛,充溢着妩媚与华贵。傅雷在分析这幅画 时说,这幅画给人的第一个印象,统辖一切而最持久 的印象,“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平和与安静”,“所 有的细微之处都有这印象存在,氛围中,风景中,平 静的脸容与姿态中,线条中都有”。“全幅画中找不 到一条太直的僵硬的线,也没有过于尖锐的角度,都 是优美的曲线。”“背后的风景更加增了全部的和谐。 几条水平线,几座深绿色的山岗,轻描淡写的;一条 平静的河,肥沃的、怡人的田畴,疏朗的树,轻灵苗 条的倩影;近景,更洒满了鲜花。没有一张树叶在摇 动。天上几朵轻盈的白云,映着温和的微光,使一切



2、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 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论 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

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 力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权 在于我,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 服听众的心灵。” • 这里,朗吉弩斯是超越了希腊美学的传统的 。崇高的目的不是净化,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 的说服。 • 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 ,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 制的心理状态”。-------朱光潜

2、康德崇高说的缺点
• 黑格尔放弃了康德的艺术作品不能崇高以及崇高与美对立 的看法 • 法国美学家巴希反对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认 为崇高只有力量伟大一种。 • 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 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 。 • 这表明:体积的大小在崇高感中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是力量或气魄。 • --------------------勃拉 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 崇高的核心。 •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比较 • 1.最终目的:人的完满——人被拯救 • 2.最高观念:按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 • 3.支配性观念: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良知的严格性 • 崇高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这是一种对 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它的内容从 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 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 核心。 • 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 》)与第九交响曲,雨果的《悲惨世界》等,都记录了超越者追求超 越那崇高而神圣的精神历程。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拉斐尔亲手描绘的最后一幅作品《西斯廷圣 母》也是优美的杰作。与《美丽的女园丁》不同 的是,这幅画没有了简朴的牧歌气氛,圣母与小 耶稣的唇边都刻着悲哀的皱痕。他们的忧郁是哀 念人类的悲苦。傅雷认为,这是因为这使的拉斐 尔已有了一切天才作家都会有的淡漠的哀愁。这 使《西斯廷圣母》成为艺术史上最动人的作品之 一。
成名之作。21岁的拉斐 尔,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 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 而且后来居上,构图与形 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 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 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 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 中所罕见。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 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 一堂,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围绕这两位大哲 学家画了 50多个学者名人,各具身份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 着古代文明中七种自由学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 何、音乐、天文等。画家借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以及对过去文明的赞颂,对未来发展的向往。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本章先对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的内涵怍一 简要的论述,然后讨论优美和崇高这一对 范畴,最后讨论中国美学中的阳刚之美与 阴柔之美即壮美与优美这一对范畴。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西方文化史上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审美 范畴: 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我们知道,同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一系列意象世 界,往往会显示一种相同的色调,相同的风貌, 我们称之为“艺术风格”。那么,审美形态就是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 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 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great style)。 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即审美形态) 的概括和结晶。 以西方文化史为例。“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 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 格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崇高”的是朗吉努斯 《论崇高》一书。朗吉努斯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 把崇高作为审美概念来使用。
(一)、崇高的特征
1.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 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 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 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 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在爆发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 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 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康德《判断力批判》论崇高


• •
• • •
1、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 大;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 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 数量的崇高——崇高的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见于想象力遭到 “推拒”而理性起来解围。 力量的崇高 力量崇高的事物一方面须有巨大的威力,另一方面这威力 对我们却不能成为支配力。 痛感转化为快感,崇敬克服了恐惧 崇高在于自然还是人的内心? 康德所举的力量的崇高都有关道德观念。所以力量的 崇高主要是指勇敢精神的崇高,这种精神是一定社会文化 修养的结果。
• •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雕像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雕像
“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 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 西斯廷教堂
教堂的玻璃彩绘
• 随着历史的发展,“优美”和“崇高”这 两种文化“大风格”依然存在。 • “优美”的典型: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 的音乐
《玛利亚订婚》拉斐尔的
《论崇高》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 1、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 —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 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 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 。 • 2、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 崇高》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 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 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 ,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
• 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 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 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之生人 ,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 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 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 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 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 一切。”-------黑格尔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 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
•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谐 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所引 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 崇高的文化内涵 • 崇高(sublime)这种审美形态,它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 教文化。 • 希伯莱人(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受难的历史、面对无边无际的磨 难,无法逃避的死亡,希伯莱人把求生的欲望,幸福的幻想,炽热的 情绪,转化为对万能之主耶和华的信仰。这种宗教信仰,使受难变为 赎罪,使死变为复活,使人生变为通向天堂的荆棘丛生的道路。这种 宗教信仰,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正是这种超越精神,使希伯 莱文化产生出一个完全不同于希腊文化的审美形态:崇高。 • 中世纪后期(12世纪开始)林立于欧洲大地的哥特式教堂,成为 崇高的最典型的“感性显现”。与庄重静穆的希腊神庙不同,哥特式 教堂显示出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直刺云霄的尖顶,宏伟高耸的拱门 ,仰天巍立的钟楼,使人灵魂出窍,物我两忘,直奔向那茫茫无限。 幽深的走廊,高俯的穹窿,以及缠绕四周的千奇百怪的装饰,令人目 眩神迷。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日光像一团团神秘的火焰,与幽幽烛光 互相交织,犹如缥缥缈缈的天国幻影。加上风琴、圣歌、钟声,整个 一座教室成为崇高的绝妙写照。追求超越渺小、有罪的自我的灵魂, 此刻便觉得与神同在,沐浴神福。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在优美和崇高之中,有一种特殊的美,即灵魂美,它闪耀 着高尚、圣洁的精神的光辉。 • 在优美的意象世界中,18世纪奥地利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作 品最突出地显示出一种灵魂美。 • 莫扎特的美是古希腊的美,单调、明媚、绝对的和谐。莫 扎特逝世时不到35岁。他的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但“ 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间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的 艺术始终保持着笑容,保持着清明平静的面貌,他决不让 眼泪把他的艺术沾湿。“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 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 临在他的痛苦之上。”所以他说莫扎特是真正有资格 被 称为是超凡入圣的音乐家。
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 圣母像。在更高的起点 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 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 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 苦难深重的世界。
“崇高”的典型
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也 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 成独特的审美范畴。 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 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 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 意象的大风格,“空灵”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 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